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天后宮
中國古代建築
馬祖天后宮香火十分鼎盛,位於台灣省馬祖區內南竿島西方的馬祖港邊,廟內供奉媽祖,左右陪祀有千里眼與順風耳。相傳昔日孝女林默娘投海救父,背負父親的屍體漂流至南竿島,當地的居民厚葬於此,並建立廟祀奉,廟中央的石方及媽祖棺木遺跡,為感念此事迹,此島遂稱為媽祖(後來“國軍”駐守媽祖,覺得名稱較柔弱,去女字邊,才改再稱“馬祖”,即馬祖命名之由來)。清康熙時謚封媽祖為天后,又稱“天后宮”,為當地的信仰中心。每年的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紀念日,迎靈繞境,是當地民間重要祭典日。
馬祖信仰中心天后宮香火鼎盛
馬祖由來
馬祖天后宮
清康熙謚封媽祖為天后,故又稱天后宮,為當地之信仰中心,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是當地重要慶典。
馬祖境天后宮旅遊
香火鼎盛的天后宮是馬祖最具代表性的廟宇,亦是媽祖在得道升天之前埋葬靈骸的地方,而在天后宮的宮中目前也仍遺存有媽祖的墓石。相傳媽祖為了解救在海上遇難的父親隨即投入海中覓救,隨後媽祖背負著父親的遺體漂流到現今南竿塘馬祖澳口,居民將之葬於天后宮現址,之後由於媽祖常常顯現神靈保佑當地以海為生的漁民,遂於現址立廟奉祀。媽祖的故事流傳到各地,為了感念媽祖,該境因而更名為媽祖澳,馬祖的四鄉五島也統稱為馬祖列島。
天后宮確切的原始興建年代已不可考,但在兩岸近年來興起的媽祖學當中,極具重要的研究地位,而根據目前重修的碑誌記載,天后宮自1943年來,歷經5次大大小小的整修,由於缺乏專業的工匠來修築,使得在整修過程中逐漸失去了閩東傳統的建築風貌。
馬祖天后宮
新建廟宇工程於2001年正式動工,整體廟宇的規劃設計及大木結構的製作,決定委請福建仙游龍威工藝公司負責、石牆及龍柱的製作則委請江口吉源石材有限公司及崇武海龍石雕工藝廠負責、瓦作的部分則委請台灣大俠公司來負責。透過兩岸三地的合作,聘請了17名大陸專業匠師來馬祖現場施行、監工,共同創建了馬祖傳統廟宇建築之經典——馬祖境天后宮。
馬祖境天后宮有靈穴
馬祖天后宮
香火盛的媽祖廟很多,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還有大大小小的天后宮,要論知名度,南竿的馬祖境天后宮絕對排不上名,名不見經傳的小廟,卻突然要與湄州媽祖廟爭個平起平坐的地位,著實讓人意外,也不免引來一堆疑問,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有靈穴不是早就該說了嗎?為什麼在媽祖羽化成仙后的1019年後才說?
當然,討論所有問題之前,必須先相信媽祖是真有其人,而不是憑空杜撰的神明。一般相信,本名林默娘的媽祖誕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為福建莆田人,莆田湄州的媽祖廟,也因為位於媽祖出生地,獲得領導地位。
有了生就有死,一般普遍接受的說法,媽祖是在16歲時得道,當時她為了搭救遭遇海難的父親而跳入海中,但不幸雙雙罹難,遺體隨海流飄流到閩江口一帶,莆田鄉親得知消息后,駕船來將父女倆遺體迎回,而傳說在這此有了分歧。
有一版本是說,莆田鄉親迎回了遺體,但另一版本則說,莆田鄉親打開石棺時,不見靈體,媽祖早已羽化升天,也有一說是,棺木打不開,媽祖示意留在原地。至於馬祖境天后宮早先的說法則是,媽祖被漁民打撈上岸,因感佩其孝心,將她葬在海岸邊,後來,莆田鄉親跨海到南竿將媽祖聖體迎回,只保留衣冠冢。
不過,馬祖境天后宮最近推翻這個流傳已久的說法,強調天后宮內保留的不只是衣冠冢,而是聖體存放的靈穴。
說法為何前後不一?馬祖境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應城說,早年將靈穴刻意傳為衣冠冢,主要是避免麻煩,之後馬祖又受限於戰地政務,所有宗教聚會被嚴格限制,更不可能對外強調靈穴在此,這就是南竿的天后宮一向低調的原因。
陳應城說,如果千年前莆田鄉親真的迎回媽祖聖體,怎會留下隨身衣物?衣服一定是隨聖體回去才合理,所以不會是衣冠冢,鳳紋石板下的就是靈穴。
馬祖境天后宮的靈穴留存已久,只不過早年都在供桌下,之後才依媽祖指示將供桌后移,供人瞻仰。天后宮整建得相當頻繁,大約20年就要整修一次,每一次整建若有意改變靈穴,都會發生一些無法解釋的奇異現象。以1963年來說,當時軍隊辦理伙食時不慎失火,導致部分廟體受損,為平息眾怒而承諾改建,而工兵施工時不知靈穴所在一律鋪上地磚,隔天地磚竟離奇地全部破碎。
2002年的改建也發生過類似情況,施工單位原本怕破壞靈穴,打算在施工期間暫時遷移,但鑽地的地鑽卻怎麼換怎麼斷,只好作罷;後來新廟完工前,廟方想為靈穴上的鳳紋石板塗上油彩,但奇怪的是,任何塗漆都難以上色,經擲筊請示,才知道媽祖娘娘希望保持原樣、原色。
馬祖境天后宮2002年的整修共花費3千萬,大甲鎮瀾宮也資助了一筆錢,這是不是對靈穴傳說的認同就不得而知了;現廟主體是以福州杉木、青斗石為主材,所有木雕裝飾都是在大陸完成,再運來馬祖組裝。
除了媽祖誕生日(農曆3月23日),馬港境天后宮格外重視農曆9月9日媽祖升天得道日(今年為國曆10月30日),也會舉行盛大祭典;馬港境天后宮在靈穴的加持下,希望早日獲得信眾認同,取得與湄州媽祖廟相等的代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