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讀書城南

唐代韓愈的詩作

《符讀書城南》是韓愈所寫的一首教子讀書的著名詩歌,中心思想與韓愈古文名篇《進學解》提出的“業精於隨荒於嬉”的勤學觀點相一致。

作品賞析


《符讀書城南》是韓愈勸說兒子韓符要努力讀書的一篇詩誡。
韓愈把知書識禮推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告誡兒子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主要取決於腹中是否有學問,而學問只有通過勤奮讀書才能得來。文中開篇便營造了兩組意象:一是兩家之子出生時賢愚無分別,到“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府中居”。二是即使出身不同,也有“君子與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鋤。不見三公后,寒飢出無驢”。讀書與不讀書,便有這樣的差別。對於年幼的兒子,這些都足以激起他讀書的決心。作為父親,韓愈教子的目的便達到了。同時,他循循善誘的苦心以及望子成龍的期望,表現出一位平凡父親對兒子的深厚感情,也表達了人間的一種俗世人情。文章由孩子出生開始,娓娓道來,深刻地分析了孩子人生境遇由相同到拉開差距的原因,因而告誡其子要珍惜當下的美好光陰,刻苦讀書。
這首詩歌非常實際、生動而有教育意義,願我們謹記前人的告誡並努力去創造自己美好的人生。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文公”。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因論事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一生著述頗豐,文學造詣極高,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寫作極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進學解》、《順宗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