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念珠菌病

陰道念珠菌病

陰道念珠徠菌病陰道念珠菌病由念珠菌引起的外陰或陰道疾病。病因白色念珠菌在直接鏡檢下可見單壁卵圓形芽生孢子及假菌絲。約10%-20%的正常婦女陰道內有少量白色念珠菌,但並不引起癥狀。

目錄

正文


陰道念珠菌病由念珠菌引起的外陰或陰道疾病。系一種條件致病菌感染,80%-90%由白色念珠菌引起,10%-20%為其他念珠菌及球擬酵母菌屬感染。在美國,患病人數占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第二位。通過性交可使男女雙方患病,婦女患者其配偶或性伴的5%-20%可出現念珠菌性龜頭炎。病因白色念珠菌在直接鏡檢下可見單壁卵圓形芽生孢子及假菌絲。假菌絲相連成鏈狀或分枝狀,芽生孢子成群集中在菌絲分隔處。如發現大量菌絲說明念珠菌處於致病狀態,有診斷意義。該菌對乾燥、日光、柴外線及化學製劑等抵抗力較強。加熱至60℃,1小時即可死亡。陰道PH值5.5,最適宜其生長。念珠菌可存在於正常人的皮膚、粘膜(如口腔、陰道)、消化道及其他臟器中,上述部位的念珠菌可互相傳染。約10%-20%的正常婦女陰道內有少量白色念珠菌,但並不引起癥狀。當陰道上皮細胞糖原增多,生殖道抵抗力降低,機體菌群失調時,念珠菌可迅速繁殖引起炎症,出現各種癥狀,故常見於孕婦、糖尿病患者和接受雌激素治療的患者,以及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製劑者。艾滋病患者亦易發生念珠菌感染。本病可通過性接觸直接傳染,亦可通過公共浴池、浴巾及未嚴格消毒的器械等間接傳染。癥狀主要表現為白帶增多,白帶為白色粘稠、豆渣樣或凝乳狀,有時稀薄,內含有白色片狀物;外陰、陰道瘙癢,有燒灼感,排尿時癥狀尤為明顯;可有尿頻、尿痛及性交痛;小陰唇內側及陰道粘膜紅腫,並附有白色片狀薄膜,擦除該膜后基底部出現糜爛或表淺潰瘍。診斷典型病例具有一定特徵,診斷不難。不典型病例,疑為帶菌者或以療效判定時,應做分泌物檢查。取少量分泌物置載玻片上,加1滴10%氫氧化鉀液或等滲氯化鈉液,覆以蓋玻片鏡檢,其可靠率為60%;採用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芽生孢子及假菌絲,其檢出率為80%。最可靠的是真菌培養。治療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消除誘因。治療相關疾病,如糖尿病等;停用廣譜抗生素、免疫抑製劑等。2、抗真菌治療。使用伊曲康唑或制黴菌素片等。3、改變陰道酸鹼度,可用2%-4%蘇打液沖洗外陰及陰道,拭乾後置制黴菌素栓1枚於陰道深處,共2周。男女雙方同時治療,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見生殖器念珠菌病治療葯)預防患病期間用過的衣褲、浴巾、毛巾等均須煮沸消毒,浴盆亦須消毒。保持外陰清潔乾燥,合理應用抗生素和激素等。
診斷
典型的VVC診斷不難,但易與其他外陰病變相混,故需做病原檢查以確診。直接做陰道分泌物塗片檢查即可診斷。a.採用10%KOH懸滴法在顯微鏡下找芽孢和假菌絲,陽性率可達60% 。b.用革蘭染色法,其陽性率可達80% 。c. 培養法陽性率更高,且可確定敏感的抗真菌藥物,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確診,可用於難治性VVC或複發性VVC。d.對頑固病例應積極查找有無應用雌激素或抗生素的歷史,並查血糖以除外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