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信
王志信
1942年生,河北樂亭人。國家一級作曲家、指揮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958年入中央歌舞團、中央民族樂團研究副主任,合唱隊常任指揮;作有歌曲《金色的田野》、《一叢山茶花》等。曾在第三、四、五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中擔任評委,並經常為海內外藝術工作者講學。
王志信從藝四十餘年,曾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進修學習,先後師從著名音樂家李煥之和杜鳴心教授。1986年起擔任中央民族樂團合唱隊指揮及藝術指導,在多次全國性合唱比賽中獲一等獎或表演大獎。1990年第三屆北京合唱節中獲優秀指揮獎。台灣福茂唱片公司錄製出版了《王志信指揮的民歌合唱》專輯激光唱片及盒帶。
王志信,創作了大量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有許多作品錄製成唱片、盒帶或被國內外藝術家演奏、演唱,亦有不少作品獲全國性獎勵,如《金色的田野》(合唱組歌)、《啟明星》(合唱組歌)、《鬧花燈》(合唱)。王志信為國家一級作曲家,曾獲二十餘項全國性作品獎,代表作有:《蘭花花》、《黃河壺口》、《遍插茱萸少一人》、《孟姜女》、《母親河》、《木蘭從軍》、《烽火狼牙山》、《滿江紅隨想》、《相思花》等。
王志信作品中國民族聲樂歌曲教學王志信作品集
第一片
1.前言
2.《母親河》歌曲處理與示範
3.《桃花紅杏花白》歌曲處理與示範
4.《木蘭從軍》歌曲處理與示範
第二片
1.《中國的春天》歌曲處理與示範
2.《送給媽媽的茉莉花》歌曲處理與示範
3.《遍插茉萸少一人》歌曲處理與示範
4.《送瘟神》歌曲處理與示範
5.《昭君出塞》歌曲處理與示範
王志信的作品被廣為傳唱20世紀80年代,王志信與詞作家劉麟一起深入基層,赴各地採風,足跡遍及做過大江南北,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創作出一系列優秀的大中型民族聲樂作品,在音樂屆產生了廣泛影響。作曲家在對傳統藝術進行深入挖掘、充分汲取營養的同時,又大膽進行探索和嘗試,其作品既有民族傳統的優美風格,又有新時代的新穎特徵。
《孟姜女》、《木蘭從軍》、《牛郎織女》、《昭君出塞》、《蘭花花》是王志信的代表作,這組作品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為題材,把對舊社會的鞭撻和封建婚姻的憎恨,對祖國的熱愛和民族的責任,對英雄的歌頌和美好生活的嚮往,表達得淋漓盡致。木蘭從軍是一個巾幗英雄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故事最早見於北朝民歌《木蘭辭》,解放后被改編成豫劇等藝術形式廣為傳唱。孟姜女哭長城,原為江蘇民歌,傳唱的是秦時孟姜女與新婚丈夫生離死別,後來千里尋夫哭倒長陳的故事。昭君出塞源於《後漢書》,經後人傳唱,成為一個美好的宮廷愛情故事。牛郎織女則是描寫一個神人相戀的愛情故事。蘭花花是一首陝北民歌,主要流行於延安、綏德等地。講述農家姑娘蘭花花被迫嫁給地主周家,但她勇敢地衝散婚禮,與戀人逃跑,誤食毒饃后,在最後的時刻,他們在山谷里舉行婚禮,以死向舊社會抗爭。
王志信用豐富的音樂語言和現代的審美觀,對傳統的音樂題材進行了詮釋。擴展篇幅,提升主題,改編后的作品人物情感更為豐富細膩,戲劇性衝突更為強烈,內容更加深刻。使舊的題材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作曲家基於原創而高於原創,情深而藝美,通過音樂的流動和情節的發展變化,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中國女性的光輝形象,使原本就深入人心的傳統藝術更加生動感人。
王志信王志信認為,一個成功的音樂家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發現並利用自己的優勢,不要盲目,也不要隨波逐流。王志信本人對各地方音樂特點都很熟悉,同時又是音樂出身,加之曾多次擔任民族聲樂比賽的評委,這使他有了豐富的經驗和創作基礎,從而有了他的第一次嘗試:將陝北民歌《蘭花花》改編為聲樂作品,為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根據其對戲曲、合聲、配器等相關內容的全面掌握,使之獲得了業內人士的認可,並在第四屆全國民歌大獎賽中引起轟動。後來搞教學的人都覺得此曲對教學的幫助很大,在民族聲樂教材無序的情況下很及時,建議搞入系列。所以之後《蘭花花》也很快出現在全國音樂學校的教材中。
其次,要將自己民族的精神、美德熔鑄於作品當中,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幾千年的優良傳統與道德觀念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優勢和特點。而且在創作過程中,還要兼具思想性,有很多流傳下來的家喻戶曉的故事,面對如此廣泛的素材,要慎重選擇,使它為今所用,彰顯它的現實意義、對今日的社會價值,並深化對後人的影響。民族聲樂,紮根於“民族”,它包括民歌、戲曲等特色民族藝術表現形式,更加戲劇化、人物化,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民族音樂;此外,用現今器樂來表現、包裝,盡量現代化,如《牛郎織女》,在表現星空背景音樂時,選用了電子音樂的形式用四組和弦加以深化表現,中西合璧、洋為中用,不斷通變,豐富並推展民族的東西。總結起來就是思想性、民族性、藝術性的兼具結合。
另外,多元化對學習、創作是會起到很大幫助作用的。它從多個角度出發,會更清楚,更知曉如何打動觀眾。王志信十幾歲在中央歌舞團,學的是聲樂,出於興趣,也有一年多鋼琴伴奏的經歷。後來陸續在樂隊、歌隊中工作,當過作曲,做過指揮—“萬金油”。但“萬金油”也有它的好處,如只單純練習聲樂,就只會考慮聲音、位置和方法等發聲的問題。之後,文革結束恢復教學,在中央音樂學院幹部進修班得到系統的全方位的基礎學習,加上強化訓練,穩而紮實的基本功,改變了他創作中的自由化、無序化、感性化,逐步走向輝煌。
王志信是從88年開始正式搞教學工作的,關於教學方法,他的一大心得即是:針對不同的學生特點挖掘他(她)最突出的聲音條件,並加以有計劃的培訓訓練。比如孫麗英,她有5年的京劇科班學習基礎,又是浙江人,根據這些特點,王志信創作了用方言演唱的《我愛西湖人》,她唱出了個性。聲音首先要好聽,在這一點上百姓和專家的要求是一樣的,要做到氣息通常、發音靠前、有位置感,這是與中國人對音樂的審美情趣和感情想一致的,因此聲音的練習是基礎,尤為重要。在王志信的授課過程中,如有1小時的課程則需用15分鐘來解決聲音問題。其次,要會唱歌,真正做到理解作品內涵,體會人物性格,把握歌詞內容,要用心唱歌,通過對音樂的理解,用手法達到目的,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從而撥動人們的心弦,達到較好的效果。
王志信音樂教材王志信先生是中國當代一位著名的創作民族聲樂作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題材個性突出,內容豐富,在中國民族聲樂演唱中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王志信在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中,大膽地選用了具有普遍影響的民族音調、曲藝素材、地方風格音調作為創作主題,通過節拍、節奏形態的變化,並借鑒吸收西洋創作技法來塑造音樂,其作品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風格,在民族聲樂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王志信創作的民族聲樂作品大量運用了中國傳統民歌、戲曲、曲藝音樂中音調、唱腔和豐富多彩的節奏形態變化手法以及傳統民族調式調性、地方語言等傳統音樂表現手法,為傳承傳統聲樂藝術提供了良好的載體。王志信的主要民族作品題材有重大現實題材、民間故事題材、借物抒情題材。他的創作總是以極大的熱情擁抱時代,關注現實,揭示社會與人生的嚴肅命題。用重大現實題材來表現愛國主義,謳歌新生命、新氣象。在他的作品中,能夠強烈的感受到他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王志信是國家一級作曲家、指揮家、民族聲樂教育家,是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專家。他從事藝術創作四十餘年,創作了大量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曾獲二十餘項全國性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