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海草房的結果 展開
- 建築名稱
- 影片
海草房
建築名稱
徠當你走進山東省的漁村,就可以看到這些以石為牆,海草為頂,外觀古樸厚拙,極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話世界中草屋的民居。
海草房
海草房
海草房
海草房
榮成地處沿海,夏季多雨潮濕,冬季多雪寒冷,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之下,民居主要考慮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於是,極具聰明才智的當地居民根據長期的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獨特的建築經驗,以厚石砌牆,用海草曬乾後作為材料苫蓋屋頂,建造出海草房。
海草房
蓋海草房最關鍵的步驟就是往屋頂上苫海草了,因此當地人蓋房又稱“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實跟建造瓦房安裝瓦片有相通之處,只不過是用海草從下往上一層壓一層地苫好。海草房苫房絕對是一門手藝,一棟海草房的好壞、使用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是否海草苫得嚴密。因為只要屋子不漏水,牆是很難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為此,人們一般都請那些代代相傳具有經驗豐富的“苫匠”來幫助建造海草房。據說苫間海草房要三四個人花上十幾天才能搞好。
海草房
布局、外觀方面
海草房
造型
海草房的造型、顏色傳遞著豐富的審美信息,是膠東建築藝術的體現。海草房以海草為屋頂材料,以石塊(部分輔以青磚)作牆體。傳統的海草房外牆多以大塊的天然石頭砌成,石材不追求整齊方正,而是隨園就方。有些講究的人家還在石塊表面雕琢出木葉或元寶紋飾,給人粗獷而不粗糙的感覺。灰褐色的海草苫成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頂,厚重而高聳的海草房屋脊高度為普通磚瓦房的兩倍,配以黃泥塑就的馬鞍式屋脊,在藍天、碧海、綠樹的映襯下愈加顯得古樸而穩重。海草房也因此受到許多遊客、畫家和攝影師的青睞。
材料方面
海草房
工藝
海草房的屋頂由近似等邊三角形的木屋架承重,山面為牆體承重。屋架依開間設置,比瓦房要高很多。建造屋頂的最後一道工序是苫草頂,這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項工作,且全部依靠手工完成。
海草房頂需要苫四層,最底層是作為起坡草的山草,上面鋪設海草,然後是麥秸草,最外面一層是山草、海草、麥草混合物。需要說明的是,質量好的海草不用摻山草,差的要摻。草料從兩邊檐部苫起,依次向脊頂疊壓鋪設,每層僅外露10厘米左右。從房檐下面看,每層厚約八九公分,向上逐漸加厚,脊部兩端的海草苫得高於中央,並向山面做切角處理。最上端屋脊處用加了泥的海草壓頂,使屋脊形成一條明顯的曲線。
房頂的坡度越大越便於排水,也更加耐腐。同時,坡越陡需要海草越多,麥草越少。通常情況下,一個房頂需要海草、山草、麥草共計數萬斤,一個工匠苫一個海草房頂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在海邊或島上的漁村,漁民們把破舊的魚網罩於草頂上,可以起到防風、防鳥、防盜的作用,同時也使海草房更富漁家特色。
生態特性方面
海草房
厚厚的草頂,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熱保溫作用,牆體所用石料也是很好的熱穩定材料。因此,傳統的海草房冬暖夏涼,保證了居住的舒適性。
從環保方面看,海草這種天然建築材料,廢棄后不但容易降解,而且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污染與破壞。這一點也是磚瓦等建築材料所不能比擬的。
海草房
膠東沿海傳統的海草房,是獨具特色的地區傳統民居標本。榮成寧津鎮澇灘村發現了“元至正二年”的梁木(元至正二年是1342年,迄今已有600年歷史了)。巍巍村也出土了石碑,有“元朝大德年間,曲氏祖敬先由今牟平縣徙此定居成村”的記述,可見,此村已有700年歷史了。在榮成寧津鎮寧津所村的南部地帶,至今(2008年)還保留著創建於明代的屯田軍戶海草房一條街,那長滿青苔的屋頂陰坡,印證了歷史的久遠,也向世人宣示著百年未動的厚重和耐久。港西鎮巍巍村至今尚保存二十多幢有二百多年歷史的海草房。舊石牆上的拴馬樁作為過去膠東富裕人家的標準,依然見證著歷史。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海草房已改用磚牆建造。漁村現存的海草房大多是代代相傳,祖祖輩輩守在這古樸的居室中,特別是一些老人,對冬暖夏涼的海草房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一棟房子可以住上幾代人,祖祖輩輩傳下去。
膠東的海草房,亦如它獨具特色的樣式和悠久的歷史,也蘊涵著豐富的地域文化,承載著當地人在建設家園時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祭祀信仰等。據當地老一輩居民講,在建海草房之前,要選定基地,擇吉日動工。砌牆基時也很有講究,在地基槽的四個角要壓上元寶或象徵元寶的東西,叫做“壓寶”,以求富裕、吉祥。在這一天,還要煮一鍋熱騰騰的餃子吃,餃子也如同元寶一樣,充滿了吉祥與喜慶。海草房建成后,要舉行“支鍋”、“祭祀”、“拉席上炕”、“糊窗、貼窗花、掛門簾”等一系列活動。所有這些,無不滲透著濃厚的膠東風土人情,有的民俗一直沿襲至今(2008年)。住過海草房的那些老人,提起這些習俗,仍充滿了嚮往。
海草房通常有兩面的屋頂,也有壘垛形的三角形屋頂。當冬天暴風雪溶化后,雪水可以順著這個壘垛形的三角形屋頂迅速地向下流去,減輕雪對房子的壓力;夏天的雨水可以從這個壘垛三角形上迅速地流下來,不會漏入屋內。為防止大風將房頂上的海草刮跑,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還罩上漁網,用石塊等小件重物作墜子垂腳。海草房的牆面一般都用天然石塊或磚石混合砌成。顯得樸素而別具風味。海草房依地勢而建,連靠在一起的海草房,俗稱“接山”。“接山”形成的門洞走廊,頗具農家大院特色。海草房的迎門正房一般為3間,山牆上還鑲有“拴馬石”。
海草房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文人墨客不吝筆墨對它進行讚美。中國著名畫家吳冠中在榮成為海草房寫生之後,還留下不少精彩的讚美文字:“那鬆軟的草質感,調和了堅硬的石頭,又令房頂略具緩緩的弧線身段。有的人家將廢漁網套在草頂上,大概是防風吧,彷彿婦女的髮網,卻也添幾分俏麗。看一眼那漁家院子,立即給你方穩、厚重的感覺。大塊石頭砌成粗獷的牆,選材時隨方就圓,因之牆面紋樣規則中還具靈活性,寓朴於美,譜出了方、圓、橫、斜、大、小、曲、直石頭的交響樂。三角形的大山牆,在方形院子的整體基調中畫出了豐富的幾何形變化,它肩負著房蓋上外覆的一層厚厚的草頂。”
海草房的知名度正在增加,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海草房已經慢慢地退出歷史舞台。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隨著近海養殖的增多,漁民養的海帶、海蠣子等用的網攔住了海草。20年來(1988年至2008年),海岸上已經看不見有大量的海草湧上來,現在(2008年)已經基本揀不到海草了。更加上進入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外地的生活觀念和建築形式、特別是城市的居住方式不斷向當地滲入,因此,新建的海草房越來越少,原有的舊海草房也大都棄之不用了。相反正在陸續出現一些經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點的新式民居。
文明進步帶來的喜悅和海草房減少帶來的惋惜相互交織在一起,難免令人唏噓。然而,不管海草房最終的命運如何,給當地的人民帶來遮風避雨、並記錄著歷史的海邊民居,終究會留給人們無限的懷念。
榮成海草房
在膠東,海草房主要分佈在榮成石島、俚島、成山衛鎮、港西鎮等沿海漁村,形成了獨特的民居風格。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地的民居建造形式發生了變化,很多海草房被大量的磚瓦房替代,使這種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住宅越來越少。由於海上養殖業的繁榮使淺水表中無法生殖海帶草,海草房的原料緊缺。再有,年輕人結婚大都蓋起現代味十足的“小洋樓”,蓋海草房也就漸漸成了往日雲煙,而許多村莊僅存的一些海草房也因為年久失修而殘牆斷壁、面目全非。
榮成市港西鎮巍巍村是目前(2008年)海草房存留比較多的一個村莊,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個村的村民建房幾乎都是海草房,現在(2008年)村裡還存有20多幢有200多年歷史的海草房。但是,90年代以後,村民們建新房都是磚瓦結構,使海草房的景緻發生了變化。隨著媒體的宣傳和報道,巍巍村每年吸引許多遊客來參觀,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海草房村受到了世人的關注。巍巍村因大量的年輕人外出學習、打工,一些村民外出搬遷,使村裡的許多海草房人走屋空,得不到修繕,造成了許多海草房屋漏和倒塌,使這一膠東獨有的歷史文化住宅受到了威脅,據村民講,眼下村裡一些比較完好的海草房居住的幾乎都是上了年紀的人,由於他們大部分沒有能力修補房屋,使這些海草房也面臨著失修的問題。
在人們享受現代生活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追求回歸自然,這些具有膠東特色富有人情感的海草房,它雖然飽受風雨的侵蝕,但卻依然保持著淳樸和質美,也曾經承載著人間的喜、怒、哀、樂,它既給了居住者溫暖,同時也是歷史變遷的見證。海草房這一世界為數不多的特殊的建築物,不但敘說了我們膠東人的勤勞智慧還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具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後人在觀賞海草房並為先人自豪的同時,是否想到保護它?使這些具有濃厚的膠東文化的海草房不要在我們眼前消失,成為我們永遠的記憶。海草房是沿海地區獨有的房屋風格,在正常的石制房屋的屋頂,加鋪厚薄不一的海草而成。秋天,海帶草長老了,遇到風浪葉片就被折斷卷到岸邊來。風浪愈大,卷到岸邊的海草就愈多。村裡有計劃蓋海草房或壓屋脊的人家,便在風浪過後,用杈子把海草挑起來,曬乾后碼成一個個海草垛。苫海草房是個技術活兒,又臟又累,為便於排水,越往上苫,海帶草越厚,坡度也就更大。壓好的房頂講究的是個”板平“,年代越久越踏實,板平的房頂背陰便萌出一層綠色的苔蘚,生出株株瓣尖色紅的瓦松,俗稱“山老婆指甲”。
海草房房屋利用了海邊的獨特資源,冬暖夏涼,歷經百年風雨依然保持原貌,體現了先人的聰明和智慧。但是,如今(2008年)在長島,即使是在散存較多的大黑山島,海草房也很少有人居住了。一位研究民俗的煙台文化人說,海草披頂的老房,以前在萊州灣近岸海域也比較多,當地還有“海帶趟子”的俗稱。
蒼黑的屋頂上已經結滿斑駁的苔蘚、生出一簇簇茂盛的羊鬍子草,那碎石或整塊整塊花崗岩砌成牆體,那屋頂上永不腐爛的海草,依然會把一個外鄉人的思緒引向三四百年前。走進膠東鄉村,恍若走進一個古風猶存的夢境,或許就是因為那些獨一無二的、古樸的海草房吧。如今(2008年),居住在海草房裡的居民,更多的是60歲以上的老人。 “住在裡面冬暖夏涼,他們已經習慣了。”居民說,越來越多原先住在海邊的年輕人已經湧進了城市,即使海草房的歷史再悠久,他們似乎也沒有些許留戀。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們也寧願選擇寬敞明亮的大瓦房。紅磚紅瓦的房屋已經悄然替代海草房了。有些明代初葉的海草房已經倒塌了,拆掉了。
專家對海草房的調研,走向對海草房命運的關注。開始從僅僅將文字與鏡頭定格於海草房的審美意趣,延伸到對海草房歷史成因的辨析,對海草房建築樣式、建房習俗的記錄,對以海草房為核心的漁業生產方式、農業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民間俗信、節令習俗、人生禮儀等膠東傳統海洋文化的全面梳理。開始在地方政府和有關國際國內組織之間奔走呼號,對海草房的現狀提出了保護性的建議,要把海草房申報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利用和開發。想盡最大努力把剩餘的海草房永遠定格。
住在海草房裡的人們對此並不以為然。“這些破破爛爛的東西,有什麼好看的?”面對專家一次次光顧海草房,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這樣問。
現在(2008年)海草房聚集的海邊村落。原來家家戶戶院落一角存放柴草的建築“將軍帽”已經所剩無幾了。“我們跑了幾百里路程,走了幾十個村落,只在一個叫作窪里的村子發現一座保存完好的‘將軍帽’。一例用海草覆頂,一例用石頭砌牆。”或許,那是他見到的最後一座保存最完好的“將軍帽”了。
海草房徠作為膠東最具地域特色的建築樣式,是於當地的自然環境相適應、相協調的結果,是當地的歷史信息、地理信息、生存方式、審美標準、民俗風情等的物化載體,對現存為數不多的海草房予以保護勢在必行。在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進程中,對傳統建築涵蓋的信息加以合理利用,還可以創造出新的、涵蓋更加豐富信息的媒介樣式。
對傳統建築加以保護
對現代化的追求使得地域性的文化愈來愈多地被削弱、忽視、淡忘,膠東的城鎮建立起座座高樓、別墅,卻再也難以看出曾經的地域特色。但是,年代的久遠不一定代表落後,海草房傳播的媒介信息,對今天(2008年)的建築設計仍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這種地域性的構造樣式、功能布局、空間形態、裝飾題材,都顯示出一定的適用性、經濟性以及美學價值。原始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再生、可循環建材的使用傳遞著生態意義。傳承已久的媒介形態折射出豐富的人文信息。因此,保護海草房,對留存膠東民俗文化,膠東民居史的研究以及開發利用生態民居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海草房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一些專家、學者及有關部門也開始予以重視。威海博物館的李文夫先生經過大量的歷史考證,在深入村落取得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寫成《威海民居海草房歷史文化研究》這一專著,對海草房的歷史現狀、建築特色、居住習俗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描述。有關部門也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例如:將村落現存的海草房設為旅遊景點,開辦生態民居海草房博物館等,使這一傳統媒介樣式被更多受眾認知。榮成市的有關領導建議保留一塊讓海草自然生長的海域,為海草房的延續提供物質保障。
對傳統建築的繼承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的生活的方式也在改變,古老的海草房雖然冬暖夏涼、百年不腐,但其內部構造也不能滿足現代化的需求。因此,對傳統建築媒介的保護需要積極應對、不斷創新,對傳統媒介進行繼承性的發展和利用,發掘出海草房對今天建築設計的積極作用,讓傳統精神和文化成為新式建築的設計源泉,同時賦予傳統建築媒介以新的生命力。由同濟大學建築規劃學院和榮成建築設計院設計,位於榮成市郊的“北斗山莊”,稱得上是對傳統海草房繼承和發展的典範。天樞居、天權居、玉衡居、開陽居、瑤光居等七座海草房院落按北斗七星的布局依次排開,用紅褐色的花崗岩砌牆,灰褐色的海草苫頂,室內則以高檔賓館標準進行布置,形成一處極富地域情調的現代建築群。
傳統與現代結合形成新的建築媒介樣式,傳遞著新的信息:地域性建築固有的風格、文化與現代建築的物質需求可以相得益彰,既傳承了悠久的地域性建築精神又適應了時代的要求,並且構成了高質量的藝術景觀,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的三重發展。新的建築媒介樣式對受眾態度也產生著影響,通過與受眾的接觸,向受眾傳遞著海草房獨有的魅力,逐步改變著受眾對海草房是落後象徵的固有態度。
在建築的傳播過程中,地域性建築海草房作為固態的傳播媒介,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地域信息。由於各種噪音的負面影響,這種傳統建築媒介的現狀不容樂觀。因此,如何使膠東的海草房長久於世,展現地域建築特色;如何使傳統建築媒介獲得繼承性發展,為更多受眾認可,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