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羅浮山的結果 展開

羅浮山

浙江省永嘉縣羅浮山

太平寰宇記》記載:“羅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有塔,一峰孤峙,半浸江中,麓有亭台故址,與孤嶼相望。”

此山在甌江楠溪江匯合處的西北側,有兩座小山,相距180餘公尺。北面的山稱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長形,酷似一條自東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南面的山稱羅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極像一隻自西向東爬行的龜,故又稱龜山。

古迹


羅浮雙塔

在龜、蛇二山之顛各建有一座七級浮屠,始建於西晉元康年間的古塔,統稱羅浮雙塔。
來到山頂,迎面便是龜塔,該塔平面呈六角形,磚構樓閣式。羅浮塔碑記載:羅浮山,西晉元康乙卯(公元295年)曾立浮圖,至大宋元豐甲子(1084年),得七百九十載,重建四聖塔,丙寅(1086年)季冬建第一級。本鄉檀越蔡仁貴、仁爽,為君考六郎、姚親陶氏,燒磚四千片,建第二虎座。然元康之號既得之於古磚,故蔡君之施不可不書。
蛇山稍矮,雙塔形式和結構大致相同,保存尚完整。為磚構樓閣式。六面七級,塔身呈錐形,逐層收縮,每層砌出券門,間或做出壁龕供奉佛像。倚柱六角形,(木兼)柱與(外門內東)額、普柏枋為扁方形。柱頭以上施磚制斗拱,腰檐用置磚做出椽子與飛子,翼角成龍狀,仔角梁起翹。塔基用塊石鋪成,鋪面用條石做成平座。塔磚上印有“羅浮林氏塔磚”六字。羅浮雙塔與江心塔遙相輝映,分外生色。羅浮雙塔隔甌江和江心雙塔相望。地以人著,景以人傳。歷代文人韻士為之吟詠贊誦。清永嘉教諭陳遇春《羅浮雙塔》詩云:“把麾何所往,海上有名山。潮落漁堪拾,雲低雁可攀。一城仙島外,雙塔畫圖間。當路誰知已,天應賜我閑。”
據羅浮村民說,原本其餘五面都建有佛龕,龕中刻著浮雕佛像,但由於歷史悠久,風雨侵蝕,現在已所剩不多。1991年,原甌北鎮委、鎮政府在縣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下,撥款將羅浮雙塔進行大規模的修葺,同年10月25日竣工。現在淡紅色的塔身是那時粉刷的。

楊府廟

羅浮山除了著名的羅浮雙塔外,其實還有很多古迹。從龜山塔往北走,北側山半腰有楊府廟,稍遠處有黿亭和將軍殿遺址。山北麓有一口井,清泉終年不涸。羅浮村民還說,將軍墳的遺址也在附近,只是已被村民們開墾用來種植糧食。

襟江亭

明萬曆《溫州府志》載,章山上原有一亭,名“襟江亭”,以唐王勃滕王閣序》中“襟三江而帶五湖”一句而取名。襟江亭踞山俯江,氣勢雄偉,因年代久遠,早已蕩然無存。在蛇山南麓有一“硯台岩”。岩高5米,寬2米,自左至右刻“硯台岩”3字篆書,右側直刻書“萬曆甲申孟夏潘司理過訪華源林大夫游此巴東淇行衛承芳題”。

人文


“羅列河山共錦繡,浮沉滄海同行舟。”南朝·宋時,我國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永嘉郡任太守時,曾乘舴艋舟過甌江登羅浮山賞景吟詩,留下了如此詩句,將羅浮兩字巧妙地嵌在其中。

建設方向


雙塔公園的規劃已經完成,羅浮雙塔在古時是作為燈塔所建設的,所以在接下來規劃建設中主要去突顯“歷史”二字,會以文化遺址的角度,考慮更多的文化元素,包括關於“謝公元素”,預在位於龜蛇二山的偏西方向另外一個山頭,建設新的文化公園。而在此山頭眺望,正好能面對謝靈運的塑像。屆時,羅浮山上的歷史如果能得以重新挖掘,將為甌北這座快速發展中的城鎮增添一些歷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