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傳聲

專用名詞

徠聲波傳導到內耳的一種方式:聲波直接經顱骨途徑使外淋巴發生相應波動,並激動耳蝸的螺旋器產生聽覺。物理學中把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做骨傳聲。

概述


骨傳聲也叫作骨傳導。一些失去聽覺的人(只限於傳導障礙,既鼓膜、聽小骨損壞,也就是非神經性耳聾者)可以利用骨傳聲來聽聲音。因為聲波的傳輸通道是不一樣的,人耳聽到的外界聲音是外界空氣的振動通過耳膜將聲音的信息傳給聽覺神經,加上大腦的加工處理,就形成我們說的聽覺。而我們自己講話自己聽到的聲音是由顱骨把聲帶的振動直接從內部傳給聽覺神經的,加上大腦的加工處理后形成的另一種聽覺。
也就是說,前者通過空氣傳播的方式,讓別人聽到聲音;後者通過顱骨傳播,讓自己聽到聲音。
為什麼兩種傳播方式會有那麼大的差別?其實這是因為通過空氣傳播的聲音受環境影響,其能量會大量衰減,導致音色發生很大的變化,而且在聲音到達其他人的內耳時,還要通過外耳耳膜中耳,這個過程也會對聲音的能量和音色效果產生影響。通過顱骨傳播的聲音則是經過喉管與耳朵之間的骨頭直接到達內耳的,聲音的能量和音色的衰減、變化自然相對較小。因此,所引起的聽覺不太一樣。
徠在正常聽覺功能中,由骨傳聲傳入耳蝸的聲能甚微,無實用意義。

示例


1.據說,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
2.在吃餅乾時或硬而脆的食物時,如果用手捂緊自己的雙耳,自己會聽到很大的咀嚼聲,但是身旁的人往往聽不到很明顯的聲音。
3.聽自己說話的錄音時感到陌生,覺得一點也不像自己的說話聲。

原理


固體能傳聲,且效果更好。在正常情況下,聲波通過空氣傳導、骨傳聲兩條路徑傳入內耳,然後由內耳的內、外淋巴液產生振動,螺旋器完成感音過程,隨後聽神經產生神經衝動,呈遞給聽覺中樞,大腦皮層綜合分析后,最終“聽到”聲音。

方式


骨傳聲有移動式和擠壓式兩種方式,二者協同可刺激螺旋器引起聽覺,其具體傳導途徑為:“聲波-顱骨-骨迷路-內耳淋巴液-螺旋器-聽神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通常人們也並不需利用自己的顱骨去感受聲音,但是,當外耳和中耳的病變使聲波傳遞受阻時,則可以利用骨傳聲來彌補聽力。如骨傳聲式助聽器、骨傳聲式耳機等,就是利用骨傳聲來感受聲音的。

應用


電話

除了正常的電話,還有一種專為聾啞人設計的骨傳聲電話,利用骨傳聲原理,將聽筒中的聲音通過牙齒—頭骨—顱骨來傳導至聽覺神經,從而使聾啞人士能夠聽到話筒中的聲音,這大大方便了聾啞人士。

耳機

日本一家通信公司在2008年展出了一款骨傳聲原理的耳機,利用骨傳聲原理,使得使用者聽到聲音。而且它比普通耳機縮短了傳播過程,減少了過程中能量的消耗,從而可以使聲音比普通耳機更加清晰,而且他對於聾啞人也起到了極大的幫助作用,使聾啞人士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