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神垕的結果 展開
- 河南省禹州市下轄鎮
- 河南省禹州市下轄鎮
神垕
河南省禹州市下轄鎮
神垕鎮,隸屬河南省禹州市,位於禹州市西南部郊區,東距龍崗新區13公里。
神垕因鈞瓷而繁榮馳名。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燒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鈞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間,鈞瓷生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定為“宮廷御用珍品”。區域面積49.1平方千米,鎮區建成面積7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
官府在陽翟(今禹州市)鈞台附近設置官窯,為宮廷燒造貢瓷,實現了鈞瓷生產由民窯向官窯的轉變,位居中國五大名瓷之首。古有“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邊天。客商遍地走,日進斗金錢。”的詩句美譽。神垕古鎮被評為“中國鈞瓷之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活著的古鎮”。
2014年神垕鎮成功入選“河南十佳美麗鄉村”。
2016年10月,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1958年建火箭公社,1968年更名神垕公社,1981年改鎮。
1988年6月撤銷禹縣,設立禹州市,為省計劃單列市。神垕鎮仍直隸禹州市管轄。
神垕鎮位於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箕山山脈東南端邊緣地帶。東接禹州市鴻暢鎮,南臨郟縣,西與禹州市磨街鄉交界,北與禹州市文殊鄉相連。神垕鎮地處伏牛山淺山區,鎮區內東有角子山、鳳翅山,西有牛頭山、鳳陽山,南有大龍山,北有雲蓋山,東西走向橫亘在中部的乾明山把全鎮分成兩個狹窄的盆地。南盆地是神垕鎮內以陶瓷工業為主的工業區,北盆地以農業為主的產糧區,並有肖河縱貫其中。肖河和小青河縱貫其境。耕地多為山崗坡地,水利條件較差。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陶土儲量10億噸,煤炭1.8億噸,石灰石10億噸,鋁礬土、紫砂石等礦產資源也有一定的儲量。
神垕風貌
全鎮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80%。禹(州)神(垕)公路、平(頂山)神(垕)公路、禹(州)鄲(城)地方鐵路過境。是鈞瓷藝術發祥地,神垕古鎮被禹州市列為三大旅遊品牌之一。古迹有柏靈翁廟花戲樓,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垕鎮先後被確定為“全國農村100個小城鎮經濟開發試點鎮”、“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河南省改革與發展綜合試點鎮”。2003年9月,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鈞瓷之都”榮譽稱號。2005年11月12日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命名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截止到2018年,神垕鎮下轄10個社區居委會,10個村委會。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城鄉分類代碼 | 名稱 |
411081103001 | 121 | 北大社區居委會 |
411081103002 | 121 | 東大社區居委會 |
411081103003 | 121 | 南大社區居委會 |
411081103004 | 121 | 西大社區居委會 |
411081103005 | 121 | 紅石橋社區居委會 |
411081103006 | 121 | 關爺廟社區居委會 |
411081103007 | 121 | 翟村社區居委會 |
411081103008 | 121 | 清崗澗社區居委會 |
411081103009 | 220 | 溫堂社區居民委員會 |
411081103010 | 122 | 楊嶺社區居民委員會 |
411081103202 | 122 | 白家溝村委會 |
411081103204 | 220 | 駐駕山村委會 |
411081103205 | 220 | 梁橋村委會 |
411081103206 | 220 | 羅王村委會 |
411081103207 | 220 | 邊溝村委會 |
411081103208 | 220 | 苗家灣村委會 |
411081103209 | 220 | 郗庄村委會 |
411081103212 | 220 | 槐樹灣村委會 |
411081103213 | 220 | 白峪村委會 |
411081103214 | 220 | 於溝村委會 |
古老而又神秘的神垕鎮有文字記載是從明朝開始的,而其名字的由來一直是一個謎。《新華字典》里專用字“垕”字介紹:“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而《辭海》又將神垕作為多次鈞瓷故鄉作了簡明的介紹。從近年來出土的關沙、紅陶、篦紋灰陶推斷,早在夏商時期神垕就有人群住,並從事農耕和治陶,由陶而瓷的進化演變說明神垕歷史與華夏文明歷史幾乎是同步的。
神垕鎮歷史悠久。早在夏、商時期這裡就有人類居住,從事農耕和冶陶。自唐代出現鈞瓷以來,神垕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陶瓷中心之一。宋時稱神垕店,明代開始稱神垕鎮,屬鴻暢都,清時屬文風裡。明清時期流行一首民謠:“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斗金錢”,由此可見當時之繁華。
神垕古稱神垕店,明代稱鎮,屬鴻暢都凌錦里;清屬文風裡;民國初年仍屬文風裡,後設神垕鎮。1961年先後稱神垕鎮,1968年改稱神垕公社,1981年改建神垕鎮。
悠久的歷史給神垕鎮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迹。神垕鎮區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各種古寺廟、古民居、古祠堂等40餘處,大多數分佈於以老街為核心,面積達3平方公里的古鎮區內。
唐宋以來的燦爛鈞瓷文化,使神垕中外馳名,與此同時,許多古典傳說也為古鎮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歷史文化亮點。歷史上漢高帝略地賞獵於大劉山;漢光武帝在神垕境內的傳奇遺跡;漢將鄧瑜在這裡屯兵打仗,智退敵兵的故事;李自成起義軍兵駐神垕;清代捻軍兩次攻克神垕;抗日戰爭時期,聞名豫西的神郟抗日根據地和壯烈的乾鳴山保衛戰;鈞瓷職業學校;地下黨組織鬥爭經歷,歷代窯民不屈不撓的罷工鬥爭;更有那歷經滄桑的伯靈翁廟和神奇的“金火聖母”等神話傳說。
神垕鎮因歷史上有外委官吏駐守,經濟富足而注重教育。依制建有孔廟,每春秋丁祭,附近諸生舉行。明清科舉,考中有布政使司、教諭諸官員。
神垕民間文藝有高蹺、旱船、龍燈、舞獅、大響等,每逢節慶,則由各行業籌資聘請河南地方劇種的梆子、曲子、越調等劇團演出,其中當地各窯場自供自演的“一把泥”(窯工)劇團演藝及行頭比較好,小有名氣。地方特色傳統小吃在上坡口一帶,有火燒夾牛肉、燴羊肉、油酥火燒、盛茂祥的糕點等。
神垕老街位於神垕中心鎮區,俗稱“七里長街”,原是由肖河(騶虞河)兩岸的二道街、高老莊、朱園溝、茶葉溝、老窯坡5個古老村莊連片而成的。神垕老街比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老街道,如東大街、老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北寨街、祠堂街、紅石橋街、楊家樓街,總長度約4公里。其間的建築群、建築物和許多有價值的建築細部,乃至周邊環境基本上都做到了原貌保存。
神垕老街由東、西、南、北4座古寨和紅石橋、關爺廟兩個行政街道組成。肖河(騶虞河)從西向東穿過老街,騶虞橋連接著東西兩個寨。老街有多座寨門,寨牆高大堅固,而且都有炮樓,古時主要用作軍事防禦和抵擋匪患,防範洪災。每個寨子都有一個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等,而且和城門一樣,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寨門之上。同時,每個寨子都有不少傳統建築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宅、衚衕。
神垕老街建築沿街兩側布置,景觀獨特,建築類型十分豐富,主要建築包括宗教建築、民居建築、特色市場和店鋪等。其中,主要宗教建築有伯靈翁廟、關帝廟、文廟、老君廟、白衣堂等;主要明清民居有郗家院、白家院、溫家院、霍家院、王家院、辛家院等。此外,還有鈞瓷一條街、古玩市場、望嵩門、騶虞橋、天保寨、鄧禹寨等其他建築或設施。
神垕鎮還有神垕鈞窯遺址、祖師廟、靈泉寺白果樹等幾處文物古迹。神垕鈞窯遺址位於鎮區西南10里的下白峪、劉家門一帶。2000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神垕鈞窯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考古發掘,2001年3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0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祖師廟位於天保寨北、乾鳴山頂,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築為祖師殿,硬山式建築,有月台,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大殿東側為神垕革命烈士陵園,松柏蓊鬱,蒼翠欲滴。靈泉寺白果樹位於鎮區東郊的鳳翅山南麓,由神垕鎮牌坊向西北方向1公里,樹齡1500年以上,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樹后一泉,水質清醇,古名靈泉,俗名扳倒井。原有靈泉寺,其建築今已重建。
禹州為中國古代“四大瓷都”之一,神垕是鈞瓷的主產地,因煤、瓷土、釉土資源蘊藏豐富而名聞中原。神垕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物質條件,促進了神垕陶瓷生產與商貿經濟的發展,加之鈞釉開陶瓷銅紅釉的先河,更有窯變“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特色,所以有“家有萬貫,不抵鈞瓷一片”的珍貴價值。神垕鈞瓷的生產,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2000年9月對位於下白峪、劉家門一帶的神垕鈞窯遺址考古發掘證明,始於唐代,盛於宋。神垕鈞瓷註冊生產廠家83家,其中孔家鈞窯、大宋官窯、苗家鈞窯、金堂鈞窯等已成為規模、檔次較高的大型企業。
鈞瓷之鄉神垕還培養孕育了一大批鈞瓷工藝美術大師,出生於神垕的鈞瓷大師主要有盧廣東、王鳳熹、郄傑等。當代的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富安、苗長強、孔相卿、楊志、楊國政;中國陶瓷工藝大師、河南第一位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晉佩章;中國民協陶瓷協會主任閻夫立;以及一大批河南工藝美術大師等鈞瓷大師。
古廟宇多是神垕的一大特點。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伯靈翁廟,該廟也稱窯神廟、火神廟,是鈞瓷文化的象徵性建築,也是神垕“中國鈞瓷之都”、“火藝之都”的重要標誌,現已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伯靈翁廟位於鎮區老街中心,它始建於宋代,重建於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和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兩次重修。
伯靈翁廟為庭院式的群組布局,其主要建築物有窯神廟、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門。庭院深深,古色古香,充滿神秘色彩。正門為花戲樓,門前一對石獅威風凜凜,氣宇軒昂;青磚飾牆,玻璃金瓦,風鈴叮噹。門旁兩邊石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靈丹寶籙傳千古,坤德離功利萬商”,包含著陰陽八卦、天地造化、工商經濟等諸多內容。樓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馭鈞瓷寶瓶,形象生動,透出祥瑞之氣。
伯靈翁廟窯神殿內供奉著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第二位是司土之神。第三位是司火之神,即傳說中的“金火聖母”。每一位神像背後都有著一段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
花戲樓是伯靈翁廟的山門,和伯靈翁廟是一整體建築。面對伯靈翁廟大殿的一面,是演出用的戲樓,面對大街的一面,是伯靈翁廟的山門,把戲台和山門結合起來而形成過路式戲台。戲樓的結構屬於九脊歇山頂,挑角單檐式建築。屋頂由三色琉璃瓦覆蓋,組成古樸大方的菱形圖案。屋檐下邊有22根攢斗拱和4個轉角鋪就。面闊四柱三間,主間寬3.80米,東西次間寬2.05米,進深均為6.50米。面向大街的山門,門額上建有單檐三坡、挑角廈式門樓一座,它依附於戲樓屋檐之下,小巧別緻,風格獨特。花戲樓內雕樑畫棟,粉壁彩屏,各種青石雕刻玲瓏剔透,精巧雅緻。整個花戲樓,全是木榫連接,沒用一個釘子。關於這一點,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故事。
此外,花戲樓還有一個奇特之處,說花戲樓前的戲樓場面積雖然不大,卻是一個“活地”,看戲的人再多,從來沒有擁擠過。人們說這是與祖師爺顯靈有關,這個傳說恰恰說明了花戲樓建造奇巧,如有神助。
神垕有許多古寨,其鎮區就是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實的寨牆,有的高達3丈有餘,厚2尺多,固如城牆。寨四周和寨牆上建有炮樓,主要用作軍事防禦和抵抗匪患,防範洪災。每個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寨名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古寨門之上。東寨建於清光緒20年,牆體為青磚結構,牆基高2米左右,均為巨石砌成,牆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見方,繞東寨一周,長約6000米。寨門洞高約4米,上部由拱型青磚砌成,門洞長約8米,寨門上方有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炮孔,供瞭望和射擊使用。此寨為何叫“望嵩”,據說站在古寨寨門上,可以看到嵩山,因此稱為“望嵩門”。這些古寨內都有不少傳統建築,如東寨內有伯靈翁廟、關帝廟、白衣堂、貞節牌坊等,還有沿街店鋪及富有時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
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設有保甲組織和武裝民團,以維持地方秩序和防範兵亂、匪患。在教育上,每個寨子都設有學校。因此,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建築各方面看,每個寨子都像一座小城。
傳說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帶著妹妹被王莽軍隊追殺時,妹妹身體羸弱,無力奔跑,被劉秀用土壓在了古龍山即大劉山西側。後來劉秀登基稱帝,為了紀念妹妹,特意回故地厚葬妹妹,壓妹台因此得名。
傳說漢世祖、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軍隊追殺時,曾經到一戶農婦家中討飯吃,該戶主婦當時正在蒸饅頭(口語:饃),該農婦嫌棄劉秀,怕他吃了自家的饅頭,於是就託詞沒有蒸好,不給劉秀吃,後來劉秀等了很久,那家主婦還是說沒蒸熟,劉秀一急之下,生了氣,脫口而出“難道所蒸的不是饃,是石頭?”,拂袖而去。結果,該主婦在揭開蒸籠時,果然應了劉秀的讖語,蒸籠中全部成了石頭,該主婦就把這些石頭倒進了一個坑。後世稱這個地方為“饃石坑兒”(加兒字是為了表明當地口語兒話念法)。
其實,這是一種自然形成的。是風化的石頭解體形成的饅頭大小的小石塊的聚集。只是人們為了懷念一代英明之主劉秀當年逃難至此,所創造的傳說。
神垕古玩市場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神垕鎮境內,距京珠高速50公里;距鄭州100公里;佔地面積約7.48公頃。古玩市場創建於2001年,每逢周二、三開市,到時一街兩行,攤位上珍品陳列,琳琅滿目,多為瓷器、銅器、玉器、古錢幣、像章、古書、字畫等,盡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玩市場逢周二開市。平時為生產、銷售仿古陶瓷的專業街道,同時該地域還聚集了二郎台、老君廟、白雲堂等諸多古迹景點。神垕古玩市場每個交易日展出攤位900多個,客商數萬,出現了營銷火爆、人氣旺盛的局面。古玩市場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古玩交易的品種呈多樣化。由以往比較單一的古瓷器而發展為銅器、玉器、石器、木器、首飾、字畫等數十類上千個品種,人們選擇的空間更大,品種更多;二是外地客商來神垕交易人數成倍增加。客商中省內有鄭州、洛陽、開封,省外有西安、太原、北京、武漢、合肥等。他們不僅買走了神垕眾多的工藝品、古玩藏品,同時帶來了中原地區及南、北古老產區的各式特色工藝品,神垕已經成為知名的“中原潘家園”、全國賣品集散地;三是仿古作坊也直接上市交易。以往他們是坐等客戶上門,如今每到開市日,各仿古作坊都帶著自己的產品參加交易,有條件的實行進店經營,形成了“前店后坊”傳統式生產銷售布局,成為神垕古街的一道風景,使古鎮、古街、古玩融為一體,相映生輝。
有關神垕之名,因何命名,始自何時,諸說不一。一說“神垕”是個星名,因神垕主山(北山即乾鳴山)低、應山(南山即大劉山)高,應山壓住主山,不能出人才。古人在南山建土地廟以壓低應山,在北山建天爺閣以提高主山的位置,並用天上星名命名,用以調節“風水”,願神垕人傑地靈,民富年豐。一說是據《唐六典》卷十四《大卜署》記載:“億式占辨三式之異同,一口雷公式,二日太乙式,三日六壬式。”在“六壬”中有“十二將”、“十二月神”之分。十二月神是正月登明,二月天魁……十二月神垕(十二月大寒,玄枵之次入子宮乃神后將也)。子在五行中屬“水”。因神垕盛產瓷器,窯多火旺,水相應缺少,五行運轉不靈,水火不能平衡,用水命地名以示天上水配地下火,以水濟火為青。《易經》有云:“水火既濟,大器乃成”也有人說商湯在禹州三峰山祈雨有功,當地居民為紀念他,尊商湯為神垕,將神垕取為村名。
還有一說,即明朝永樂二年,此地獲瑞獸騶虞,皇帝下旨,於大劉山前建白虎廟,山後建騶虞橋,廟前廟后,神前神后,神垕之名就演繹而出。
關於神垕的“垕”字,也流傳著幾種有趣的傳說:宋時有人把神垕鈞瓷送往汴京,徽宗一見,喜不自勝,反覆觀賞,連稱:“絕妙,奇珍!”忙問產於何地,侍臣奉告產於神后。徽宗說:“神后出此珍寶,應以土為上。”隨提筆在“后”上加了一個土字,因此,神后就變成了“神(上土下后)”。南宋高宗登基后,認為把山下的土捧到頭頂上,以土壓人不好,於是又把土字搬到下邊,改為“神垕”。到了清朝,慈禧太后很喜歡鈞瓷,聽了關於“后”字變化的故事,認為把土捧到頭上以土壓人固然不好,但踩在腳下也可惜,不如背起來好,這樣又成了“神垢”。還有一說,后字原為“垕”字,下面有土墩,明穆宗朱載垕即位,為避諱,將“垕”字的土墩去掉,寫成“神后”。到清朝恢復原名,又寫成“神垕”。後來一直沿襲習慣用法,仍寫成“神后”。
神垕因產鈞瓷而馳名中外,因而它的命名也為社會各層所關注。建國后,禹州市人民政府和神垕鎮人民政府,曾派人做過調查,並致函詢問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經查驗,在中國天文史上,並無“神垕”這個星名,否定了“神垕”是星名的傳說,其它傳說都無史可考。只有《唐六典》中記有“神垕”是十二月神之—,因它屬水,神垕窯多火盛,用它命名,達到水火平衡。神垕之名可能由此而來。
至於因何命名,從傳說中也不難看出,上述傳說的共同點是:神垕人民對當地豐厚的瓷土資源早已相當重視了,都渴望在神靈保佑下,窯業興旺,經濟發達。即:“神”者神靈也,“后”古時稱大地為“後土”,“神垕”即神靈保佑之地也。
神垕之名始自何時,亦無從查考。據明永樂三年(1405年)《鈞州神垕山神廟碑》文中記載:“……神垕山在鈞州之野……永樂二年秋,有瑞獸出焉……即《瑞應圖》所稱騶虞是也……御制金敕,加錫禮以褒焉。內外群臣拜表稱賀,而茲山之名,一旦播於天下矣。……大明永樂三年秋歲次乙酉周世子奉敕撰。”由此可知,神垕之名,在明永樂三年,即1405年之前已經確立。再據《明史·成祖紀周棣王傳》和《圖書集成·職方典》中記有“瓷器出禹州神垕山”可證,明初“神垕”字即帶有土墩。為避明穆宗朱載星之諱,去掉土墩的傳說是可信的。
古鎮神垕得名源於漢代。高祖劉邦西取咸陽,得益於古龍山物產豐富,養兵蓄銳后,一舉攻下皇城。登基后,便封古龍山為大劉山,並建廟祭天。后王莽篡政,光武帝東逃南陽,在高祖神像身後躲過追兵。為紀念此次化險為夷,並封該地為“神后”。
北宋末年,該地所產鈞瓷為宋徽宗所鍾愛,親題“神鈞寶瓷”“精妙絕品”,並題封“神hou(上‘土’下‘后’)”以示天下皆崇神后之土。高宗南渡在文臣武將復國勵志中社會經濟得到“中興”,閑暇之餘,造訪清河郡府,看到精美瓷器,便有佔取之意,嚇得張浚連夜貢奉。追憶父皇,思賞鈞瓷之美,便仿舊例,設官窯燒制。久燒不成,怒斬窯官。為活命,新任窯官便上奏,神后能燒鈞瓷,是因徽宗御封之故。悻悻然,高宗題筆改“hou(上‘土’下‘后’)”為“垕”字,以示天下之土皆貴於“神hou(上‘土’下‘后’)”。然而,仍舊燒不出,又連斬數名窯官。窯官藝人為了生存,便四處散布說,高宗是半壁河山之主,其封只能算一半,所以燒不出鈞瓷,高宗聽后,只得做罷。
唐宋以來的燦爛鈞瓷文化,使神垕中外馳名,與此同時,許多古典傳說也為古鎮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歷史文化亮點。歷史上漢高帝略地賞獵於大劉山;漢光武帝在神垕境內的傳奇遺跡;漢將鄧瑜在這裡屯兵打仗,智退敵兵的故事;李自成起義軍兵駐神垕;清代捻軍兩次攻克神垕;抗日戰爭時期,聞名豫西的神郟抗日根據地和壯烈的乾鳴山保衛戰;鈞瓷職業學校;地下黨組織鬥爭經歷,歷代窯民不屈不撓的罷工鬥爭;更有那歷經滄桑的伯靈翁廟和神奇的“金火聖母”等神話傳說。
後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祇”,這位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4位天帝。中國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說法,可見主宰大地山川的後土神是相對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貴的大神。
後土對民間來說,並不是一個不熟悉的神,她其實就是人們俗稱的“地母娘娘”。
《禮記·郊特牲》:“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這種對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釋,還是比較樸素。也就是說,古代人類祭祀地神,是為了酬勞它負載萬物與生養萬物的功勞。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1《後土皇地祇》條所載:“天地未分,混而為一;二儀初判,陰陽定位故清氣騰而為陽天,濁氣降而為陰地。為陽天者,五太相傳,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參差玄象。為陰地者,五黃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日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廟在汾陽,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誥封‘後土皇地祇’,其年駕幸華陰親祀之。今揚州玄廟觀,後土詞也。殿前瓊花一株,香色柯葉絕異,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按:應為徽宗)。”
關於後土神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傳說。《國語·魯語》說神明是共工的兒子,能平定九州,成為地神。《左傳》又說是神的名稱:“土正曰後土”《周禮·大司樂》稱“地示”。《禮·月令》稱“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後土”。
如果我們把一些漢代以前的著作集中就可讓我們看到,漢代以前“後土”信仰其實已是一種土地信仰。
《左傳》曰:君履後土而戴皇天。”孔疏:“以地神後土言之。後土著,地之大名也。”
《周禮·大宗伯》曰:“王大封,則先告後土。”鄭註:“後土,土神也。”
《禮記·檀弓》曰:“君舉而哭於後土。”鄭註:“後土,社也。”
《周書·武成》曰:“告於皇天后土。”蔡傳:“句龍為後土。”按《五禮通考》曰:“此以後土為人神。”
《禮記·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後土。”孔疏:“共工後世之子孫,好後土之官。”《五禮通考》曰:“此以後土為土官。”
《禮記》:“南郊祀天,則北郊祭地矣。祀天就陽位,則祭地就陰位矣。”
無論如何,我們如果注意到這些漢代之前的著作,我們會發現,當時後土曾是專指由歷史產生的神明名字,而且“後土”是一位男神的名字。這位男神有個在中國神話中有名的父親。他的父親即是與黃帝爭帝,怒觸不周山的共工氏。後土又有一個神話中有名的孫子,即曾位鍥而不捨追蹤太陽的理想家“夸父”。
《山海經,海內經》:“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同上《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註:“後土,共氏之子句龍也見昭公29年《左傳》,又見《海內經》。”
《海內經》:“共工生後土。”
《國語·魯語》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看來即《山海經》“共工生後土”神話之歷史化。
在所有這些有關後土的記載中,我們以為最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的記載。根據這一記載,“後土”掌管的是死者的世界。
山海經的原始版本應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檔案。早在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茅盾以“玄殊”為筆名寫作《中國神話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經》的內容與《楚辭》互相對證,發現到在春秋時代。根據《楚辭》的《招魂》一篇,後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
《山海經》的《海內經》說:“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郭註:言丘上人物盡也),有大幽之國,有赤脛之民(郭註:膝以下盡赤色)。”
茅盾以為這裡所說“幽都”之內,凡物皆黑,頗與希臘神話中說的冥國內陰慘無光相仿。原始人對於死後世界的觀念大都是慘厲的。但《山海經》的“幽都”神話並不完全。茅盾還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內容,才能說明後土是幽都之王:
“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王逸註:地下幽冥,故稱幽都。)土伯九約,(王逸註:土伯,後土之侯伯也。約,屈也。)觺觺些。(王逸註:言地下有土伯執衛門戶,其身九屈,有角,主觸害人也。觺,利貌)敦肱血拇,(敦,厚也;肱,背也;拇,手拇指也。)逐人駘駘些。(駘駘,走貌。)參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相傳有個朝代的皇帝做了一個夢,看到一對紅似殊砂、鮮似雞血、晶瑩透亮的花瓶,十分惹人喜愛。第二天,他派大臣四處查訪,終於打聽到是神后鎮燒的,皇帝傳下聖旨,讓神后窯工為他燒制出夢中所見的花瓶。
鈞瓷窯變不易掌握,生產條件又落後,十窯九不成。可是皇帝的聖旨誰敢違抗呢?有個窯工經過千辛萬苦,總算把花瓶燒出來了,送給皇帝一看,皇上大怒,當著群臣說:“這些東西和我夢中所見的根本不一樣。”接著又傳下一道聖旨,十天之內燒不出夢中花瓶;所有窯工滿門抄斬。窯工們日夜趕燒,期限快到,仍然燒不出來。
有個窯工之女名叫艷紅,不但長得美麗,而且心地善良,從小跟父輩學會了瓷器的造型和燒制手藝,此時大禍臨頭,艷紅決心以身試火,讓自己的血氣滲入籠中,凝結在花瓶上。她想,反正燒不成也是死,燒成了可以給父老兄弟免去一場災難。主意一定,當爐火燒到決定釉色的關鍵時刻,她登上窯頂,一頭栽進窯里,但見窯中紅光瀰漫,紅浪滔滔。出窯時,一對玉般晶潤、血般艷紅的花瓶亭亭玉立在匣缽之中。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為她蓋了廟、塑了像,讓子孫後代懷念她。這就是後來傳說中的金火聖母。
古時候,神垕有個老窯工叫王鈞,老伴去世早,收養了一個兒子,起名王小,在大劉山騶虞河邊以燒制鉤瓷為生。
有一天晚上,王鈞剛睡下,蠓隴中聽見有人喚道:“王鈞醒來,王鈞醒來。”他起來看看,屋內連個人影也沒有,翻個身又人睡了。不大一會兒,只見一道紅光,照得小屋如同白晝,王鈞翻身坐起,只見一位紅光滿面的白髮老人坐在床邊。老人對王鈞說:你燒造鈞瓷不得秘訣,我今奉玉皇太帝之命,特來點化於你。但凡仙之間不能通話,我手書二字,啟發於汝。”說著操起一根柴火棒寫起來。王鈞一看,是“心血”二字。正待細問,老人將手一擺,又寫道:“天機不可泄露,得秘訣之後,子孫造福人類,不可漁利他人,否則,得而復失。”寫罷,飄然而去。
第二天,王鈞醒來,回憶昨晚之事,原來是一場美夢。說起王鈞手藝,真是出類拔萃,七里長街同行無一可比。他做的鈞瓷如碗、盤、爐、鼎、瓶、洗、盆、缽等,設計合理,造型大方,就是掌握不住火候,燒出的產品常因釉向下流走過多造成報廢,使他傷透了腦筋。昨晚仙翁指點,可是人的鮮血何處尋呢?左思右想,毫無辦法。最後拿定主意,自己以身試火,取得經驗傳給子孫。他將養子王小叫到跟前,將仙翁指點自己試火一事告訴兒子。王小撲通跪下說:爹爹,萬萬不能,萬萬不能啊。王鈞臉色嚴肅,扶起兒子說:“我兒不必多慮,天意如此。”王小見父親主意已定,也暗地裡打定了主意。幾天後,父子倆將坯子上好釉裝進窯里,點上火,連燒三天三夜,只見窯內濃煙翻滾,火苗不住地往上躥。王鈞雙眼布滿血絲,汗流滿面,對兒子說:“孩子,就看今夜了,我餓了,你去拿個饃來。”王小不知是計,回身拿饃去了。王鈞目視蒼天大呼:“蒼天有靈,莫負老漢一生心血。說罷,脫光衣服,爬到窯頂,跳進熊熊的窯火中。
王鈞往火中一跳,立刻急壞了暗中相助的自發仙翁。他在窯旁整整蹲了三天三夜,只等今夜助王鈞一臂之力,誰知王鈞竟縱身跳人窯火中,頓足嘆道:“罪過!罪過!”他見事已不可挽回,遂用手點化。只見窯內濃煙頓消,紅浪翻滾。王小拿饃回來,見到父親衣服,一切明白,遂大叫一聲,氣絕於地。悠悠間,王小來到大劉山上,看到一位白髮仙翁正在和爹爹談話。王小急忙趕到跟前,拉著仙翁的手說:“救救俺爹。”仙翁說:“此乃天數,命該如此,也是老夫罪過。你要繼承父業,做好鈞瓷,貢獻世人。汝父今已位列仙籍,不必為慮。”言盡,拉著王鈞直上天空。王小抬頭看時,只見半空中飄落下一張紙條,拿起一看,上書“可用雞血代替”六個大字。
再說,眾鄉鄰見王鈞已死,慌忙救醒王小,他擦了擦充血的雙眼,看看窯中火勢,只見各種造型的鈞瓷作品像塗了一層顏色一樣,五光十色,艷麗奪目,十分好看。恍惚中,好像看見父親身影一樣。他悲痛地對鄰居們說:“不管這一窯是什麼紅色,都叫雞血紅。”果然,出窯后顏色漂亮的就數雞血紅了。此外,還有玫瑰紅、海棠紅、茄皮紫等顏色。人們為了紀念王鈞,在神后火神廟裡塑了他的像。數百年過去了,這故事一直在神垕流傳。
宋朝時,陽翟一帶民間普遍燒造青釉瓷器,有一老婦領著幾個兒子燒一座瓷窯。一天開窯時,突然出現了幾件帶有紅紫斑的彩釉瓷器,老婦喜出望外,想必是“窯神爺”顯靈,忙喚全家老小,到伯靈翁廟燒香磕頭。但燒第二窯時,卻又不見這種釉色了。老婦甚是納悶,為啥“窯神爺”不靈了?這時,她忽見作坊屋地下有不少銅屑,就問兒子誰撤的?兒子都說不是自己撤的,只有一個過路的銅匠,前幾天在這裡宿過一夜。老婦心想,莫非紅釉和這銅屑有關係?於是就把銅屑配在釉里,果然又燒成比第一次更鮮艷、更美麗的玫瑰紫釉。消息傳開,遠近窯場都紛紛仿效製作。後來,又有巧匠把銅礦石配在釉里,也燒成了紫紅釉。從此,青釉器就不是單純的一色釉,而是有多種多樣的色調,彷彿在蔚藍的天空中忽然湧現出片片紅霞那樣美麗。
“蚯蚓走泥紋”是鈞瓷釉面上一種特殊的紋路,形似蚯蚓在泥地上爬過留下的痕迹,呈蜿蜒曲折而又長短不同的線狀,有的為單線條,有的為多線條相互交叉。這種紋路源自宋鈞官窯,為鈞瓷所獨有,是鈞瓷窯變的藝術特徵之一。
關於蚯蚓走泥紋,在禹州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原先禹州城北關的潁河水很深,水裡邊生活著魚鱉蝦蟹等水族。水族有個共同的首領,叫做“頭王”。這頭王至高無上,掌握著水族們的生殺大權,厲害得很。
蚯蚓那時候也生活在水裡,和螃蟹、螞蝦一樣在水裡游來游去。蚯蚓還和螃蟹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螃蟹頭上的兩個鉗子無意間夾斷了螞蝦的兩根長須,螞蝦就到頭王那裡去告狀。這螞蝦精得很,它為了能告倒螃蟹,就偷偷送給頭王一顆夜明珠,頭王一見十分歡喜,就收下了。常言道: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頭王受了賄,就向著螞蝦,於是判螃蟹有罪,要用爐火燒死。
蚯蚓聽說了這事,很為螃蟹不平,就去找頭王評理,頭王哪能聽得進去,不由分說,也判蚯蚓與螃蟹同罪,一塊處死。
兩個行刑的水鬼押著螃蟹和蚯蚓來到岸上,四處尋找有爐火的地方,轉來轉去,來到潁河南岸的鈞窯場,剛好見窯工們正在裝窯。兩個水鬼就乘人不備,把螃蟹和蚯蚓裝進了放鈞瓷釉坯的籠盔里。螃蟹趴在了一個雞心盤上,蚯蚓趴在了一個鼓釘洗里。兩個水鬼在暗地裡看著窯工們把窯裝好,封住了窯門,只待點火了,就返回水裡向頭王復命去了。
一會兒,窯工們就把窯點著了火。頓時窯里煙霧瀰漫,熏得螃蟹直流眼淚,眼淚都滴在了雞心盤上,它受不了了,就掙扎著往盤外爬,終於爬出了盤子。這時窯里溫度已升起來了?螃蟹還是被燒成了灰。蚯蚓呢,開始也在鼓釘洗里往外爬,但鼓釘洗邊沿兒高,蚯蚓爬得又慢,沒多會兒也被燒成了灰。
這窯鈞瓷住火后開窯,窯工們發現有個雞心盤裡出現了不少像珍珠樣的斑點,有一件鼓釘洗上出現了很多像蚯蚓爬過一樣的紋路。窯工們覺得這種斑點和紋路很好看,就分別起名叫“珍珠點”和“蚯蚓紋”。從此以後,凡是在這個窯里燒出的鈞瓷,窯窯都有幾件帶蚯蚓紋的,間或也有珍珠點出現。窯工們都感到很神奇,不知是咋回事兒。但是潁河裡的水族們知道,這是螃蟹和蚯蚓的冤魂不散啊!不該死罪,硬被判成死罪,這實在是天大的冤枉!
螃蟹和蚯蚓被爐火燒死後不久,蚯蚓的後代們覺得這個頭王太霸道,不想再在水裡受欺負,就搬家來到了陸地上,拱到土裡去呆著。但完全離開水還不行,看哪兒土濕,就往哪兒去,還經常在濕泥地上爬來爬去。後世的人見了,只知道蚯蚓會拱土、走泥,人們就把“蚯蚓紋”改稱為“蚯蚓走泥紋”了。
在鈞瓷諸多的品種中,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造型,它由六個葫蘆組成,中間是一個大葫蘆,大葫蘆的周圍有五個小葫蘆與之連成一體,這個器型的名字叫《五子登科》。說起這個《五子登科》,還有一段不尋常的來歷。
在我國宋朝,有一個姓竇,名禹鈞,號燕山的人,年輕時發奮苦讀,連年趕考卻一直未能考中。後來結婚成家,心灰意冷,已無意求取功名。他膝下有五個兒子,即儀、儼、侃、仲、僖,個個聰明伶俐。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兒子們的身上,決心教導他們成材。他讓孩子們閱讀自家豐富的藏書,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指導孩子們的學習,同時把他過去學習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得失都講授給孩子們聽,加上他這幾個兒子的刻苦努力,一個個陸續登上皇榜中舉了。這件事在當時轟動很大,朝野上下人人盡知,一時傳為美談。
有了這件事,當朝皇帝就想廠若是天下做父母的都能像竇燕山這樣教子有方,使子孫後代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為國盡忠,何愁我宋室天下不代代強盛。為鼓勵天下百姓都效法竇燕山,讓世人都努力學習,勤奮攻讀,有志於功名,皇帝就傳下兩道聖旨:第一,把竇燕山教子成材的事迹編人正在定稿的蒙學讀本《三字經》中,流芳百世;第二,做一件永久性的器物,來紀念這件事,並限期半年完成。丞相接旨后,立即去辦。第一件事,丞相讓主持編寫《三字經》的大臣去辦,很快就辦妥了。所以,我們看到的《三字經》中有了這樣幾句話:“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義方,是指為人處世的規矩、法度、道理等,泛指家教。但第二件事,丞相頗費思量,限期已過了一月,還沒考慮出來。在選用什麼材料上,丞相一直拿不定注意。
有一天,丞相正在書房靜坐沉思,門官來報,說是專管進貢瓷器的官員來訪。丞相一聽,眼睛一亮:對呀,這件永久性的器物何不做成瓷器呢?瓷器是放不壞的,而且又美觀。丞相當下就決定選用瓷器來作紀念品,並且要用鈞窯的瓷器。他選用鈞瓷有兩個原因:一是竇燕山名叫禹鈞,丞相博學多才,馬上聯想到出產鈞瓷的陽翟是大禹的故鄉,那裡還有大禹之子夏啟即位大享諸侯的遺跡“古鈞台”,而鈞台附近就是御用鈞窯場。丞相心裡說,用鈞瓷作紀念物品可能是天意。二是鈞瓷晶瑩玉澗,五彩斑斕,名列五大名瓷之首,不像其他瓷器的色調那麼單一。丞相命貢瓷官在限期之內,燒造出寓意深刻的鈞瓷貢獻給皇上,完成聖上旨意。貢瓷官領命后,不敢懈怠,回到鈞窯場,馬上命人設計畫圖,制訂製作方案。最終選定用吉祥葫蘆來完成這一重要使命。器物造型是中間一個大葫蘆,周圍有五個小葫蘆與大葫蘆連成一體,五個小葫蘆寓意五個兒子,大葫蘆寓意科舉。葫蘆與“福祿”諧音,而且有“千秋萬代(蔓帶)”的寓意,正合皇上永久性的旨意。鈞瓷窯工們白天黑夜不停地輪流干,從制坯、上釉到燒成,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操作,不敢有一絲馬虎。經過多次失敗,終於在最後的限期內燒制出了一件精美的窯變鈞瓷珍品。
貢瓷官把這件鈞瓷珍品用絹布小心翼翼地包了一層又一層,馬不停蹄,星夜護送到京城丞相府,丞相進宮親自奉獻給皇上。皇上一看,只見六個寶葫蘆閃閃發光,釉色紫紅相映,釉面上數條彎曲的紋路形如蚯蚓走泥,煞是好看,而且選材恰當,寓意深刻。皇上看後龍顏大悅,下旨嘉獎丞相、貢瓷官及鈞窯工匠,並御賜這件鈞瓷叫做《五子登科》。《五子登科》的名字也就這樣流傳下來。
“觀音瓶”造型是鈞瓷常見的一個品種,其基本形體是喇叭口、脖頸內收、豐肩、圓腹、直腿到足,與人們所見的美術作品中觀音菩薩手上所持凈瓶相似。民間傳說,觀音所持的凈瓶實際上就是一個鈞瓷瓶,是鈞瓷藝人送給觀音的,觀音非常喜愛,後來就成為隨身攜帶的一件寶物,用於盛甘露、降甘霖,普度眾生。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年禹州一帶大旱,烈日炎炎,禾苗枯黃。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雲遊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發,要施法降甘霖下場透雨,拯救禹州黎民百姓。觀音心想:“東海水深,取之不盡,何不用它一用?但山高路遠,用什麼東西把水盛過來呢?聽說這一帶出產一種寶瓷,用寶瓷瓶來盛水豈不是很好?”觀音來到一家窯戶門口,輕叩柴門,門開了,開門的是一位姑娘,名叫彩虹。彩虹認出是觀音菩薩,跪倒就拜,請求觀音菩薩快救禹州百姓。觀音說:“我就是為這事來的,快起來吧。把你家的鈞瓷寶瓶借給我用用。”彩虹一聽,高興極了,趕忙回屋拿出一個精美的鈞瓷寶瓶,並一再說要把這個寶瓶奉送給觀音菩薩。觀音見她心誠,就愉快地收下了。
觀音來到東海上空,把寶瓶口朝下,嘴裡念念有詞,只見大海里一股水柱直衝上來,鑽進寶瓶口裡。觀音用寶瓶吸罷水,返回到禹州上空,手捧寶瓶開始行雨。寶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傾盆大雨。寶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不停地下。地里的莊稼喝足了水,禾苗直挺挺地往上長,變得綠油油的。禹州一帶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謝觀音菩薩降下甘露。觀音看雨水已經下足,就收起寶瓶,駕著樣雲到其他地方普度眾生去了。
雨過天晴,各家各戶又開始照常幹活兒。彩虹姑娘有心思,她照原先送給觀音菩薩的那個瓶樣,又燒制了許多鈞瓷瓶,並取名叫“觀音瓶”——這就是觀音瓶造型的由來。由於觀音瓶造型簡潔,線條流暢,比較適於鈞釉的變化,加上與觀音菩薩有一定的聯繫,有吉祥幸福之意,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盛燒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