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蠄蟧

桫欏科桫欏屬植物

飛天蠄蟧,中藥名。為桫欏科植物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R.M.Tryon的莖。分佈於四川、貴州、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咳平喘,清熱解毒,殺蟲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腎虛腰痛,跌打損傷,小腸氣痛,風火牙痛,咳嗽,哮喘,疥癬,蛔蟲病,蟯蟲病及徠預防流感。

入葯部位


莖。

性味


味微苦,性平。有小毒。

歸經


歸腎、胃、肺經。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咳平喘,清熱解毒,殺蟲。

主治


風濕痹痛,腎虛腰痛,跌打損傷,小腸氣痛,風火牙痛,咳嗽,哮喘,疥癬,蛔蟲病,蟯蟲病及預防流感。

有關配伍


1、治腎虛腰痛:飛天蠄蟧15g,杜仲藤9g,川續斷9g,紅牛膝6g,五指牛奶9g,巴戟天9g。煎服及外洗。(《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2、治骨痛,腹痛,風火牙痛:飛天蠄蟧15g。水煎沖酒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3、治小腸氣痛:飛天蠄蟧15g,豬小肚1個。煎湯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徠4、治哮喘咳嗽:飛天蠄蟧15g,陳皮9g,豬肉適量。煎湯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5、治內傷吐血:飛天蠄蟧15g,豬瘦肉適量。煎湯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15-30g;或燉肉。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取鮮汁塗搽。

採集加工


全年可采,削去主幹的堅硬外皮,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桫欏,又名刺桫欏。莖幹高達6m或更高,直徑10-20cm,上部有殘存的葉柄,向下密被交織的不定根。葉螺旋狀排列於莖頂端;莖段端和拳卷葉以及葉柄的基部密被鱗片和糠秕狀鱗毛,鱗片暗棕色,有光澤,狹披針形,先端呈褐棕色剛毛狀,兩側有窄而色淡的嚙齒狀薄邊;葉柄長30-50cm,通常棕色或上面較淡,連同葉軸和羽軸有刺狀突起,背面兩側各有一條不連續的皮孔線,向上延至葉軸;葉片大,長矩圓形,長1-2m,寬0.4-l.5m,三回羽狀深裂;羽片17-20對,互生,基部一對縮短,長約30cm,中部羽片長40-50cm,寬14-18cm,長矩圓形,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18-20對,基部小羽片稍縮短,中部的長9-12cm,寬1.2-1.6cm,披針形,先端漸尖而有長尾,基部寬楔形,無柄或有短柄,羽狀深裂;裂片18-20對,斜展,基部裂片稍縮短,中部的長約7mm,寬約4mm,鐮狀披針形,短尖頭,邊緣有鋸齒;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分裂,基部下側小脈出自中脈的基部;葉紙質,干后綠色;羽軸、小羽軸和中脈上面被糙硬毛,下面被灰白色小鱗片。孢子囊群孢生於側脈分叉處,靠近中脈,有隔絲,囊托突起,囊群蓋球形,膜質;囊群蓋球形,薄膜質,外側開裂,易破,成熟時反折覆蓋於主脈上面。

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溪邊及林下潮濕地。分佈於四川、貴州、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近種區別


性狀鑒別

本品呈圓柱形,直徑約6-12cm,表面棕色,全體有排列較整齊的葉柄痕;每一葉柄痕近圓形,直徑約3-4cm,下方有凹陷,邊緣有多數排列緊密的葉跡維管束,中間亦有葉跡維管束散在。質堅硬,斷面中空,周圍的維管束排成摺疊狀,形成隆起的脊和縱溝。氣微,味苦、澀。

主要作用


藥理作用

1、抗腫瘤活性。
2、抑菌作用。

有關論述

1、《嶺南採藥錄》:“治哮喘咳嗽,內傷出血,骨痛,腹痛,風火牙痛,小腸氣痛。”
2、《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治腎虛腰痛,龍骨風、杜仲藤、續斷,紅牛膝,五指牛奶、淫羊藿巴戟,煎服及外洗。”
3、《廣西實用中草藥》:“沾癬症,龍骨風鮮品乳汁,擦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