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寶寨

重慶市景區

石寶寨位於忠縣以東45公里的長江北岸,距重慶市278公里,離萬州51公里,四壁如削的孤山,高50多米。石寶寨的主體是形狀奇異垂直筆立的巨石,上附古老的木質、磚瓦結構的古典建築,給人如詩如畫的感覺。

現在石寶寨整個下部山體都淹沒在水中,而保護工程恰如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巨盆,中間就裝著整個石寶寨,現在完全似一個漂浮在江中的巨型山水盆景。江中盆景石寶寨景區曾佔地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86平方米。

歷史


在重慶市忠縣至萬州區的長江水域之間,三峽大壩實驗性175米蓄水之後,有一座風景名勝未曾整體搬遷的石寶寨,成為三峽庫區的江中盆景,遠遠望去,似停泊在江中的一艘巨輪。
石寶寨相傳是女媧補天時遺留下五彩巨石,故名“石寶”,又極似一方巨大的印章石,又稱“玉印山”,曾經孤峰江畔,又名“連雲山”,明末譚宏起義據此為寨,故名“石寶寨”。傳說起初石寶寨上只有寨頂的廟,只有一條石鑿的小徑與其相通,後有一能工巧匠,偶爾看到一隻山鷹盤旋於玉印山之巔,大受啟發,便採用依山造樓轤轉螺旋的方法,成就了這恢宏的石寶寨。據《忠縣誌》載:“石寶寨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年),經過數次修建,至清嘉慶年間形成今天的雛形。”1984年11月10日《李鵬三峽日記》有兩段約200字記述石寶寨文字的記載:“石寶寨位於長江北岸忠縣,有孤峰突起,形似玉印,故名玉印山”;“寨樓依山勢呈階梯狀布局”,“猶如一柱奇峰矗立江邊”;“遊人盤旋登樓至紺宇宮,猶如登雲梯直上霄漢”;“鳥瞰四周,大江滾滾向東流去,北面一片梯田”。“當地人傳說是女媧補天的遺石”,“石寶寨建於康熙年間”,“整個建築由寨門、層樓和寨頂廟宇組成。共12層,通高56米”。“三峽大壩建成,石寨也不會淹沒。”

概況


現在的石寶寨保護工程投資9600萬元於2005年12月28日動工,2008年10月完工,2009年1月1日對外開放。有兩種參觀方法,一是走陸路可以在石寶寨一側石寶新鎮下車,步行經過連接場鎮與石寶寨東端的天橋參觀;二是已在石寶寨臨江一側碼頭登陸,直接經過前寨門進入寨樓參觀。現在長江水面上升到寨門口,山寨變水寨了,石寶寨周圍形成一個120多畝的水面湖泊,已在寨子下方修了一圈白色堤坎,周每800多米,最高處60多米,頂部是一圈步道,攀十二級亭子便可登上寨頂,猶如在盆景中點綴江心。石寶寨冬天水位上升175米成全島,夏天水位降145米成半島。
你如果到了前寨門,會看到寨門上鑲嵌的三個鎦金大字“石寶寨”,還有兩側一對銅獅。進入寨門有一條三米寬的石板路通向寨樓,在路的一側有一個亭台軒榭的花園。再往前行,懸崖峭壁、四壁如削的石寶寨就聳立在眼前。塞身岩壁上鐫刻有田紀雲題寫的“江上明珠”、錢偉長題寫的“川東奇秀”等石刻。再沿著石級前行,有一石牌坊,牌楣刻有“必自卑”三字,據說取自
“登高必自卑、
引遠必自邇”
之意,牌坊另一面刻有“瞻之在前”四字。過牌坊向南來到寨樓前,寨門上正反面有“五龍捧聖”、“哪吒鬧海”浮雕及取其“福祿壽喜”之意的動植物浮雕。門楣並豎直刻有“小蓬萊”三字,相傳住在山東蓬萊仙島的何仙姑路經此地被美麗的景色迷住,於是住留多日。後人便稱此地為小蓬萊。在“小蓬萊”下面,有用瓷片嵌成的“梯雲直上”四字。進入寨門到寨樓,依山而建十二層,通高56米。其實在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依山取勢僅建九層寨樓,后三層是1956年加上去的。寨樓每層末端均向上翹起,還雕刻如龍、鶴等吉祥物。寨樓臨江的牆壁還鑿了一至三個直徑約1米的圓孔和許多小方孔窗戶,便於塞樓空氣流觀及遠眺長江。從寨梯盤旋而上,到第二樓,有巴蔓子刎首留城的雕塑。相傳春秋時期,外族入侵巴國,巴王求助楚國,楚王要巴國割讓三個城池給楚換取出兵的條件。巴國在楚軍幫助下取得了勝利。楚索城,巴蔓子刎首而留城,後人為感其忠義,於是改地名為“忠州”,這也是忠縣的來歷。繼續盤旋而上,每層寨樓都有塑像、畫像及名人字畫,如張飛義釋嚴顏、巾幗英雄秦良玉的故事…。在六樓岩壁上還有唐代釋迦牟尼石刻頭像一幅,寨內保存鴨子洞、愛阿橋等古迹。到了第七層寨樓,除了可從樓梯爬上去外,還可以從西面的小木門、沿著一條石梯攀著鐵鏈而上。據說這條路在還沒有修寨樓之前,是人們上下的必經之道。攀著鐵鏈繼續向上,就到了建在山崖南面凌空橫生石峰上的“望江台”,三面凌空,一面連岩,站在望江台上,不由想起劉禹錫的詩歌《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頭,
堤下連牆堤上樓;
日暮行人爭渡急,
槳聲幽軋滿中流。”
高峽平湖的三峽庫區盡收眼底。今人周北溪的一首
“南天寶璽鏑江秋,
巧疊精雕十二樓;
畫作邊章攜不去,
留它為砥鎮忠州。”在此也得以體現。
新石寶寨
新石寶寨
其實 原是一座孤峰,清乾隆初年,藉助架於石壁上的鐵鏈在山頂修建了廟宇,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依山取勢僅修建了九層寨樓,直到1956年才加以修建改為十二層。1979年11月對外開放,1980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望江台北面的寨頂為一個1200平方米平坦的石坎,海拔230米,為山頂廟宇,碧瓦朱檐,由“天子殿、玉皇殿、王母殿”組成,分前殿、正殿、後殿,供奉“四大天王、玉皇大帝、瑤池祝壽、八仙過海”等塑像。值得一提的是,正殿迎面牆壁的巨型壁畫,是描繪女媧補天的故事,畫面下方有一遺石,形狀極似石寶寨。其實這都是以後加上去的,1919年新文化運動傳到石寶,當地鄉紳鄧牌,以“民主”、“科學”等思想名義,發動進步青年將寨內數百座菩薩推下石寶寨,從此再沒有菩薩。在後殿王母殿北面小廟內,有一石孔,口大如杯,一個小和尚手拿鏨子在鑿大,人稱“流米洞”。相傳,石寶寨上這個石洞曾能流出大米來,每天流出的米僅供和尚們吃,後來一個貪心的和尚就拿著鏨子把洞鑿大想多出米,豈料流米洞從此再也不流米了,真是“偷米不成反蝕一把米”。繼續向北走到山頂後院,院內有一門銅炮,據載,這是石寶人在清同治年間,用來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武器。站在山頂四處張望,石寶寨四周一片汪洋,寨下周圍修築了一圈護坡,同時在護坡上修建了一米高的仰牆,把江水圍在外牆。牆體塗上褐漆,遠遠看去仰牆極似石寶水寨的山崖的一部分,並不讓人感到突兀。圍堤之上還修建了仿古長廊,並把石寶寨的傳說刻在磚牆上,渾然一體。
沿著庭院左邊的石級輾轉而下,經過“二墩岩”,又回到了前寨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