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鈞瓷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古代五大名瓷之一
- 均瓷
鈞瓷
中國古代五大名瓷之一
鈞瓷,河南省禹州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鈞瓷始於唐、盛於宋,是中國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並以其獨特的釉料及燒成方法產生的窯變神奇而聞名於世。瓷作為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符號,在世界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它獨特的窯變藝術,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藝術特點廣受陶瓷愛好者喜愛。
2003年07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鈞瓷”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鈞瓷
鈞瓷屬北方青瓷系統。中國青瓷歷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產的主流。鈞瓷以其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有別於其他瓷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現象,構成鈞瓷的特殊美感和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它一問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視,並進入名窯行列之中。
鈞窯傑出的工藝成就,是在科學配好胎、釉的基礎上,燒成過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氣氛的變化,利用氧化和還原氣氛,由同樣的釉料釉色而成為深淺不一的窯變色彩。
四海太平尊
鈞釉的乳光狀態和窯變現象是構成鈞瓷藝術美的兩個外觀特徵。乳光狀態是指鈞窯釉那種像青瑪瑙或蛋白石一般美麗的天青色半乳濁狀態,不僅使鈞釉產生一系列由淺到深的藍色,而且還賦予一種含蓄的光澤和優雅的質感,減少因釉面玻化而帶來的妖艷浮光。窯變現象是指鈞釉在高溫下熔融流動,乳濁和著色色彩發生複雜的交錯變化,而使釉色變得絢麗多彩,紫、紅、藍、白交相掩映,給人一種大自然瞬息萬變的美的感受。
鈞釉的乳光和窯變賦予鈞瓷的藝術美感和藝術效果,與鈞釉的化學組成和工藝過程分不開。鈞釉乳光和窯變的形成機理,鈞釉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與顯微結構的關係,外觀特徵與工藝過程的關係,一直吸引著國內外許多陶瓷工作者從事這一方面的研究。這些有待解決的問題的探討,對於陶瓷工藝學及鈞瓷生產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鈞瓷窯變藝術在於銅紅釉的創燒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迹惟妙惟肖地顯示出來,出現具有特殊美感和藝術情趣的瑰麗色釉。青者若藍天;月白勝美玉;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紅者或如盛開的牡丹,或肖深紅的海棠;藍紫相間,如蔚藍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絢麗多姿;紫紅相映,如瑩潤的瑪瑙,凝厚深沉。鈞瓷的這種窯變藝術改變了歷代青瓷那種一覽無餘的玻璃質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為一體,創造出五彩斑斕且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精品。
鈞瓷雖屬北方青瓷系統,然而,從嚴格的科學角度來看,鈞瓷又不是一般的青瓷。中國傳統的青瓷釉是以氧化亞鐵著色的高溫釉,而鈞瓷的乳光藍釉是靠釉中的液滴狀分散相對短波藍光的散射作用而呈色的。突破了單色的範圍,巧妙地利用氧化銅的作用,通過燒成其間氧化焰和還原焰的相互轉化,使傳統高溫色釉由單一的青瓷發展為五色的多彩釉。鈞瓷著名的釉色有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海棠紅、硃砂紅、雞血紅、玫瑰紅、胭脂紅、火焰紅、天青、蛋青、梅子青、天藍、海藍、月白、魚肚白等,以硃砂紅為貴。鈞瓷的窯變花釉,色彩豐富,釉層晶瑩,釉中紅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五彩爭艷,輝映競芳。
鈞瓷
鈞瓷在燒制過程中,因釉層厚和燒成溫度等原因,出現多種流紋,進一步增強了釉面裝飾的效果,比較常見且為人們欣賞的是蚯蚓走泥紋、冰片紋、菟絲紋等。
蚯蚓走泥紋是鈞瓷的一種自然窯變紋飾。在鈞瓷的釉層里,不斷出現一條條不規則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迹,蜿蜒曲折,耐人尋味。其形成原因,過去說法不一,通過匠師的實踐和考古發現得知,鈞瓷系兩次燒成,素燒后施一層厚釉,燒成初期,有的釉層開裂,釉面出現不規則裂縫,再經高溫,釉層熔融,釉面粘度較低的部分流入裂縫,予以彌合,燒成后因受溫度影響而形成走泥紋。這種流紋一般出現於釉層溫度偏低部位,色澤深淺不一,有暗紅色,也有青色等。
冰片紋也叫“開甲”,即在釉面上出現像冰片一樣不規則的裂紋。釉面開裂,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種致命的缺陷,而它有幸出現於美術瓷上,卻是一種藝術美。鈞窯器釉面開裂,增加了的開片裝飾,襯托得器物古雅有趣。釉面開裂的原因是釉內過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脹係數不同,出窯后冷卻時出現開裂。
莬絲紋是在燒制過程中的高溫階段,釉內的銅、鐵等元素,因高溫和窯內的氣流影響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現的。它如栩栩如生的免毛,有很強的立體感和動感,把釉面裝飾得分外細膩柔和。
潤
釉質有玉的溫潤感、光澤柔和,不同於一般瓷釉賊亮的浮光,而是一種乳光,這種乳光使鈞釉的光澤如瑪瑙一般,似玉非玉勝似玉,有一種溫潤優雅的質地美感。
活
釉面有動感,不死板。常見到流過足的鈞瓷釉面特別漂亮,就是釉面比較活的原因。鈞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現出比較好的藝術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紋、乳釘之處釉面脫口、出筋,產生虛與實的對比變化的美感,都與釉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純
荷葉碗
變
釉面色彩變化豐富,五彩滲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時出現多種複雜的色彩,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可謂紫中藏青、青中透紅、紅中寓白、白里泛藍、藍中有綠,各種色彩交織在一起,變化萬千。富於變化,是藝術審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鈞瓷也不例外。
厚
厚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釉質厚實,乳濁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層較厚,不淺薄。厚是鈞釉的基本的特徵,釉厚更利於鈞瓷的窯變。鈞瓷之所以大氣、凝重、耐看、釉厚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正
釉面顏色純正。例如紅色就要鮮艷好看,或如雞血,或如海棠,不能發烏。釉面缺少變化色又不正的鈞瓷就太一般了。嬌艷的釉色明快點,老辣的釉色深沉點,都是鈞瓷純正到位的顏色。
紋
釉面上出現的各種紋路或斑點。有蚯蚓走泥紋、冰裂紋、魚子紋、龜背紋、蟹爪紋、飛瀑紋、兔豪紋、蛛網紋、流星斑、虎皮斑、雨點斑、雪花點、油滴斑、珍珠點等。這些紋路和斑點給鈞瓷平添了一種肌理美。
天球瓶
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圖畫。其前提必須是通過窯變自然形成,不是人為所致。這些意境圖畫有人物、動物、山水、風景、傳說故事等等。這種變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欣賞時能引起人的聯想,情景交融,從而使人心情愉悅,獲的美的享受。
渾
釉面窯變色彩,紋路,斑點,意境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給人以整體的美感。釉層渾勻一致,無局部過厚堆積或露底的現象。渾是鈞釉窯變的主要特徵之一。
鑒賞一件鈞瓷的釉色,只要按照上述九個字去分析,基本就能分出優劣來。但應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件鈞瓷都具備上述九個特點,如窯變單色釉就沒有“境”和“變”二字,所以有時也不能強調一件好的鈞瓷非要這九個特點同時都具備不可。
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多石灰石、煤、鋁礬土、瓷土、陶土、焦寶石。鈞瓷名鎮神垕位於禹州市西南部,山嶺起伏,群山環抱,東有角子山、鳳翅山,西有牛頭山、牛金山,南有大劉山,北有雲蓋山,中部有東西走向的乾鳴山。山體由炭岩、砂頁岩構成,瓷土、釉藥、耐火材料和煤的儲量非常豐富,覆蓋層薄,極易開採。境內僅探明的陶土儲量就達10億噸,石灰石10億噸,煤炭1.8億噸,生產鈞瓷有著十分優越的條件。
唐花瓷雙系罐——故宮博物院
鈞瓷始於唐代。在神垕瓷區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窯遺址,出土了灰燼、匣缽片、瓷器殘片等制陶瓷遺存。唐窯殘片與眾不同、自成風格。以罐、盤、碗、缽之類俱多。釉色則以褐為主,上有不規則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藍等色,這就是唐花釉瓷。有人稱之為“唐鈞”,是不合適的,因為當時還沒鈞瓷這個名稱,彩斑釉色也不是真正的窯變。不過,學術理論界一致認為,鈞瓷窯變藝術是受唐花釉瓷的啟發,逐漸發展而成。唐花釉瓷產於神垕瓷區,年代早於鈞瓷,兩者彩斑複色釉有近似之處,而且和宋鈞一樣同屬兩液分相釉。唐花釉瓷應該是鈞瓷窯變藝術的萌芽,是鈞瓷的前期,嚴格地說,並不是真正的鈞瓷。鈞瓷藝術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說,萌生於唐代的“花釉瓷”為後來的鈞釉彩斑開啟了先河。
北宋時期,花釉瓷經過長時期的探索,窯變技藝已經日漸成熟,經自然窯變形成的絢麗釉色玉潤晶瑩,已絕非唐時花釉瓷所能比擬,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貴族的喜愛。宋徽宗初年,在禹州鈞台附近建官窯為皇宮燒制貢瓷,為鈞瓷藝術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機。
鈞徠官窯為皇家燒制貢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計工時,不計成本,好的送入宮廷,壞的打碎深埋,不準流入民間,因而工匠們得以把窯變精品呈現出來。這些工匠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建造了結構合理、性能優良的雙乳狀火膛柴燒窯爐。這種窯爐火網面積大,能使柴質快速燃燒,升溫迅速。火苗柔和,窯內溫度分佈均勻,有利於窯變效果的形成。同時,也研製了科學的鈞釉配方,銅紅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中國陶瓷史》載:宋代的鈞窯首先創造性地燒造成功銅紅釉,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鈞紅釉的創燒成功開闢了新的美學境界,對後代的陶瓷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鈞特別是官鈞窯的作品,窯變釉色自然溫潤,真正體現出火的藝術。宋鈞瓷窯變釉色大體上分為三類:
一是窯變單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藍、天青、豆綠等;
二是窯變彩斑釉,以天藍紅斑或乳白紫暈為代表;
三是窯變花釉,主要有丹紅、海棠紅、霞紅、木蘭紫,丁香紫等品種。
其中以窯變花釉的藝術價值為最高,因為它最能代表鈞瓷自然窯變的風格神韻。大多數意境精妙的景觀圖畫,都是由花釉窯變自然形成,從而使瓷器成為藝術珍品。
一統尊
兩宋的滅亡和鈞官窯停燒,使鈞瓷業遭受重創,工匠們在兵災戰火中亡命他鄉,將制鈞技術帶到了全國各地。元朝統一中國后,為鈞瓷的生存提供了相應的條件,鈞瓷窯變藝術得以傳播延續,並播火全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中國陶瓷史》載:“鈞瓷的燒造雖始於北宋,但鈞窯之形成一個窯系,主要在元代。”以禹州為中心,不但在河南有眾多的窯口在仿製鈞瓷,而且波及廣東、江蘇、浙江、江西、河北、山西等地,其仿鈞製品達到了一定水平併產生了巨大影響。
元代鈞瓷一般較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勻、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積如蠟淚。不論造型還是釉色都根本無法和宋鈞官窯相比,也無法和宋代民窯相比,藝術品位不能同日而語。但在仿鈞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影響較大的窯口。這些大規模的仿鈞活動從元至清,一直都在進行,沒有中斷。
入明之後,因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瓷器的鈞瓷燒造得以逐漸恢復,但作為觀賞瓷卻沒有復甦。
鈞瓷藝術在銷聲匿跡數百年後的清朝未年開始復甦。清光緒初年,神垕陶瓷工匠受古玩商人高價求購鈞瓷的影響,試圖恢復鈞瓷燒制,但因難度太大,大多一試即止。工匠盧振太及其子孫不惜典賣田產,恢復鈞瓷。開始,盧氏家族用當地原料,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出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仿鈞瓷器,后又創燒在天青器上抹紅,飛紅加彩仿鈞製品,在仿鈞的基礎上,經過反覆試驗,最後用風箱小窯爐,採用捂火還原的燒成方法,燒製成功窯變鈞瓷。至此,鈞瓷窯變藝術得以重生。
但是,在鈞瓷恢復的五十餘年時間裡,禹州和全國一樣深受自然災害和戰亂之苦,鈞瓷作為觀賞瓷種,燒成難度又大,其發展命運可想而知。在這時期,神垕瓷區主要生產日用粗瓷器,而鈞瓷生產只是偶然現象。
新中國成立后,奄奄一息的鈞瓷藝術逐步煥發了勃勃生機。
1949年4月,豫西行署五分署即派任堅著手恢復鈞瓷燒造,在周總理的關懷下,李志伊、劉保平、任堅、盧廣文等老一輩的鈞瓷專家通過對鈞瓷的理論研究、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從窯爐的設計建造到釉料的配製,最終於1958年,在倒焰形鈞瓷窯爐中用還原焰燒制出了絢麗多彩、晶瑩如玉的鈞瓷製品,至此,鈞瓷藝術在原產地神垕鎮全面恢復。
1964年,周總理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向有關國家領導人贈送的禮品就有國營禹縣神垕瓷廠鈞瓷藝術品。
2011年,禹州鈞瓷生產廠家達到160家,年產量230萬件(套),從業人員2萬人,擁有國家級大師4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110人,鈞陶瓷業年產值達60億元。
2012年,禹州市鈞瓷生產廠家達到186家,從業人員2.8萬人,年產值達7.86億元,年實現利稅1.3億元。
2015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會上,河南禹州市申報的鈞瓷品牌價值被公布為215.26億元。
2017年,禹州市鈞瓷生產企業已發展至18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9家,年產量220萬件(套),年產值24億元,從業人員達2.8萬人。
2008年,鈞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3年07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鈞瓷”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鈞瓷原產地域範圍以河南省禹州市人民政府《關於確定禹州市鈞瓷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的函》(禹政[2002]64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即河南省禹州市所屬神后鎮、鴻暢鎮、淺井鄉、萇庄鄉、穎川辦事處、韓城辦事處、鈞台辦事處、夏都辦事處現轄行政區域。
材料加工
(一)選料。在礦區尋找性能可靠,質量穩定,宜於鈞瓷產生窯變的原材料,並精心進行挑選。
(二)把原材料進行必要的處理。瓷土堆放於露天料場,進行長期的、循環不斷的風吹、日晒、雨淋、冰凍,使其風化潤酥,改善性能。礦石料需入輪碾進行粗碎,成砂粒狀或粉狀。有的需遮陰、防雨、防塵等。
(三)細磨。把各種原料按配比裝進球磨機中轉動,成為符合質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葫蘆瓶
鈞瓷傳統造型以盤、缽、碗、爐、花盆等器皿為主,追求端莊大氣、質樸自然的藝術風格。現代鈞瓷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改革,加入了現代美學元素,開創了鈞瓷藝術新的表現領域。鈞瓷造型有傳統器皿類、人物類、動物類、異型類幾大類別,形成了器皿系列、動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飛禽系列、實用品系列等上百個造型系列,上千個品種。
制模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製成模型。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製成后素燒成模,可用於脫坯成形。現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調製成漿,使其凝固而成模。石膏模既可用於注漿成形,也可用於脫坯成形。素燒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點是都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吸水性,可反覆多次使用。模型一般為內空型,其內壁的形狀即為坯體的外形。
成形
根據產品的種類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形有注漿成形、拉坯成形、脫坯成形等幾種方法。
(一)注漿成形:把泥漿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后把多餘的泥漿倒出,少頃打開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體。
(二)拉坯成形:在轉動的輪盤上放一泥團,用手拉製成各種圓形的坯體。為主要傳統成型方法之一。
(三)脫坯成形:又稱印坯成形,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緊貼在模型內壁壓實,對接成形。脫大瓶時須把泥搓成泥條置於模型內,並拍打成合適厚度的坯體,連續不斷地重複這種過程,逐漸擴展坯體,直至最後把整個大瓶脫成。
(四)徒手成型:是指用手工捏制、雕塑等手法進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於小件或異型器皿的製作。
施釉
富貴無邊
(二)上釉:把經過素燒后的素胎,採用涮釉、浸釉、澆釉、刷釉等方法進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著一層具有合適厚度的釉漿。
燒制
經過上釉的釉坯,入窯進行燒成,也就釉燒。溫度一般在1280℃—1300℃。古代宋鈞官窯採用柴燒,新中國成立后恢復鈞瓷生產時採用煤燒,1994年以後則普遍採用氣燒,直到任星航恢復柴燒工藝后,宋代的制鈞燒成秘密才得才破解。鈞瓷燒成時由於溫度、氣氛以及氣候等的影響,使燒成后的產品具有色彩斑斕、變化萬千的窯變效果。
出窯
對燒成后的產品,按照鈞瓷技師標準進行檢選和分級。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幾個級別。正品沒有缺陷或缺陷極小,窯變效果一般;精品沒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窯變效果;珍品則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窯變效果豐富獨特。窯變效果包括鈞瓷產品釉面的色彩、斑點、紋理、開片及自然圖畫、意境等。
盧廣東(1890年—1977年),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人,鈞瓷名師,曾任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社第二屆委員會候補委員,政協河南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
周有(1929年—2003年),男,漢族,1929年生,禹州市神垕鎮人,中共黨員,河南省勞動模範,建國初恢復鈞瓷生產老藝人之一,高級工藝美術師,鈞瓷特大件奠基人,早期鈞瓷恢復與研究代表性人物。曾任禹縣鈞瓷一廠黨委委員、鈞瓷試驗車間黨支部書記、黨政辦公室主任。
任堅(1922年—1990年),鈞瓷藝術大師。出生於神垕鈞瓷世家,《鈞瓷志》里對其評價:“他的命運和鈞瓷的命運息息相關,在陶瓷界是一位有威望、有造詣、有發現、有創造的傑出人物”。
劉富安,男,1948年9月6日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先後擔任河南省禹縣鈞瓷工藝美術一廠實驗室主任、科研所所長、禹州市鈞瓷研究所副所長,兼任河南省陶瓷美術協會副理事長,河南省工藝美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審委員會陶瓷專業委員會委員。
晉佩章(1926.9—2008.6.8),河南省禹州市火龍鎮晉村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美國國家藝術研究院終身榮譽院士。
又名楊金志,1947年出生於禹州市神垕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師,中國古陶瓷協會會員,河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許昌鈞瓷研究會常務理事。
任星航,1955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古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鈞瓷柴燒工藝復原人。
孔相卿,男,1963年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收藏家最喜愛的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陶玻協會副理事長,許昌市十大技術狀元。
1953年出生於禹州市神垕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高級工藝美術師,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