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葉冬青

齒葉冬青

齒葉冬青(學名:Ilex crenata Thunb.)是多枝常綠灌木,高可達5米;葉片革質,倒卵形,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雄花1-7朵排成聚傘花序,花4基數,白色;花萼盤狀,花瓣4,闊橢圓形,花冠直徑約6毫米,花瓣卵形,子房卵球形,果球形,成熟后黑色。

分佈於中國、日本和朝鮮。常栽培作庭園觀賞樹種,歐美各地亦有栽培。

分佈於中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青島。日本和朝鮮也有分佈,歐美各地亦有栽培。生於海拔700-2100米的丘陵,山地雜木林或灌木叢中。生長在浙江普陀桃花島海拔500米左右的對峙山,區域狹窄,零星生於以柃木和黃楊為優勢種的灌叢中,伴生有檵木、假赤楠、映山紅徠、野鴉椿、中華綉線菊、紫金牛長葉鼠李等。

形態特徵


齒葉冬青
齒葉冬青
齒葉冬青
齒葉冬青
多枝常綠灌木,高可達5米;樹皮灰黑色,幼枝灰色或褐色,具縱稜角,密被短柔毛,較老的枝具半月形隆起 葉痕和疏的橢圓形或圓形皮孔。葉生於1-2年生枝上,葉片革質,倒卵形,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3.5厘米,寬5-15毫米,先端圓形,鈍或近急尖,基部鈍或楔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葉面亮綠色,干時有皺紋,除沿主脈被短柔毛外,余無毛,背面淡綠色,無毛,密生褐色腺點,主脈在葉面平坦或稍凹入,在背面隆起,側脈3-5對,與網脈均不明顯;葉柄長2-3毫米,上面具槽,下面隆起,被短柔毛;托葉鑽形,微小。雄花1-7朵排成聚傘花序,單生於當年生枝的鱗片腋肉或下部的葉腋內,或假簇生於二年生枝的葉腋內,總花梗長4-9毫米,二級軸長僅1毫米,花梗長2-3毫米,近基部具1-2枚小苞片,單花花梗長4-8毫米,近中部具小苞片1-2枚;花4基數,白色;花萼盤狀,直徑約2毫米,無毛,4裂,裂片闊三角形,邊緣嚙蝕狀;花瓣4,闊橢圓形,長約2毫米,基部稍合生;雄蕊短於花瓣,花藥橢圓體狀,長約0.8毫米;退化子房圓錐形,頂端尖。雌花單花,2或3花組成聚傘花序生於當年生枝的葉腋內;花梗長3.5-6毫米,向頂端稍增粗,具縱棱脊,近中部具1或2枚小苞片;花4基數,花萼直徑約3毫米,4裂,裂片圓形;花冠直徑約6毫米,花瓣卵形,長 約3毫米,基部合生;退化雄蕊長為花瓣的1/2,不育花藥箭頭形;子房卵球形,長約2毫米,花柱偶爾明顯,柱頭盤狀,4裂。果球形,直徑6-8毫米,成熟后黑色;果梗長4-6毫米;宿存花萼平展,直徑約3毫米;宿存柱頭厚盤狀,小,直徑約1毫米,明顯4裂;分核4,長圓狀橢圓形,長約5毫米,背部寬3-3.5毫米,平滑,具條紋,無溝,內果皮革質。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2100米的丘陵,山地雜木林或灌木叢中,伴生有檵木、假赤楠、映山紅、野鴉椿、中華綉線菊、紫金牛、長葉鼠李等。

分佈範圍


齒葉冬青
齒葉冬青
產於中國安徽(休寧、石台)、浙江(杭州、普陀、天台、瑞安、泰順麗水、龍泉、遂昌、慶元、開化)、江西(遂川、興國)、福建(上杭、德化、南平、崇安、順昌、光澤、建陽、泰寧)、台灣(台北、台中、南投)、湖北(巴東)、湖南(宜章、莽山、新寧)、廣東(乳源、惠陽、台山、珠海、陽春、香港)、廣西(臨桂)、海南(尖峰嶺、樂東、定安、瓊中)、山東青島有栽培,分佈於日本和朝鮮。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栽培技術


齒葉冬青
齒葉冬青
春季發芽前栽植小苗(以四月初左右發芽前栽最好),掘苗時要 盡量保留細根,苗木掘起后儘快種植,挖好穴,將穴內泥弄碎,有條件的穴底可施腐熟的有機肥料,有機肥料上需復土,太長的根要適當剪短一些,栽時根要直,將細土扒到穴內,再將苗輕輕上提一兩下,再平穴壓緊,栽好后立即澆一次透水。注意不要栽得太深,培土高於根頸2、3厘米。
如果是移栽多年生的大樹,一定要帶一尺左右的土球,挖好後用稻草線將根部所帶的土球包紮好,抬到種植地點,栽時稻草線不必解開,定植好,要透澆水,冬青樹冠要進行適當修剪,以減少水分損失,促進成活。

主要價值


在中國山東以南各省區,常栽培作庭園觀賞樹種,歐美各地亦有栽培。江南庭園中時見栽培觀賞,或作盆景材料。栽培變種龜甲冬青(豆瓣冬青)‘Con-vexa’矮灌木,枝葉密生;葉面凸起。是很好的盆景材料。

下級分類


• 齒葉冬青(原變型)Ilex crenata Thunb. form. crenata
• 長梗齒葉冬青Ilex crenata Thunb. form. longipedunculata S. Y. Hu
• 多齒鈍齒冬青Ilex crenata Thunb. form. multicrenata (C. J. Tseng) S. K. Chen
齒葉冬青系
喬木或灌木;葉片厚革質,稀亞革質,具鋸齒,稀全緣;花序簇生,假圓錐花序或假總狀花序;花4基數;果球形;分核4,多皺紋及窪點,稀具掌狀條紋,內果皮石質。
國產21種。
• 苗山冬青 Ilex chingiana Hu et Tang
• 細齒冬青 Ilex denticulata Wall.
• 纖花冬青 Ilex graciliflora Champ.
• 全緣冬青 Ilex integra Thunb.
• 扣樹 Ilex kaushue S. Y. Hu
• 大葉冬青 Ilex latifolia Thunb.
• 南寧冬青 Ilex nanningensis Hand.-Mazz.
• 寧德冬青 Ilex ningdeensis C. J. Tseng
• 窪皮冬青 Ilex nuculicava S. Y. Hu
• 長圓果冬青 Ilex oblonga C. J. Tseng
• 粵桂冬青 Ilex occulta C. J. Tseng
• 五棱苦丁茶 Ilex pentagona S. K. Chen. Y. X. Feng et C. F. Liang
• 巨葉冬青 Ilex perlata C. Chen et S. C. Huang ex Y. R. Li
• 毛葉冬青 Ilex pubilimba Merr. et Chun
• 擬榕葉冬青 Ilex subficoidea S. Y. Hu
• 鈴木冬青 Ilex suzukii S. Y. Hu
• 薄核冬青 Ilex tenuis C. J. Tseng
• 毛果冬青 Ilex trichocarpa H. W. Li ex Y. R. Li
• 細枝冬青 Ilex tsangii S. Y. Hu
•徠 烏來冬青 Ilex uraiensis Mori et Yamamoto
• 陽春冬青 Ilex yangchunensis C. J. Tseng ex S. K. Chen et Y. X. Feng

主要變種


花葉波緣冬青(Ilex crenata var. iegata Hort)葉上有黃色斑紋,大小不一,也有全葉呈黃斑者,觀賞價值高。
龜紋波緣冬青(Ilex crenata var.nummularia yatabe)葉簇生枝的先端,葉倒卵形,中部以上著生7個淺齒牙,呈龜甲狀,故得名。因葉形奇特,為觀賞品種。
龜甲冬青(Ilex crenata Thunb. var.convexa makino)俗稱豆瓣冬青、豆葉波緣冬青。葉面凸起,庭院種植,偶見栽作盆景材料。
長梗齒葉冬青(Ilex crenata Thunb. form. longipedunculata S. Y. Hu)該變型與齒葉冬青的主要區別為雌花梗長10-12毫米,而齒葉冬青之雌花梗長3.4-6毫米。分佈於中國山東。日本亦有分佈。
多齒鈍齒冬青(Ilex crenata Thunb. form. multicrenata (C. J. Tseng) S. K. Chen)該變型與齒葉冬青的主要區別在於小枝變無毛,葉緣每邊具13-15個小鈍齒而不同。分佈於中國廣西臨桂和龍勝。

繁殖方式


播種
採種:齒葉冬青果實果皮轉為黑紫色時,一般在11月份,選擇生長良好、無病蟲害的母樹,用高枝剪剪取或用竹竿敲擊至地面收集或直接用手採集。採回后噴水堆漚2-5天或水浸2天,使果肉軟化后在竹筐內搓破果皮、搗碎果肉,用清水漂洗乾淨,置於室內陰涼通風處晾乾表面水分,齒葉冬青的出種率19.4%、千粒重為15.2克。
藏種:種子晾乾后隨即用淡砂濕藏,淡砂的含水量以用手捏成團鬆開即散為準,齒葉冬青休眠期短,貯藏過冬后在早春就可以播種,通常用陶瓷盆在室內貯存,底下鋪一層10厘米左右濕砂,然後將種子和濕砂按1:2或1:3的比例,一層種子一層濕砂堆置到50厘米左右,上面再鋪5厘米左右濕砂,貯藏期間經常檢查翻動,濕度不夠時及時洒水補充,對於休眠期長、具有隔年出苗特性的由於貯藏時間長,特別在夏季基質的濕度難以控制,通常將種子與濕砂按1:3比例拌勻后,置於陶瓷盆內,埋人室外排水良好、上有遮蔭的地下貯藏,若一層種子一層濕砂堆置貯藏種子容易結塊,至次年11-12月份播種,採用上述處理后播種其發芽率為84.5%。
播種:採用條播,播種前將播種床表面適當壓實,同時苗床在3天前必須澆透,播種后均勻覆蓋過篩的焦泥灰,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2-3倍,並適當加以鎮壓,之後澆水保濕,然後覆蓋稻草。次年3月上旬,齒葉冬青於5月上旬陸續出土,15天後也基本出齊。苗期需做好遮蔭、除草、施肥、灌溉等常規撫育管理工作,至12月調查測量,齒葉冬青一年生苗的平均高度為12.3厘米,平均基部直徑為0.23厘米。
扦插
扦插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插穗選用1-2年生充實的營養枝,不宜選用開花或結果枝。將枝條截段長15厘米,上端留1-2片葉,每片葉剪去1/3,插穗上端在芽的上方約0.8厘米處剪平,下端在芽的下方約0.2厘米剪斜。扦插前每50-100根紮成一束。宜選用ABT2號生根粉溶液處理,濃度為100毫克/升。在扦插時,用配好的生根粉溶液浸泡插穗基部12-24小時。按10厘米×15厘米的株行距插入圃地苗床,深8-10厘米插時開窄溝或用木棒引洞,然後再將插穗插入孔內,四周壓實土壤。插后澆水,搭棚遮陽,保持苗床濕潤。也可在6月採用嫩枝扦插,插入濕潤的沙床內,插后噴水,搭拱形棚覆蓋塑料薄膜,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60天後生根,80天後可移到圃地或上盆。
分株
分株宜在早春冬芽萌發前進行。選陰雨天在母株周圍先挖開土,然後用鍬將母株周圍的根櫱切割分離。若母株種在盆內,也可結合早春換盆,分割萌櫱株,另行種植。在生產上一般較少採用分株繁殖,只有少量繁殖時才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