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台

文殊台

文殊台分為天池山文殊台和黃山文殊台。

天池山文殊台


倚於天池山的西邊,臨壑而建,頂端平面呈半月形,左旁壘有上台石階,沿台石疊護攔,下原石室五楹,石木水泥混合結構,說是後人表其雙手插石成池立台供“文殊菩薩”像予以紀念。又傳文殊騎著青獅空臨俯見此山秀麗,驚喜之餘不慎跌下,臀部落地印一半月痕迹,文殊隨即就地朝天拜日,後人按照印痕圍砌了一石台,故也稱拜日台。台始建於東晉,后屢毀屢修。台下有石突出,象角如虛凌霄,叫“凌霄石”。上面建有一亭,號“老母亭”,因為廬山民間又叫黎山,說是黎山老母修行的地方。此亭,也稱聚仙亭。文殊台的周圍環境雅緻,樹蔭宜人,令人產生“不登此台,不窮此勝”之慨。若是登臨頂端,眼前峰巒聳立,田疇錦繡,遠處青山在望,平地渺渺,仰觀白雲藍天,泛媚雅然,俯視翠谷清澗,深深幽幽,富有野趣。此處既是觀賞雲海佳地,又是偶然可看到佛光之理想去處。

黃山文殊台


文殊台簡介

文殊台在玉屏樓前懸岩上。其台為一巨石,中間平坦,左右凸起。台前空曠,是觀賞南海風景的極佳處。傳說古時,蓬萊仙島的文殊菩薩,邀了天尊、地藏兩個菩薩,駕著五彩祥雲,來到黃山春遊。他們來到玉屏峰上,見這裡風光神奇美麗,各自心裡都盤算著要在這裡立個寺廟,享受萬家香火。

文殊台傳說

在游罷黃山返回蓬萊的路上,文殊躲在一旁,等天尊、地藏走遠了,就掉轉雲頭,飛奔黃山,搶先佔了玉屏峰。天尊、地藏各自回府阿,為了搶佔玉屏峰,天尊連家門也沒進,就駕起祥雲,趕回黃山。那地藏進了家門,匆匆收拾了一下行李,也駕起祥雲,往黃山趕。不料文殊搶了先,已經在這裡佔山建寺,大尊、地藏一齊責罵文殊不講交情,吵著也要在玉屏峰建廟。文殊說:“我坐在這玉屏峰前的懸崖上,你們若能把我拉得起來,我情願把這座仙山讓與二位。”只見天尊和地藏各挽著文殊的一隻手臂往上拉,一連拉了兩次都拉不動,在拉第三次時,他倆花去九牛二虎之力,一下把文殊拉了起來。這時一位香客在一旁見了,高聲譏笑道:“想不到,你們菩薩也這樣你爭我呀!”三個菩薩聽了,不禁臉紅心跳。當文殊還在拚命把身子往下墜時,冷不防他倆突然鬆手而逃,便重重地跌坐在高高的懸崖上,連岩石也陷下去一個印兒,就像座椅一樣。玉屏峰前的這塊懸崖,就是如今的“文殊台”,那文殊跌坐下去的岩石,就是“文殊座”。台左側石上刻有“文殊台”三字,為張善孫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