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馬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下轄鎮

那馬鎮隸屬廣西南寧市良慶區鎮政府駐那馬街,距縣城和距南寧市均為20公里。

地處良慶區南部,東鄰邕寧區新江鎮,南連大塘鎮,西接那陳鎮和經開區吳圩鎮,北至良慶鎮,地域上與良慶鎮、廣西良慶經濟開發區、大塘鎮連成一體。總面積167.66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那馬鎮戶籍總人口31084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那馬鎮常住人口為25260人。

1958年,設那馬公社。1984年,那馬設鄉。1994年,那馬鄉建鎮。2004年,那馬鎮劃歸良慶區管轄。

2018年,那馬鎮有工業企業5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南防鐵路、南北二級公路、桂海高速那馬大王潭水庫公路自北向南貫穿境內,寧村火車站、高速公路那馬出入口與二級公路連接形成便利的交通網。行政區域面積16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355公頃,其中,水田1612.13公頃,畲地742.87公頃。2003年,轄7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共68個自然坡。2005年獲“南寧市無公害蔬菜生產第一鎮”稱號。

歷史沿革


1958年設那馬公社,1984年設鄉,1994年建鎮。位於邕寧縣西南部。1997年,面積168平方千米,人口2.35萬,以壯族為多,轄那馬、共和、蓮山、那僚、子偉、沖陶、壇良、一致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那馬街,距縣城20千米。2003年末,總戶數6542戶,總人口25076人,其中農業6019戶23642人,轄7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68個自然坡。2004年劃歸新成立的良慶區管轄。

地理環境


那馬鎮位於南寧市南部,距市中心20千米。東南毗鄰邕寧區新江鎮,南接大塘鎮,西連那陳鎮和江南區吳圩鎮,北與良慶鎮和江南區那洪鎮接壤。那馬鎮地處良慶區南部,東鄰邕寧區新江鎮,南連大塘鎮,西接那陳鎮和經開區吳圩鎮,北至良慶鎮,地域上與良慶鎮、廣西良慶經濟開發區、大塘鎮連成一體。距南寧市區20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8.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6.9千米。總面積167.66平方千米。轄那馬社區,共和、那僚、子偉、沖陶、壇良、連山、一致7個行政村。南北二級公路、南北高速公路、南防鐵路過境。大王灘旅遊風景區在境內。
地理
位於邕寧縣的西南部,鎮政府駐那馬街,距縣城和距南寧市均為20千米。面積168平方千米。2003年,轄7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共68個自然坡。年末總戶數6542戶,總人口25076人。其中,農業6019戶23642人。轄那馬社區居委會;共和、那僚、子偉、沖陶、壇良、連山、一致7個村委會。
那馬鎮位於南寧市南面,距市中心20公里,東南毗鄰邕寧區新江鎮,南接大塘鎮,西連那陳鎮和江南區吳圩鎮,北與良慶鎮和江南區那洪鎮接壤。
那馬鎮總面積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l萬畝,其中水田2.36萬畝。2004年,全鎮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68個自然坡,總人口2.5萬人。國民生產總值2.2億元,鎮財政收入4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01元。

地形地貌

那馬鎮境內以低丘地形為主,海拔高度一般為220-250米,高低差只有100米左右,山坡普遍為緩坡,一般在20°以下。高丘地形坡度為10°-40°。

氣候

那馬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曖,乾濕分明,日照強,霜期短,冰雪罕見。年平均氣溫21.8°。全年氣候變化是:2-3月為冷暖空氣頻繁交替期,常有低溫陰雨天氣;4-5月常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的影響,易有春旱發生;6-8月是夏季風極盛時期,多受颱風侵襲,易有洪澇發生;9-10月暖濕氣團逐漸撤出大陸,雨量銳減,易有秋旱發生;11-次年1月,主要受大陸變性冷高壓控制,是一年中溫度最低時期。

水文

那馬鎮境內屬邕江水系,八尺江流經那僚村、那馬社區壇良村入邕寧區,進入邕江。

自然災害

那馬鎮主要自然寧害有乾旱、洪澇、雷擊、大火等。2001年遭受水災,邕江那馬段水位達到最高水位76.2米,受淹水田6340畝,畲地3110畝,房屋76間5460平方米。

自然資源


那馬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磷、錳、銅、鐵等礦。
那馬溫泉
離南寧市不遠,沿著南北高速公路驅車20分鐘左右就到了那馬鎮的路口,右轉彎下了高速,出了收費站不到100米就到了那馬溫泉度假山莊。這是一座小城般的獨家山莊,一座座漂亮的別墅掩映在綠油油的小林子中,感覺很浪漫。
隸屬廣西南寧市良慶區,鎮政府駐那馬街,距縣城和距南寧市均為20公里。南防鐵路、南北二級公路、桂海高速
那馬大王潭水庫
公路自北向南貫穿境內,寧村火車站、高速公路那馬出入口與二級公路連接形成便利的交通網。行政區域面積16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355公頃,其中,水田1612.13公頃,畲地742.87公頃。2003年,轄7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共68個自然坡。2005年獲“南寧市無公害蔬菜生產第一鎮”稱號。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那馬鎮轄那馬1個居民委員會,共和、那僚、子偉、沖陶、壇良、蓮山、一致7個村民委員會,211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那馬鎮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那馬社區; 共和村、那僚村、子偉村、沖陶村、壇良村、蓮山村、一致村。鎮人民政府駐那馬鎮那馬街419號。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那馬鎮轄區總人口2.6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85人,城鎮化率5.2%。另有流動人口3600人,總人口中,男姓15192人,佔57%;女姓11468人,佔43%;18歲以下9064人,佔34%,18歲以上17596人,佔66%(其中60歲以上2712人,佔總人口的10.2%)。總人口中,以壯族為主,達25327人,佔95%。2011年,人口出生率10.58‰,人口死亡率,2.99‰,人口自然增長率7.8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43人。
截至2018年末,那馬鎮戶籍總人口31084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那馬鎮常住人口為25260人。

政治


民政
2005年,那馬鎮投入救濟經費8.8萬元,發放救濟糧食1.4萬斤,發放救災款1.27萬元,有237名五保、孤兒和782名特困貧困人口獲得生活救濟。投入1.8萬元,為“五保村”添置一批必需生活用具。

經濟


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8%;鄉鎮企業4家,總產值1530萬元,比上年增38%,那馬西瓜農業總產值23301萬元,同比增18.7%;財政總收入427萬元,完成年初預算186%;農民人均純收入3075元,同比增長18.2%。全鎮固定資產投資1646萬元,同比增長26.6%;全鎮糧食種植面積2400公頃,總產量0.9821萬噸,同比增長17.8%;甘蔗種植面積1133公頃,總產量7.8萬噸,同比增長11.4%;蔬菜種植面積1533公頃,總產量5.6萬噸,同比增長70%;水果種植面積3200公頃,總產值4.0萬噸,同比增2.5%;年末生豬存欄13350頭,出欄28327頭;家禽存欄33.6萬多羽,出欄78萬羽;牛存欄3899頭,其中役用2689頭,能繁殖母牛831頭。全年肉產品產量3735噸,水產放養水面積192公頃,水產品產量2560噸。完成退耕還林95公頃,荒山造林164公頃,全鎮森林覆蓋率提高1.5個百分點。

綜述

2011年,那馬鎮財政總收入1623萬元,其中國稅1385萬元,地稅158萬元。2011年末,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86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各項貸款餘額79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8%。
2018年,那馬鎮有工業企業5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第一產業

那馬鎮農業耕地面積34704畝,人均1.31畝,水利有效灌溉面積8400畝。以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33278萬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47萬噸,人均551千克,其中水稻產量9800噸,玉米產量2560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西瓜、甘蔗、木薯等。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4510畝,產量5.8萬噸。蔬菜主要品種有小白菜、辣椒、白蘿蔔、青瓜、茄子,其中小白菜4170噸,辣椒22477噸,白蘿蔔5670噸,青瓜9200噸,茄子4560噸,花生種植面積10350畝,產量135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牛為主。2011年,肉牛出欄1400頭,比上年增長4.2%;肉豬出欄2.92萬頭,比上年增長5.1%;家禽出欄132.3萬羽,比上年增長5.04%。2011年,生產肉類4498.5噸,比上年增長5%;水產品總量3023噸。

第二產業

那馬鎮工業工業以造紙、絲綢、建築材料為主。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670萬元,比2010年增長105.56%。有工業企業5家,職工865人。工業主要有百大絲綢廠和廣西水產研究所中試基地水產養殖飼料廠。商業外貿2011年末,個體戶1263戶,城鎮集貿市場2個。

第三產業

2011年,那馬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8878萬元,比上年增長18%。
2011年末,那馬鎮郵政所1個。全年業務收入12萬元,其中純收入8萬元;報紙、期刊累計發行8.4萬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個;固定電話2200戶,網際網路850戶,移動用戶數1.35萬戶。

文化


名稱來歷

圩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因建在那馬村而得名。后因該地交通不便,道光十八年(1838年)遷移至八尺江岸創建新圩,仍沿用那馬圩名至今。
精神文明創建
那馬鎮
那馬鎮
2005年,那馬鎮開展“學雷鋒,樹新風”、“鎮容環境大整治”和講文明、相信科學、破除迷信等活動,建
綠都溫泉度假酒店
設蓮山祠堂坡生態文明示範村,建成沼氣池200座(配套建設衛生廁所)。那馬社區被良慶區命名為“文明社區”,綠都溫泉度假酒店被良慶區命名為“文明單位”。
蔬菜基地
2005年,那馬鎮投入25萬元建成共和村那計電灌站,投入150萬元動工興建那馬鎮無公害蔬菜分揀包裝廠,
蓮霧示範基地
由鎮農業服務中心主導建立那馬鎮昌盛無公害蔬菜協會,通過協會組織推行“協會+農戶+基地+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生產,無公害蔬菜實現了“兩個基本不用”標準化生產,即“基本上不用化學肥料,基本不用化學農藥”。為確保全鎮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做到全覆蓋。年內,那馬鎮無公害蔬菜基地的菜心、豆角、黃瓜、苦瓜、辣椒、節瓜、茄瓜、空心菜、小白菜、大白菜、韭菜、蘿蔔、玉米等13個蔬菜產品獲得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蔬菜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書,認證的無公害蔬菜總產量達44701噸,其中獲認證的蔬菜產品個數,佔南寧市獲認證總數的35%,獲認證產量佔全市獲認證總產量的61%,那馬鎮無公害蔬菜生產佔全市“放心菜”的半壁江山。2005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2.8萬畝,總產量5.6萬噸,同比增產2.3萬噸,增長70%。

交通


南防鐵路、桂海高速公路南北二級公路貫穿那馬鎮全鎮。北臨邕江,逆江而上可達崇左、百色,順江而下可達廣州、港澳。毗鄰南寧保稅物流中心,距離南寧機場約22千米。
那馬鎮有那馬公交車、那馬班車從那馬街發車。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那馬鎮有幼兒園6所,小學8所,在校生2403人,專任教師11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002人,專任教師6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中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016萬元。
2011年末,那馬鎮村文化活動中心10個,各類分化專業戶3戶;各類圖書室13個,其中鎮村4個、中小學9個,藏書3萬餘冊;村文化藝術隊14隊,其中5個粵劇團,3個採茶團,1個獅子隊:4個歌舞隊,1個山歌隊。

體育

2011年末,那馬鎮村坡、學校籃球場20個,安裝了健身路徑2處。
2011年末,那馬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個,其中鎮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8個,個體診所4家;床位3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1張。專業衛生人員35人,其中執業醫師5個,執業助理醫師8個,執業護士22個。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5%。

社會保障

2011年,那馬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2戶,人數102人,支出405048元;農村最低保障戶數479戶,人數1203人,支出866160元。農村因災時救濟共支放口糧36000斤,棉被112床,棉衣、衛生衣等530件,毛毯40床,蚊帳60床,因災倒房賠償金2.5萬元;為五保戶、低保戶、特困戶共105人,發放醫療救助金25.23萬元。各類優撫人員共計136人,支出優撫費28.6萬元,分散供養146人,支出五保金262820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743人,60周歲以上養老金髮放率達100%,完成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36人,參保率達112%。

廣播電視

1969年,那馬鎮成立鄉廣播站,1995年,那馬鎮建成那馬鎮廣播電視站,2005年,那馬鎮把有線電視管理權拔歸南寧市廣電網路分公司,並成立有線電視那馬管理站,有線電視用戶756戶。廣播電視“村村通”衛星設備用戶525戶。

基礎建設

供電
1979年,那馬鎮為大王灘供電所供電,2004年,改為那馬供電所,2011年後,為廣西水利電業公司那馬供電所。
社會治安治理
那馬鎮
那馬鎮
2005年,那馬鎮開展“平安鎮”創建活動。開展“四五”普法教育,開展“禁毒”、“嚴打”、打擊“六合
檢查那馬鎮通屯道路
彩”等專項鬥爭,無毒村(社區)達85%以上。建立治安巡邏、綜治信息和人民調解隊伍,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社會治安大整治活動,處理一批糾紛案件,成功調解案件50起,調解成功率90%,制止群眾性越級上訪3起,處理違法人員19人。
計劃生育
那馬鎮
那馬鎮
2005年,那馬鎮以農業技能培訓和農民就業培訓為主要內容,建立有固定的圩日宣傳服務點。全年開展集中
那馬民俗文化旅遊節
宣傳服務5次,發送科技材料23000份,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30期,受教育農民16000多人次,農民受教育面達70%。全鎮有中學1所、中心校1所、完小8所;在校初中生1167人,小學生2300人,在職教師147人。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管理,對困難家庭574名子女入學實行“兩免一補”(免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小學入學率和初中階段入學率均達到100%。投入108萬元建設中心學校學生宿舍樓和飯堂。鎮黨委、政府召開那馬鎮慶祝第21個教師節暨表彰大會,表彰先進單位3個,先進教育工作者7名,優秀教師20名。開展那馬風情街系列文化活動,開展紀念那馬街開圩(農曆三月十六)系列文化活動,逢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開展群眾性文體娛樂活動。組建有80人規模的那馬龍獅隊、那馬街老年人業餘樂隊、那馬那齊粵劇團等文藝組織。鎮級醫療衛生單位有那馬鎮衛生院和廣西中西醫結合精神病醫院綜合門診部,有醫務人員59人;村級衛生醫療點共23個,有村醫26人。兒童免疫率達100%。自治區衛生廳新開發的《鄉鎮衛生院醫療收費管理系統軟體(2005年新農合版)》成果在鎮衛生院推廣使用。

旅遊


2005年1月29日,綠溫泉度假酒店正式開業,綠溫泉的建成與原有的竹泉島文化村、大王灘水庫的特色休閑
綠都溫泉
旅遊以八尺江為線連成一道亮麗的旅遊風景線。據綠溫泉、竹泉島、大王灘等景區統計報告,2005年旅遊接待15.098萬多人次,同比增加4萬多人次,旅遊接待收入623萬元,同比增收480多萬元,增長440%。
竹泉島
竹泉島景區位於廣西南寧市良慶區那馬鎮八尺江畔,距離市中心17千米,毗鄰五象新區。

獲得榮譽


榮獲“2005年南寧市蔬菜生產第一鎮”榮譽稱號,昌盛無公害蔬菜協會榮獲自治區農業廳和南寧市政府的表彰獎勵,分別獲“合作之星”獎和“南寧市2005年先進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