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三教洞的結果 展開

三教洞

崆峒山

徠三教洞位於甘肅省平涼崆峒山,平涼知府顧光旭《重遊崆峒山》詩中記載。

簡介


 三教洞
三教洞
平涼知府顧光旭《重遊崆峒山》詩云:“崆峒天下奇,乃是羽人宅。去郭三十里,亭亭蔭松柏。蒞郡半載余,時時望絕壁。及暇思一登,昨秋有雙屐。”顧光旭,字晴沙,是金匱(今江蘇無錫市)人,他於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來平涼任知府。初來平涼,便對崆峒名勝十分仰慕,於是任職不到半年,拔去冗務,到崆峒山飽覽大自然秀美的風光,詩中正好反映了這種心情。當顧光旭游至通往隍城山路時,看到岩壁下有一石洞,洞前幾株棗樹,盤曲如龍蛇狀,因此取名“棗龍洞”。這棗龍洞便就是三教洞。

特點


三教洞
三教洞
三教洞右側是正當山路的十二元帥殿,再往前拾級而上是崆峒絕頂隍城。站在三教洞院內,可向南眺望雷聲峰雄姿。三教洞開始建於明朝,1915年,又在洞前絕壁上修延長了飛仙閣,南側修建廂房四間。三教洞是一個呈半圓形的石油,深約6米,寬約4米,頂部為弧形,洞內石台上塑有儒、釋、道三教始祖,其中釋迦牟尼徠居中,老子、孔子分居兩側。顯然,三教洞原是道教場所,後來演化為儒、釋、道三教共存,它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土生文化和外來佛教文化從衝突到融合,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事實,由此看來,中華民族文化是一種開放的、博大的、多樣化的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