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點院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地處中國西安,是中國唯一一所培養戰略導彈部隊指揮技術人才的高等軍事院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點院校,是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博士、碩士、學士授予權單位之一,被譽為中國戰略導彈部隊軍官的搖籃。

火箭軍工程大學原是一所為地面炮兵培養初級指揮軍官的軍事院校,前身為西北軍區炮兵學校,先後更名為第一炮兵學校、西安炮兵學校、炮兵技術學院、第二炮兵技術學院、第二炮兵工程學院第二炮兵工程大學,2016年1月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的成立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

截至2015年底,學校下設3個學院、7個專業系、2個研究生管理大隊和若干學員旅,形成了以導彈高技術應用工程為特色,以技術為基礎、技術與指揮相結合,以研究生教育為龍頭、以本科教育為主體、兼有任職教育等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原是一所為地面炮兵培養初級指揮軍官的軍事院校。1951年1月,西北軍區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習仲勛簽署命令,由西北軍區炮兵教導團與第一野戰軍野炮團合併改編西北軍區炮兵學校。1951年3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炮兵學校。
1955年8月,學校遷至西安。
1956年2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炮兵學校。
校園建築
校園建築
為打破西方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加快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組建步伐,先行培養中國自己的導彈人才,1959年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學校結束地面炮兵培訓任務,以西安炮兵學校為依託,長辛店炮兵教導大隊訓練力量為骨幹,吸收空軍十五航校部分教員學員,改建炮兵特種技術性質院校,為保密起見,沿用西安炮兵學校名稱。9月1日,工程一期、技師一期學員開學,標誌著中國第一所為戰略導彈部隊培養人才的高等軍事院校光榮誕生。
1963年1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技術學院。
1969年10月,轉隸第二炮兵,12月更名為第二炮兵技術學院。
1975年8月,更名為第二炮兵學校。
1978年1月,更名為第二炮兵技術學院。
1986年6月,更名為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2011年6月,改建為第二炮兵工程大學。
2016年1月,啟用火箭軍工程大學名稱。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截至2015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下設3個學院(理學院、初級指揮學院、士官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其中,士官職業技術教育學院設在山東省青州市)、7個專業系(一系、二系、三系、四系、五系、六系、七系)、2個研究生管理大隊和若干學員旅,開設16個本科專業。
火箭軍工程大學本科專業一覽
代碼專業名稱(招考方向)代碼專業名稱(招考方向)
080201機械工程(導彈裝備維修與管理)080601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導彈陣地管理)
080701電子信息工程(導彈戰鬥部技術與管理)080703通信工程(導彈通信技術與指揮)
081001土木工程(國防工程與指揮)082004飛行器動力工程(導彈發動機技術與指揮)
082102武器發射工程(導彈發射技術與指揮)082105特種能源技術與工程(導彈推進劑技術與管理)
082201核工程與核技術(器材裝配檢測)082202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安全保障與應急指揮)
110105目標工程(導彈作戰保障)110106火力指揮與控制工程(導彈作戰保障)
110301指揮信息系統工程(導彈通信技術與指揮)110304偵測工程(導彈遙測技術與指揮)
110306導彈工程(導彈發射技術與指揮、導彈測控技術與指揮)110308測控工程(導彈測控技術與指揮)

師資隊伍

學校教員隊伍中,94.3%以上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有教授、副教授302名,碩士生導師200名,博士生導師60名,導彈專家23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專家1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1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國家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名,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5名,中國科協“求是”獎獲得者11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6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對象4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名,全國全軍優秀教師6名,軍隊院校育才獎“金獎”獲得者25名,全軍領軍人才培養對象2名、拔尖人才培養對象3名。有3名教員被中央軍委榮記一等功。
稱謂姓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黃先祥、侯立安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胡昌華(導航、制導與控制)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1人)張志利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1人)黃先祥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胡昌華
國家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張志利
 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胡昌華(2009年)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5人)侯立安、劉代志、胡昌華、張志利、王煊軍
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6人)王仕成、胡昌華、張志利、王煊軍等

學科體系

截至2016年,學校有工學、理學、軍事學、管理學等四大學科門類,擁有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8個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導航、制導與控制,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
•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
• 控制科學與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航空與宇航技術等
• 一級學科博士點(4個)
• 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碩士點(12個)
• 馬克思主義理論,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軍隊指揮學,軍事裝備學,軍事訓練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火箭軍工程大學學科結構一覽
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
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代基本問題研究
理學物理學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
等離子體物理凝聚態物理聲學
光學無線電物理-
工學機械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
車輛工程--
儀器科學與技術精密儀器及機械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
信息與通信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
控制科學與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航空宇航製造工程
人機與環境工程--
兵器科學與技術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
軍事化學與煙火技術--
核科學與技術核能科學與工程核燃料循環與材料核技術及應用
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
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軍事學軍隊指揮學作戰指揮學軍事運籌學軍事通信學
軍事情報學密碼學軍事教育訓練學
軍事裝備學-
軍事訓練學-
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備註:表格內容整理自中國教育信息網 
教學建設
學校構建了課程實踐工程化、體能強化系列化、綜合演練實戰化的“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設置了新生入伍集訓、軍政強化訓練、跨戰區綜合演練、汽車駕駛培訓、野外生存訓練、畢業實彈發射等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學員將親身體驗“東渡黃河、南越秦嶺、北上延安、西走陳倉”的艱辛與收穫,感受“長纓在握、神劍騰飛”的光榮與豪邁。 2001年年底被評為全軍教學優秀單位。
從2009年起,火箭軍工程大學針對研究生培養重學術輕應用的現象,改變以往單一導師制,實行全新的“三導師制”新模式:院校專家教授擔任學術培養導師,優秀部隊主官擔任能力培養導師,院校師團職幹部擔任素質培養導師。同時,該校為研究生設置成長路線圖,第一學年奔赴導彈旅團進行代理連排長和機關參謀幹事崗位見習,第二學年自主組織實施野外綜合演練,奔赴三軍部隊“淬火”,最後一學年嵌入導彈旅團進行聯教聯訓,組織崗前任職強化訓練,參加實彈發射等大型軍事實踐活動。
• 質量工程
截至2016年,學校有實驗室5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軍隊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省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
• 教學成果
2011年—2016年,學員在全國全軍英語、數學、電子設計、數學建模、機器人設計等各類競賽中獲獎500餘項,其中國際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國家級特等獎11項,一等獎60項,二等獎135項。2006—2016年,學校先後獲國家和軍隊優秀教學成果獎30多項,出版學術專著150多部。
截至2016年,學校畢業學員中成長為將軍的130餘人、導彈專家110餘人,現任火箭軍導彈旅90%以上的旅長、35%以上的政委、75%以上的參謀長、90%以上的總工程師都是學校畢業學員。

人才培養

2004年初,火箭軍工程大學與清華大學簽署了聯合培養博士生的協議,由火箭軍工程大學在新招收的博士學員中選拔學生送到清華大學相應院系、學科全程培養,學生在清華大學和火箭軍工程大學配備雙導師聯合指導,完成學業后回到火箭軍工程大學答辯獲得學位。
2015年3月,火箭軍工程大學與第四軍醫大學簽訂心理服務合作協議,火箭軍工程大學積極藉助軍內優質醫學心理資源開展工作,將與第四軍醫大學在心理教育宣傳、心理測試評估、心理巡診諮詢、心理骨幹培訓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有實驗室54個,其中,軍隊重點實驗室5個。中國工程機械維修研究會及液壓設備檢測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地區計算機技術服務中心、軍事訓練信息網西北地區信息中心等均在該校。
機構分類機構名稱
軍隊重點實驗室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實驗室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實驗室核戰鬥部技術實驗室導彈發射與定向瞄準實驗室
導彈測試與控制技術實驗室
其他重要研究機構國家級液壓檢測中心推進及分析中心高壓氣瓶檢測中心環保科研中心
計算機技術服務中心網路管理中心教育技術中心武器模擬中心
備註:表格部分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科研成就

學校自開展研究生教育以後,先後完成科研課題1000多項,其中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二等獎2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500餘項,國防專利120多項。同時,承擔國家“863”、“973”和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8項,總裝備部和第火箭軍兵預先研究項目160項,成為火箭軍科研體系中的重要力量。學校還參加了中國宇航學會等各類學術組織120多個,擔任理事以上職務50餘人次。

學術資源

• 學術期刊
《火箭軍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主管、主辦的軍事學術期刊,是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並於2015年3月進入16種軍事學核心期刊培育計劃。
• 館藏資源
截至2015年底,火箭軍工程大學圖書館藏書數十萬冊,中外文期刊近5000種,實現了計算機檢索與查詢,建立了軍內外較先進的電子閱覽室,與地方大學聯合實現了資源共享。數字化圖書館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校風:求實、嚴謹、團結、獻身
校訓:博學篤志、礪劍圖強
校歌
《礪劍之歌》
詞:趙明曲:馮世全
高原雄風卷,灞上磨利劍,一代代好兒女,走進火箭兵軍官的搖籃,中華強國夢,戰士魂中牽,綠色校園,燃燒起我們青春的火焰,看雄風浩蕩,送火箭上天,千鈞霹靂閃耀著我們忠誠的誓言。
高原戰旗卷,灞上磨利劍,一代代好兒女,托起火箭兵輝煌的明天,中華強國夢,戰士手中圓,神州大地,飛騰起我們生命的火焰,看戰旗鮮艷,送火箭上天,萬里蒼穹回蕩著我們和平的誓言。
礪劍文化
火箭軍工程大學在辦學育人歷程中,積澱形成了集火箭兵軍營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陝西地域文化為一體的特色鮮明的礪劍文化,凝練了“為祖國和平崛起而尚武、為戰略導彈部隊跨越式發展而獻身、為學生超過老師而自豪”的礪劍精神,建成了以校史館、礪劍園、博學園等“五館七園”為標誌的礪劍文化載體,組建了百人軍樂隊、百人腰鼓隊、百人棍術隊等大型文化團隊。礪劍文化成為學校的一個名片品牌。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校長劉光斌(少將)
政委陳洪珂(少將)

校園環境


火箭軍工程大學圖書館
火箭軍工程大學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地處陝西西安東郊滻灞生態區,學校總面積1600畝,綠植覆蓋率70%以上,是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軍首批生態營區。學校擁有大禮堂、體育館、游泳館、擊劍館、格鬥館、田徑綜合訓練場等教學訓練設施,擁有火箭軍部隊各種型號導彈武器裝備。
學校圖書館是一所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由圖書館設計專家、南京大學鮑家聲教授設計,並由第二炮兵原司令員楊國樑上將題寫館名。大樓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主體建築包括地上十層,地下一層。東西跨度102米,南北進深51米,建築高度47.1米,最高點64米,設計館藏容量90萬冊。從造型上看,兩側的弧形側面,像展開的導彈發射架,中間的觀光電梯像一枚蓄勢待發的導彈,與學校大門的導彈尾翼造型遙相呼應,渾然一體。兩端直立的牆體猶如磨刀石,取礪劍之意。同時,整座建築像老師張開雙臂,迎接學子的到來。

校內環境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