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畲族自治縣

景寧畲族自治縣

景寧,隸屬浙江省麗水市,為“革命老區縣”、“中國農村水電之鄉”、畲族自治縣。位於浙江西南部、洞宮山脈中段,屬浙南中山區。位於北緯27°58′,東經119°38′。總面積1949.98平方千米。景寧縣東鄰青田縣文成縣,南銜泰順縣和福建省壽寧縣,西接慶元縣、龍泉市,北毗雲和縣,東北連蓮都區。1984年10月,析雲和縣原景寧地域建立景寧畲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

歷史沿革


景寧縣境西周屬越。春秋仍屬越地。
三國是屬臨海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永嘉、臨海二郡,置處州設立括蒼縣(含景寧地域)。
景寧畲族自治縣
景寧畲族自治縣
明景泰三年(1452年)巡撫孫原員以“山谷險遠,礦徒嘯聚”為由始置景寧縣,屬處州府。清沿其制。
辛亥革命(1911年)后,屬處州軍政分府。
1914年,屬甌海道。
1927年,直屬浙江省政府
1935年9月,屬浙江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屬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區,7月屬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12日,景寧城解放,5月21日建立景寧縣人民政府,屬麗水專區。
1952年,麗水專區撤銷,改屬溫州專區。
1960年,併入麗水縣
1962年,划麗水縣原雲和縣、景寧縣轄地置雲和縣,屬溫州專區。
1963年5月,麗水地區復設,轄雲和縣(含景寧)。
1984年6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以原景寧縣地域建立景寧畲族自治縣。
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傳統的“三月三”節,縣人民政府在駐地鶴溪鎮舉行盛會,慶祝中國第一個畲族自治縣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


景寧縣域面積1939平方公里,地處洞宮山脈,其西北部和東南部分別屬於甌江、飛雲江兩水系支流之源,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9度14分­-119度58分,北緯27度39分-28度11分之間,屬東半球低緯度北部地區。
2000年,景寧畲族自治縣轄5個鎮、19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5301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鶴溪鎮 37481 渤海鎮 6861東坑鎮 8082 英川鎮 1270
沙灣鎮 13683 外舍鄉 4316 大均鄉 3168 澄照鄉 5213
梅歧鄉2934 金鐘鄉 4218 鄭坑鄉 2144 大順鄉 4516
陳村鄉 4902 大儉鄉 2927 景南鄉 4243 雁溪鄉 3115 葛山鄉 3748
鸕鶿鄉 4888 梧桐鄉 4541 標溪鄉 3530 毛垟鄉 3944 秋爐鄉 4300 大地鄉 5479 家地鄉 2073。
2002年,因建英川電站,撤銷木耳口村,建木岱口村。
2002年,景寧畲族自治縣轄5個鎮、19個鄉,4個社區、4個居民區、283個行政村:
鶴溪鎮、英川鎮、渤海鎮、東坑鎮、沙灣鎮、外舍鄉、大順鄉、陳村鄉、景南鄉。
澄照鄉、毛垟鄉、秋爐鄉、大地鄉、梅岐鄉、鄭坑鄉、葛山鄉、金鐘鄉、大均鄉。
梧桐鄉、大際鄉、標溪鄉、家地鄉、鸕鶿鄉、雁溪鄉。
2003年3月10日,
一、撤銷外舍鄉、金鐘鄉,兩鄉之域併入鶴溪鎮。鶴溪鎮現總面積108.6平方公里,轄4個社區,17個行政村25869人。鶴溪鎮容並外舍鄉、金鐘鄉后,總面積擴大到292.9平方公里,轄4個社區,37個行政村,人口增至32983人。
二、撤銷渤海鎮、大順鄉、陳村鄉,復建新渤海鎮、九龍鄉。分割現渤海鎮,以其庫南、庫北之域為基礎,分別與大順鄉、陳村鄉庫南、庫北之地合併,復建新的渤海鎮和九龍鄉。渤海鎮:位於縣境東北,灘坑電站水庫之南。所管轄區域以現渤海鎮水庫以南未淹地域為基礎,合併大順鄉、陳村鄉水庫以南未淹地域。總面積109.6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9314人,鎮政府駐地為現渤海鎮鮑山頭村。九龍鄉:位於縣境東北,灘坑電站水庫之北。所管轄區域以現渤海鎮水庫以北未淹地域為基礎,合併大順鄉、陳村鄉水庫以北未淹地域。總面積204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7159人,鄉政府駐地現大順鄉新長汀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止,景寧畲族自治縣轄2個街道,4個鎮、15個鄉。
鶴溪街道、紅星街道、沙灣鎮、渤海鎮、東坑鎮、英川鎮、梧桐鄉、大均鄉、澄照鄉、大漈鄉、大地鄉、家地鄉、標溪鄉、毛垟鄉、秋爐鄉、鄭坑鄉、九龍鄉、鸕鶿鄉、雁溪鄉、梅岐鄉、景南鄉。

地理環境


地形地質
地勢由西南向東北漸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為主,發源於洞宮山脈的甌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形成兩岸寬約124.6公里的狹長帶,構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兩山夾一水,眾壑鬧飛流"的地貌格局。境內海拔高低懸殊,全縣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779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座,最高峰為大漈上山頭,海拔1689米,海拔250米以下的低丘佔4.4%,海拔250-500米的高丘佔20.6%,海拔500-800米的低山佔34.5%,海拔800米以上中山佔40.5%,中低山合佔70%,坡度在25°以上的佔91.7%,25°以下的8.3%,若從高空俯視,整個地面千皺萬裙,峰巒簇擁。
氣候特點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冬夏長,春秋短,熱量資源豐富。因地形複雜,海拔高度懸殊,氣候存在著垂直地帶。年平均氣溫約18.3℃,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8℃,極端最高氣溫為37℃,年降水量1824.8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510.2小時。
水文狀況
鶴溪河-鶴溪亭-鶴虹橋
鶴溪河-鶴溪亭-鶴虹橋
景寧畲族自治縣內有甌江、飛雲江兩大水系的發源地之一。處於浙南山區,流域範圍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全縣植被覆蓋較好,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其水文性質也較好。
景寧縣水位有以下四個特徵:一是水位漲落迅速。每遇暴雨,水位陡漲陡落。有較大的洪水,自起漲到峰頂不會超過10個小時。但洪峰滯留時間短,甚至轉瞬即退,長則達幾小時。落水1-2天便到常見水位。二是徑流量季節分配不均。雨季4、5、6三個月的徑流量約佔徑流總量的50%。枯水季每年的11、12月至年的1月三個月僅占年總量的65%左右。三是徑流量年際變化大。豐水年徑流量要比枯水年徑流量大2-3倍。四是含沙量較小,水質好。由於流域內工業經濟欠發達,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人為工業污染,甌江、飛雲江兩大水系及許多小支流水質均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小溪、北溪集諸山之水匯入甌江、飛雲江。

自然資源


土地類型豐富。根據2000年土地變更調查結果,全縣土地總面積193859.47公頃,其中已利用的土地面積為179076.14公頃,土地利用率為92.37%。其中:耕地14577.28公頃,佔7.52%,人均0.084公頃。園地:2177.77公頃,佔1.12%;林地:156788.58公頃,佔80.88%;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357.7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7%;交通用地:674.48公頃,佔0.35%;水域3415.82公頃,佔1.76%;未利用土地14783.33萬公頃,佔7.63%。耕地土質條件優越,利用價值較高,土壤結構好。全縣土壤種類有紅壤、黃壤、潮土、水稻土四個土類,十個亞類,二十七個土屬,五十二個土種。其分佈比例是:紅壤分佈在海拔7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含3個亞類,10個土種,佔42.21%;潮土分佈在小溪兩岸的灘地,佔0.38%;水稻土分佈在溪澗峽谷兩側不同海拔的山壟梯地上,佔11.82%。
動植物資源豐富。以上標望東洋濕地保護區最為突出,全縣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屬,1552餘種。植被以馬尾松、杉木等闊葉林為主,夾雜著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竹林,灌叢、草甸等。林相多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伯樂樹南方紅豆杉鵝掌楸福建柏香果樹銀杏厚朴等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麂白頸長尾雉、雲豹、金雕、短尾猴等44種。全縣共有脊椎動物31目,78科,272種。其中:獸類8目,20科48種;鳥類15目40科162種;爬行類3目9科30種;兩棲類2目5科18種;魚類3目4科40多種。
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縣域內已發現或探明的礦種有:鐵、錳、鉛、鋒、銅、鉬、鎢、金、銀、葉臘石、瑩石、硫鐵、高嶺土石英、紫砂、大理石、花崗岩等20餘種,產地100多處。其中:鉬礦的儲藏量佔全省的首位,為本縣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保證。
濕地資源豐富。全縣境內有三個較為集中的高山濕地群,東洋高山濕地、大仰湖濕地、仰天湖濕地,總共濕地面積約1200多畝。最為突出的望東洋高山濕地,海拔1230米,面積達600多畝,濕地內的江南愷木林屬省內罕見,絕無僅有,國內也屬鳳毛麟角。而以高高山濕地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區在省內至今仍是空白。

人口民族


景寧人口沿小溪地帶稠密,南部山區相對較稀。民國5年(191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2人;21年增至61人,35年減為48人。1953、1964、1982年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分別為48、54、82人。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查,每平方公里增至89人。其中:縣城鶴溪鎮每平方公里659人,其他鄉鎮以英川鎮最高,每平方公里278人;北溪鄉最低,每平方公里37人。1949年城鎮人口2555人,佔總人口2.7%。1984年設縣時,城鎮人口增至9930人;1992年達到72578人,佔總人口42%。
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景寧159914人口中,漢族人口143890人,佔總人口89.98%;畲族人口16020人,佔總人口10.02%,另有苗族4人。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景寧有漢、畲、苗、藏、彝、回、侗、黎8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155648人,佔總人口89.95%;少數民族共17387人,佔總人口10.05%,其中畲族人口17378人,佔總人口10.04%。
民國29年(1940),景寧人口118204人,識字8814人,佔總人口7.46%。其中:在校生5320,佔總人口4.5%;各種程度畢業生:小學1563人,中學218人,大專11人,其他1702人,依次佔總人口1.32%,0.18%,0.01%,82.51%。不識字者109390人,佔總人口92.54%,其中文盲97528人,佔總人口82.51%。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和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相比,景寧每萬人擁有各種文化程度人數:大專以上由9人增至43人;高中由290人增為470人;初中由1126人增至1807人,小學由3973人增至4880人,文盲、半文盲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由26.39%降至16.66%。
2000年11月1日全縣常住人口為10.71萬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5.30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4.59萬人,下降30.0%。平均每年減少0.46萬人,年平均下降3.50%。
2000年11月1日全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9.19萬人,佔85.8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52萬人,佔14.19%;其中,畲族人口為1.45萬人,佔13.54%。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4.47萬人,下降32.72%;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0.12萬人,下降7.32%;各少數民族人口的比重上升3.48個百分點。其中,畲族人口減少0.16萬人,下降9.94%;畲族人口的比重上升3.02個百分點。
202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景寧常住人口為111011人。

經濟發展


2019年實現生產總值69億元,常住人口人均生產總值62306元;財政總收入14.95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98億元;旅遊總收入79.3億元;全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42元,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14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5元。

第一產業

景寧自然人文景觀
景寧自然人文景觀
2011年農業總產值從4.82億元增加到8.12億元,年均增長11%。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鶴澄、大東景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建設全面啟動。新建惠明茶基地1.26萬畝、高山蔬菜基地1.5萬畝、高效筍竹兩用林基地3.5萬畝,新開竹林道330公里。新增農業龍頭企業50家、省名牌農產品4個。惠明茶通過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蟬聯“浙江省十大名茶”稱號並在上海世博會再獲金獎。

第二產業

工業總產值從12.44億元增加到28.14億元,年均增長17.7%。在麗水經濟開發區內爭取設立了4平方公里的麗景民族工業園並全面啟動建設。城北110千伏變電所工業區塊、外舍王金垟複合產業區塊已向企業供地。澄照佃源區塊列入浙江省低丘緩坡重點區塊開發規劃。

第三產業

2011年旅遊總收入從2.73億元增加到10.01億元,年均增長30%。成功創建“中國畲鄉之窗”、“雲中大漈”兩個國家AAAA景區,景寧畲族風情旅遊度假區通過省政府批複。總部經濟、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健康發展。

交通運輸


景寧畲族自治縣
景寧畲族自治縣
2011年,景寧縣內52省道雲壽線景泰公路景寧段,三梅公路王木坑至梅歧段續建工程18.3公里,鄭坑鄉道拓寬改建16.5公里,葛山鄉道油路面工程13公里,52省道雲景一級公路建設工程13.887公里,其中景寧境內6.6公里,慶景青公路灘坑庫區復建工程。景寧段(大均至青田縣界白銀隧道)61.46公里,連通九龍東西
東西岩景區地處甌江支流虎跡溪畔,位於麗水市區西北28公里的老竹畲族鎮,景區面積2.5平方公里。是省級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屬典型丹霞地貌,因東、西兩巨岩對峙而得名。景區有赤石樓、卓筆峰、清風峽、穿身洞、十宇峽、石樑飛虹、將軍岩、劍劈石、桃花洞、七女峰、玉甑岩、水簾洞天、西明洞等景點。區內還有馬尾松、杉木、木荷香樟泡桐、板栗、柿子、楊梅、油茶、杜鵑、山植等花木及大片竹。
惠明寺
惠明寺位於浙江省景寧縣敕木山亞峰惠明泉山上,建於唐咸通二年(861),因惠明和尚而得名,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建正殿,同治四年(1865)造後堂及左右軒,今僅存山門、石道及兩側殘牆,天井原正殿木門殘破,1982年後重建。據傳當年寺僧與畲民在寺院周圍闢地種茶。譽滿全球的“金獎惠明茶”即產於此古人云,深山藏古寺,惠明寺也不例外。惠明寺坐落在景寧鶴溪鎮的敕木山上,海拔近800米。從小鎮到惠明寺沒有公交車,步行需要1個小時的山路。惠明寺是為紀念唐代高僧惠明而建,歷經1000多年,文革期間被徹底毀壞。
雲中大漈
雲中大漈景區位於浙江省景寧縣中南部,在海拔1030米的中高山盆地內,年平均氣溫13℃。景區內有:建於南宋時期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思寺;樹齡達1500年的亞洲之最柳杉王;“浙江綠谷十佳景點”之一雪花漈;景寧縣第一高峰上山頭;小佐梯田;還有護關橋、胡橋、銀坑洞等。這裡明清時期曾出過9位進士、23位舉人,有一直沿襲的“搶豬節”、“大漈罐”、“花鼓戲”等民俗特色文化。2003年被授予國際民俗攝影創作基地稱號。

畲鄉風情


景寧畲族自治縣
景寧畲族自治縣
畲族是鳳凰山的土著居民。 "畲"字來歷甚古,原義火耕。南宋末年,史書出現畲民(she)人(she與畲同音,意在山間搭棚居住)的族稱。《宋季三朝政要》稱閩、粵、贛交界地域的畲民武裝為(畲軍)。元代以後,(she民)、(畲徭)、(she徭)同時使用。清康熙、乾隆、同治《景寧縣誌》均設(畲民)一目。民國18年(1929)夏,德國學者史圖博和上海同濟大學教師李化民到景寧畲鄉考察,撰寫了《浙江景寧縣敕木山畲民調查記》,對景寧畲族的族稱、姓氏、風土人情等作了介紹,也是研究民族學的史料。畲民自稱"山哈",表明是外地遷往山裡的客戶。景寧漢族稱以畲客,畲族稱漢族為"民家人"。解放前,由於民族歧視、壓迫,“畲客”二字常被用作侮辱性稱呼,有的畲民被迫更改、隱瞞自己的民族成份,畲族家譜有"徭人"或"徭家"的別稱。
1951年,貫徹中央人民政府《關於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的稱謂、地名、碑碣、匾聯的指示》后,畲民要求確定族稱。中央民族事 務委員會於1953年8月派出以民族學專家施聯珠為組長的畲族民族識別調查研究小組,在浙江省景寧縣東弄村、福建省羅源縣八井村、漳平縣山羊隔村作了為期3個月的畲民識別調查,寫出《浙江景寧縣東弄村畲民情況調查》等資料。1956年12月,國務院認定畲族為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並確定族稱為畲族。
1984年8月,浙江省第一次畲族文化工作會議在景寧舉行。1987年6月,景寧畲族自治縣政府與省博物館聯合在杭州舉辦畲族文物展覽。1987、1990年,麗水電視台先後攝製畲鄉專題片《畲鄉風情》、《畲鄉風》,在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播放。1992年12月,首屆景寧畲鄉文化節在鶴溪鎮舉行,展現了豐富的畲族文化。
2009年3月28日,國家文化部授予浙江景寧為中華民族藝術之鄉。

歷史名人


封金山風光
封金山風光
從歷代看,宋明年代,景寧地域有進士22人,曾有巨卿名臣、儒林學士。景寧畲族自治縣誌記載入的人物有52人,其中清代以前16人,如:北宋潘特竦,任尚書右司員外郎,縣人曾為潘特竦建三世科名坊。北宋後期潘翼,精通經史及天文地理,著《九域賦》、《星圖證驗》等,南宋名宦王十朋曾搜集其著作。明代潘琴殿試賜進士出身,為官29年,作《招鶴辭》,著《竹軒集》、《山居錄詠》,終年90歲,齒德俱尊,為東南重望,嘉靖年間,縣人建亞魁坊、進士坊、達尊坊紀念。宋紹興十五年進士湯思退,在同榜復中“博學宏詞”第一名,任參知政事,掌管軍機,官至岩僕射。曾罷相位,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復用為相,九月,晉封岐國公。南宋名醫陳言,創立“三困極一”學說,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一作《三因極一病源論粹》),載入《宋史》。解放戰爭時期葉仰高、梅師俞、嚴品端等。解放初期,有雷景三、潘仲俊以及現代葉桐、吳正等。

名優特產


特產

鶴溪八景(選)
鶴溪八景(選)
景寧特產豐富,歷史悠久。惠明茶,唐大中年間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在惠明寺周圍栽植茶樹,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為貢品,年貢芽茶二斤。迄今已有1100年的種植歷史。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台同時獲得金獎。香菇,據食用菌專家張壽橙、賴敏易編著的《中國香菇載培歷史與文化》記載,香菇栽培源自中國浙江龍泉、慶元、景寧三縣連成一片的以創始人吳三公住地龍岩村為中心的1300平方公里的菇民區。龍、慶、景三縣還世代傳頌香菇是皇封專利。清道光19年(1839年),在景寧包坑口,建菇神廟,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起連續十天為菇神香期,延續至今。黑木耳、厚朴、茯苓等三種為浙江省的重點基地之一。

美食

畲族粽子
畲族粽子
龍風呈樣,是景寧縣畲族一道別具風格的傳統名菜。“龍風呈樣”是一種象徵性的菜名,畲族人民的祖先創造這道菜時,取合家平安,吉祥如意的意思。
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后,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烏米飯農曆三月三是畲族的烏飯節。每逢節日,福建十邑地區畲民便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煮烏米飯,祭祀祖先。

城市榮譽


2018年11月10日,獲“2018年度中國十大全域旅遊示範縣市”獎。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2月26日,慶元香菇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2020年4月14日,景寧畲族自治縣入選2020-2021年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景寧畲族自治縣為2019年國家衛生縣城。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歷史悠久


景寧畲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也是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早在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畲族先祖就帶領族人從福建羅源遷入景寧,與漢族兄弟共同生活,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景寧設縣於明景泰三年(1452),取“景泰緝寧”之義,故名景寧。1984年,國務院批准以原景寧縣地域設立景寧畲族自治縣。1987年,浙江省政府授予景寧“革命老根據地縣”稱號。

文化燦爛


畲族文化源遠流長,畲民自稱“山哈”,畲族歌舞、服飾、語言、習俗都別具特色,菇民戲、花燈木偶戲、花鼓戲等民間藝術生動活潑,境內留存著古色古香的木拱廊橋41座,是畲鄉引人注目的標誌性建築,一年一度的“中國畲鄉三月三”系列節慶活動精彩紛呈,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畲族山歌之鄉)”。

物產富饒


景寧是人工栽培香菇的發源地之一,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栽培歷史,1996年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香菇之鄉”。景寧先後榮獲“中華茶文化之鄉”、“中國名茶之鄉”等稱號,出產的惠明茶早在1915年就與貴州茅台酒、天津泥人張一起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時隔百年之後,再次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獲得金獎。景寧還是全國最大的厚朴林基地。

生態優良


景寧是全省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有林地243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149萬畝。縣內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779座,98%的地表水是二類以上水質,森林覆蓋率達81.1%,棲息著500多種珍稀動植物和40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生物物種十分豐富。有望東垟、大仰湖、仰天湖三個濕地。2007年建立望東垟高山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195公頃,其中核心區637公頃,緩衝區290公頃,實驗區268公頃,海拔1230米,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高山濕地。2013年建立大仰湖濕地群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31公頃,其中核心區575公頃,緩衝區244公頃,實驗區1312.公頃。生態環境質量穩居全國前五、全省第三,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省級生態縣。

資源豐富


縣內水力資源極為豐富,理論蘊藏量有66.6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容量53萬千瓦,佔全省可開發量的十分之一,現已開發水電站160餘座,總裝機3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1億千瓦小時,2004年被水利部授予“中國農村水電之鄉”稱號。境內有五級旅遊單體2處,四級10處,有“華東第一峽”爐西峽、溪源濕地的典型代表望東垟、地質公園九龍灣遺址,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畲鄉之窗”和“雲中大漈”,以及九重漈、古廊橋等自然人文景觀,發展民族風情旅遊業潛力巨大。

生態經濟


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工業、畲鄉旅遊建設良好。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惠明茶、高山蔬菜、食用菌、筍竹、中藥材、油茶等公等公害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基本形成。合力興工成效明顯,初步形成了小水電、竹木製品、綠色食品等特色工業。以畲鄉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生態效益型經濟的發展取得取得了初步。

2019年縣域發展


2019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全縣各鄉鎮(街道)、各部門發揚“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畲鄉鐵軍精神,奮力”大趕考”,全力推進高質量綠色發展,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圓滿地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工作目標。

綜合

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初步核算,201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1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17.04億元,增長2.9%;第三產業增加值45.55億元,同比增長3%。在第三產業中,金融業增長11.1%,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增長19.6%,營利性服務業增長18.3%。全縣人均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為62306元,增長7.6%。
景寧畲族自治縣
景寧畲族自治縣
勞勞動力業基本穩定。年末全縣從業人員6.48萬人,其中,第一產業2.72萬人,第二產業1.29萬人,第三產業2.47萬人。年末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員為571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7%。
全年財政總收入149499萬元,下降2.3%,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69756萬元,下降9.9%。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國內增值稅20417萬元,改徵增值稅14664萬元,企業所得稅4475萬元,個人所得稅6872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75397萬元,增長12.3%。

農業

種植業平穩發展。全年糧食播種面積93619畝;糧食總產量33693馬鈴薯馬鈴薯),其中:穀物播種面積59566畝,產量26432噸。全年食用菌產量為2276噸,其中香菇產量為1559噸。全年蔬菜播種面積62685畝,總產量81568噸。水果總產量10030噸,其中柑桔產量2125噸。茶葉生產規模擴大,絕大部分是春茶,並向名、優、高方向發展,總產量為2084噸。油料總產量392噸。藥材的產業結構在調整,藥材種植面積13215畝。
景寧畲族自治縣
景寧畲族自治縣
林業生產總體穩定。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08公頃;封山育林面積99000公頃。木材採伐量32109立方米;毛竹採伐量217萬根;筍乾產量460噸(含冬筍);板栗產量1315噸。
畜牧業生產總體穩定。年末生豬存欄1.91萬頭,年內出欄3.01萬頭,同比上升1.01%;山羊存欄0.4萬隻,出欄0.48萬隻;家禽存欄14.21萬隻,出欄19.47萬隻;兔出欄3.44萬隻;牛存欄2498頭。全年肉類總產量3465噸,增加55噸,其中:豬肉2860噸,增加80噸。養蜂年末箱數17615箱,天然蜂蜜產量184噸,蜂皇漿產量260公斤。水產品產量1740噸。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全年農業化肥施用量(折純)4117噸,同比下降2.7%。農村用電量2761萬千瓦時,同比增長0.5%。

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9.8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6億元,增長20.7%;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5.64億元,增長3.7%。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1858萬元,裝備製造業增加值9452萬元,戰略性新興產業4787萬元。全年發電量9.28瓦時小時。
工業經濟效益基本穩定。據2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24億元,實現利稅總額23057萬元,其中實現利潤總額17465萬元;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1675人。
建築業生產經營穩定。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72511萬元,同比下降5.7%。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29家,房屋建築施工面積72.04萬平方米,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8691人,實現利潤總額5820萬元。

固定資產投資

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1%。其中,民間投資下降17.5%,交通投資增長469.8%,生態環保和公共設施投資下降27.7%,高新技術產業增長2.1%。從構成上看,完成項目投資增長37.7%;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47.5%;完成工業投資增長20.5%,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4.5%。從投資主體上看,完成國有投資增長45.5%;完成民間投資下降17.5%。從產業情況來看,第二產業完成投資增長20.5%;第三產業完成投資增長11.6%。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1.8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0.2%,商品房銷售額 1.42億元,同比下降91.4%。

交通郵電業和旅遊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增加值1.71億元,比上年增長5.7%。交通運輸狀況進一步改善。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31588萬噸公里,其中,公路貨物周轉量31588萬噸公里。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周轉量4167萬人公里,其中,公路運輸完成旅客周轉量4167萬人公里。境內公路總里程為1932公里,其中高速1條12公里,國省道公路2條72公里,縣道公路365公里,鄉道公路196公里,村道公路1287公里。年末全縣民用汽車擁有量18818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17759輛。
郵政和電信業穩定發展。全年完成郵政行業業務收入1908萬元。電信業務收入9964萬元,同比增長6.8%。年末全縣有固定電話用戶10645戶,比上年末減少1129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8454戶;農村電話用戶1752戶。住宅電話年末用戶數3835戶。年末全縣行動電話用戶131154戶。固定網際網路寬頻用戶數45397戶,比上年末增加2790戶。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數114578戶,比上年末增加3369戶。訂銷報刊雜誌累計234.7萬份。
2019年完成旅遊總收入79.3億元,增長20.6%。其中:國內旅遊收入 79.29億元,增長 20.7%。接待入境遊客人數 197人次,旅遊外匯收入8萬美元。

內外貿易

消費品市場銷售穩定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38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分地區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27.87億元,同比增長12.4%;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9.52億元同比增長11.6%。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32.億4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增長.2%;餐飲收入4.99億元,增長11.8%。年末有超億元商品交易市場2個。
全年外貿進出口338316萬元,比上年增長98.7%。其中:自營出口179723萬元,增長41.5%。

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運行形勢穩定,信貸業務增加較快。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206327萬元,比年初增加144700萬元,增長13.6%。其中,住戶存款餘額599263萬元,同比增長15.1%;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209464萬元,同比增長20.4%。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932799萬元,比年初增加114946萬元,增長14.1%,其中,住戶貸款793823萬元,比年初增加93451萬元,比年初增長 13.3%;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138971萬元,比年初增加21490萬元,增長18.3行業。行業
保險行業穩定發展。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16422萬元,比上年增長28.8%,其中:財產險6415萬元,比上年增長5.5%,人壽險10007萬元,比上年增長50.1%。保險業賠款、給付4666萬元,比上年下降4.4%。

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穩定發展。全縣普通高中1所,在校學生1729人。職業高中1所,在校學生1640人。普通初中5所,在校學生4856人,初中畢業升入高中階段的比例為98.79%。小學14所,在校學生7951人。有幼兒園25所,在園幼兒3165人。學校教職工數1851人,其中學校專任教師數1437人。
2019年末科技活動人員188人,R&D內部經費支出2258萬元。全年專利申請量2件3量為發授權量發明授權其中發明授權量9件。

衛生和文化體育

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各項事業穩定發展。劇場、影劇院數2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139.7千冊。年末有線電視台1座,數字電視用戶數為4.48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為100%,廣播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用戶率67.5%。
城鄉衛生事業穩定發展,醫療衛生條件繼續改善。2019年末衛統報表數據:醫療衛生機構100個,其中:縣級3個(縣綜合醫院2家,專科醫院1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2家(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中心2家,鄉鎮衛生院19個,村衛生室45個,門診部、個體診所、學校衛生室26個),其他機構2個。衛生機構床位數656張,衛生技術人員933人,其中,醫生數(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419人,註冊護士323人,其他191人。
“中國畲鄉三月三”市場化運作初具成效,“一鄉一品”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成為“爆款”產品。景寧畲族文物代表長三角地區唯一少數民族展品亮相烏茲別克。
2019年2月2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的公告》,共命名175個縣(縣級市、區)、鄉鎮(街道),景寧上榜,是全省六縣之一、全市唯一。
2019年5月31日,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關於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完成情況的通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情況通報第2期),景寧成為第一批通過標準化驗收的縣(市、區)。
2019年3月10日-12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辦的“非遺+旅遊”專題培訓班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舉行,會上景寧以 《景寧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為題作經驗交流,得到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領導和專家們的充分肯定和與會者的一致好評。
2019年 6月26日—28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2019年度“非遺薪傳”——浙江傳統舞蹈展演展評系列活動在景寧舉行,景寧非遺中心參賽項目《傳師學師》獲最高獎項“薪傳獎”,《九龍魚燈》獲“優秀展演獎”,景寧畲族自治縣非遺中心獲“最佳組織獎”。浙江省全民健身第二屆生態運動會(景寧站)、跑進大花園10k聯賽(景寧站)、第四屆全國少年兒童國際跳棋棋王棋后賽等品牌賽事活動精彩紛呈。
2019年,新建24小時城市書房2個,特色書房5個。縣圖書館被評為浙江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建成鄉村夢劇場3個,舉辦“鄉村春晚”70台。馬仙非遺傳承研究會成立。安亭村被評為浙江省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區(民俗文化村)。“鳳凰霓裳——中國畲族服飾展”入圍第十三屆全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項目。景寧畲族銀飾成功入選首屆浙江省優秀非遺旅遊商品。發布實施景寧首部公共文化類地方標準《“文化物流”服務規範》。

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2019年,全縣平均降水量為1824.8毫米,水資源量總量為35.9697億立方米,日照時數1510.2小時。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362天,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96.6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市環境衛生狀況進一步改善。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取得成效,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92.05公頃,公園綠地面積92.64公頃。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3326公頃。
全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29起,造成4人死亡,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91.3萬元。(其中,發生交通事故4起,造成3人死亡,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2.1萬元;發生火災事故24起,直接經濟損失159.2萬元。)全年發生交通事故23起,造成12人死亡,3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3.4萬元。
全年能源消費總量14.99萬噸標準煤,增長3.4%。全社會用電量23380萬千瓦時,增長2.7%,其中工業用電量6235萬千瓦時,下降2.8%。全縣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3%。

人口與人民生活

年末全縣戶籍人口為170209人,其中城鎮人口34187人,男性89079人。全年出生人口1534人,出生率為8.99‰;死亡人口為1214人,死亡率為7.1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8‰。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20177人,畲族18582人。總戶數67718戶,平均每戶家庭人口為2.51人。年末全縣常住人口為11.21萬人,城鎮化率為55.6%。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定提高。隨著經濟的穩定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定提高。全縣城鎮集體(含規上私營企業)以上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8.8億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01180元。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全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42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0%。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14元,比上年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5元,比上年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全縣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742元,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980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393元。
2019年末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51.9平方米,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2.3平方米,農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0.1平方米。
社會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有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6283人(退休8912人),機關事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107人(退休2694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2016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4826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5738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5088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6720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6685人。
社會福利事業穩定發展。2019年末有社會福利院數11個,社會福利院床位數1276張,社區服務設施數150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推進,現有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971人,其中城鎮居民306人。五保供養人員371人。

地方文化


畲族山歌

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鬥爭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是畲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不僅婚嫁喜慶和逢年過節唱,且在生產勞動、招待客人、閑暇休息、談情說愛時唱,甚至在喪葬悲哀時,也以歌代哭。在舊社會,畲族人民在與統治階級的鬥爭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達對壓迫者的憎恨和對美好的追求。新中國成立后,以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新生活為主要內容的革命山歌和讚歌,反映出畲民新的思想風貌,與傳統山歌質的區別。

畲族婚嫁

婚禮的特色較多。迎親隊伍到村時,嫁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欄路,表示晚上要對歌;到中堂時,嫁方請四位男子與迎親隊伍中四人相對作揖,此儀式叫“拾田螺”,表示歡迎;中餐由嫁方請迎親隊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叫“落腳酒”;晚餐由娶方請嫁方親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請“大酒”;午後,赤郎舉行“借鍋”儀式,赤郎端點紅燭放有一刀肉和兩塊豆腐的米篩向灶神作揖后,用謎語念借所有的炊具,姑嫂們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來,念不到就不拿出來,要全部重借,“借鍋”意為娶方借嫁方炊具宴請客人。借好之後,赤郎要殺娶方家挑來的一隻公雞用以嫁方“請祖公”,殺雞時,規定血不許滴到地上,滴一滴地上罰一碗酒;宴席中途嫁方女歌手會起歌頭找赤郎對歌。

畲族節慶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畲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曆三月三、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