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青瓷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

越窯青瓷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倍受人們的讚賞和青睞,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貢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種重要的貿易陶瓷。同時與唐代精美工藝品和文苑藝術交相輝映,在工藝美術領域裡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

概述


越窯青瓷
越窯青瓷
唐代的陸龜蒙曾這樣讚美越窯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越窯青瓷溫潤如玉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湯的綠色。因此越窯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盛行的飲茶風尚對越窯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響。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現了荷葉式、花口式的盤和碗。
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以划花為多。常見的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晚唐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被稱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瑩潤澤,如寧靜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綠。

燒制歷程


發源地

紹興的陶瓷工業源遠流長,“越瓷”名揚四海。紹興、上虞一帶是中國越瓷的發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這裡有“龍窯”數百座,燒出的產品有釉陶和印紋陶,這便是“越瓷”前身。越瓷始於漢,盛於唐,特別在唐朝的中後期,瓷器燒制的技藝已達到了純熟的程度。那時,由於創造了將肧體盛於匣缽之中與火分離的操作法,從而使產品器形端正,肧胎減薄,胎質細膩,釉色晶瑩。其中尤以“秘色窯瓷器”(青瓷)最為著稱。晚唐詩人陸龜蒙曾賦詩讚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干峰翠色來”,並讚美越瓷“類冰似玉”。越瓷從唐代開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許多國家。

發展

建國以後,越瓷更閃爍出絢麗的光彩,廣大制瓷藝人充分利用會稽山麓、曹娥江畔蘊藏著的優質瓷土,採用先進的設施,製作出許多工藝精湛的產品,紹興瓷廠還首創變幻莫測的變色釉瓷器,以及色彩純真自然的鈞窯新品——銅紅釉,上虞瓷廠也生產出仿六朝青瓷器,這表明越瓷生產技術又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歷史傳承


越窯青瓷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經考古調查證明,它的主要產地是在浙江省的寧紹地區。(即唐代明州慈溪縣上林湖,五代時劃歸越州,唐代亦稱越州)是中國主要的青瓷發源地。在這片古窯廠中,保留著豐厚的陶瓷遺存。當時的陶瓷不但堅固耐用,而且質量較高,有耐酸鹼,盛食不變味,易洗滌等特點。瓷器表面細膩光滑,滋潤似玉,呈半透明色,極富美感。因此,六朝時期有“陶瓷時代”的美譽。東漢後期,燒制青瓷的技術已基本成熟,在迅速發展和工藝長進的基礎上,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的燒制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制瓷業的地域由南向北,幾乎遍及全國。因此促使它不斷發展,呈現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局面。
越窯青瓷鼎
越窯青瓷鼎
六朝青瓷的造型,一般說來比較單純而相對穩定,變化不是太大,樣式也不算太多。早期的瓷器因襲兩漢舊制,顯得拙樸規整,淳厚穩重,只有西晉青瓷造形豐富,承前啟後,藝術性又特彆強,設計方面做到了在實用的條件下適當注意美觀大方。總體感覺清新 典雅、柔和輕巧。到了唐代,各個藝術門類都得到了高度的發展。越窯青瓷在唐代輝煌璀璨文化的影響下,又有了突出的成就。唐代的“秘色瓷”是越窯的代表作品。隋唐五代的越窯可以說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窯場擴大、作坊激增。僅上虞縣就有28處。官府設立貢窯,其產品地位空前提高,大大促進了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並躋身於社會上層的生活領域。也由於越窯產品與金銀、寶器、絲綢、珍品並列,使越窯成為全國六大青瓷名窯之首。許多文人紛紛吟賦作詩來讚美越窯。如顧況的“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孟郊的“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許渾的“越甌秋水澄”;鄭谷的“茶新換越甌”;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反映了越窯瓷的釉色特點。或碧玉般晶瑩,或嫩荷般透翠,或層巒疊翠般舒目,等等。
所以,越瓷作為茶具風氣很是盛行。陸羽在其名著《茶經》中認為“越州上”,因為它“類玉”、“類冰”瓷青則茶色綠。這雖是從飲茶的角度來議論,卻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淺,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實屬工藝與設計結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證實青綠釉或是青黃釉都是秘色瓷的範疇。釉色中當以青綠色及湖綠色為上,這也反映了“千峰翠色”的詩句。

造型代表


造型

秘色青瓷-越窯
秘色青瓷-越窯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造型豐富多彩。東晉的青瓷造型偏重經濟實用,到了南朝,器型演變得挺拔修長、瘦俏輕盈。眾多六朝青瓷以日常用品為主流,罐、壺、碗、盂、盒、洗、水注、缽、硯、熏、爐、尊、燈、虎子、瓶、盞等是常見器形。還有的青瓷器皿取動物形象作為造型的局部或整體,優雅別緻,妙趣橫生,大大改變了漢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簡單的罐、碗、壺等造型單調的局面,同時又將實用器形雕塑化,諸如:卧羊、熊尊、鳥盂、虎形、獅形插座,融觀賞實 用於一體。
典型的代表造型有雞首壺和青瓷虎子。雞首壺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一般為深盤口,細頸,鼓腹,平底。雞首昂立於肩部,器柄粗壯有力,有的柄端呈龍首型。這種造型出現於東晉晚期,以後逐漸流行。關於雞首壺的用途,根據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和當時煮茶的方法,用雞首壺盛茶的可能性最大。中國飲茶歷史悠久,《神農本草》載:“神農百草,以療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人們已經知道茶能解毒治病,至東周西漢四川等地逐漸形成飲茶習慣,東漢時飲茶之風傳到長江下游,兩晉時發展很快,尤其是東晉,飲茶已成為王室貴族的一種嗜好。
東漢到南宋的越窯青瓷有著不同造型和釉色
東漢到南宋的越窯青瓷有著不同造型和釉色
因此,雞首壺流行較為普遍。青瓷虎子是越窯青瓷的另一種代表造型。如出土於浙江的青瓷提梁虎子,整器呈卧虎形,“虎頭上仰,口鼻張揚,虎牙外露,環眼暴珠,雙耳 挺豎,鬚毛剛勁,面有斑紋,短頸縮項。”虎身蹲伏,背按彎曲形繩紋提梁,腹部兩側刻畫飛翼。虎子的歷史從考古資料看,可上溯到戰國和漢代,那時出的青瓷虎於造型簡單未呈虎形,到六朝時期開始有所變化。它的用途有兩說,即可當便溺之用,又可作盛水之用的清水器。
六朝時期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的社會意識形態和人文觀念滲透到藝術的各個領域,形成了特殊格調的時代個性,表現在對瓷器造型的審美追求上,則有別於漢代的渾厚,流露出江南水鄉的靈秀之氣.明顯地受當時當地的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生活時尚、審美意趣的影響。從三國到南朝,其造型的演變一脈相承.從擺脫單純的日用到追求質拙靈巧的美與實用有機結合,形體由扁矮碩圓到修長瘦俏,輪廓從刻板的圓弧到富於變化的優美曲線,這些時代特徵在六朝青瓷盤口壺、雞首壺、虎子等器形的演變過程中,表現得尤為顯著。
唐代越窯青瓷佳品中除了執壺、罌、盤、缸、洗、缽、碗、杯以外,還有燈盞、熏爐等器皿,如浙江臨安出土的越窯褐彩如意雲紋鏤孔熏爐,全器由蓋、爐、座三部分組成。蓋呈頭盔形,有鏤孔,釉色青綠,整個爐身繪有釉上彩如意雲紋,富有新意,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爐身下設五個獸頭支足,爐座的造型也頗具特色。此爐為焚香用具,體積較大且造型別緻,為唐代越窯青瓷的上品。越窯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在魏晉南北朝。不僅質量顯著提高、品種繁多,而且裝飾亦精美動人。瓷器的質量較高,在器物的裝飾上與三國兩晉時期一脈相承,並出現了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特色並有獨到之處的作品,使六朝越窯瓷器的裝飾藝術更加璀璨奪目。

秘色瓷

秘色瓷
秘色瓷
隋唐徠經濟的大發展使陶瓷工業的製造技術突 飛猛進。越窯產品追求“似冰類玉”的釉色效果與高超成熟的制瓷工藝密不可分。在唐代,以釉取勝的越窯幾乎是專門提供宮廷的用品。用官府督造,這也是後來官窯的前身。唐代"秘色瓷"造型嚴謹,釉色青翠均勻,色澤典雅,體現了盛唐時卓越的制瓷工藝水平。現今發現的唐代越窯"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此時為越窯青瓷發展的頂峰。具有代表的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八棱凈水瓶”就是越窯青瓷的上品,此瓶以腹部突起的八條突棱為裝飾,與瓶頸三道弦紋呼應,造型簡潔典雅,釉色均勻如湖水般碧綠柔和,風格素雅。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碗,釉中含鐵,用還原焰燒成。釉色青綠光潤,細膩華美。
在唐代越窯古瓷的裝飾藝術已經得到高速的發展,其裝飾方法雖然承襲傳統的刻花、划花、印花和堆塑等,但其技藝手法卻頗有進步,如刻花和划花是用流利的線條在胎上釉下刻畫出生動活潑的紋樣。有龍、獅子、鳳鳥、仙鶴、鶴鵝、雙魚、牡丹、蓮花、寶相花、卷草和人物、山水等紋樣,布局嚴謹,生動活潑。青瓷的圖案生動逼真,適合時尚,對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文體生活等有很大的幫助。唐後期擊甌奏樂的人很多,他們在碗內注入多少不同的清水,便可敲擊成樂,這樣的瓷碗必定胎質堅密,燒成時溫度很高。越窯瓷即具有如此特性。秘色瓷更是釉面勻凈,開啟了陶瓷質感如玉類冰的新風,正如唐代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中的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文化影響


外來文化

由於唐代對外交往的頻繁,在唐代青瓷中,還可見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痕迹。具有代表的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青瓷鳳首龍柄壺”,壺身是一修長的瓶體,壺蓋是一個捏塑的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彎曲的柄塑成一條由口至底的矯健長龍。造型巧妙,形態生動。它既吸收了 當時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的造型,又把中國特有的龍鳳融為一體,是一件中外文化結合得十分巧妙的罕見器皿品種。壺上的裝飾紋樣設計也是唐瓷中的典型。
壺腹部有六組聯珠紋,聯珠紋內安排六個大力士坦胸露腹披巾舞蹈,空隙處安排有月亮、星星、飛鳥、水壺等,下層是六組精美的寶相花圖察,壺頸和足部安排了聯珠、蓮瓣、卷草等裝飾,整件器皿造型優美瑰麗。主題紋樣也頗為突出,造形和整飾兩者結合得十分巧妙。這些足以說明沿著絲綢之路,淵遠流長的文化交流,曾使中國彩陶藝術增添過絢麗的光彩。
陶瓷藝術燦爛輝煌的基礎是精良的製作工藝,唐代越瓷無論是製作工藝還是裝飾水平,都顯示了盛唐的風範,藝術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技藝與風格,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不可忽視的階段,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世界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瓷器的國家,並且源源不斷地運銷海外,對世界文化起到巨大的影響,因而博得了“瓷器之國”的雅稱。在清代以前一千多年歷史長河中,名窯遍布全國各地,各類瓷器爭艷斗妍、燦若群星。而燒造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當首推越窯。
越窯遍布山陰、會嵇 ( 山陰、會嵇今紹興市 ) 、餘姚、上虞、肖山等地。越窯從商代燒造原始青瓷和幾何印紋硬陶起直到東漢時期,我國陶 瓷史上劃時代重大發明,上虞縣小仙壇、帳子山一還發明成熟瓷器,也是我國目前 發現的最早的瓷器的源地。
越窯瓷器之所以著稱於世,是因為她不但釉色類玉、類冰,而且造型高超精湛,雕塑精美、器物眾多千瓷百態,深受國內外人們所喜愛和珍視。越窯瓷器從東漢創造成熟瓷器以來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代、直 至唐、宋近千所繁盛不衰,唐、宋時期已形成一個龐大制瓷系統,吳越王時期還專設了官窯“秘色窯”,秘色窯在民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青綠美麗的釉色、精緻的造型,奔放的線划花紋,被稱為青瓷中的精品為世人所珍視。促使越瓷大發展,不但是國內需求量增大,而且是越窯瓷器的大量對外輸出國外。從當前(2013年)世界各地出土陶瓷器中,越窯又可以居首位。越窯青瓷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貢獻。

各地出土


目前(2013年)在世界各地的遺址和港口往往發現有越窯的青瓷器,現根據發表的有關資料試舉幾例。
在日本發現越窯青瓷很多,僅在鴻臚館遺址就有2500多片,在奈良法隆寺,保存著 高26.4cm,口徑13.6cm,底徑10.1cm的越窯青瓷四系壺,平城京出土了越窯青瓷碗,於治市發現了雙耳 執壺,其他如京都仁和寺,立明寺,久米留市山本等地發現了越窯青 瓷和瓷片。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沙特越印度尼西亞等國和地區,都大量出土和收藏 越窯青瓷器和瓷片。自本世經20年代以來,收藏在菲律賓的國家博物館,人類學研究 所的菲律賓大學等處,以及許多著名收藏家爭相收藏中國陶瓷,建築家羅庫信一人搜集中國陶瓷七千年以上,但收搜的中國陶瓷從九世紀的越窯從九世紀的越窯,越窯系的陶瓷開始。印度、泰國、伊朗等國近年來(2009年-2013)年均出土和發現越窯青 瓷器和瓷片。伊朗出土中國陶瓷器極為豐富,著名的古代海港西拉夫是出土中國陶瓷重要遺址,英國別緻造型、各種鏤空雕刻、划刻、堆塑等藝術裝飾。使胎質、釉色、裝飾副為獨雎的藝術精品。如上述在陶史上劃時代發明恰恰是越窯所發明,越窯瓷器問世,不僅受到中國人民嘉愛,而且也為世界人民所傾倒。
中國陶瓷大量輸出,對世界人民生活習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在中國陶瓷未進入之前,當地人民無飲食器皿宋趙汝適《諸蕃志》登流眉條,記載當地飲食習慣“飲食以木癸為碗,不施匙筋、木菊而食之”。《諸蕃志》蘇吉丹條:“飲食不用器皿,以竹編、貝葉為器,食畢則棄之”。隨著我國瓷器輸入,東南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找到理想的生活用具。如上述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出土和發現那麼多越窯青瓷,越窯青瓷輸出對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文明起到巨大影響。非洲北部埃及開羅的福斯塔特遺址中,發現中國陶器一萬二千片之多,在這些陶器中數量最多又是越窯青瓷,而越窯青瓷質量非常優良,品種又是精品。在這遺址發現越窯青瓷裡面裝飾刻劃花紋,有葵花瓣紋,有鏤空等製品,感興趣的是在距今800多年前毀滅的福斯塔遺址中,無論原是官府、民宅、商店到處發現中國陶瓷片,可以推斷為當時越窯青瓷對古開羅人們生活起到重大影響。
目前(2013年)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非洲、歐洲以至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爭相收藏越窯青瓷,軍政要人、個人收藏家也富豪地爭相收藏中國陶器,投集中國陶瓷又是從九世紀的越窯,越窯系開始。可見越窯青瓷的問世、不僅對世界物質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世界精神文化發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越窯青瓷發明也推動了世界陶瓷工藝發展。埃及較早生產陶器的,那裡在公元前三 千年就已經生產了銅綠色的、閃爍著綠色光澤的鹼性釉陶器,但在福斯塔遺址的倉庫里收藏六、七萬件陶瓷片,其中大部份是埃及的製品,但競有百分七十到八十都是在某一點仿中國陶瓷的仿製品。其中也有越窯瓷、埃及的仿越窯製品為黃褐線刻的陶器。越窯青瓷也被其他國家所仿製,特製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青翠晶瑩的釉色,“園似月魂墜,輕如雲魂起”的胎骨,和千瓷百態的造型,被世界人們所欣賞、所追。
佛教在漢以前很早就傳入中國,但當時統治階級和人們並不十分注重,其時教義並不甚顯,信奉者大致知道對佛像頂禮膜拜以求得佛道。佛教到南北朝和唐朝才在中國興起,佛教發展給封建統治者增添了一種統治工具,給人民帶來一種新的精神枷鎖。上到皇帝士大夫,下到庶民百姓,到外造寺院、廟堂成千上萬的人們卻頂禮拜以求神靈。統治階級並派高僧去西天取經同時隨帶來了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以及中亞等國的繪畫、雕塑、音樂藝術等知識。佛教文化“寶相”裝飾以荷花為母體,意為佛像莊嚴端正。南北朝唐越窯匠人們也吸收了,這一外來文化,裝飾到瓷器物上,如有的碗與盞的造型為荷花形、碗的內底划刻蓮花瓣紋罐或瓶器物上划刻上蓮花瓣紋,有的是仰蓮覆蓮,甚至連較小的粉盒上也有蓮花瓣紋。南北朝、唐朝越窯瓷器主要花紋就是刻劃蓮瓣紋,蓮瓣紋也成為鑒定這個時期紋飾主要特徵之一。蓮瓣紋的越窯青瓷一方面為國內人們信仰佛教所需要,或當死人後明器,或為膜拜佛像祭器,另一方面也為東南亞信仰佛教國家和地區外銷的需要,促進了瓷業生產發展,唐宋時期,燒制瓷器的地域和範圍相當廣,在紹興、上於、嵊縣、餘姚、慈溪、鄞縣、鎮海、奉化、象山等地都發現了大量的越窯窯址,而且其分佈區域和數量都空前超過了前代,僅餘姚上村湖一帶就分佈著窯址二十餘處,越窯青瓷生產在唐朝和北宋發展成為鼎盛時期。
南北朝和唐代越窯青瓷出現的蓮花瓣紋裝飾以及造型,使越窯青瓷裝飾更豐富美麗,造型更別緻,加上釉色“類冰”“類玉”,唐代越窯青瓷成為我國古陶瓷一顆明珠。顯示了中國陶瓷藝術家融匯外來有益文化的能力,而且更廣泛的範圍內反映出唐代中外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盛況。中國陶瓷藝術吸收外來文化營養的實踐,恰好體現了漢民族融匯世界先進文化智慧和技術,也是漢族藝術不斷得以繁榮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越窯青瓷對外的輸出,促進了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人們生活習慣,提高那裡的物質文明,埃及以及非洲等國家對越窯青瓷欣賞和追求,並全進行仿製,豐富這些國家精神生活和陶瓷業的發展,越窯青瓷對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越窯青瓷在南北朝、唐代出現的蓮花瓣紋,融化了外來文化,形成漢民族自己的特突藝術風格,使越窯青瓷更加鮮艷奪目越窯青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八棱瓶


越窯青釉八棱瓶
越窯青釉八棱瓶
越窯青釉八棱瓶,高21.7cm,口徑2.3cm,足徑7.9cm。
瓶直口,長頸,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質緻密。釉呈淺青綠色,唐人陸龜蒙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道出了越窯青瓷的釉色特點。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發掘出類似的越窯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與此件相似,說明這些越窯器的製作從選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燒制等各道工序一絲不苟,應為當時越窯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宮廷的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