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府山
楊府山
楊府山,別名瞿嶼山,現位於楊府山公園內,是溫州市區城東片區市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獨峙江濱。面積37公頃,海拔139.8米,山上建有楊府廟,舊時香火頗盛,山以廟名。楊府山表土黃壤,部分開墾為種植園地,黑荊樹成林。南麓為農民集資建造的金山公園。山下有巨一、楊府山塗等村,並與鹿城實驗中學相鄰。
老溫州的城外的楊府山上真的有個侯王嗎?溫州的民俗我實在有些隔膜。但是看那些花花綠綠的衣服,花花的臉譜,我想,這個楊府的侯王可能“猴王”。不過,這有些不太可能。我在洞頭岳家的時候,曾經看過當地的一座楊府廟,裡面供奉的居然是楊六郎。楊六郎什麼時候來到溫州了呢?記得小時候聽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楊六郎流落到雲南,改名叫任堂貴(?),做了一個販牛客。後來擺蠻牛陣,大破遼國的故事。但是沒有聽過楊六郎來溫州的事情。不過,宋代南遷后,楊家的後人也說不定就定居在溫州也不是沒有可能。溫州的楊姓不是很多,大概也是改姓了吧?或者是楊六郎的部下?……這個實在是我不能弄得清楚的。歇歇吧。
楊府山
不過,溫州這個地方,魔怪的故事也是多得很。唐湜先生有一個敘事詩《魔童》,寫的就是一個小魔王。南方多怪,也是一種蠻性的遺留?五十年代后,唐湜先生寫過許多的南方風土敘事詩,《划手周鹿之歌》是最有名的一個了。不過我很是懷疑唐先生寫這些敘事詩的動機,那個時候,新中國的詩壇對民間的這些個故事很是注意,大概唐老是受到了些影響的。溫州的民間傳說,有很多我就是從唐先生的詩歌得到。不過,就我後來的一些了解,唐先生的詩歌所敘述的這些個民間故事,幾乎沒有一個沒有經過他的加工,而這些加工,恰恰顯示了那個時代的大敘事。《魔童》有《沉香救母》的影子,《划手周鹿之歌》有《梁祝》的影子。總的主題是反抗暴力。一如《劉三姐》。
在今鹿城區楊府山南坡,1958年發現,計發掘3座。為券頂磚室墓,平面呈長方形和帶甬道凸字形二種。出土陪葬品有印紋灰硬陶罐、紅硬陶罐、青釉雙耳瓷罐、雙耳瓷洗及五管瓷瓶等。
在今鹿城區楊府山南坡,1958-1960年配合建設數度進行發掘,計有兩晉墓葬10多座。墓葬形多為帶甬道凸形和刀形券頂磚室墓,出土陪葬品有青釉瓷筆筒、雙耳罐、雞首壺、四耳罐、點彩水注、三足硯台、盤口壺以及金質小獅子等。
是村北臨甌江,約在清末民初漸成聚落。解放初期曾名巨二村,后改現名。在楊府山北面,分上塗、中塗和下塗三片,共有18個村民小組。自20世紀末起,該村域被列入溫州市城市中心區開發建設,由於十餘年來征地拆遷補償遺留問題交積難解,村民怨聲多,多任村幹部中有被判刑或被問責者。村有老年人活動場所“萬壽閣”,楹聯藝術家陳志歲《題萬壽閣》聯云:“與儔侶登臨,或弄琴棋,人俱意適。得兒孫發達,更能清正,我始心寬。”村出國人員多,約佔全村人數三分之一,是著名僑村。陳志歲先生受邀為“溫州市鹿城區黎明街道僑聯楊府山塗村活動室”撰聯曰:“江村人境桑枌老。他國鄉心葉柢連。”百年桑梓枌榆故地將被現代都市的街區布蓋,僑民赤心永與家鄉緊連。如果把整個村莊土地比成一個母體的話,在此農村轉化為城市的再生之際,不無面臨一陣產痛。村民喜憂參半。
巨一行政村包括山下、山根和旺增橋三個自然村,包繞楊府山西面、西南和南面,現已融入城市,成為溫州城市主城區的有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