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蘑菇

擔子菌門層菌綱傘菌目的真菌

小白蘑菇,子實體小型。菌蓋直徑2.5-4cm,初期半球形,后呈扁半球形至平展,表面白色或污白色,中部略帶黃色,光滑,邊緣乳白色,稍有纖毛狀鱗片,菌肉白色,較薄。

形態特徵


小白蘑菇
小白蘑菇
子實體一般較小,白色。菌蓋直徑2.5-6cm,扁平,中部稍下凹,無毛,表皮粘而易撕開,邊緣平滑或有不明顯的短條棱。菌肉色白色,脆。菌褶白色,長短一致,稍密,直生至凹生,褶間有橫脈。菌柄白色,圓柱形,長2.2-6cm,粗0.5-1.5cm,內部鬆軟。孢子有小刺,近球形,8-9μm。孢子印白色。褶側囊體梭形,42-50μm×7-10μm。

分佈地區


山東、安徽、江蘇、福建、四川、雲南、廣東、吉林、西藏等。

經濟用途


記載食用。屬樹木的外生菌根菌

生態習性


小白蘑菇
小白蘑菇
夏秋季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營養:小白菇栽培原料主要採用農林產品的理腳料,生產上常用的木屑、棉子殼、玉米芯等。
溫度:小白菇是一種中偏低溫型菌類。菌絲生長最適合溫度為25~35攝氏度,子實體形成和生長發育的溫度範圍6~24攝氏度,最適生長溫度12~18攝氏度。
濕度:小白菇菌絲生長發育期間,需要在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才能正常生長。
氧氣:小白菇菌絲生長氧氣的需求量小,但也要菌袋能透氣。子實體形成或生長發育階段空氣要求新鮮,氧氣工充足;二氧化碳濃度低。
光照:小白菇在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若光照過強對菌絲有抑制作用,但子實體形成和生長發育則需要散射光照,在黑暗條件,易長成珊瑚狀子實體。
酸鹼度:小白菇菌絲生長的培養基適宜PH值為7~8.由於菌絲生長過程中會產生有機酸類物質從而降低培養基PH值,因此,在配製培養料時,需適量加入石灰碳酸鈣,調節PH值在8~9,對抑制雜菌感染有較好作用。

栽培技術


小白蘑菇
小白蘑菇
栽培季節:根據山東地區氣候特點,小白菇最適宜在9月下旬至次年5月下旬出菇。
栽培場所:栽培場所要選在交通方便、地勢較高、排水性能好、環境乾淨、遠離污染源、便於通風換氣的地方。保溫保溫性能強的管棚,高2.5m,棚頂用草苫子遮蓋,每4床留50厘米的間隙,棚外用薄膜覆蓋,保持棚內略有散射光。
培養料西配方 ⑴雜木屑78%,玉米芯20% 石膏1% 石灰1%;⑵棉子殼80%,麥皮18%,石膏1%,石灰1%。玉米芯1000斤,二銨6斤,豆餅粉30斤,石灰50斤,防蟲靈一瓶,含水量65%.
熟料栽培:培養料用24cm*45cm的專業袋裝料,裝完排成垛蓋好用鍋爐加溫,待垛中心溫度升到98度時保持7-8小時,悶一夜就可以出鍋了。
無菌接種:待培養料降到室溫就可以接種了,儘可能按照無菌操作,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率,避免雜菌的感染。
發菌溫度:要注意通風,菌絲生長最適溫度是20-30度,天熱時要單獨擺放,最高不要超過35度,天涼時可以適當加高。小白菇 發菌很快,大約20天左右可以發滿。
出菇管理:發滿菌絲5天左右就可以出菇了,看到吐黃水時就可以排垛了,根據天氣決定排幾層,一般3-6層,只要不是很乾就不要往小白菇 上洒水,否則容易發黃,影響商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