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文化

北京民俗文化

北京“京味兒”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就是衚衕和四合院。過去北京的衚衕遍布京城,老北京人說:“有名的衚衕三百六,無名衚衕似牛毛。

京味兒文化


北京民俗文化
北京民俗文化
北京曾徠有衚衕6000多條,若把這些衚衕連起來,長度不亞於萬里長城。
現時,北京市內旅遊熱點均可見到裝飾花哨的“黃包車”,主要供衚衕游或觀街景,特別適合逛北京老城區時租用,但價格不菲。一般遊客亦可考慮自行車租賃服務,自由穿梭於老城區衚衕中,體驗北京平民文化生活,會有不少出奇不意的經歷。
天橋
天橋是勞動人民活動場所,天橋市場形成於清末至民國初年,這裡也是許多藝術家的搖籃。天橋早期的茶園有泰軒園,萬勝軒,天樂園,開桂園,小桃園,小小戲園,小吉祥戲園等,規模小,設備簡陋,以演曲藝,雜耍和評戲,梆子為主。有“天橋馬連良”之稱的梁益鳴,組織了天橋京劇班,長期在天樂戲園演出。新天橋劇場於2001年建成,位於北京龍脈中軸南端,這裡東臨天壇公園,與自然博物館相街相望,南有先農壇,北與前門商業街、琉璃廠文化界遙遙相對,被譽為新世紀北京城南的一顆文化明珠。是首都唯一的一家專業歌劇、芭蕾舞劇場、高質量的建造聲學、燈光、電聲設計足以滿足任何大型歌舞、戲劇和交響樂的演出要求。

京劇戲園


從中國戲曲發展歷史來看,到清代初期,稱為“雅部”的崑曲開始衰落,而稱為“花部”的各地方劇種蓬勃興起。因劇種增多、劇團增多,觀眾範圍也擴大了,劇場也隨之增多。清初許多私人宴集之所開始對外營業,稱為“茶園”、“酒園”或“戲館”。解放后,對北京舊戲院相繼進行了重建,增添了許多新設施,使之面貌煥然一新,多數改稱“劇場”。同時,興建了一批新型劇場。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個劇場是石景山劇場,建於1952年;新建的第一座歌舞劇劇場是天橋劇場,建於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