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喜馬拉雅魚龍的結果 展開

喜馬拉雅魚龍

重30至50噸的大型海生魚龍

喜馬拉雅魚龍是一種大型海生魚龍,全長10米以上,最長可達16.5米,魚龍中體型僅次於沙尼龍。體重30-50噸,脊椎動物,古爬行動物,魚龍類。

辨認要決:尾鰭呈豎立的月牙狀,吻部細長。在中國西藏發現了魚龍化石,證明了遠古時代的喜馬拉雅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

形態特徵


喜馬拉雅魚龍身體呈紡錘形,外形似魚或海豚。頸不明顯,皮膚裸出,背上有1個脂鰭。四肢變成鰭腳,適于海洋中游泳,嘴長突出,牙齒銳利,多達200個。性兇猛,主要以海洋魚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卵胎生。喜馬拉雅魚龍的發現有力地支持了地質板塊理論。化石的被發現,證明被稱為“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峰地區,於2億多年前曾是魚龍出沒的一片汪洋大海。頸部消失,長而尖的頭部與身體連成了一條線。肩部以後最為寬闊,然後向尾部縮小。尾鰭呈豎立的月牙狀。吻部細長,口中長滿了又大又尖的牙齒。眼睛大而圓,視覺及聽覺良好。魚龍是當時兇猛的海洋動物,食物為海生魚類及其他海洋動物,誰也不知道魚龍是怎樣從陸地返回大海的。

繁殖


由於喜馬拉雅魚龍是徹底的水生動物,那麼它的繁殖方式是怎麼樣的呢?因為它不可能像幻龍那樣再回到岸上來,在沙土中產卵。湊巧的是,考古學者們在化石中找到了答案。在一些魚龍的化石中,還有尚未降生的小魚龍。其中,還有小魚龍的頭位於成年魚龍的骨盆口上,這正是這條小魚龍即將誕生的時刻!雖然不知道是什麼是災難,讓魚龍母子遇難,但是定格的那一刻,讓1.8億年之後的人類知道了,魚是卵胎生的動物,它們的卵在體內孵化,等小魚龍出世之後,才離開母體。

由來


今日的喜馬拉雅山白雪皚皚,異峰突起,山麓地帶則森林茂密,鬱鬱蔥蔥。但在1.8億年前,那裡卻是波濤洶湧、一望無際的海洋,與歐洲的古地中海相通,名為古喜馬拉雅海。20世紀50年代,我國科學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珠峰腳下聶拉木縣海拔4000多米處,發現了一些大型魚龍的化石,定名為西藏喜馬拉雅魚龍。化石已經被古代洋流沖得支離破碎,亂作一團,估計其原始長度可達10米以上。這些化石充分證明了今天的世界屋脊在距今2.1億年前曾經是浩瀚的熱帶海洋。
喜馬拉雅山是後來才隆起的。在古喜馬拉雅海中,生活著巨大的喜馬拉雅魚龍。這種魚龍的外貌與今天的海豚和鯊魚很相似。它體長10米多,嘴內有粗壯似扁錐的牙齒。整個頭骨呈三角形,眼睛又大又圓。脊椎骨的椎體像一隻碟子,兩邊微凹,整個脊椎骨就像栓在繩索上的一串碟子。它的四肢骨扁平,肩胛骨長,這都有利於游泳。紡錘狀的軀體,槳狀的四肢和強壯的尾巴,使它成為古喜馬拉雅海中無可匹敵的快速游泳家。這種魚龍發現於西藏的聶拉木縣的土隆與定日兩地,時代為三疊紀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