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馬嶺隧道
驛馬嶺隧道
驛馬嶺鐵路隧道位於艾河-招柏間的京原鐵路(北京-原平)上。西起山西省靈丘縣東部驛馬嶺,東至河北省淶源縣境。1967年4月始建,1969年建成,1972年交付使用。隧道在直線線路上,橫斷面的高、寬分別為6.75米和5.10米,最大埋深為500米。隧道內線路坡度自北京端向原平端為2‰、3‰的單向上坡,在其南側另有驛馬嶺公路隧道。
經由線路區間:京原鐵路的艾河站到招柏站區間
該隧道西邊一半在山西省靈丘縣境內,東邊一半在河北省淶源縣境內
隧道道床類型:混凝土澆注整體道床
隧道類型:非電化單線鐵路隧道
是否有人看守隧道:是
隧道編號:京原隧-108
隧道東洞口距線路起點里程:約204公里
今日驛馬嶺隧道西道口
驛馬嶺隧道西洞口(位於靈丘縣境內)
隧道地層類型:奧陶系石灰岩
施工中根據石質情況分別採用全斷面法和上下導坑漏斗棚架、上導坑先拱后牆等方法開挖。隧道襯砌採用就地灌築混凝土,少部分地段有仰拱。隧道內線路採用鋼筋混凝土支承快式整體道床及無縫線路。在距線路上坡方向左側20米處設有貫通的平行導坑。平行導坑未襯砌,曾因局部塌方而堵塞,以致水流倒灌入正洞,1973年起就造成病害。1976年對平行導坑進行了清理,並疏通水溝和補做部分襯砌。正洞中心水溝因排水不暢,使整體道床基礎有幾處下沉。后改修雙側水溝,洞內的水可經橫通道由平行導坑排出,隧道運營通風采用洞口風道吹入式。
驛馬嶺隧道修建時照片
60年代末,在昔日古戰場,又進行了一場人與大自然的搏鬥。當時我們國家到處都在“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為了防止不測事件的發生,國家大興三線建設,在京、冀、晉三省市間修築了一條京原鐵路。此路始自北京,止於山西原平,北與同蒲路接軌。為備戰起見,此路跨橋穿洞,工程十分艱巨。
晉冀通道驛馬嶺隧道全長8千米,站在隧道中間,極目遠眺,十來米高的洞口只有月亮牙那麼大。如此長的隧道都不見多少碴石,碴石哪去了?
西洞口向里鑿到20米處,鐵道兵14師8740團的一個工兵班正緊張施工:鑽炮眼的、往小推車上裝碴石的、往炮里裝炮葯的……突然一聲驚天動地的轟隆巨響,白煙翻滾,50人的工兵班連人帶設備都落入8米見方坍塌的地洞里。
事故發生后,鐵道兵司令部派來了專家組,進行考察和善後處理。一專家建議用探照燈往下看,他沒想到,山洞不是豎直的而是神工鬼斧般的自然彎曲,只能照十來米,無濟於事。專家組議來議去,無計可施。最後一專家說:“把我放下去看看。”他帶著手電筒、刀子、背著電話機,由上面的人用粗繩慢慢往下放。耳機里不時傳來:“這裡發現一具屍體,掛在石壁上……”人們揪著心,繩子慢慢往下放,放著,放著,聽筒里突然大喊一聲:“別再放了!”人們輕輕地把探險家提上來,不容他喘氣,急問發生了什麼情況。他說:“原來洞底是條河,流著湍急的黑水,光線太暗,也許不是黑水。再往下放我就到了水裡,順黑水鑽入黑水洞,我就要‘光榮’了”。之後,近8千米長的隧道碴石就全填在洞里,洞也沒填滿。
至此,事故真相大白,是設計人員疏忽所致。假若設計人員把隧道水平面向下測幾米,施工時就能發現洞在眼前,避免出現這麼大的事故;若隧道水平面向上升幾米,則完工後也發現不了此洞,但將來通車后是個重大隱患。後來,鐵道兵重新設計了這座隧道,把隧道位置向北移動了近100米,並且為了來往列車的安全,把鋼軌焊成網狀,築成了整體道床,才使得隧道建設之後能夠平穩運行至今。
驛馬嶺公路隧道是榮烏高速(G18榮成-烏海)位於山西和河北交界的隧道,位於鐵路驛馬嶺隧道南側約80米,與驛馬嶺鐵路隧道并行。於2009年6月開建,山西承建的右線(全長2075米)於2011年5月25日貫通,河北施工的左線(全長2050米)2014年建成。
2014年10月14日上午8點30分,榮烏高速冀晉界驛馬嶺隧道左洞順利貫通。繼10月9日右洞貫通后,成功實現了隧道掌子面雙線貫通。
榮烏高速橫穿太行山脈,為典型de山嶺重丘區高速公路,沿線地形複雜,地質條件惡劣,海拔落差大,橋隧比高,其中位於省界的驛馬嶺隧道為阻斷山西河北兩省的卡脖子工程。該隧道左線長3704米,右線長3731米,中間設一座長526米的斜井送風、排煙通道,為上下行獨立雙洞4車道分離式隧道,設計凈寬10.75米,凈高5.0米,為榮烏高速冀晉段的重要控制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