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縣第七中學

遵義縣第七中學

貴州省遵義縣第七中學位於遵義縣龍坑鎮馬家灣,是一所大型完全中學,包括初中部與高中部,與風景優美的共青湖景區毗鄰。

本校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國營3420廠子校、3653廠和3655廠子校、水電八局子校、遵義縣第六中學高中部、龍坑鎮初級中學等多所學校合併重組而來。

資源重組后,本科上線率和高中升學率不斷攀升,得到了家長和學生以及社會各界的一致讚揚和肯定。

截止2016年初,七中已啟用位於共青一號線旁的現代化新校區辦公、教學(附近地標:共青一號線、水果市場、縣職教中心、420廠)。

辦學歷程


遵義縣第七中學
遵義縣第七中學
1983年創辦后,形成了小學、初中一體化的學校。到1996年僅有一棟500餘平方米的教學樓,學生130人左右。班級人數最多為20人,最少為8人,學生活動場地特別狹小。教職工最多時達30人,教師較高的專業水平、文化知識和較強的敬業精神,使學校在當時贏得較好的聲譽。
學校在1996年至2006年之間,由於3420廠效益下滑,破產改制,對學校支持逐漸減少,在此情況下,學校向何處去擺在了校長和全體教職工的面前。就此,學校毅然打出了求生存發展的四張牌:一是走自負盈虧、自我生存之路;二是大膽的破除大鍋飯,實行“課時結構工資制”;三是打破封閉之門,招收地方學生;四是突出學校特色,推進素質教育。通過以上舉措,學校得到了迅速發展。
遵義縣第七中學
遵義縣第七中學
2004年在校學生1000餘人,規模擴大了。學校爭取工廠支持,自籌一部分資 金完成了辦公樓的擴建和教學樓的修建,添置了計算機等電教設備。為學校進一步發展夯實了基礎。同時發動廣大教師集資,修建高中部教學樓,配備理化實驗室,形成了高中部、初中部、小學部、學前部為一體的學校,在校學生1300多人,辦學之路初顯強勢之態。
2007年學校根據“中央企業辦學移交政府管理”的精神,移交到遵義縣政府,整合了同時移交的3653廠和3655廠子校的教學資源,組建成遵義縣第七中學。學校移交后,得到了縣委縣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懷。學校在保持企業辦學特色的前提下,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規範教學管理,使初中升學成績繼續保持全縣名列前茅的優勢。
在遵義縣委縣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下,遵義縣第七中學於2009年8月與水電八局子校、遵義縣第六中學高中部、龍坑鎮中學的整合取得成功。學校現有教學班級80個,在校學生5800人,在職教工230人,專任教師163人,其中高級教師45人,一級教師96人。規劃教學班級100個班。
學校先後獲“遵義縣先進基層黨組織”、“遵義縣高考教學質量先進學校”、“遵義縣完中教學質量一等獎”。
校園面積190畝(含新、老校園),學校規劃建築面積4.86萬平方米。教學設施按示範高中要求配備,擁有光纖校園網,多媒體階梯教室、計算機教室、現代化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等,配備有專用美術、音樂、舞蹈教室以及圖書館。

辦學理念


組織學生參觀革命事迹
組織學生參觀革命事迹
學校堅持以鄧小平“三個面向”為指針,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師生髮展為根本,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以德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全面完成普通高中為高校輸送合格學生、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建設者任務。堅持發展為主線、育人為根本、教學為中心、隊伍建設為核心、改革為動力、管理做保障的工作思路,營造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育人氛圍,實現管理——質量——生源——財源的良性發展。堅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治校方針,設施齊備、功能齊全、管理科學、師資優良、質量上乘的發展目標,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的育人觀,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進取、人人成才的成才觀,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學業優秀、能力卓越的培養目標,堅持團結篤學、自強不息的校訓,勤政廉潔、務實高效的作風,敬業愛生、求是創新的教風,勤學善問、揚長進取的學風,勤奮求實、文明活潑的校風。

教師隊伍


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中堅持德才兼備的方向,以青年教師和骨幹教師的培養為龍頭,以師德建設為核心,以繼續教育、學歷提升為重點,以教學科研水平提高為目標。積極實施校本培訓,堅持在職進修和脫產學習、校本培訓與專家講學、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培訓辦法。營造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環境。

學校管理


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中層幹部競爭上崗,教職工雙向選擇全員聘任。現有校長1人,黨支部書記1人,副校長4人。設辦公室、德育處、教務處、教研處、總務處五個職能部門,每個部門配主任1人。校長對政府、上級主管部門和全校師生員工負責,副校長對校長負責,處室主任對分管校長和校長負責。工作中出現問題或失誤,嚴格責任追究制。
學校黨支部圍繞學校中心工作,積極開展師生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依法保障和監督校長正確行使學校管理權,發揮黨的政治核心作用。

德育工作


以活動為載體,以課程為基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堅持用長征精神和長徵文化教育影響學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已成為制度。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堅持探索“教師引領,學生自主管理,互助約束”的德育教育機制,培養學生人格自尊、行為自律、學習自主、工作自強、生活自理的品格。

教學方式


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後進學生。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程。堅持因材施教。保障體藝課程及其活動的正常開展,為多角度培養學生素質創造良好條件。以教學為中心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強化校本教研,狠抓課堂教學改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堅持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索“學生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