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村

山東省濟南萊蕪區苗山鎮石灣子村

北石灣村位於萊城東北23公里,苗山鎮政府駐地東北三公里處,地處山區。東臨北古德范、磨石峪村,西臨南苗山村,北與和庄鄉為界,南接蘇上坡村。現有村民248戶,764口人,徐、謝、夏、王等12姓,徐姓人口居多。耕地686畝。

鄉村介紹


據《李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李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村旁有大石灣,曾名石灣,因重名,1982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改稱北石灣村。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倉山保•石灣”。石灣村人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抗戰老人徐傑三,革命烈士徐華英、徐克迎、徐太會、徐慶祿、徐端亭、欒兆海、夏元德,抗戰英雄徐氏二兄弟:徐義寬、徐義常等。長江後浪推前浪,解放後有十幾位年輕志士參軍入伍,並立功受獎。
該村耕地以山地為主,如何讓山地澆上水,是本村發展農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村民們在村的四周開溝挖渠,修建水利工程多處,於1976年在村東修建一大型池塘,命名為東池。1978年修築大型揚水站一座,解決了村東和村北大片農田的灌溉問題,旱地變良田,當年產量成倍增長,從此結束了靠天吃飯的歷史。為進一步擴大灌溉面積,於1979年在村東修築大壩一處,攔蓄洪水,壩頂寬六米,大堤長240米,最深處達八米,和東池連成一片。1981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村裡將大堤承包到戶,村民在堤壩上遍栽楊樹、槐樹等,春夏時節綠樹蔥籠,像一道綠色的屏風,成為村中一景。後來,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大堤南端決口,現在再也找不到以往清水漣漪的景象,成為村中的一大憾事。1999年新一屆支部上任后,力爭進一步解決本村的缺水問題,於2000年在黃石崖下鑽探深機井兩口,均已成功,一眼深達90餘米,一眼深達178米,蓄水量極大,目前配套設施正在籌建之中,很快將徹底解決本村的缺水問題。
村西有一山丘,以前村裡集體栽植了松樹,後來無人管理,很快成為光禿禿的丘陵。於是村民在山丘上開荒種花生。1998年地質部門探明此地是一巨大的露天長石礦。此後,揭開了村民開礦的歷史。一些精明的村民自籌資金上了12盤大碾,出售礦粉,有了更高的收入,僅此一項村裡年收入達到一百多萬元。
村裡另一大變化是畜牧業的發展。村民們興起了養豬、養牛、養雞熱潮。如養雞專業戶呂世保、徐吉俊、欒宜柱等12位村民,養豬專業戶李欣聖、劉聖孔、謝宜廷等,他們的養豬數量達到每戶上百頭。在石灣村幾乎家家養豬,最少的也不下十幾頭。
1992年初村裡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種草,以往-裸的山嶺荒坡初步披上了綠裝,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農業經濟開始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石灣村人勤勞敦厚,崇尚知識,重視教育。歷史上曾經出過乾隆皇帝曾親自御賜的欒翰林。解放后歷屆村委重視教育,曾三次重建學校,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以來,共有41名學生考入大中專學校。他們畢業后在祖國各地、各行各業,敬業愛崗,成就非凡。
1981年,村中開始通電。2002年,村裡家家都有了電視機,90%以上的農戶安裝了電話,成為名符其實的電話村。
目前村中有鎮辦醫療機構一處,小賣部六處,小賣部主要經營日常生產生活用品。這些都為村民生活提供了方便。
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石灣子村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七百多村民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描繪著石灣村的錦繡藍圖。石灣村的明天會更美好,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