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

汾陽市三泉鎮鞏村東的湖泊

文湖在北魏時,還是“東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方圓近百里的泱泱大湖。汾陽市政府為重塑古文湖風采,決定開發文湖景區。

介紹


歷史記載

文湖
文湖
《水經注》記載:“文水又南逕茲氏縣故城(今汾陽市三泉鎮鞏村東)為文湖,東 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謂之西湖,在縣東十里;湖之西側,臨湖又有一城,謂之瀦城(今縣東南約5公里有瀦城村)”。可見在北魏時,今汾陽城東是一處方圓近百里的泱泱大湖,即古文湖。據史載,文湖宋代名“西河濼”,熙寧元年(1068年)時文湖“周四十里”,金代稱“文湖濼”,大定元年(1161年)時“深一丈,長十五里,闊八里,水澤千頃”。明萬曆時文湖稱“瀦城濼”,已無蓄水功能,此後湖水乾涸,漸由窪地改造成耕地。

起源

文湖
文湖
《水經注》載:“文水(今文峪河)又南經茲氏縣故城東(今汾陽縣城南7.5千米的鞏村),為文湖。東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謂之西湖。在(汾陽)縣直東十里,湖之西側,臨湖又有一 城,謂之瀦城(今汾陽縣東瀦城村)。”又載:“文湖又東,經中陽縣故城東,又東入於汾。”文湖在北魏時,還是“東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方圓近百里的泱泱大湖,而據《宋史·河渠志》載:到宋熙寧元年(1068)文湖已由北魏時的方圓百里,變為“圍四十里”。《山西通志》載:金大定以前(1161年以前),文湖“深一丈,長十五里,闊八里,水澤千頃”。六七百年間,文湖水面積縮小一半。其原因主要是文峪河在文水縣境內人汾,而不入文湖,水源減少;而汾陽邊山“十八澗”洪水泥沙淤填所致。隋唐時期,文湖興盛,“多蒲魚之利”(唐《元和郡縣誌》)。深廣的湖澤,滯蓄諸水,水多可泄人汾河。廣闊的湖面,繁生魚類、菱藕;天旱時沿湖居民可提水灌溉,澇時向湖內排水,是富庶的魚米之鄉,汾陽古代十景之一。“文湖漁唱”,廣為後世人頌揚流傳,有許多著名詩文,其一描寫文湖:“湖光瀲灧泛蓮荷,款乃漁郎慣此過;笛韻吹殘紅蓼岸,櫓聲搖出錦鱗窩。”
文湖
文湖
《宋史·河渠志》載:宋熙寧前,轉運使王沿“廢湖為田”,將湖水泄空,把湖身墾為農田。至熙寧元年(1068),御史劉述,恢復還湖,又開始蓄水。《山西通志》載:金大定間(1161~1189),沿湖居民又將湖水“浚渠人汾”,將湖身“鋤以為田”。但因地形低洼,“每遇天雨暴漲,則彌原淹野,敗壞民田”。明萬 歷四年(1576),分守冀南道參政張士佩,“令鑿渠增堰,自濼頭起徑通河口,渠長九千二百五十步,闊四丈,深五尺,堰高七尺,兩堰基各闊一丈,收頂各六尺,渠高連堰基深一丈二尺。渠以衍澇,堰以御沖,計民得安好腴田二萬三千四百畝有奇”。此次治理,使文湖再次變為耕地。至清乾隆、嘉慶以後(1736~1820),文湖已變為田井、廬舍相望的平地。然低洼易澇地形仍沒有改變,略有洪澇即成澤國。清道光初(1821年左右),又挖浚恢復,並鑿渠建閘,使水暢行。因湖區久為村落所佔有,恢復后的水面僅有過去的十之三四。清道光以後,由於文峪河改道,從湖上游東遷直接人汾,使湖水乾涸,湖區又變為耕地。
同治十年(1871),水患又起,受災的15個村,為分散洪水,便利灌溉,商議疏浚沿文湖泄水故道。光緒十年(1884),開挖文峪河西河,從十二月動工,第二年三月完成。由於河高地低,排水困難,邊山洪水積聚,大水時西河決堤,洪水外溢,使汾陽三大窪成為澤國,積水經年不幹。文湖從宋代至清末,先後經過五次空湖墾田,四次復湖蓄水,清代以後逐漸湮廢滅跡。
民國35年(1946),民主政權組織群眾改造三大窪,退出積水,使大部分土地種上莊稼。但因地形低洼,每當河水泛濫,窪地積水,地下水位上升,成為鹽鹼荒灘。后經逐步改造,已成為文峪河灌區的組成部分,是汾河中游流域的重要產糧區之一。

現代發展


汾陽市政府為重塑古文湖風采,決定開發文湖景區。文湖景區工程位於汾陽市東郊低凹地帶,總佔地面積超過120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40萬平方米,園林面積38.6萬平方米,古建築面積13.3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面積28萬平方米。總投資達8.4億餘元,工期為三年。
景區規劃依託亞州第一高塔——文峰古塔和歷史上自然形成的文湖生態濕地,突出景區傳承文化、保護濕地、休閑娛樂三大功能,科學處理局部、整體、外圍三個層次的關係,中心部位自然形成由東至西三湖相連的“蝶形”,周邊各延伸出一條舞動的水系,構建出“兩環、一心、兩軸、六大群落”的布局結構。
景區依次建設生態景觀區、遊憩觀賞區、休閑度假區、休閑活動區、歷史文化區、管理服務區、房地產開發區等七大功能區域及數十個功能小區,分別建設中國式園林建築、休閑觀賞設施、遊覽遊樂設施、度假別墅群落、仿古式酒樓、賓館、茶坊等,並遷建和保護性開發建設文峰塔、汾陽文廟、汾陽王廟、汾州府衙、汾陽民俗館等古建築物,精心打造歷史文化、生態旅遊、體育休閑等六大產業,從而提升文湖景區拉動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的能力。目前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接近完工,汾陽府文廟和汾陽王紀念堂已經於2008年7月奠基,預計建設周期為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