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

北京海淀

普照寺位於北京海淀區北安河鄉大覺寺北約500米處的小山腳下。明天順五年(1461)建。該寺寺坐西朝東,四合布局,分為南北兩院。南院門額曰“普照禪林”。院內正殿3間,面積90平方米,明間后檐牆處增建有神龕。院內有明代所植古銀杏樹一株。寺內原有明、清時建、修該寺之後碑多塊。附近有貝家花園、周家墳、大覺寺和塔林等。

目錄

簡介


普照寺
普照寺
近山門,透過圓拱的石門,驀然突現在眼前的,是撲面而來的一株大銀杏樹。正對這山門和銀杏樹的,是殿門。站在山門外,竟然可以看到殿堂里的佛像。
普照寺的歷史也很悠久了。據介紹,這普照寺原本是庵堂。在佛家裡,並沒有寺住和尚庵住尼姑的說法,寺和庵的意義原本差不多,只是後人強行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區分罷了。真正區別到底住和尚還是住尼姑的,是山門上的基石上是否有一條中縫。無,則住和尚;有,則住尼姑。
普照寺修繕的時間,與大覺寺幾乎同步,也是皇家敕建。所以後世人推斷,這和皇家也應有淵源的。清代的時候,這裡曾經是一個太監出資修繕后居住的地方。想來,這個太監在皇宮裡也曾有相當的地位吧?清末,這裡被德國人借住,改建為傳教的基地之一。現在可以看到橫樑和檐壁上許多壁畫,都有天主教的圖案。為此,還有法人後裔專程來考察過。
普照寺很典型的中西合璧了。寺宇建造的風格,是中式的廟宇;但壁畫、室內格局,都已經按西方的方式改造過了。在側院的十八僧房裡,我們還看到了日式的和室
原來鐵路切斷了普照寺的院落。山門前面的小池,是德國人修的游泳池。旁邊原來還應該有牌匾和石碑,刻載普照寺修建的歷史。但現在已經都漫滅不可找尋了。在鐵路的另一邊,有當年的普照寺大門,還有寫有“紫氣東來”的影壁。
普照寺比大覺寺更多了幾分僻靜。側院的十八僧房呈迴廊式建築風格,每一個拐角都很別緻,廊檐上書繪有字畫,有點拐角還擺設和桌椅。中間的庭院不大,秋意重了,都是荒煙衰草。如今普照寺不對外開放。這些平時都不曾聽人介紹過。比起修繕的金壁輝煌、紅牆綠瓦、氣勢奪人的各處歷史建築,這些斷壁殘垣,更讓人喟嘆。
交通火車站乘9路車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