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集村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黃集鎮下轄村

馬集(原馬集鄉)現為黃集鎮一個自然村,地處襄陽市襄州區黃集鎮西南,距離黃集鎮12公里。毗連易崗村、寨子村、劉坡村、李沖村。

行政區劃


馬集(原馬集鄉)現為黃集鎮一個自然村。

歷史沿革


原馬集鄉位於鄂西北,與河南新野縣接壤,下轄易崗、段灣、彭梁等村。馬集一中培養了一大批有出息的農家子弟。距黃集13km。原由馬姓在此興集而得名。該自然鎮東臨木柴河,農商雜居,以農為主,隔日為集。20世紀50—70年代,馬集曾多次改變隸屬關係,先後被姜溝、龍王、薛集、黃集所轄。因地處偏僻,未能形成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街道建設步伐緩慢,正街為南北走向,長300m,寬5m,多為舊民房,街西側有供銷社門市部8間門面房。街道地處馬集自然村中心,為農曆雙日集。來此趕集者多為馬集方圓居民和竹條、龍王、伙牌、姚店的居民。1987年9月,撤區建鄉后,馬集從黃集鎮劃出,成為縣轄鄉。至此,馬集才開始擬定發展規劃,27個鄉直部門相繼建立。到1993年,已建成並硬化姚馬路、龍馬路、馬府巷、龍潭路、商業街,鎮區面積4.8km2,鎮區人口3 580人。人均公共綠化面積11.2m2,人均住房面積16.8m2。1989年3月30日,日供水150噸水廠建成投產,所有鄉直部門及馬集村村民全部吃上衛生水。街道路燈安裝、綠化、供排水設施齊全。並於1997年1月自辦馬集電視台和有線電視差轉檯。設有電視發射塔、移動、聯通電訊接收塔和新華書店,極大地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馬集村
馬集村
1959-
1959年1月,設襄陽縣薛集公社馬集管理區
1961-
1961年6月,改稱襄陽縣黃集區馬集鎮
1965年6月,改為襄陽縣薛集區馬集公社
1971-
1971年,因襄北農場多次要求,區公所由薛集遷至黃集。
1975年11月,撤區改稱薛集人民公社,原公社改稱管理區,下轄5個管理區,35個大隊,236個生產隊。
薛集管理區,耿坡管理區,秦家管理區,姚店管理區,馬集管理區。
(馬集管理區轄馬集、張崗、羅灣、李沖、寨子、彭梁、中郭、劉坡、董王、劉崗10個大隊。)
1980-
1981年3月23日,“薛集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薛集公社管理委員會”。張崗、五星、三星、李沖、劉崗5個生產大隊分別更名為;易崗、陶家、耿寨、上李沖、田灣生產大隊。
是年7月1日,薛集公社改稱黃集公社。管理區改稱鄉,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生產小隊改稱村民小組。 (襄陽縣薛集公社馬集管理區更名;襄陽縣黃集公社馬集鄉)
1984年3月設區(鎮)建鄉。黃集公社改為黃集鎮和黃集區。
黃集鎮為縣轄鎮,與黃集區平行。鎮轄黃集村,胡崗村和黃集街道居委會。
黃集區轄鄉5,村民委員會35。
即:秦家鄉轄王莊、溫崗、大王、長王、李樓、彭王、太山7村;
薛集鄉轄毛崗、后薛、程營、薛劉、薛集、三王、姚劉7村;
耿坡鄉轄陶家、陶庄、耿坡、耿寨4村;
姚店鄉轄姚店、吳樓、姜崗、施吳、黃營5村;
(襄陽縣黃集區馬集鄉更名為襄陽縣黃集鎮馬集鄉)
馬集鄉轄馬集、易崗、羅灣、田灣、董王、劉坡、中郭、彭梁、寨子、上李沖10村;
是年8月,黃集鎮與黃集區合併為黃集鎮,在原黃集鎮駐地設街道辦事處。辦事處轄胡崗村、黃集村和黃集街。黃集鎮為縣轄鎮,下轄5鄉(耿坡、秦家、薛集、姚店、馬集)一處(街道辦事處)35個村,黃集街道居委會,250個村民小組。
1987年9月22日,撤區(鎮)建鄉(鎮),原黃集鎮分為黃集鎮和馬集鄉。將原薛集、耿坡、秦家三個鄉和街道辦事處劃歸黃集鎮,將原馬集、姚店二鄉劃歸馬集鄉。其它隸屬不變。
(1987年9月襄陽縣黃集鎮馬集鄉更名為襄陽縣馬集鄉)
1988年4—5月,鄉、鎮下設黨總支。黃集鎮設秦家、薛集、耿坡三個黨總支,馬集鄉設馬集,姚店兩個黨總支。設正、副書記、委員等職,負責行政黨務行政事務。
1989年4月,黃集鎮、馬集鄉分別在原黨總支增設管委會、管理區,管理行政事物。黨政領導機構和管理形式與原小鄉(管理區)基本相同。
1990-
1990年4月,馬集鄉下設馬集管理區和“易崗管理區”。同時,增設“易崗黨總支”。馬集管理區轄馬集、董王、田灣、劉坡、中郭5村;“易崗管理區”轄羅灣、上李沖、‘易崗’、寨子、彭梁5村。
2000-
2001年4月,撤鄉(鎮)建鎮,將原馬集鄉、黃集鎮合併為黃集鎮。下轄35個村,三個居委會。其它隸屬不變。(2001年4月更名為襄陽縣黃集鎮馬集村)
2001年底,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襄陽縣,成立襄樊市襄陽區。
(2001年底更名為襄樊市襄陽區黃集鎮馬集村)
2010-
2010年12月2日,經國務院批複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原襄樊市襄陽區更名為襄陽市襄州區
(2010年12月更名為襄陽市襄州區黃集鎮馬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