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甌江的結果 展開

甌江

浙江第二大江

甌江,中國東海獨流入海河流,浙江第二大江,位於浙江南部,歷史上曾名永寧江、永嘉江、溫江、慎江。發源於龍泉市與慶元縣交界的百山祖西北麓鍋帽尖,自西向東流,貫穿整個浙南山區,流經麗水、溫州等市,幹流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028平方公里,從溫州市流入東海溫州灣。甌江年均徑流量202.7億立方米(最大308.5億立方米,最小92.8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9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70萬千瓦,年發電量54億千瓦時。甌江口徠是我國列長江口、黃河口、珠江口、錢塘江口之後的一大主要河口。航運業發達。

甌江上游是重要的水電開發地區,麗水市被水利部授為“中國水電第一市”。有著名的緊水灘電站。甌江下游是東甌古文化中心區域,是浙江省主要工農業經濟區,溫州市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通用設備製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橡膠塑料製品業等6個大類行業居浙江省前列。流域內自然環境保護良好,旅遊景點遍布,縉雲仙都、雁盪山、楠溪江、百丈漈-飛雲湖聞名全國。被譽為太平洋西岸最適宜於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

(名片圖:甌江口)

幹流走向


甌江,古名慎江,曾以地取名為永寧江、永嘉江、溫江。發源於慶元、龍泉兩縣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流經龍泉、雲和、麗水、青田、永嘉、甌海、鹿城、龍灣等8個縣(市、區),出溫州灣入東海。地跨麗水、金華、溫州、台州4個地市18個縣(市)。幹流長384公里,流域面積18100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二大河。甌江干支流呈樹枝狀分佈,大多與山脈走向平行,河谷兩岸地形陡峻,降水匯流快,灘多彎多,洪水暴漲暴落。溫溪以下為感潮河段,平時通航10~200噸船,候潮可通500噸海船。溫州至頭14.9公里,候潮可進出3000噸海輪。
甌江幹流,自源頭至入海口為三段,分別是龍泉溪、大溪、甌江。

龍泉溪

龍泉溪,發源於慶元鎮鍋帽尖西北麓,上游幹流源流為梅溪,梅溪、青溪在黃南村頭匯合后始稱龍泉溪,向東流經龍泉市查田、蘭巨、龍淵鎮等鄉鎮,經道太鄉至武溪村入雲和縣境(由梧桐口至武溪一段為緊水灘水庫庫區);出緊水灘,浮雲溪自右岸注入,折東北流至石塘;出石塘水庫,至大港頭,松陰溪從左岸注入。流程197.5公里,流域面積3566平方公里。自然落差約1106.5米,平均坡降5.6‰。
甌江源頭龍泉溪雲和縣緊水灘水庫段
甌江源頭龍泉溪雲和縣緊水灘水庫段
注入龍泉溪的支流有19條,其中自南向北匯入龍泉溪,來自洞宮山脈的支流有:青溪(秦溪)、南窖溪、石隆溪、八都溪、橫溪、桑溪、豫章溪、均溪等8條;自北向南匯入龍泉溪,來自仙霞嶺山脈的支流有:錦溪、岩樟溪、大貴溪、林洋溪、塔石溪、白雁溪、道太溪、安仁溪、安福溪、大石溪、武溪等11條。

大溪

龍泉溪,匯松陰溪后稱大溪,折東北流,西坑至右岸注入;流至港口,宣平溪自左岸注入,折東北流至敏河,小安溪自左岸注入,東流折北經麗水市,復東流至廈河、古城,好溪自左岸注入,折東南流入青田境內,納官莊源、禎埠港、海溪、雄溪、沖坑水、芝溪、石蓋源水后,折東至船寮,納船寮港,折南流至湖邊村,小溪自右岸匯入。
甌江上游大溪青田縣城段
甌江上游大溪青田縣城段
自大港頭至湖邊村,流程92.5公里,流域面積(包括松陰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小溪)9564平方公里,河道天然落差58米,平均坡降0.6‰。

甌江介紹

甌江永嘉縣段
甌江永嘉縣段
大溪納小溪后稱甌江,折東南流,有石郭溪、四都港從右岸注入,繼續東流折北,貴嶴源從左岸匯入,折北流經溫溪鎮后,折東入永嘉、甌海,菇溪自左岸匯入,復東流,西溪自左岸注入,折東南流,戌浦江從右岸注入,折東轉南過梅嶴,繼南流進入溫州市區,仙河門水自右岸注入,經雙嶼折東,水分南、北兩江,繼續東流,楠溪江從左岸注入。
甌江入海處溫州灣
甌江入海處溫州灣
甌江納楠溪江后,江流浩渺,繼續東流,右納瞿溪、郭溪、雄溪及會昌湖水、並納溫瑞塘河水,至狀元橋鎮,江心有七都塗沙洲,江水分為南、北兩支。南流經龍灣,北流經烏牛碼道,烏牛溪從左岸注入,繼續東流,納百石溪。南北兩支匯合後繼續東流,受靈昆島分隔形成南口、北口。南口納永強塘河水出溫州灣入海;北口經黃華、岐頭出溫州灣入海。
甌江自青田湖邊村至河口長98公里,流域面積(包括楠溪江)4729平方公里,河道天然落差6米,平均坡降0.06‰。

支流塘河


主要支流

小溪,乃甌江最大支流,與甌江幹流大溪匯合於青田縣石溪村境。小溪源頭主流稱南陽溪,發源於慶元縣大毛峰山麓,在鳳灘垟與來自右岸的左溪匯合后,北流進入景寧境內,稱毛垟溪;納西溪水後繼續北流,英川源從左岸匯入,折東南流,標溪自右岸注入,后折北流至梧桐,梧桐坑自左岸注入,始稱小溪;折北流,納北坑水,折東南流納際頭、葉源來水,折北,有鶴溪自右岸注入,納鶴溪后,折東北流,沿途納梅溪、大山源諸水,折東流,爐西坑自右岸注入,折北流,大、小順溪自左岸注入,后自東折南,納小吾坑,折西北流,阜口源自右岸注入,折北流,左岸張口坑注入,折東納仁村源、大奕坑,折東北流至湖邊村匯入大溪。小溪幹流全長215.9公里,流域面積3405平方公里,河寬150~190米,河道天然落差1282米,平均坡降5.9‰,年平均徑流量39.8億立方米,年際豐枯變幅較大,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性。
松陰溪,古時稱松川,又有松溪、松陽溪、松陽港之稱。發源於遂昌縣貴義嶺黃峰洞山麓,在麗水市大港頭匯入龍泉溪。松陰溪源頭主流為十四都源,亦稱成屏源,上通源。出源頭北流,納金嶴水、安坑,過成屏源口至遂昌縣妙高鎮河段稱南溪;流經葉坦橋,北溪自左岸注入后,稱襟溪,繼續北流至渡船頭,折東南至庄山,濂溪自左岸匯入;襟溪納濂溪后,過資口入松陽,始稱松陰溪,河水直向東南,十二都源自右岸匯入,折東流梧桐源自左岸匯入,折東南流至古市,十三都源自右岸注入,繼續東南流納東關源、庄門源、六都源、東塢源后,東流經寺嶺下,竹源溪自右岸注入,四都源從左岸匯入,折東南流,沿途納黃坑源、關溪、黃源諸水至港口,小港自右岸注入,後由東南折東,逶迤穿行在低山丘陵地帶,至雅口,雅溪從左岸注入后,東流納南坑源、石馬源、靖居源后,折東南流,納木岱坑、裕溪、鳳弄源后,進入麗水市境內,穿過通濟堰大壩,直奔大港頭。松陰溪幹流長109.4公里,流域面積1995平方公里,河道寬120~160米,河道天然落差854米,平均坡降7.8‰,年平均徑流量20.3億立方米。其主要支流小港,在甌江二級支流中,僅次於楠溪江的小源溪,主流長63公里,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
好溪,唐代以前稱惡溪。因其灘多水急,舟楫常遭覆沒而言“惡”,李白曾感嘆“卻尋惡溪去,寧懼惡溪惡。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自唐大中年間,疏浚河道、修堰興利,易名好溪。好溪發源於磐安縣大盤山仰曹尖,上游名九曲溪,南流納橫坑、冬坑水、孔宅坑水、泊公源水,流至仁川並納楊坑、小溪、東坑諸水,折西流至冷水;經冷水后,繼續西流,納龍溪、靈溪、玉坑后至泮潭進入縉雲縣,始稱好溪;納白竹溪后折南流,唐溪自左岸匯入,過左庫水庫后,折西轉南至壺鎮,納白六溪、浣溪,折西南流,右岸子草坑注入,經東金岱石溪匯入,過東方鎮后,直奔著名景區仙都;過仙都后,經五雲至東渡,章溪自左岸注入;納章溪后,繼續南流,納長坑,由南折西進入蓮都區,納廷坑、杉樹坑,至彭頭,方溪自左岸注入,過秋塘,折西南流,於古城村匯入大溪。主流河長129公里,流域面積1380平方公里,河寬90~150米,平均年徑流量12.2億立方米,河道天然落差847米,平均坡降6.4‰。
宣平溪,又稱宣平港,民國《浙江通志稿》稱畎溪,流經武義縣、松陽、麗水市蓮都區。宣平溪源出武義縣頂頭崗,源頭主流為東溪。出源頭南流,左納洪坦、雲華來水,右納松溪后,南流至柳城鎮,西溪自右岸匯入后稱宣平溪;繼續南流,竹客溪自右岸匯入,折東流至溪口左納和尚壇來水,仍折南流,曳坑水自左岸注入,吾坑水自右岸注入,折東南流至蓮都區麗新鄉,納老竹水后折東流,匯入大溪。宣平溪幹流長72.8公里,流域面積860平方公里,河寬50~100米,河道天然落差990米,平均坡降13.6‰,平均年徑流量8.2億立方米。歷史上宣平溪流域曾經設置宣平縣,是浙江省內僅次於景寧畲族自治縣的第二大畲族聚居區。
小安溪,又稱太平港,民國《浙江通志稿》稱安溪。發源於武義縣新宅雪峰山,流經武義縣、蓮都區。小安溪源頭主流稱菊溪又名李村水,南流至新宅烏門,大萊溪自右岸注入;納大萊溪后折東流至沿溪口,沿溪自左岸注入,至溪下,金岩溪自右岸注入;納金岩溪后東南流進入蓮都區始稱小安溪,折南流,納西溪水、葛渡水后,南流至小安村,祥后水自右岸匯入后,繼續南流,沿途納小溪口、馮坑源及聯城諸水后,經蘇埠匯入大溪。小安溪幹流長72公里,流域面積575平方公里,河寬30~50米,河道天然落差902米,平均坡降12.5‰,平均年徑流量6.3億立方米。
楠溪江,發源於永嘉、仙居交接的黃里坑。在括蒼、雁盪山脈間,千回萬轉,自北而南,流經永嘉中心腹地,直注甌江,是甌江第二大支流,幹流總長140公里,流域面積約2490平方公里,河道天然落差1030米,平均坡降7.4‰,上、中游平均河寬50米,下游平均河寬達375米,平均年徑流量28.5億立方米。楠溪江的主要支流有岩坦溪、張溪、鶴盛溪、小楠溪、花坦溪、五尺溪和陡門溪等。
西溪,是甌江下游一級支流,發源於永嘉縣下嵊鄉外宕村西北,由西北向東南,流經荊源、甌渠、六龍、徐嶴、橋下五鄉鎮,在垟塆村附近入甌江。源頭海拔1041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70米,主流長32.5公里,平均比降29.90‰,流域166.05平方公里。上游源短流急,谷深灘險。下游從西岸村至河口是感潮河段,長5.9公里,可通小輪船至溫州。沿溪多台田穀地,下游為沖積平原,是縣內主要產糧區。支流5條,以甌渠溪和徐嶴溪為大。
甌渠溪,發源於永嘉縣茗嶴鄉石馬尖西側,由北向南縱貫甌渠鄉,在六龍鄉上湖村附近入西溪。源頭海拔893.5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230米,主流長11.7公里,平均比降57.30‰,流域24.43平方公里。兩岸多梯田梯地,台田穀地很少。
徐嶴溪,發源於永嘉縣昆陽鄉白岩頭,由東北向西南縱貫徐嶴鄉,在殿後村附近入西溪。源頭海拔1027.8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20米,主流長9.70公里,平均比降94.00‰,流域50.12平方公里。沿溪兩岸有小量台田穀地。
菇溪,是甌江下游一級支流,發源於青田縣峰山村東側,由西北向東南,流經青田縣吳坑鄉後進入永嘉縣境,再經白雲、橋頭、朱塗3鄉鎮,在朱塗鄉朱塗村附近入甌江。源頭海拔93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880米,主流長35.15公里,平均比降25.10‰,流域153.29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積)。橋頭鎮至源頭,溪流較順直,沿岸有台田也有小片沙礫灘;橋頭鎮至河口,為感潮河段,長4.9公里,可通小輪船到溫州。沿溪兩岸為沖積平原。支流有平頭山、潘羅、長田和小舟山等溪。
烏牛溪,是甌江下游一級支流,為永嘉、樂清兩縣界河。發源於永嘉縣仁溪鄉烏岩村東北面,由北向南,流經仁溪和烏牛二鄉,在烏牛碼道村附近入甌江。源頭海拔665.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550米,主流長21.1公里,平均比降26.16‰,流域87.6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積)。上游是山地丘陵,源短流急,河谷深削,多峽谷險灘;白水際電站至源頭,平均比降97.58‰;下游是沖積平原,地勢平緩。支流14條,總長46.8公里。西岸馬嶴溪發源於大嶂山、東流至橫嶼村附近入烏牛溪、主流長7.5公里。東岸運河與樂清縣白象水網區相通,對徑流調節作用較大。

其他支流

甌江其他一級支流,流域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還有:
八都溪,位於龍泉縣西部,河長44公里,平均坡降19.8‰,流域面積396平方公里,從左岸匯入龍泉溪。
均溪,位於龍泉縣南部,河長27公里,平均坡降51.5‰,流域面積207平方公里,從右岸匯入龍泉溪。
岩樟溪,位於龍泉縣北部,河長28公里,平均坡降26.8‰,流域面積229平方公里。
浮雲溪,又稱霧溪、雲和溪,位於雲和縣中部,河長28公里,平均坡降39.7‰,流域面積338平方公里,從右岸匯入龍泉溪。該河上游建有霧溪水庫。
禎埠溪,位於青田縣西部,河長35公里,平均坡降22.1‰,流域面積225平方公里,從右岸匯入大溪。
船寮溪,位於青田縣北部,河長41公里,平均坡降19.5‰,流域面積358平方公里,從左岸匯入大溪。
四都港,位於青田縣東南部,河長45公里,平均坡降18.3‰,流域面積301平方公里,從右岸匯入甌江。
戍浦江,又稱戍浦溪、藤橋江,位於甌海縣西部,河長44公里,平均坡降22.8‰,流域面積247平方公里,從右岸匯入甌江。

塘河水系

溫瑞塘河,溫瑞塘河北起溫州,南至瑞安市城區,是溝通甌江、飛雲江兩大水系的主要內河,溫州市及甌海縣境內由瞿溪、雄溪等河彙集而成,劃為甌江流域部分為353平方公里。
永強塘河,由鄭嶴、白水、雙嶴、瑤溪、皇嶴等溪河彙集而成,河道總長238公里,流域面積146平方公里。
柳市塘河,又名白石水系,主要有柳市河、白象河。兩河主源為白石溪,發源於郭公山黃坦洞,流經中雁盪山白水漈,注入鍾前、白石兩座水庫,下泄至合湖納東漈來水,出合湖後分為柳市河和白象河,進入平原河網,流域面積245平方公里。

島嶼江洲


七都島
七都島
七都島,位於永嘉縣境東南,甌江下游,呈橢圓形。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3.1公里,江岸線總長度18.4公里。總面積23.9平方公里,島周圍水深2米~11米不等,西北面較深,東南面較淺。全島地勢平坦,海撥平均約3米,最高不超過4米。有耕地1.13萬畝,為淡塗泥田。海島植物區系比較豐富,有維管束植物84科,239屬,347種。島上河渠密布,主幹河渠21條。老塗、吟州、樟里、板橋、上沙和前沙原來隔著一條浦,如今已由人工合圍,連成整體,浦也成為淡水湖。七都島受甌江徑流、潮水雙重作用,潮汐為不規則半日潮,農曆八月十五日左右潮位最高,極限紀錄6.33米。遇颱風暴雨,往往造成全島水淹,交通隔絕。島上氣候溫和,冬暖夏涼,景色秀麗,是旅遊度假理想場所。
靈昆島,屬龍灣區,位於甌江入海口處,東經120°41′,北緯28°00′,是甌江四大島嶼中的最大島,面積19.5平方公里,東臨東海、南涉永強,西臨七都島、北依樂清黃華七里港。靈昆島為甌江口沖海淤積孤嶼,地貌單元屬沖面積平原;四面環水,平面呈水珠形,東西兩端長約9公里,南北寬4.5公里。環島沿江岸線長20公里。陸域地勢低平,河網縱橫交錯,地勢低洼平坦,地面高積一般2.2-2.8米。島內人口2萬人;靈昆鎮經濟總量5.7億元,是靈昆鎮政府所在地。
江心嶼,位於溫州市區北面甌江之中,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東西長,南北狹。古時為兩個小島。南朝宋初郡守謝靈運曾登上孤嶼,寫下“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名句。唐季以還,嶼上逐漸建成梵宇和浮屠。咸通七年(866),於西山東麓建凈信禪寺。宋開寶二年(969),又於東山西麓建普寂禪院,並先後建西塔、東塔。南宋建炎四年江心嶼風景圖(1130),宋高宗趙構為避金兵南下,曾駐蹕普寂禪院。
西洲島,地處鹿城區臨江鎮,是甌江第三大島嶼。俯視該島,狀如鯉魚,又稱鯉魚島。面積1.9平方公里,也是全省旅遊度假區規劃體系的組成部分。島上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田園、灘塗、村居相得益彰。島上因淡水豐富上乘,富含多種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故又稱“長壽島”。由於該島從未在山洪暴發或颱風潮汐時被淹沒,故人們又稱之為“浮島”。

河口特徵


甌江自溫溪以下為感潮河段,至岐頭角長78公里是甌江河口,其特性屬山溪性潮汐河口。口外因水流擴散,泥沙沉積,水下三角洲前伸,以及口門有大門(黃大嶴)、小門、霓嶼狀元嶴、洞頭諸島環列,使入海水流分股,形成沙頭水道、黃大嶴水道、重山水道和南水道與外海溝通。
河道情況
魁石至梅嶴,河長31公里,河寬400~700米,河道較穩定;梅嶴至龍灣,河長32公里,河寬500~3000米,平面形態寬窄相間,灘多水淺,河流分汊,河底地形灘槽犬牙交錯,河床沖淤多變,航槽變遷不定;龍灣至岐頭角,河長15公里,河床迅速拓寬,盤石以下河道被靈昆島和溫州淺灘分成甌江南、北兩口。北口水深,歷來為主汊,河道穩定;南口灘寬水淺多沙塗,1964年以來,灘地逐年淤高。1978~1979年,溫州市曾在南口試拋堵壩,壩頂平均高程為1.36米(吳淞基面),后因故工程暫停。
河床質由分選良好的中沙和中細沙組成,中徑0.2~0.4毫米,大於0.1毫米的佔80%~95%以上,沿程變化不大。
來水條件
甌江徠水量豐富,洪峰流量大。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195.5億立方米(一說甌江年均徑流量202.7億立方米(最大308.5億立方米,最小92.8億立方米) ),青田圩仁站歷史最大洪峰流量為30400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10.6立方米每秒,變幅達2000餘倍。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勻,5~9月徑流量佔全年總量的三分之二。修建緊水灘和石塘電站后,流量有所調節,洪峰降低,洪量減少。
甌江河口潮汐屬淺海不正規半日潮,潮差大,河口沿程平均潮差均在3米以上,最大潮差7.2米(龍灣),但潮流速並不大,當上游為平均流量時,大潮期龍灣漲潮平均流速只有0.7米每秒左右,大洪水下泄時,龍灣無漲潮流,洪水的造床作用大於潮流。
來沙條件
甌江徑流含沙量小,平、枯水時水色秀麗,清澈見底。洪水期河流仍攜帶大量泥沙,水體混濁。年平均含沙量0.168千克每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輸沙總量196萬噸,最大年(1975年)輸沙量為536萬噸,最小年(1979年)輸沙量39.4萬噸。枯水期的輸沙量僅佔全年1%以下,汛期則佔全年總量的95%,大部分輸出口外,甌江平均每年向海洋輸送泥沙約234萬噸。
海域來沙多,以懸沙為主,其中值粒徑為0.02~0.04毫米,枯水大潮期隨潮挾帶的含沙量在2~5千克每立方米之間,且有含沙量隨上游徑流加大而減小的趨勢。洪水期甌江河口,實測含沙量資料不多。甌江南口、北口,一次漲落潮的輸沙量,小潮達50萬噸,大潮為100萬噸左右。
河床演變特徵
甌江河口河床季節沖淤有“洪沖枯淤”規律,長周期沖淤則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河床變形常通過溪線橫向擺動,江心洲、邊灘移動,以及灘洲的頻繁切並來體現。河床縱向也沖淤多變,使航道水深時淺時深,如1960年溫州老港碼頭前沿水深由6米以上淤淺到0.5米,嚴重阻礙了溫州市內溫州港區和該河口水運事業的發展。經過1971年開始的五期甌江河口整治工程的實施,1984年溫州老港碼頭前沿水深由1965年的0.5米增深至5米以上,楊府山航道水深由1米增至2.5米以上,3000噸級船舶可候潮出入。
港口航道資源
甌江河口南北兩岸分佈眾多深水岸段,有的已建成一定規模的港口,如溫州老港區,楊府山港區均已建成5000噸級碼頭。甌江口南岸的龍灣,北岸的七里—黃華均為萬噸級以上的港口資源區。龍灣岸段一般水深5~10米,9~12米的深水線寬約200米,長約1000米。七里黃華岸段,沿岸水深10~12米,寬200餘米,長9.4公里,百餘年來一直穩定。外海進港航道主要有3條,一是沙頭水道,水深約3米,供3000噸以下船舶進港;二是黃大嶴水道,水深一般在5米以上,為3000~10000噸級大輪入灣航道;三是南水道,水深1~2米左右,供小船進出。

水利概況


航道港口

上游麗水市段長299.3公里,有4條一級支流航道。
小溪,自景寧縣沙灣至青田縣石溪鄉溪口,通航里程141公里,沿線主要停靠埠有標溪、梧桐、新亭、外舍、金鐘、渤海、陳村、白岩、仁宮等村鎮。該航段全在山谷中穿行,卵石河床,灘多流急,有大小灘136處,主要險灘69處,平均比降0.15%,灘上比降0.3%~0.467%,河面寬度80~200米,最低通航水位0.4米,枯水期最淺水深僅0.2米,船行十分困難。每年11月至翌年1月為停航期。沙灣至外舍可通1.5~2.5噸木帆船,外舍至石溪口可通2~2.5噸機動木船。松陰溪、宣平溪、好溪,1985年以後均不通航。
甌江幹流河谷下切深,兩岸高峰夾峙,山勢險峻。溫溪街以上屬山溪性河流,岩性河岸,卵石河床,河道時寬時窄,深潭與淺灘相間,整條河流幾乎全在山谷中穿行。沿河除山嶴及支流匯入處有些台地外,僅大港頭至麗水的中游小平原和梅嶴以下的下游沖積平原。隨著緊水灘、石塘電站的建成,石塘至龍泉變成2個水庫回水區。龍泉至麗水航段龍泉至麗水段航道長117公里,沿線經大白岸、道太、安仁口、武溪、赤石、龍門、石浦、局村、石塘、大港頭、碧湖、石牛、蘇埠等村鎮。全段落差130米,平均比降0.134%,灘險120餘處,其中礙航較大的有65處。一般通航2.75噸舴艋船,正常水位上行需7~8天,下行2~3天。洪水期水流湍急,水勢洶湧,船舶有一段時間避洪停航。枯水期由於水深不足,2.75噸舴艋船上行僅載600~1000公斤,下行載1000~1500公斤,船到淺灘處還需結隊過灘,船工赤足下水,背扛肩推,十分艱苦。木排順水下行,由於枯水航槽曲率半徑過小,以及橫流影響,常有排尾打在灘上,致使木排打散,造成禍事的危險。
麗水至溫溪航段麗水(大水門)至溫溪下花門段航道處於甌江中遊河段,全長86.5公里。沿線主要村鎮有石帆、臘口、錦水、五里亭、禎埠、海口、石門洞、高市、芝溪頭、船寮、石溪、青田、圩仁、溫溪街等。該段航道洪水期水流湍急,枯水期灘多水淺,航行困難。該段航道總落差42米,平均比降0.05%,全線有險灘60處,平均1.5公里有一個灘,灘險處水深一般為0.6~0.8米,流速一般為1.0~2.0米/秒,比降一般為0.1%~0.2%。
下花門至河口航段該航段為甌江下游,長76.2公里,完全處於沖積平原地帶,河底為淤泥,河面開闊,正常水面寬度達1500米左右,為感潮河段,候潮500噸級海輪可抵溫溪港。
下游溫州市境內溫州港航道分口內航道(即甌江下游航道)和進口航道。
口內航道(甌江下游航道)上起甌江大橋上游1公里,下至甌江口內岐頭,全長47.5公里。按水深狀況,自西向東可分為4段:第一段從起點至郭公山腳,長12公里,江面寬為300~1300米,最淺水深為1.1米,乘潮可通航500噸級海輪;第二段由郭公山起經灰橋淺灘,至楊府山港區,航道長6.5公里,灰橋處有一過渡淺灘,水深不足2.5米。乘潮可通過淺水萬噸海輪;第三段由楊府山至龍灣,中間經過七都塗北航道或南航道。1985年11月起,因七都南航道淤淺,七都北航道成為主航道,長14公里,江面寬800米以上,最淺水深為2.9米,江道長年穩定,有良好的河相關係,乘潮可通淺水萬噸級海輪。龍灣至七都塗尾段的航道,彎曲較大,轉向角為1200。七都南航道為輔助航道,長13.5公里,江面寬1100~2000米,灘多水淺,最淺水深1.4米左右。第四段由龍灣至岐頭,長15公里,航道順直,江面寬在1500米以上,水深良好,磐石至龍灣的過江淺灘最淺水深為4米以上。
進口航道分兩條,一條為沙頭水道,從港口的岐頭至洞頭縣的小五星島,航道長12公里,最淺水深2.5米。1970年前,為進港主航道。后該水道逐年淤淺,進港船舶噸級又不斷增大,1973年調整為輔助航道,供3000噸級以下船舶進出港。另一條為黃大嶴航道,從岐頭至洞頭的青菱嶼檢疫錨地,長14公里。青菱嶼淺段水深不足6米,烏仙咀以西4.5公里淺段,最淺水深4.5米。民國時期,此航道是汽輪船進港主航道,最近十幾年水深逐年加深,從1972年10月1日起,該航道對外輪開放,乘潮時可通過萬噸級以上水輪。
溫州港,位於甌江下遊河口段,江面自西向東逐漸從1000多米開闊至5000多米。江心嶼、七都塗、靈昆島依序列居港中。北岸後方山巒起伏,江口外洞頭島有103個島嶼,全港域廣水深、風平浪靜,是一個河口港和海灣港兼備的天然良港。溫州港處在我國海岸線的中段,南北輻射居中。沿海各主要港口呈對稱分佈:北距上海港320海里、寧波港219海里;南距福州港192海里、廈門港393海里、台灣基隆港203海里。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的許多港口以及香港,都分佈在溫州港南北扇形的海面上。

河口治理

甌江自潮區界溫溪至岐頭角,長78公里,為河口段。其中從溫溪至梅嶴,長25公里,河床主要由徑流塑造而成,相對比較穩定;梅嶴至龍灣,長38公里,徑流和潮流相互消長作用比較強烈,河寬也迅速放大,在中潮位時梅嶴河寬為485米,至龍灣則達2400米,河段內邊灘交錯,灘洲眾多,又有支流楠溪江匯入,河床沖淤變化較多;龍灣至口門,長15公里,基本上受潮流控制,江面寬闊,並受一些山嘴磯岩制約,河床穩定。
海塘修築
據嘉靖《溫州府志》載:唐貞元年間(785~805),溫州刺史路應鑒於久廢河防,多水患,命民築堤樂成(今樂清縣)、橫陽(今平陽縣)界中,由是得上田,除水害。宋淳熙年間(1174~1189),樂清黃華東西大堤建成,后經歷代興修,自東至西有黃華塘、知廣塘、陳家塘、朱家塘、白鶴塘、法空塘、普覺塘、八都塘、十一都塘、盤石塘、重石塘等11條海塘相連,總長4165丈。並建成重石至琯頭的支灣塘、田江塘,長1227丈,以及琯頭至白鷺嶼的琯頭塘、驛前塘、象浦塘,長1325丈。在甌江南岸,明弘治二年(1489)建成安塘,長700丈。明嘉靖年間(1522~1566)築沙城塘,即海濱長堤,南起一都長沙,北至沙村寨,塘長2619丈,用塊石砌築。清乾隆十三年(1748)築長沙塘,南起一都芙蓉岩,北至三都寧村城外,長4706丈;以及山北塘,南起三都蘭田馬道,北至四都三錯,長1050丈。
古時所築海塘,大多標準不高,防洪御潮能力低,尤其清末至民國時期,海塘失修、失管情況較為嚴重。建國后,在50年代對海塘進行全面整修,加高加固。1964~1966年,溫州市郊建成靈昆64塘及天河一期、海濱一期海塘。70年代先後建成龍灣、狀元兩條標準塘,全長6.9公里。到1990年底止,甌海、鹿城、龍灣及樂清柳市等沿海地區共建成海塘總長112.31公里,保護農田27.14萬畝,人口46.53萬人。其中保護農田萬畝、人口萬人以上的海塘有:鹿城塘,起自漁渡,止於下新塗,長16.17公里;龍灣塘,起自下新塗,止於龍灣塘,長14.42公里,永強塘,起自龍灣塘,止於老鼠山,長32.4公里;靈昆塘,建於靈昆島周圍,全長17.6公里;琯頭塘,起自烏牛水閘,止於琯頭,長1.1公里;慎江塘,起自西埭西,止於西埭東,長4.14公里;新陡門塘,起自田灣角,止於盤石南門,長2.73公里;盤石塘,起自盤石南門,止於橫河壩,長1.92公里。
海塗圍墾
海塗圍墾與海塘修築,相輔相成。隨著海塗淤積,海塘外移,圍墾面積不斷擴大。甌江河口早期的海岸線東至今溫瑞塘河,北至今樂琯塘河,到清康熙至光緒年間,海岸線南部已推移至今甌海縣永強塘河以東,北部推移至今黃華塘至盤石塘及三嶼塘一帶。今溫州市區的龍灣、甌海縣的永強、梧埏及樂清柳市以東等廣大區域,都是海塗淤積和人類長期修塘圍墾的結果。
建國后,海岸線以每年10~20米速度外伸,每三、五年即圍墾一次。50~60年代,主要高灘圍墾,建成千畝以上圍墾工程有靈昆64塘,天河一期、海濱一期等3處。70年代建成千畝以上圍墾工程有三江、天河二期、靈昆74塘、靈昆75塘及海濱二、三期工程等6處,並由高灘圍墾向低灘促淤圍墾方向發展。1978~1979年,實施了靈昆島南口堵江促淤一期工程,共投工25萬工,投資103萬元,完成築壩拋石23.3萬立方米,築潛壩長278.5米。工程實施后,近10年來南口淤積量達436萬立方米,促淤效果較好。到1990年年底止,河口兩岸已累計圍墾面積4.6萬畝。
港口建設
甌江河口溫州港位於寧波、福州兩大港中間,地理位置和水域環境優越。唐、宋時期開始興盛,是當時對外通商貿易的重要口岸。明代實行“海禁”,港口衰落。清光緒二年(1876),列為對外通商口岸,翌年建立溫州海關,港口復甦。建國后,已建成初具規模的綜合性對外開放港口。擁有碼頭62座,計泊位76個,碼頭總長4266米,原最大泊位為5000噸級的楊府山1號碼頭,1989年,龍灣港區建成萬噸級雜貨和多用途泊位各一個,1990年,溫州電廠建成二萬噸級專用煤炭泊位一個,在盤石水域還建有一萬噸級和二萬噸級過駁浮筒泊位各1個。全港年總吞吐能力497萬噸。
甌江河口由於沙灘移動頻繁,航道變遷不定。自清光緒二年(1876)溫州開埠后,西門至朔門河段,水深達5.5~6.7米,民國元年(1912)和15年(1926)兩次大颱風洪水后,使原來由江心嶼南面通過的甌江主流改從北面通過後,朔門一帶水深條件惡化,對港口航運帶來嚴重影響。建國后,1964和1968年,雖曾兩次挖泥疏浚,但效果不大。為摸清山溪性潮汐河口河床演變規律和整治方案,後由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製成甌江河口河工比尺模型,經反覆試驗和研究論證,決定採取穩定河勢,控制主流流向的治理方案。從1971年開始,對航道進行了多次整治:1971年在甌江北岸上村附近至江心嶼的新塗,拋石50萬立方米,建順壩2條,潛壩1條,總長5175米,迫使甌江主流從南江通過。同時在南江開挖一條長4150米,寬60米的深槽,共挖泥119萬立方米,使南江朔門、西門一帶碼頭前沿水深逐步達到5米以上;1972年在甌江北岸楠溪江口的龜山腳下,修築東、西丁壩,把水流挑向南岸,沖刷安瀾、振華港區河床,並在各碼頭前沿挖一條長2525米,寬120米的深槽,使安瀾碼頭前沿水深恢復至5米以上,門坎沙埂逐漸消失,1973年,為穩定七都南航道水深,建老虎岩東丁壩,1974年,為改善楊府山港區水深,建灰橋順壩長7600米;1976年,為整治七都南板橋淺灘,建丁壩長700米。上述整治工程,共投資700萬元。

開發利用

新中國成立后大力興修水利,現甌江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庫289座,其中庫容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庫22座。20世紀50年代後期建成一批小型水電站;60~70年代又建成一大批小型骨幹水電站;70年代以來貫徹小水電“自建、自用、自管”方針,小水電建設得到蓬勃發展;80年代在幹流龍泉溪河段先後建成緊水灘大型水電站、石塘中型水電站;90年代又建成玉溪中型水電站;進入新世紀華東第一高壩——灘坑水電站順利建成蓄水。
新中國成立前,流域內沒有一座庫容在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新中國成立后,甌江治理開發從小支流到大支流及幹流,從單一的防治,逐步轉向以水力水電為龍頭,灌溉、供水、航運、旅遊等綜合開發利用。至2008年底,已先後建成大中型水庫33座,其中大型水庫2座,分別是緊水灘水庫,灘坑水庫,總庫容達62.4億立方米;建成水電站436座,總裝機容量71.53萬千瓦,其中裝機容量1萬千瓦以上的水電站10座,容量52萬千瓦。
甌江流域大中型水庫情況
工程名稱類別所在河流
總庫容
萬(立方米)
主要功能
集雨面積
(平方公里)
緊水灘水庫大型龍泉溪139300發電、防洪、航運、漁業2761
灘坑水庫大型小溪415000發電為主,防洪、灌溉、3330
鍾前水庫中型白石溪2340灌溉、防洪、供水、發電38.7
白石水庫中型白石溪1300灌溉、防洪、供水、發電48.5
金坑水庫中型船寮港2040發電為主,灌溉、養殖97.3
大奕坑水庫中型大奕坑源2840發電為主61.81
北溪水庫中型大源溪3820發電為主,兼防洪、養殖132
霧溪水庫中型浮雲溪1170灌溉、防洪為主29.7
高溪水庫中型高溪1017灌溉為主,防洪、發電26
大洋水庫中型盤溪1688發電,防洪36.94
金溪水庫中型金溪1973發電、防洪118
仰義水庫中型瞿溪1350供水、灌溉、防洪11.5
玉溪水庫中型龍泉溪1453發電為主,供水、航運3407
大白岸水庫中型龍泉溪2470發電150
石塘水庫中型龍泉溪8271發電為主,兼有航運3234
瑞垟二級水庫中型龍泉溪1485發電86.2
岩樟一級中型龍泉溪1143發電109
大岩坑水庫中型南陽溪1125發電、養殖、下游供水100.2
瑞垟水庫中型瑞垟溪1066發電為主,防洪、灌溉23.65
澤雅水庫中型戍浦江5713防洪、供水102
成屏二級中型松陰溪1346發電為主,灌溉、防洪215
成屏一級中型松陰溪5230發電為主,灌溉、防洪185
東塢水庫中型松陰溪1460供水、灌溉、發電52
應村水庫中型松陰溪2349發電79.6
梧桐源水庫中型松陰溪1658灌溉為主、結合發電53.2
雅溪水庫中型小安溪3000發電184
上標水庫中型小溪2159發電30.1
英川水庫中型小溪3731發電199
雙坑口水庫中型小溪1470發電38
左溪一級水庫中型小溪1346發電90.2
謝村源水庫中型謝村源1473灌溉為主、結合發電47.2
黃村水庫中型嚴溪1845城市供水為主,發電150.7
通濟堰
通濟堰
通濟堰,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堰頭村邊,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2001年06月25日,通濟堰作為南朝至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4年通濟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整個水利工程,連同碑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貴資料。自宋元至清,歷代多次續建整修。大壩拱形,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初為木條結構,南宋時改為石壩,是一個以引灌為主,蓄泄兼備的水利工程。通濟堰的上游集雨面積2150平方公里,每天能攔入堰渠二十多萬立方米,灌溉著整個碧湖平原中部、南部四萬多畝糧田。古人因勢利導在此築壩攔水入渠,可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整個平原。大壩在大溪與松蔭溪匯合處的大港頭向西500米處,弓形大壩弓腳南端在堰山山腳,北端在引水渠東岸大堤,大堤上植著數千株千年香樟,使大壩兩端基腳更為牢固。同時,大溪從龍泉港下來的水流,在匯合處必定產生旋轉,部分水流向西沖向攔水壩,可抵消松蔭溪大水對大壩的衝力。這是通濟堰攔水壩千年永固的原因所在之一。
古方塘,有1700多年,是甌江流域最早有記載的水利工程。古方塘在浙江省縉雲縣胡源鄉上宕村和上坪村附近的古方山頂上,海拔近1200米,是甌江上游主要支流盤溪的發源地。古方塘修建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明永樂八年(1410年)八月十五日重修,有古石碑記載立於塘邊。舊古方塘壩高約18米,長26米,蓄水量為10萬立方米。1970年重修后,現為壩高38米,長130米,庫容為128萬立方米。主要灌溉上宕村、上坪村、蛟坑村和胡村等胡源鄉的大半個鄉,現在古方山腳建有衝擊水力發電站一座,充分發揮了發電灌溉的綜合作用。
灘坑水電站,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甌江支流小溪中段,庫區大部分在景寧畲族自治縣,電站在青田縣境內。灘坑水電站2004年10月31日,主體工程開工,2008年4月29日,灘坑水電站正式下閘蓄水。2008年8月15日,灘坑電站1號機組併網發電,2009年1月12日灘坑電站2號機組併網發電,2009年7月10日,灘坑電站3號機組併網發電,進入商業運行。灘坑水電站水庫總容41.5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60萬千瓦,電站年發電量為10.35億千瓦時。攔河大壩壩頂高程為171米,壩頂長506米,最大壩高162米,為華東第一高壩。
緊水灘水庫,位於甌江上游雲和縣城北,集水面積2761平方公里,是甌江幹流水力資源開發的第一座工程,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及發展淡水漁業等綜合效益的水利工程。1981年10月開工興建,1986年6月大壩竣工。大壩水庫總庫容13.93億立方米,裝機容量30萬千瓦。1988年6台機組全部投產,為華東電網提供25萬千瓦的調峰容量和5萬千瓦的負荷備用與事故備用容量,多年均發電量可達4.9億千瓦時。水庫面積達34.2平方公里,可增加養魚面積4萬畝。水庫蓄水后使下游大溪流量得到調節,遇20年一遇洪水時可削減洪峰流量57%,對提高麗水市區及碧湖鎮的防洪能力,保護麗水、碧湖兩盆地7萬畝農田發揮了重要作用。
石塘水電站,是甌江流域最大的河床式中型水電站。是緊水灘水電站的二級電站,兩站相距22公里。石塘電站在雲和縣境內,電站壩址以上流域面積3234平方公里,至緊水灘區間集水面積473平方公里;水庫為河道型,總庫容8300萬立方米,進行日調節。電站裝機總容量7.8萬千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1.89億千瓦時。電站樞紐由攔河大壩、發電廠房、開關站、升壓站和通航過筏設施等組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104.9米,最大壩高38.9米;壩頂總長255米。

污染情況


甌江水質較好,絕大多數河段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但以極值評價,則污染河長占評價河長的26.6%,主要污染河段有甌江的青田、溫州及松陰溪。主要污染物質是揮發酚、汞、化學耗氧量、氯離子。

流域概況


甌江麗水市青田縣城段
甌江麗水市青田縣城段
甌江發源地龍泉市,上游雲和縣、青田縣都在麗水市。麗水 市處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部,以中山、丘陵地貌為主,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以中山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間谷地;東北部以低山為主,間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積17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佔88.42%,耕地佔5.52%,溪流、道路、村莊等佔6.06%,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區。本市山脈屬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嶺、洞宮山、括蒼山,呈西南向東北走向,分別延伸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龍泉市鳳陽山黃茅尖海拔1929米,慶元縣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別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境內有甌江、錢塘江、飛雲江、靈江閩江、交溪水系,與山脈走向平行,仙霞嶺是甌江水系與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洞宮山是甌江水系與閩江、飛雲江和交溪的分水嶺,括蒼山是甌江水系與靈江水系的分水嶺。各河流兩岸地形陡峻,江溪源短流急,河床切割較深,水位暴漲暴落,屬山溪性河流,由於落差大,水力資源蘊藏豐富。甌江是全市第一大江,發源於慶元縣與龍泉市交界的洞宮山鍋帽尖西北麓,自西向東蜿蜒過境,幹流長388公里,境內長316公里,流域面積12985.4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78%。位於甌江上游龍泉溪的緊水灘電站水庫即仙宮湖,面積43.6平方公里,是全區最大的人工湖泊。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冬暖春早,無霜期長,雨量豐沛。
麗水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建處州,1949年5月解放后,10月設麗水專區,1952年撤銷專區,各縣分別划入溫州、金華、衢州專區管轄。1963年5月恢復麗水專區,轄麗水、青田、縉雲、遂昌、雲和、龍泉6縣。1968年改稱麗水地區,1978年設立麗水地區行政公署。其中:1973年恢復慶元縣,1982年恢復松陽縣,1984年設立景寧畲族自治縣,1986年撤銷麗水縣,設立縣級麗水市,1990年撤銷龍泉縣,設立縣級龍泉市,2000年撤銷縣級麗水市,設立蓮都區。2000年7月19日撤銷行署建制,設麗水市,轄蓮都區、龍泉市和青田、縉雲、雲和、慶元、遂昌、松陽、景寧7縣。
麗水市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生態環境優越,被譽為“浙江綠谷”。生態環境質量全省第一、全國前列,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繼續位居全省首位。麗水水電資源十分豐富,全市可供開發常規水電資源327.8萬千瓦,約佔浙江省可開發量40%。2004年,景寧縣被水利部授予“中國農村水電之鄉”稱號。2006年11月,麗水市被水利部授為“中國水電第一市”。至2007年底,小水電(5萬千瓦以下)裝機總容量122.59萬千瓦,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首個實現超百萬小水電裝機的地級市。全市各縣(市、區)均實現農村水電電氣化。
境內有諸多旅遊景點,全市有對外開放旅遊點68個,其中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2家,分別是蓮都東西岩風景區、龍泉山景區、中國青田石雕文化旅遊區、青田石門洞、縉雲仙都景區、縉雲黃龍景區、遂昌南尖岩景區、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遂昌縣神龍飛瀑景區、遂昌千佛山、中國畲鄉之窗景區、景寧雲中大漈;AAA級景區7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縉雲仙都以山地峰岩景觀著稱,省級風景名勝區有麗水南明山——東西岩、景寧大漈、青田石門洞、松陽“箬寮—安岱后”和慶元“雙苗尖—月山”等5個,市、縣(市、區)級風景名勝區有遂昌南尖岩、松陽雙童積雪等。風景區內不僅廣布奇峰、異洞、幽谷、流泉,還有眾多的摩崖題刻、古建築群、宗教寺觀等人文景觀。全市建有各級自然保護區(含自然保護小區)83個,其中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泉鳳陽山——慶元百山祖、遂昌九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景寧望東垟高山濕地,以及縣級自然保護區松陽箬寮峴。建有省級以上森林公園11個,其中省級森林公園有蓮都白雲山、大山峰,雲和仙宮湖,龍泉龍淵,景寧草魚塘,縉雲大洋山、括蒼山,慶元巾子峰8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有遂昌、青田石門洞、松陽卯山3個。甌江流域人工湖泊眾多,景觀如同天成。仙宮湖,周圍有“夏洞天”、“八仙洞”、“九潭十八灣”等景觀;灘坑水庫(千峽湖)擁有千峽環湖的壯麗景象,給人無限遐想,是麗水又一個風景如畫、休閑旅遊場所。
中下游在溫州市境內,包括永嘉縣、甌海區、鹿城區龍灣區,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相連,北和東北部與台州市接壤。市區(鹿城、龍灣和甌海三個區)面積1187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現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全市最高峰。東部平原地區,人工河道縱橫交錯。主要水系有甌江、飛雲江、螯江,境內大小河流150餘條。溫州陸地海岸線長355公里,有島嶼436個。海岸線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溫度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溫州港現有生產性泊位5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7個,洞頭、樂清灣等天然深水良港開發前景很好,可建20萬噸級碼頭泊位10個。溫州,文化燦爛的東甌名鎮,公元前192年是東甌王騶搖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為永嘉郡,傳說建郡城時有白鹿銜花繞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稱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溫州人傑地靈,代有名家,南宋時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和以“永嘉四靈”為代表的江湖詩派,近現代的孫詒讓夏鼐夏承燾、蘇步青等,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科學史上都具有重大影響。溫州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文化遺存。甌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遠流長。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通用設備製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橡膠塑料製品業等6個大類行業年產值超過200億元。溫州,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境內名山秀水眾多,風光旖旎。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有雁盪山、楠溪江、百丈漈-飛雲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烏岩嶺、南麂島;省級風景區有仙岩、瑤溪、澤雅、濱海玉蒼山、洞頭、寨寮溪、百丈漈等9處,還有茶山、岷崗、天柱寺等12個市級景區和11處縣級景區。風景區陸域總面積達2279平方公里,佔全市陸域面積20%。全市還有5個國家級森林公園,8個省級森林公園。是太平洋西岸最適宜於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