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惑
見惑
二惑之一,見道所斷惑(梵 darśana-mārga-prahātavyānuśaya)之略稱(又作見煩惱、見障、見一處住地),指在見道時所斷滅之惑。
與此相對,修道時所斷滅之惑,則稱修惑(或思惑)。
俱舍宗以執迷於四諦理之迷理惑為見惑,執迷於現象事物之迷事惑為修惑。
唯識宗以見惑為後天之煩惱,稱為分別起,系因邪師或邪教等誘導,而於心上生起者;修惑為與生俱來,而自然產生之先天性煩惱,稱為俱生起。
見惑有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
梵語“薩伽耶見”的漢譯 執著身體為實有的邪見,為五見之一。薩伽耶見,譯曰身見,這是一種外道的見解,認為五蘊實有,執此為我,而生出種種謬誤的見解。《成唯識論》曰:“薩伽耶見,謂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於凌波居士著】
依佛經上說,由於世間眾生不知我們今世所擁有的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緣假合所成,也不知它是會隨著無常業力的因緣而分散,故對現實的今生、寶貴的生命生出貪執、難捨的心,想盡辦法去追求、享受現在所能看到的一切人、事、物,並且對已經擁有的人、事、物種種景象堅持不舍,認為這是屬於我的東西,是我辛苦賺來的錢財,還有這是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兒女,我的朋友等等,甚至於臨終前仍對我的家庭、我的事業、我的妻子兒女、我的錢財等產業難捨難分的眷戀之心,凡此種種有關一切現象在佛學上稱為“身見”。
執著於斷、常二見即為邊見。認為“我”是永恆的,就是執著“常”;認為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沒有了,這就是執著“斷”。這兩種錯誤見解就是邊見。另外,由於缺乏足夠的智慧與覺悟,不能正確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質或義理,無法正確理解“萬法唯識、緣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執著於空,就是執著於有,不是執著於“真”,便執著於“幻”等等都為邊見
有身見(sakk¨ya-diññhi),是指執著有我的邪見。k¨ya是“身”,加sa就是“有”,加diññhi是“見”。古代也音譯為薩伽耶見,或者稱為身見,或者簡稱邪見。有身見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執取五蘊為我”的邪見。即使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會認定這個身心是我。例如,這個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頭、我的手、我的腳、我的眼睛、我的心;這個是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兒女、我的妻子、我的丈夫等等,已經認定的,這些稱為我見。如果已經變成一種執著,又稱為我執,這是一般普通的人都擁有的邪見,即使連動物也會認為這是我的身體等等。另外一種是“認為心識為我”的,這裡的心識是特指認為有所謂的靈魂。這種邪見認為有個靈魂存在或者認為心識是輪迴的主體,這種邪見在婆羅門教(後來發展成印度教)表現得特別明顯,在一般的宗教里,只要認為有靈魂,還是屬於這一類的邪見。這種邪見認為人可以分為身體和靈魂,或者身與心,在經典裡面也叫做命和身這兩種。他們認為心和身是可以分開的,心是主人,身體是客人,就好像一個人可以不斷地換衣服,衣服破了就再換新衣服,或者一個人可以不斷地換房子,如果房子住壞了、舊了,再搬新房子。這種邪見認為靈魂是不變的,但是身體可以不斷地變換,就好像換衣服、住房子一樣。這一類的邪見,他們認為心識是永恆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可以記憶。在《梵網經》里特別講到了,由於這一類的沙門、婆羅門擁有神通,通過神通觀照很久遠的過去世,發現到一直以來我都是在輪迴,而身體不斷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世界成了又壞,成了又壞。於是他認為:“這一連串一直都存在的稱為‘我’,稱為‘心’,稱為‘靈魂’。而作為物質的身體卻不斷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所以他們認為:“‘心’是輪迴的主體。”
佛經用語,屬於十大惑之一。執著我們的見解是對的,稱為見取見。我們凡夫有一個很深的執著,認為我的見解才是對的,別人的見解都是錯的,這叫做見取見。
指依戒禁而起之妄見。如見牛狗死後生天,乃學牛狗之所為,食草啖糞,修非因非道之行,執迷此即生天解脫之因,此等妄見稱為戒禁取見。全稱戒禁等取見,略稱戒取見。為五見之一,十隨眠之一,四取之一。關於‘戒禁’之字義,《俱舍論光記》卷十九謂,‘戒’指內道之五戒等,‘禁’指外道之狗、牛等戒;《成唯識論述記》卷六(末),則說‘戒’即是‘禁’。戒禁取見是一種妄見。系以非因為因,非道為道之錯誤看法。如《俱舍論》卷十九所說,有外道見狗、牛等死後生天,乃學狗、牛之作為,食草啖糞。謂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凈解脫出離,永超眾苦樂,而至超苦樂處。此等執取非理之禁戒為生天之因、解脫之道者,即是戒禁取見。大乘義章六曰:‘言戒取者,於有漏法,取為能凈,故云戒取。’智度論二十二曰:‘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贊,唐苦無善報。’ 又,《成唯識論》卷六雲(大正31·31c)︰‘戒禁取,謂於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凈。無利勤苦所依為業。’《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亦云(大正31·698a)︰‘戒禁者,謂惡見為先,勞無果者。’
見惑品數,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識立百十二。皆依四諦立。
見道所滅之根本煩惱有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鈍使(貪、瞋、痴、慢、疑)等十惑。
於見道觀三界之各四諦,其所斷之見惑各各不同。
即於欲界苦諦所斷有十使;集、滅二諦所斷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見、邊見、戒禁取見);道諦所斷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見、邊見),共斷三十二使。
於色界、無色界各四諦所斷皆如欲界,然各諦之下又除瞋使,故各斷二十八使。色界、無色界共計斷五十六使。
故三界共計斷八十八使。
大乘唯識宗以十惑中之貪、瞋、痴、慢、身見、邊見六者通於見修二道所斷,其餘四者唯為見所斷,而說見惑有一一二種。
即欲界之四諦下各有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十惑,共為四十惑。
色界、無色界各四諦下各除瞋,而為九惑,合為七十二惑,
故三界合計一一二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