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十七孔橋的結果 展開

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它位於北京市西郊頤和園內,是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徠。清乾隆時(1736一1795)建,是園內最大的石橋。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額北面書“靈獸偃月”,南面書“修鍊凌波”,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地理環境


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
頤和園依山水,園中昆明湖約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3/4)。
昆明湖中有一座南湖島,是由一座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頤和園,原是作為帝王的行宮與游賞花園,面積達290公頃(4350畝),整座園林,以萬壽山上的佛香閣為中心,依不同的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等,精緻而優美。
十七孔橋西連南湖島,東接廓如亭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橋身長一百五十米,寬八米,由十七個券洞組成,是頤和園內最大的一座橋樑。遠遠望去像一道長虹飛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橋上所有匾聯,均為清乾隆皇帝所撰寫。在橋的南端橫聯上刻有“修蝀凌波”四個字,形容十七孔橋如同一道彩虹,飛架於昆明湖碧波之上。橋的北端橫聯則有“靈鼉偃月”幾個大字,又把十七孔橋比喻成水中神獸,橫卧水中如半月狀。橋北端的另一副對聯寫著:“虹卧石樑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漿影翻明月照還望”。此橋的風景,在優雅寧靜之夜遊賞更加怡人。十七孔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隻。橋兩邊的白石欄桿,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著精美的姿態各異的石獅,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鬧,有的你追我趕,有的凝神觀景,個個惟妙惟肖。橋頭各有兩隻大水獸,很像麒麟,十分威武。橋的兩頭有四隻石刻異獸,形象威猛異常,極為生動。
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
出文昌閣向南,湖濱小島上即知春亭,因島上遍植桃柳,最早顯春意,故得此名。站立亭中遠眺近望,遠、中、近景一覽無遺,是觀全園景色的最佳地點。岸邊還有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祠。再向南行,即可見全園最大的廓如亭,八角重檐,由內外三層24根圓柱和16根方柱支撐,獨具特色。該亭如一秤錘,壓在十七孔橋東端,挑起橋西側的重點景區南湖島。廓如亭旁邊有一銅牛,鑄於1775年,是特有景觀,青銅牛身下是石雕的海浪紋須彌座,表示鎮水之意。
十七孔橋圖
十七孔橋圖
坐落在寬闊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整體橋長150米,寬8米,因有17個橋洞組成而得名,是園內最大的一座石橋。它西連西湖島,東接廊如亭,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造型優美的十七孔橋,將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層次,千畝碧波盡收眼底的空曠觀感,因此橋的點綴,將空曠的孤寂感消弭無蹤,這些都是造園設計者神工巧匠的神來之筆。石橋兩側的欄桿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44隻。比起北京石獅子較為多的盧溝橋,還多上59隻。觀賞石獅的奇趣造型,別有一番趣味。
橋之美這篇文章曾經引用過十七孔橋。
從全湖來看,長長的西堤與從西堤岔出去的短堤將湖隔成三塊,而分立其中的南湖島、藻鑒堂和治鏡閣島,分別象徵著東海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道教信仰中的不老仙境。從全園來看,南湖島與萬壽山佛香閣的位置在對景手法上呈一賓一主之姿。而西堤之外無限深遠,借用園外西山淡抹的自然風光,給人開闊之感,確是景無邊,意不盡。

起源


十七孔橋的橋洞為什麼要建十七個孔呢?因為橋正中的大孔,從橋兩端數來正好是“9”,而“9”被稱為極陽數,是過去封建帝王最喜歡的吉利數字,所以將橋建成17孔。
頤和園十七孔橋是一座長150米的17孔聯拱大石橋,飛架於南湖島和廊如亭之間。乾隆時仿著名的盧溝橋所建。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計544隻,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的東邊有一尊鎮水銅牛。
鎮水銅牛位於昆明湖的東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態生動、形似真牛著稱。清乾隆二十年(1755)用銅鑄成,稱為“金牛”。據傳是為鎮壓水患而起。牛背上還鑄有由乾隆帝撰寫的80個字的篆體銘文《金牛銘》。銘文為:“夏禹治河,鐵牛傳誦。義重安瀾,後人景從。制寓剛戊,象取厚坤。蛟龍遠避,詎數鼉黿。此昆明,瀦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鎮悠永。巴邱淮水,共貫同條,人稱漢武,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於西海。敬茲降祥,乾隆乙亥。”

歷史


北京地區流傳著一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其實,頤和園裡的十七孔橋,雕刻了五百多隻石獅子,比盧溝橋的獅子還多好幾十隻呢!
這十七孔橋,是頤和園裡最大的一座橋,全長一百五十公尺,東連八方亭,西接南湖島。那十七個券洞上邊,是雕刻著石獅子的漢白玉石欄桿,它就像是一道虹,把人世間和蓬萊仙島連接起來了。
相傳,在乾隆年間修十七孔橋的時候,請來了許多能工巧匠。那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是石匠們一斧一鑿從房山的大石窩開採的,流著汗水一步一步把它運來的。有一天,修橋工地上來了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兒,頭髮長的過耳根檯子,臉上的土有一個銅子厚。他背著工具箱子,一邊走一邊吆喝:“誰買龍門石!誰買龍門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骯髒勁兒,都以為他是瘋子,誰也沒搭理他。
十徠七孔橋
十徠七孔橋
老頭子在工地上轉遊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還是沒人理他。
這個老頭,背著工具箱子離開了工地,往東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樹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裡就睡在樹底下,每天雞叫頭遍起身,掄起鐵鎚,叮叮噹噹鑿那塊龍門石。
一天傍黑兒,下起了瓢潑大雨,風吹雨潲迷得老頭睜不開眼睛。他雙手抱頭,蹲在樹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爺打這兒路過,見那個老頭畏畏縮縮的樣子,挺心疼,就讓他搬到自個兒家裡來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爺家,有房子住,還管飯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噹噹一天不停地鑿了一年龍門石。一天早晨,他對王大爺說:“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飯,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我也沒有什麼報答的,就把這塊石頭留給你吧!”王大爺瞅了瞅漢白玉的龍門石,對老頭說:“你也別說報答不報答。為這塊石頭,你勞累了一年,還是你帶走吧!我要它也沒用。”老頭說:“我這塊石頭,真要到節骨眼上,花一百兩銀子還買不到呢!”說完,背起工具箱,順大道往南去了。
頤和園裡修建十七孔橋的工程快完工了。聽說乾隆皇帝還準備前來“賀龍門”呢!沒料想到,橋頂正中間最後那塊石頭,怎麼也鑿不好、砌不上。這可急壞了工程總監!這時候,有人想起了那個賣龍門石的老頭子,提醒了總監,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工程總監打聽到那個老石匠在六郎庄住過,就親自來到王大爺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塊龍門石,就蹲下來量了量尺寸,結果是長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像專為修橋琢磨的一樣。總監高興得合不攏嘴,對王大爺說:“這是天上下來神人專為修橋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張口吧,要多少銀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爺說:“你也別多給,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給我一年的飯錢吧!”總監聽說,留下一百兩銀子,就把龍門石運走了。
這塊龍門石砌在十七孔橋上,不偏不斜,嚴絲合縫,龍門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們,人人都吐了一口氣:總算把石橋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來,還有大夥的活路嗎?正當大夥高興的時候,有個老石匠忽然醒悟過來,對大夥說:“諸位師傅現在該明白了:這是魯班爺下界,幫咱們修橋來啦!”
從這以後,魯班爺幫助修建十七孔橋的故事,就流傳開啦。

觀橋


欣賞十七孔橋之美,有四時之美,有晨昏之美,但更重要的是從不同角度去領略,即站在園中各處望橋,和站在橋上望園中各處。比如站在橋上眺望萬壽山,這是十七孔橋的最好鏡頭。扶著漢白玉橋欄,欣賞萬壽山,水波、雕欄、長廊、綠樹、崇閣、黃瓦、青天、白雲,渾然一體,如世界上真有“蓬萊仙山”,也不會勝過這裡。北京春天多風,在風天站在橋邊,望著昆明湖動蕩的波濤,似乎萬壽山也會浮動起來,一線白石欄桿也成為一條幌動著的珍珠項鏈了。二是站在萬壽山麓看“十七孔橋”,這在庚子前自然是辦不到的,但頤和園開放之後,這便成為遊人不可忽略的一個美麗的畫面了。從知春亭一帶,往北,再折而西,沿湖走,隨處都能望到這一卧波長橋,宜晴,宜雨,宜雪,宜月,無時不是靜靜地卧在那裡,如果你能坐船在湖中欣賞她,那就更美了。讀者中有誰知道嗎?她是無獨有偶的,她有個“姐姐”,在蘇州“石湖”,“石湖串月”的“杏春橋”,同她的造型一樣,只是沒有她華麗。如果說“十七孔橋”是“宮廷妃子”,那石湖杏春橋該是江村的浣紗女了吧。

交通信息


公交:在東宮門外、北宮門外和新建宮門外,分別設有多路公共汽車站。人們可以方便地乘車去你想去的地方。各路公共汽車,除332路和375路末班車較晚外,其餘車次的末班車大都在晚八點左右收車。需要注意的是,乘客一定要弄清楚:北京頤和園佔地面積很大,宮門和公園入口很多。從可以購買門票進入公園的入口而言,有:頤和園正門(東宮門)、新建宮門、南如意門、北宮門、北如意門,以及中央黨校對面新開闢的園門等。通常,外地遊人和不常來的本地遊人會從東宮門、北宮門和新建宮門三個入口入園。但是,新建宮門與頤和園東宮門要有近兩公里路程(其間沒有公共汽車),東宮門至北宮門又要有近兩公里路程。如果事前沒說清楚,無論是乘坐公共汽車還是乘坐出租汽車都可能造成雙方之間的不愉快。為此,特將頤和園主要景點和三個主要入口宮門的位置附於一張圖上,請遊人先參照我們建議的遊覽路線,再選擇好進園的入口。另外,下面所列的公共汽車中可以換乘地鐵的有:808路、運通106線、717路、817路、374路支線、374路、新建宮門專線、375路、904路、375路支線。
自駕:頤和園在清華和北大向西大約5公里左右,開車較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