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沙蜥

有鱗目鬣蜥科的動物

紅尾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theobaldi)是鬣蜥科沙蜥屬爬行動物。體形粗壯,四肢短細。被鱗光滑無棱。無腋斑。全身顯示紅棕色,雄蜥尾部腹面深黑色,雌蜥則為黃白色而尾梢呈現橘紅色。是適於高寒地區生活的寒漠型蜥蜴種,棲息在西藏北部海拔高4500m-5300m的羌塘高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垂直分佈最高的蜥蜴。食植物種子及昆蟲。胎生或卵胎生繁殖。

紅尾沙蜥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簡稱“三有名錄”里的動物)。2000年8月1日,國家林業局發布實施對“三有名錄”里的動物進行保護,紅尾沙蜥名列其中。

形態特徵


背部具棱鱗,有對稱排列的的暗斑或雜亂色紋。胸腹部和四肢被棱鱗。尾的腹面具黑白相間的環紋,尾尖下方黑色。有腋斑。
紅尾沙蜥
紅尾沙蜥

分佈範圍


分佈於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河北青海,北京。

棲息環境


棲息於草原、荒漠草原黃土高原等不同地帶。以昆蟲為食。5月繁殖,卵生

食性


紅尾沙蜥以昆蟲及部分齧齒類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銳,具3個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於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其下齶各牙內側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草原沙蜥的牙生於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少數種生於齶上。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於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式,部分種為頂生式,避役的兩眼可獨立運動。草原沙蜥有鹽腺用以排出礦物質鹽。肩帶存在。

生態習性


紅尾沙蜥生境各異,生活於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島中均可見。僅存的海生種為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幾種紅尾沙蜥部分水棲,食淡水生物。對紅尾沙蜥最為重要的環境因素為溫度,許多種有其最適溫度,會曬太陽以升高體溫,使之高於氣溫。生活於寒冷地區的種冬眠。晝長對紅尾沙蜥亦有影響。大部分紅尾沙蜥為卵生,卵產於所挖穴中,樹木、岩石的裂縫中,或落葉層下。有些紅尾沙蜥(尤其是生活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者)為卵胎生或胎生。多無護卵習性。
紅尾沙蜥晝間活動,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曉之間活動,並能發出大聲(而大部分紅尾沙蜥不能發聲)。紅尾沙蜥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許多紅尾沙蜥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紅尾沙蜥得以逃脫。許多紅尾沙蜥有領域行為(包括領域表演)或求偶表演。
該蜥反應敏捷,行動靈活,賓士迅速。在運動過程中停歇時,有甩尾到背部上下卷繞的習性,似有可能以此向同類展示不同尾色的性別標誌。不需飲水,可直接從捕食的大量蟻類和昆蟲中獲得生理所需的水分。
主要以捕捉昆蟲為食,經剖檢5尾那曲地區的標本發現,胃內全系昆蟲碎片和草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