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泥盒
以扁圓矮小者為常見
亦稱印奩、印色池。文人用其蓄藏印泥,因宋以前用印一般為泥封、色蠟、蜜色、水色等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印泥。宋以後油印的使用為了防止油料的揮發遂以婦女存放水粉胭脂的瓷質粉盒保存印泥,明代屠隆在《文房器具箋》中將印泥盒列為專項。
印泥盒形式不一,以扁圓矮小者為常見,內盛印泥處十分平淺。所用材料有玉、石、竹、木、角、漆、金、銀、銅、鐵、象牙等多種,造型各異,雕琢精妙,可用可賞,以瓷質者為最佳。前人有“印色池,唯瓷器最宜”之說。
2.玉器材質
3.白銅印泥盒
4.漆器印泥盒
5.象牙印泥盒
6.白銀印泥盒
7.田黃石印泥盒
8.柱子印泥盒
9.木質印泥盒
1.天然木蟹式印泥盒
天然木蟹式印泥盒,清,通高3.9cm,最寬10cm。清宮舊藏。
盒以天然木根略加裁剪雕刻,製成螃蟹式。其背部粗糙,腹底光潤,口眼清晰可辨,四足參差,螯舉橫擋,並保留半環形木枝,使蟹足置於其上,盒體安放穩定,設計十分巧妙。蟹背甲掀起,即為盒蓋,出人意料。盒內壁髹金漆,可用以盛裝印泥。此盒貌似不事雕琢,實則頗費一番匠心,是一件極為奇巧的文房玩物。
![印泥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d/mdd49f47762cfb238e8a4cbcc5524504b.jpg)
印泥盒
圓盒紫檀質,向內折邊小口,扁圓,卧足,曲度和諧優美。盒蓋面及盒壁上均凸雕大朵山茶花,周邊以梅花裝飾。雕刻風格粗中帶細,硬中有柔,尤其是在花卉的翻瓣處理上,作者以較淺的雕飾表現出花瓣的捲曲及層次,體現了精湛的雕刻技巧。
“懋勤殿”款龍紋印盒,清嘉慶,通高7.7cm,口徑22.5cm,足徑14.5cm。清宮舊藏。
“懋勤殿”位於紫禁城內乾清宮西廡,殿名取其懋學勤政之意,其中藏貯圖書典籍。清沿明制,凡圖書翰墨之具皆貯於此。此件印盒即為當時殿內所陳設的御用文具,至今盒內還殘存有當時用過的硃砂印泥。
![元 青花花卉印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d/m3d9ff68a36f8f3093674b05cf2d985e3.jpg)
元 青花花卉印盒
![明中期 剔紅山水人物印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f/mffeb9db874213e4878741e2952f9162f.jpg)
明中期 剔紅山水人物印盒
![清嘉慶 雕瓷竹段式印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3/m435ce32a984d483ae4945ab4bf875776.jpg)
清嘉慶 雕瓷竹段式印盒
![近現代仿清碧玉印泥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7/m477c6358cfa160d95024399b48e65bdc.jpg)
近現代仿清碧玉印泥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