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
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
由於三線地區社會經濟落後,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極為困難,但是三線建設也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
三線留念
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的40%多的2052.68億元巨資;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一線地區指位於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區的部分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
三線建設
同時,地處一線二線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屬的“小三線地方軍工企業”,由省國防工辦領導,生產半自動步槍、7.62毫米中間威力步槍彈、手榴彈、引信、迫擊炮彈、重機槍、中小口徑迫擊炮、火箭彈、火箭筒、高射機槍、無後座力炮,也就是步兵營連級的火力。力爭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省”自衛戰堅持抵抗。黑龍江的小三線是阿城和尚志,吉林的小三線是輝南,遼寧的小三線在朝陽凌源,河北的小三線沿太行山麓,山東的小三線是沂源,河南的小三線是濟源,湖北的小三線是襄陽。湖南的小三線是婁底,廣東小三線是連江,廣西小三線是河池,安徽小三線是六安,上海小三線是皖南,江西小三線是萬載和安福,福建小三線是三明,浙江小三線是雲和與龍泉,江蘇小三線是盱眙,新疆的小三線是和靜縣阿拉溝,甘肅小三線是平涼。
當時,我國的工業、國防工業等絕大部分都分佈在東北、華北一帶。
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我國周邊局勢越發嚴峻。1956年之後,中蘇由於在意識形態等方面發生了很大分歧,引起了蘇聯極大不滿,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逼還抗美援朝時期購買軍備所欠下的債務,並且蘇聯還策動新疆分裂分子舉行武裝叛亂。隨著中蘇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兩國長達7300公里的邊境線,出現了空前的緊張局勢。美國第七艦隊公然進入我台灣海峽,他又挾迫我周邊國家簽訂條約,結成反華聯盟,並在這些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對我國東、南部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對我國也持敵對態度。
1962年後,美國在台灣海峽多次舉行以入侵中國大陸為目標的軍事演習。
三線建設
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挑起並誇大與北越的武裝衝突。美國出動第七艦隊125艘軍艦和600餘架飛機,5日,美國悍然對越南民主共和國進行轟炸,開始全面介入越南戰爭,導致越戰全面升級,並將戰火延燒到包括北部灣和海南島在內的中國南部地區。
1969年,中蘇邊境陳兵54個師、近百萬人,在珍寶島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蘇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要用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消滅中國核基地的計劃,並打算聯合美國進行。
三線建設:西部工業搖籃
在1964-1980年期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共審批1100多個中大型建設項目。大批原先位於大城市的工廠與人才進入西部山區。更有“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號召人們前往三線地區。文革早期,三線也是大量知青的去處,前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曾經分配到甘肅劉家峽水電站。由於國防考量,這些工廠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導致企業的後續發展進入瓶頸。如陝西漢中飛機工業基地,下屬28個單位分散在兩個地區,7個縣的範圍內,其中一個企業被分散在6個自然村中,裝配零部件需要汽車往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員工上下班也非常不便。
陝西新建的400多個三線項目,將近90%遠離城市,分散在關中平原和陝南山區的48個縣,多數是一廠一點,有的甚至是一廠多點,布局被譏諷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而且山區內信息閉塞,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無法跟上世界潮流,顯得過時落伍。有時山區內爆發山洪等自然災害,企業也往往損失慘重。冬季大雪封山後,工人更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時人用“洞中方數月,世上已千年”來形容這些工廠的閉塞與環境的惡劣艱苦。也因此,許多的廠礦單位里醫院、商店、學校設施一應俱全,成為一個封閉的社會。十堰等城市更是因三線建設才得以出現。1973年,國家正式發文重點建設貴陽、重慶、安順、綿陽四個重點城市,後來這四個城市成為全國三線企業的核心。
貴州、四川東部山區、四川中部平原地區、漢中、秦嶺北麓等地區新建的項目數量多,規模大,遷入工業人口多。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綿陽、廣元接收核工業與電子工業,重慶為常規兵器製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個鈈生產堆(816工廠)和常規潛艇製造業(望江造船廠);貴州貴陽主要接受光電工業,安順主要接受飛機工業。需要注意的是三線建設並不都是沿海工業內遷,還有大量基礎工業如長慶油田、攀枝花冶金工業、六盤水煤炭工業以及大量配套的鐵路公路等新建項目。
1980年代后,伴隨著改革開放與冷戰趨於緩和,三線建設由保密名詞逐漸見於報端。而改革開放后,許多三線建設單位由於位置偏僻閉塞而難有發展。1983年12月,中國政府在成都設立國務院三線辦公室(1990年代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21世紀后又改名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
1984年11月在成都召開會議,確定第一批調整121個單位,遷並48個,全部轉產15個。其後一些三線企業陸續遷往鄰近中小城市,如咸陽、寶雞、沙市、襄樊、漢中、廣元、德陽、綿陽、天水附近。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軍工科技企業則移往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等大城市。
三線建設
011基地:安順。殲擊機和教練機生產基地。
012基地:漢中。預計建設成殲擊機生產基地,1975年,中央決定西安飛機設計所研製的運八飛機由012基地繼續研製,基地變為運輸機製造基地。1979年彤輝機械廠、勁松機械廠和012飛機設計所分出單獨設立陝西飛機製造公司,012基地成了航空配件生產基地。1980年,運八飛機投入批量生產。
013基地(湖南航空):張家界—長沙。管轄幾個航空配件廠(主要是3028廠湘陵機械廠)和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航空第三設計院。
014基地(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洛陽。158廠南峰公司從漢中遷來,專門製造空空導彈。
061基地(江南航天)遵義。防空導彈生產基地,航二院分建。
062基地(航天七院)萬源—成都(現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火箭/彈道導彈生產基地。航一院分建。
063基地(航天四院):西安。
064基地(併入062基地):達州。
066基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中國三江航天集團)):遠安—孝感。飛航導彈生產基地(紅鳥)。航三院分建。
067基地(航天六院):鳳縣—西安。液體火箭發動機生產基地。航一院分建。
068基地(湖南航天):邵陽4縣1市—長沙。航二院分建。1970年始建,1978年停建,1994年搬遷到長沙。
081基地(川北電子):廣元。原0821指揮部,1965年開始興建,為火控雷達生產基地。
082基地:成都東郊電子工業基地。
083基地(振華電子):都勻。
541總廠:坦克製造基地,機關在山西省聞喜縣東鎮,廠區分佈在聞喜縣、絳縣、翼城縣、夏縣。
531工廠:現中原特殊鋼鐵廠,總部在河南省濟源市,其餘分佈在濟源西部山區各個山溝。可生產坦克炮、重炮,並通過焦柳鐵路與洛陽相連,可和洛陽拖拉機廠在戰時快速生產坦克。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第二重型機器廠 | 賀蘭山煤炭基地 |
重慶建設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 酒泉鋼鐵公司 |
重慶川維股份集團 | 攀枝花鋼鐵集團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重慶川儀股份有限公司 | 六盤水煤炭工業基地 | 丹江口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 |
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 洛陽玻璃廠 | 西北鋁加工廠 |
重慶紅岩汽車有限責任公司 | 中國二汽 | 襄渝鐵路(襄樊——重慶) |
重慶大江工業集團 | 江漢油田 | 青藏鐵路一期西寧至南山口 |
重慶珠江光電集團 | 葛洲壩水利工程 | 湘黔鐵路(株洲——貴定) |
重慶望江船舶集團 | 陝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 成昆鐵路(成都——昆明) |
重慶816核工廠(816地下核工程) | 長慶油田 | 焦枝鐵路(焦作——枝城) |
一、戰備形勢緊迫、建設正急正快
1964年,國際局勢動蕩,戰爭因素急劇增長。美國擴大越南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蘇聯在中國邊境陳兵百萬;台灣當局製造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面對迫在眉睫的戰爭形勢,國防安全已經成為頭等大事。
備戰備荒為人民
當時的判斷是,戰爭會早打、大打,因此要搶時間、爭速度,趕在戰爭爆發前儘快建設“三線”戰略大後方。
當時,各級“三線”建設指揮部都把搶時間、爭速度放到了突出地位。結果一些建設項目未經周密勘探就盲目定點;當時還採取“三邊”原則,即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沒有搞好總體設計就全面施工;片面追求速度,忽視施工質量;輔助和配套設施沒有建成就湊合投產。不僅造成了許多返工浪費,而且把一些工廠建在斷裂層、滑坡帶、山洪口或缺水區,遺留一些以後不好解決的工程建設問題。許多建設項目長期形不成生產力,給國民經濟背上了一副十分沉重的包袱。
二、計劃經濟的運作模式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三線建設是一種發展封閉的內向型經濟:國家是惟一的投資主體,所有制結構是單一的國有經濟,調節機構是國家計劃和行政命令,動力是單一的精神動員,格局是依靠國內自有資金、自有資源。黨和政府一聲令下,幾百萬建設大軍就浩浩蕩蕩地向西部轉移,一大批工廠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就紛紛內遷,一批批建設物資就源源不斷地調往三線,三線建設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產物。
計劃經濟最大問題是不能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三線建設形成了一大批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在當時只是國家機關的行政附屬物,喪失了人、財、物、產、供、銷的自主權,既無動力,又無壓力,也沒有活力。結果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費驚人,據有關部門測算,1966~1972年,無效投資達300多億元,占同期國家用於三線資金的18%強。
三、政治運動影響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搞起來的,明顯地帶有政治性。當時推進三線建設的辦法主要是政治手段,包括:政治動員和號召,階段鬥爭和大會戰等。
三線建設開始時進展迅速,“文化大革命”爆發后,形勢發生劇變,許多三線建設的各級領導幹部“靠邊站”,造反武鬥浪潮更使地方“三線”建設工程陷於混亂之中,許多科技人員遭到傷害,重要科研攻關項目停滯不前。從1967年~1969年初,不少三線建設項目如成昆鐵路、重慶兵器工業基地等處於停頓和半停頓狀態,其餘的也在艱難維持之中。
三線建設
1969年中共九大召開后,國內政治局勢稍趨緩和,三線建設領導班子、施工力量、物質資金得到充實,重新展開。
政治運動給三線建設的影響很大,特別表現在所謂“政治建廠”上。
1970年1月下旬,國家建委召開的全國基本建設現場會,主要內容是學習和推廣屬於“大三線”的第二汽車製造廠、江山機械廠與焦枝鐵路的經驗,即走“政治建廠”的經驗;發動貧下中農參加基本建設,大打人民戰爭的經驗;邊建設、邊施工安裝、邊生產,先生產後生活、先廠房后宿舍的經驗;發揚“干打壘”精神,節約建築材料的經驗等等。這些經驗,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和基建程序,給三線建設造成了危害。
四、積累率過高,投資結構不合理
首先是農、輕、重產業結構比例失調。三線建設投資方向主要集中於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根據安排,在國家整個基本建設850億元的投資中,重工業、國防工業、交通運輸共628億元,佔74%;農業120億元,只佔14%;輕工業37.5億元,僅佔4.4%。“三五”計劃期間,三線地區的國防工業、原材料工業、機械製造業和鐵路運輸的投資,占該地區總投資的72%,結構顯然不利於農業輕工業的發展。
其次是擴大了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矛盾,直接原因是由於三線建設形成基本建設規模過大,積累率過高,抑制了消費,人民生活受到了影響。“三五”、“四五”時期,職工工資事實上處於凍結狀態。這一時期,全國消費水平是1949年以來增長最慢的。
五、“山、散、洞”的方針影響開發效益作為戰備工程,根據三線地區的地形地貌,毛澤東提出“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扎大營”的意見,中央進而確定的“靠山、分散、隱蔽”的建設方針是有它的合理性的,特別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的一些國防尖端工程,更應首先考慮其隱蔽性。但是,過分強調了山、散、洞原則,勢必違反經濟規律,達不到應有的效益。
如一個三線企業,下屬的研究所和生產車間分散在5個縣11條山溝里,最長距離146公里,內部連結公路達700多公里。聯繫十分不便,造成工序之間重複倒運,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很多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尖端技術,深山裡的條件顯然不適合其發展,由於遠離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布點過於分散,並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進行開發,所以這些鑲嵌在西部大地上的一個個現代工業基地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功能受到限制。
六、忽視沿海老基地的發展,影響整體國力的增長由於集中建設三線地區,全國有380多個項目、14.5萬人、3.8萬台設備從沿海地區遷到三線地區。由於西部當地經濟基礎比較落後,措施難以配套,大量資金和設備閑置,施工隊伍窩工嚴重,生產、生活問題較多,造成長期不能開工或開工不足。第3個五年計劃中,累計三線地區投資為482.43億元,占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52.7%,整個內地建設投資為611.15億元,佔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66.8%,沿海投資為282.91億元,佔30.9%。在底子厚、本來能取得很高經濟效益的沿海地區,投資相對嚴重不足,影響了生產規模的擴大。
七、忽略的三線人員待遇差距和基本生活保障
三線建設是出於國家戰備國防考慮的。正面意義是除了國防外,拉動落後地區經濟和人才提高,同時集中一批產業發展。反面意義是強行推動經濟並不因地制宜,導致大量破產和關停並轉,造成極大損失。
最大危害支援三線人員,造成返城返鄉極大待遇差距,當年"獻完青春獻子孫"就是真實寫照,涉及人數約幾千萬,無數家庭子孫成長的巨大悲劇,國家因此特別保障,在此呼籲,尤其三線退休人員,從京滬省會發達地區流落至山村三四級城鎮待遇,在當地也許還行,但大部歸鄉痛苦不堪,無法本地化醫療和收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