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舊縣鄉的結果 展開

舊縣鄉

福建省松溪縣舊縣鄉

舊縣鄉位於福建省松溪縣東部,與浙江省慶元交界,距縣城16公里。五代為松源縣治所,宋初縣治遷今松源鎮,遂名。民國時期設舊縣鄉,1959年置舊縣公社,1984年撤社改鄉。轄12個村委會,87個村小組,主產糧食、烤煙、柑桔、茉莉花,是松溪縣商品糧基地之一。

名勝古迹有白馬山、南宋交通法規碑遺址。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3700公頃,常住人口16639人。

行政區劃


截止2013年,舊縣鄉轄區總面積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萬畝,山林面積16.2萬畝。下轄12個行政村,48個自然村,86個村民小組,4378戶,居民語言普及普通話,地方方言以閩北話為主。森林覆蓋率達86%,境內有著名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白馬山和名跡古剎中峰寺。2012年被省環保廳評為“省級生態鄉鎮,2013年已通過“國家生態鄉鎮”驗收。主產糧食、烤煙、柑桔、茉莉花,是松溪縣商品糧基地之一。鄉辦企業8家,村辦企業17家。文化教育設施改善。公路連通浙江、慶元縣城。
舊縣鄉
舊縣鄉
舊縣鄉,轄12個村委會:舊縣村、大黃沙村、船坑村、東厝村、游墩村、馬坪村、岩下村、六墩村、李墩村、下段村、官村村、洋前村·。

人口民族


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舊縣鄉常住人口16639人。

經濟


2013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09億元,比增10.8%,其中工業總產值1.9億元,比增5.6%,農業總產值2.19億元,比增16%。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6913元,比增11%。

農林漁牧

截至2013年,舊縣鄉耕地面積1.6萬畝,2013年,農業總產值2.19億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3年,生產糧食8047噸,人均501公斤。轄區有山林面積16.2萬畝,林地面積13.35萬畝,毛竹林面積1.8萬畝。2013年,共造林3600多畝,其中珍貴樹種苗木基地300畝,其他主要以杉松木為主,同時套種無患子

新農業

舊縣鄉以生態、有機農業為核心發展了以遮雨栽培模式南坡灣生態葡萄園200畝多;以稻田養魚方式培育稻花魚100多畝;規劃惠民仙園果蔬農業園500畝:第一期主要種植黃瓜、玉米。同時,在種植區內劃定選菜區、自採區,在種植園外對農業休閑用地、疏菜冷藏、農副新產品交易用地、景觀用地等,請有資質單位進行規劃編製。成立綠特米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六墩本地特產“黃粿”加工為基礎,合作社會員種植粳米,使松溪山區特有的傳承了千年的“黃粿”走出農村,走出松溪,讓全省、全國人民都能品嘗到閩北特產。

工業

2013年,轄區工業總產值1.9億元,比增5.6%。規模以上工業2家(億田硅業和恆豐塑膠)。2013年同年引進龍竹工貿有限公司、松江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擴資技改企業一家華盛節能有限公司和福建省信義新能源有限公司,其中信義新能源光伏產業項目,總投資9億元;

財政

全鄉財政總收入411.05萬元,其中:工商稅收的縣級收入完成159.80萬元,扣減收入基數52萬元,體制分得財力107.80萬元;增值稅收的縣級收入完成129.50萬元,扣減收入基數70萬元,體制分得財力41.65萬元;煙葉稅收入完成144.47萬元,扣減收入基數69.30萬元,體制分得財力46.28萬元(不含返還村煙葉稅28.89萬元);上級定項補助收入215.32萬元。國稅完成475.4萬元,地稅完成190.3萬元,共完成稅收665.7萬元。

社會


文體

2013年,新建建成2400平方米文體廣場,切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全鄉共有“農家書屋”7個、文化中心戶4戶、道德堂5個。每個“農家書屋”藏書1000冊以上,各村先後成立了業餘腰鼓隊、戲曲隊、老年舞蹈隊、等7支業餘文藝隊伍,成員達250人以上,開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樣,貫穿宣傳黨的十八大、美麗鄉村建設、平安建設、廉政文化等。

醫療衛生

現舊縣鄉共有村級衛生所17個,構建了完善的衛生保健網路。其中公共衛生床位10張,專業衛生人員8人,其中執業醫師2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2人,藥房葯技人員2人。全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9%以上。

社會保障

2014年,全鄉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86戶,人數707人,支出110萬元;城鄉醫療救助707人次。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0人,支出22.8萬元。農村臨時救濟185人次,支出9.8萬元,救災支出10萬元。新增就業人員380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8130人,參保率98%。

新村建設

2013年,舊縣鄉7個行政村已完成新村規劃。其中,舊縣新村建設,完工50棟;六墩新村建設52棟,已基本落成,預計2014年內全部交房入住。

基礎建設

2013年,投資完成舊縣中心小學至舊縣中學至松源一級電站水泥路面硬化及路邊綠化工程,完成幸花村與舊縣車站到高速路口沿街主幹道新建花池1000米,安裝路燈26盞,實現集鎮綠化、亮化;完成舊縣村兩條水泥路面硬化1700米。規劃建設對門上塔山休閑公園。目前,已開通休閑漫道1.2公里,在山頂新建一座花崗岩涼亭,安裝路燈、夜景燈和彩燈;投資完成船坑村數字電視線路架設,使之成為我縣首個數字電視村;在集鎮所在地建設2座處理能力170噸的污水處理設施,做到污水達標排放。

文化


“遊仙節”每年農曆的農曆七月廿十,是六墩村人最熱鬧的節日——“遊仙節”,其熱鬧程度完全不亞於春節。六墩人為了年年平安、風調雨順、六畜興旺,舉行系列的民俗活動。該節日從明清時期就開始執行,是一種民間自發的活動,時間從每年的農曆七月廿十開始,持續3天。參加人員除了本村的男女老少外,外嫁的女兒也要帶著女婿返村參加,鄰近村莊的群眾也會自發的起來參加。整個“遊仙節”活動有專門的人員負責組織安排,主要以籌款做善事和遊樂“狂歡”為主。內容豐富多彩(包含遊街時鑼鼓隊、彩旗隊、軍樂隊、腰鼓隊、踩街隊等)、健康向上,“遊仙節”不僅增進了村民和協有善、相互關心、相互關愛,還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旅遊


白馬山

白馬山
白馬山
白馬山位於舊縣鄉境內,山上森林茂密。總面積3250公頃,其中核心區1096公頃。主要保護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珍稀瀕危野生動物。2002年底被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四周有形似虎、獅、熊、象、龍、馬等九個山峰和捨身岩、媒人岩、蠟燭岩、磨米岩、僧帽岩、彌勒岩、老佛洞等奇岩勝景。小獅子岩為白馬山中風光最美的一座山崖,巨大的岩峰酷似獅頭,面向長天,張口怒吼,遊人至此,似可聽見其吼聲在谷之中、雲霧之外回蕩,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媒人岩是另一處小山頭。山頂上挺立著一塊岩石,似人形,眉眼鬚髮可辨,栩栩如生。山上有六福寺(原名白馬庵),山頂有清道光六年(1846年)建造的仙閣,可遠眺渭田、舊縣、花橋、祖墩四鄉。

中峰寺

中峰寺
中峰寺
留洋中峰寺坐落於舊縣鄉岩下村境內,是閩浙邊界遠近聞名的古老禪寺,總佔地面積達50多畝。禪寺四面群山環抱,霧竹疊翠,遠望如寶蓮盛開。自古以來,當地就有金雞應化、九龍吐水等許多動人傳說。據舊志記載,中峰禪院始建於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相傳當年鄉民聚眾獵虎于山中,有神僧騎虎而出,遂請師修建道場。今寺旁大石尚有虎跡,人稱伏虎壇。禪院附近山間散見的文化遺跡頗多,有貴人石、劈泉及清光緒年間重建的祖師塔陵等古迹。沿著後山幽靜的山路迂迴而上,有百峰尖仙閣巍然屹立於千仞高山之巔,是賞日出、聽松濤、管竹海的旅遊勝地。由山門向西南順溪而下,有宗淳佑間的石拱橋蔚然於參天古木之下,橋旁有香火奠,達泉、石壁源、虎溪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