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

唐朝第八位皇帝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第八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外,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肅宗李亨長子,母為章敬皇后吳氏。

李豫為人仁孝溫恭,最初以皇孫身份受封廣平王。安史之亂時隨父前往靈武,肅宗稱帝后,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作為名義上的唐軍統帥,先後收復長安、洛陽,相繼進封楚王、成王。乾元元年(758年),被冊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李豫被宦官李輔國等擁立為帝,並於同年平定安史之亂。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攻佔長安,李豫出逃陝州,隨後起用名將郭子儀擊破吐蕃,又平定僕固懷恩之亂。在位時期,定計誅殺權宦李輔國、魚朝恩及宰相元載,流放宦官程元振;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任用楊綰為相,致力於安定社會,發展生產。

大曆十四年(779年),李豫於大明宮紫宸內殿駕崩。謚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唐代宗,葬於元陵

人物關係


大事件

0727-01-09

出生

727年1月9日生於東都洛陽的上陽宮,是唐肅宗李亨長子,母為章敬皇太后吳氏。

0757

進封為楚王

757年,李豫先後收復長安、洛陽,相進封楚王。

0758

冊立為皇太子

758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0763

平定僕固懷恩之亂

763年,吐蕃攻佔長安,李豫出逃陝州,隨後起用名將郭子儀擊破吐蕃,又平定僕固懷恩之亂。

0779

駕崩

779年,李豫於大明宮紫宸內殿崩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豫於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生於東都洛陽的上陽宮,是唐肅宗李亨長子,母為章敬皇太后吳氏。初名李俶,十五歲時封廣平郡王。唐玄宗有孫百餘人,李豫是嫡皇孫。
史載李豫“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於色。仁孝溫恭,動必由禮。幼而好學,尤專《禮》、《易》,玄宗鍾愛之”。

收復兩京

主詞條:安史之亂
安祿山叛亂,長安陷落,李豫跟隨唐肅宗搜兵靈武,任天下兵馬元帥。至德二年(757年)盛夏過後,肅宗加緊了對安史叛軍總攻的準備與部署。這年閏八月,肅宗犒賞三軍,準備收復京師。九月,李豫與副元帥郭子儀為中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回紇兵馬由葉護太子率領作為機動隊伍,在灃水之東的香積寺(位於今陝西長安南)以北橫亘30里,與叛軍10萬人決戰,雙方自午時打到酉時,唐軍取得大捷。夜幕降臨,叛軍潰逃,退入長安后,連夜逃跑。唐軍得到戰報,李豫立即下令入城。
起初,肅宗急於收復京師,與回紇相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時,葉護要按約定執行。李豫拜回紇葉護於馬前,說:“現在剛克複了京師,如果大肆進行搶掠,那麼在東京的人就會為叛軍死守,難以再攻取,希望到東京后再履行約定。”葉護吃驚地跳下馬,跪下來捧著李豫的腳,說:“我當率軍為殿下立刻前往東京。”於是與僕固懷恩率領回紇、西域的軍隊從長安城南經過,紮營於水東岸。百姓、軍士以及胡人紛紛拜李豫,哭泣著說:“廣平王真不愧是華夷之主!”肅宗得知后高興地說:“朕不如廣平王!”李豫整軍入京,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夾道歡呼悲泣。李豫留在長安,鎮守安撫了三天後,率領大軍向東去收復洛陽。
唐軍與回紇大破叛軍,叛軍嚴庄與張通儒等人放棄陝郡逃跑,李豫與郭子儀進入陝城,僕固懷恩率兵分頭追擊。嚴庄先進入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敗狀。安慶緒放棄洛陽敗退。回紇軍進入洛陽府庫收取財帛,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唐方拿出羅錦一萬匹給回紇,回紇停止了劫掠。
兩京(長安、洛陽)的相繼收復,大大提高了李豫的威望。肅宗返京后,於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進封他為楚王。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為皇太子,改名豫。十月五日,舉行了冊禮,確立了他的皇位繼承人地位。
上元(760年—761年)末年,兩宮(太上皇玄宗、肅宗)均患病,李豫往來侍疾,親嘗葯膳,衣不解帶。

登基除奸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肅宗病重,張皇后無子,懼李豫功高難制,暗引越王李系,準備廢黜李豫。十六日,張皇后矯詔召見李豫。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圖謀,於是派兵到凌霄門,待李豫抵達后,保護他到禁軍中。當晚,二人領兵軟禁李系、張皇后等,肅宗受驚而崩逝。隨後,程元振等迎李豫於九仙門,見群臣,行監國之禮。二十日(5月18日),李豫即位
李豫繼位后,李輔國以擁戴他即位有功,極為驕橫,竟然對李豫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李豫雖然心中不滿,但懾於他手握兵權,只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尚父,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后才能決定。不久,李豫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後假裝下令追捕盜賊,並派使者慰問其家屬。

蕩平餘孽

主詞條:唐滅史朝義之戰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二十五日,李豫在即位以後,把蕩平安史之亂當成了重要工作。他發布的第一道詔書,委任其子、奉節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
在部署平叛的過程中,他也對朝廷上下、宮廷內外的人事關係進行了調整。五月于丹鳳樓頒布的大赦制書已透出這一意圖。其中可注意的內容是:玄宗時被廢黜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等均恢復了封號,因擅兵被廢為庶人的永王李璘等也予以昭雪。李豫希望通過對皇室成員的平反昭雪來梳理玄宗、肅宗時期淤結的政治遺留問題,從而尋求開拓進取的途徑。
同年十月,李適統帥河東、朔方及諸道行營、回紇等共十餘萬兵力,討,在陝州會師,準備出征安史叛軍首領、自稱燕帝的史朝義。壬申日,唐軍抵達洛陽北郊。甲戌日,唐軍與安史叛軍在橫水展開決戰,叛軍大敗,被俘殺六萬人,史朝義向北潰逃。唐軍順勢收復東京、河陽及汴、鄭、滑、魏等州。燕相州守將薛嵩舉相州,恆州節度使張忠志(即李寶臣)舉趙、定、深、恆、易五州歸順。
寶應二年(763年)初,史朝義走投無路,北入奚、契丹,途中被圖謀歸唐的燕范陽尹李懷仙追及,被迫自殺。李懷仙斬得史朝義首級來降。自此,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定。
吐蕃內犯
為討伐安史叛軍,唐廷相繼召回安西、北庭等地的軍隊,使吐蕃逐漸向北蠶食,並乘虛深入內地,攻佔了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餘州。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又佔領了奉天(今陝西乾縣),兵臨長安,李豫逃到陝州避難;官民逃亡荊襄或藏匿在山谷中。吐蕃佔領長安后,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劫掠府庫市裡,縱兵焚閭舍,蕭然一空。
關鍵時刻,代宗倉促啟用郭子儀為副元帥,迎擊吐蕃。郭子儀組織兵力反擊,命令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陝西藍田,白天擊鼓揚旗,夜晚點火以為疑兵。以數百人化裝潛入長安,組織城裡人到處傳說:“郭令公(即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番兵驚恐,不戰而走,全部撤離長安。陷落十五日的長安被唐軍收復。
十二月,李豫回到長安,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說道:“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長孫全緒等也被加官進爵。同時削免程元振官爵,放歸田裡。
自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廣德元年(763年),僕固懷恩叛唐,永泰元年(765年)八月,僕固懷恩引吐蕃、回紇等共30萬大軍,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李豫急召郭子儀,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郭子儀說服回紇,此間僕固懷恩病死於軍中。唐軍與回紇軍聯合,大破吐蕃於靈武台西原,斬首五萬,生擒萬人,奪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繳獲的牛羊駝馬綿延三百里內不絕。

因病去世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李豫病重,不到十天,已無法上朝。五月二十一日(6月10日),李豫命太子李適監國。同日夜間,李豫在長安大明宮紫宸內殿駕崩,享年五十三歲。八月,群臣上謚號為睿文孝武皇帝,廟號唐代宗(實為“世宗”之意,改“世”為“代”以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十月,葬於元陵。十二月,祔於太廟。

為政舉措


歷史上對代宗李豫的評價,《新唐書》中評價說:“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認為他有一定能力,是個合格的皇帝。而在《舊唐書》中,作者在論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為之後,得出了“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的結論,可以說是極高的評價。

政治

誅除權臣
李豫即位后,利用宦官程元振等削奪了被尊為“尚父”的權宦李輔國的權力,進封其為博陸王,李輔國被迫致仕,不久被“盜”刺殺(據說為李豫倚信的宰相元載所指使)。隨後,程元振統領禁軍,讒害朝臣,大失人心。後來,李豫根據太常博士柳伉的建言,將程元振削官、放歸田間,后流放溱州。
大曆五年(770年),李豫又與元載密謀,誅除權傾朝野的觀軍容使魚朝恩。元載得勢后,專權跋扈,專營私產,引起李豫不滿。大曆十二年(777年),李豫定計,命左金吾大將軍吳湊逮捕元載,將其誅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認為李豫深受老子“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思想的影響,擅用帝王權術:“李輔國惡已極而殺矣,程元振惡已極而流矣,魚朝恩惡已極而誅之俄頃矣;假手元載以殺朝恩,復縱元載以極其惡,而載又族矣。”
革除舊弊
元載死後,李豫任命素有清名的楊綰拜相,企圖借其革除舊弊。而楊綰為相,也使得朝中權貴鋪張浪費的行收斂,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楊綰在相位不到數月,便為人心所歸,但他因身患重病,不久便逝世。李豫深受打擊,痛惜地說:“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奪我楊綰之速也!”
姑息藩鎮
李豫平定安史后,採納僕固懷恩的建議,任重新歸唐的安史舊將田承嗣、李寶臣、李懷仙、薛嵩分別為魏博、成德、幽州(盧龍)、相衛節度使,率所部駐於河北。一般認為,前三將及其繼承者割據河北,不奉朝命,不輸賦稅,唐廷無如之何,尤以盧龍鎮為最,史稱河朔三鎮。該事件對中晚唐的歷史有重大影響。

財政

李豫在位時期,改革稅收,實行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漕運
廣德二年(764年),李豫任命劉晏接辦漕運。唐代的漕運是通過水路將江淮的糧食運至長安,當時漕運廢弛阻塞,造成關中糧食困難。劉晏據此提出疏浚河道,南糧北調的計劃。他上任后,首先組織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師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堅固的大漕船,訓練軍士運糧,每十船為一隊,軍官負責押運。船工由經調為雇募。他不再徵發沿河壯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鹽利僱用船夫。他沿用過去裴耀卿的辦法,改直法為段運法,將全程分成四個運輸段,建轉運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黃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運糧效率,杜絕了翻船事故。為此又在揚州、汴口、河陰、渭口等河道的交界處設倉貯糧,以備轉運。
漕運改革后,比過去用江南民工直運的方法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損耗,降低了運費,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項曠目持久的而又十分艱辛的勞役。江淮的糧食因此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長安,每年運量達四十萬石至一十萬石,解決了糧荒還有所儲備。當第一船糧到達長安時,李豫欣喜萬分,盛讚劉晏“你真是我的蕭何啊!”
鹽政
唐初,實行自由販賣,不收鹽稅。后實行國家專賣,官府大幅提高鹽價,甚至貪官污吏還抓夫抓差無償運鹽,勤孛百姓。中飽私囊。人民怨聲載道,憎惡食鹽專賣。同時政府鹽務機構龐大,開支驚人。他首先大力削減了鹽監、鹽場等鹽務機構,又調整了食鹽專賣制度,改官收、官運、官銷為官收、商運、商銷、統一徵收鹽稅,改變了肅宗時第五琦規定的官運官賣的鹽法。規定鹽官統一收購亭戶(專門生產鹽的民戶)所產的鹽,然後加價賣給鹽商,由他們販運到各地銷售。
國家只通過掌握統購,批發兩個環節來控制鹽政。為防鹽商哄抬鹽價,在各地設立常平鹽倉,以平鹽價,這樣一來,大批鹽吏被精簡,鹽價下跌,萬民稱頌,稅收也繳增。政府收取的鹽利,原來每年只有六十萬緡,到大曆末年增至六百多萬緡,佔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被用以支付漕運費用和政府各項開支。
糧價
劉晏以半年收糧存入平倉,以免穀賤傷農,當荒年、青黃不接糧價上漲時,開平倉以平糧價,百姓受益、國家獲利。在商業中建立驛站信息,使“四方貨殖低昂及它利害,雖甚遠,不數日即至。”
劉晏進行財政體制改革,建立了經濟情報網。他在諸道置設巡院官,選擇勤廉幹練的士人作知院官,管理諸巡院,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縣雨雪多少、莊稼好壞的情況。每旬、每月都申報轉運使司,劉晏所在處又召募善走的人,將各地物價迅速申報。由於劉晏從中及時準確地掌握了全國經濟和市場動態,並根據這些情報,調劑有無,平抑物價,扶持生產,積極救災。他用“豐則貴取,飢則賤與”的辦法,防止了穀賤傷農、水旱民散。同時又多購穀物菽粟運往歉收地區,賤價出售,換取農民的土產雜物轉賣豐處,這樣既救了災,又不損國用,還刺激了生產。
他在實踐中總結了這樣一條經驗:“王者愛人,不在賜與,當使之耕耘紡織,常歲平斂之,荒年蠲救之。”他認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憊,善救災者,勿使至給。”劉晏救災為了做到“應民之急”,還在其所轄各州縣儲糧三百萬石,以作備荒之用。劉晏大膽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軍事

吐蕃入犯
安史之亂后,由於唐朝抽調大量西北部軍隊去平亂,使得西部防務空虛,吐蕃趁機佔領了隴右、河西的大片地區。甚至於763年十月攻入長安,代宗出逃陝州,吐藩另立唐帝。十五日後為唐將郭子儀所逐,唐軍收復京師。

文化

寶應二年(763年),李豫命尚書左丞楊綰知東京選,禮部侍郎賈至知東都舉。史稱“兩都分舉選,自此始也”。在元載、王縉、杜鴻漸等人的影響下,代宗對佛教深信不疑,並常于禁中飯僧百餘人,並下敕“天下無得棰曳僧尼”。防敵御辱,依行佛事,每大敵來臨,都“令僧講《仁王經》以禳之,寇去則厚加賜賞”。對外來的高僧,代宗也給予優厚待遇,加官晉爵。在皇帝的影響下,朝廷和地方許多官吏都虔心事佛。

家族關係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唐肅宗李亨
母親章敬皇后吳氏
妻妾睿真皇后沈氏李豫還是廣平王時所納妾。
貞懿皇后獨孤氏即獨孤貴妃,死後破例追尊皇后。
崔妃李豫為廣平王時的郡王妃。唐玄宗楊貴妃的外甥女,性頗悍妒。安史之亂后因母家失勢,恩顧漸薄,不久便逝世。
崔貴妃生平無載,僅知是昇平公主母,與崔妃是否是同一人,無法考證。
某氏大理寺評事日益之妹。
太妃某氏李通母,史書無載,僅見於元稹為她所作的輓歌。
昭儀張紅紅史書無載,見於《樂府雜錄·序·歌》。
薛瓊瓊唐開元宮中箏手(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
兒子奉節郡王→魯王→雍王→唐德宗李適
鄭王→昭靖太子李邈
召王李偲,被祖父唐肅宗收養為子。
均王李遐
睦王李述
丹王李逾
恩王李連
韓王李迥
鄜王→簡王李遘
益王李乃
隋王李迅
荊王李選
蜀王李築→李溯
忻王李造
韶王李暹
嘉王李運
端王李遇
循王李遹
恭王李通
原王李逵
雅王李逸
女兒靈仙公主(夭折)
真定公主(夭折)
永清公主(下嫁裴仿)
齊國昭懿公主(母崔貴妃,先封為昇平公主,下嫁郭曖)
華陽公主(第五公主,母貞懿皇后,大曆七年出家做道士,號瓊華真人)
玉清公主(夭折)
嘉豐公主(下嫁高怡,薨於建中年間)
長林公主(下嫁沈明,薨於元和年間)
太和公主(夭折)
趙國庄懿公主(先封為武清公主,又封為嘉誠公主,下嫁田緒,薨於元和年間)
玉虛公主(第六公主,夭折)
普寧公主(下嫁吳士廣)
晉陽公主(下嫁裴液,薨於大和年間)
義清公主(下嫁柳杲)
壽昌公主(下嫁竇克良,薨於貞元年間)
新都公主(下嫁田華)
西平公主(夭折)
章寧公主(夭折)
永樂公主(下嫁田華)
樂安公主(下嫁張怙)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十一·本紀第十一》
《新唐書·卷六·本紀第六》
《資治通鑒·唐紀·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人物評價


劉昫:①嗚呼,治道之失也,若河決金堤,火炎昆崗,雖神禹之乘四載,玄冥之灑八瀛,亦不能堙洪濤而撲烈焰者,何也?良以勢既壞而不能遽救也。觀夫開元之治也,則橫制六合,駿奔百蠻;及天寶之亂也,天子不能守兩都,諸侯不能安九牧。是知有天下者,治道其可忽乎!明皇之失馭也,則思明再陷於河洛;大曆之失馭也,則懷恩鄉導於犬戎。自三盜合從,九州羹沸,軍士膏於原野,民力殫於轉輸,室家相吊,人不聊生,而子儀號泣於用兵,元載殷憂於避狄。然而代宗皇帝少屬亂離,老於軍旅,識人間之情偽,知稼穡之艱難,內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遂得凶渠傳首,叛黨革心,關輔載寧,獯戎漸弭。至如稔輔國之惡,議元振之罪,去朝恩之權,不以酷刑,俾之自咎,亦立法念功之旨也。罪己以傷仆固,徹樂而悼神功,懲縉、載之奸回,重袞、綰之儒雅,修己以禳星變,側身以謝咎徵,古之賢君,未能及此。而猶有李靈耀作梗,田承嗣負恩,命將出軍,勞師弊賦者,蓋陽九之未泰,豈君道之過歟!②群盜方梗,諸戎競侵。猛士嘗膽,忠臣痛心。掃除沴氣,敷衍德音。延洪納祉,帝慮何深。
歐陽修:代宗之時,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
王夫之:①代宗推心以任懷恩,至於已叛,猶眷眷不忘,養其母,鞠其女,且曰:“朕負懷恩。”②代宗委權以驕藩鎮,而天下瓦解……代宗之機,得之於老氏……固為寬弱以極悍戾者之驕縱,驕縱已極,人神共憤,而因加之殺戮也不難,將自以為善制奸慝而必死於其手。乃天下習知其術,而受其與、不聽其取;乘弱制之以不復剛,終處於無何而權以倒持。安足以馳騁哉?自敝而已矣……帝王之誅賞,奉天無私,猶寒暑之不相貸也,邪說興,詖行逞,此以為術,而天下之亂日生,可勿戒興?③夫代宗非果無能為者,一受制於李輔國,而二豎因之,元載乘之,懷情以待,得綰以相而志將伸,綰遽卒,常袞不足以勝任,而代宗又崩矣,唐之不振,良可悼已!

後世紀念


元陵

李豫死後葬於元陵。元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檀山,海拔851米。
元陵依山為陵,陵區周圍20公里。《舊唐書·令狐峘傳》載:德宗即位后,曾詔立李豫元陵制度,務極優厚,當竭幣藏奉用度。遭到令孤垣的反對,德宗從之,只好從儉埋葬。由此可見,元陵陵寢建制已大不如從前。陵園石刻與建陵相同,製造也比較粗疏。
元陵陵園石刻與建陵相同,現僅有陵園東、西、北神門外石獅和北神門外石馬殘塊。石獅形制、大小與泰陵相同。北神門外有石馬5,均殘。東西列仗馬間距30米,西列南數第1個在闕址北27米,第2個在第1個北23.5米,第3個在第2個北24.5米;東列南數第1個在闕埴北65米,第2個在第1個北12米。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類型、名稱飾演者
電影《大唐代宗》趙陽飾演
電影《大唐代宗》中的唐代宗(趙陽飾演)
電影《大唐代宗》中的唐代宗(趙陽飾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