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博斯普魯斯大橋(Boğaziçi Köprüsü)通常指1968年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建造的懸索橋,該橋又名歐亞大橋,修築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徠最窄處,於1973年10月正式通車,是第一座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並連結亞洲與歐洲兩大陸的跨海大橋。
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大橋共有三座,分別於1973年、1988年、2016年通車。
1968年,第一座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大橋開始修建,修築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窄處。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從此,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關口,並連接歐亞兩大洲。它將被海峽分割的城連在了一起,也把歐亞兩大洲連結在一起。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1988年,第二座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大橋通車。
2016年8月26日,第三座跨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通車,連接其歐亞兩端的交通更為便捷。
1973年10月30日,舉世聞名的連接歐亞兩洲的大橋——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正式建成。大橋長1560米,寬33米,橋面可以並排行駛六輛汽車。這是一座弔橋,海峽兩岸每邊有一個“門”字形的橋塔,水中不設橋墩。整個橋身用兩根粗大的鋼索牽引,每根鋼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鋼絲擰成,西岸的橋塔重6萬噸,東岸的橋塔重五萬噸。如果橋上停滿汽車,西岸的橋塔就會向里傾斜86厘米,東岸橋塔就會會向里傾斜90厘米。
大橋的橋面離海面64米,各種大型船隻都可以在橋下通行無阻。博斯普魯斯海峽在土耳其境內,它把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從中切開一分為二。伊斯坦布爾是遊覽勝地,歐、亞兩洲的分界線。海峽全長30.4公里,最寬處2.4公里,最窄處只有708米,最深處為80米,最淺處27.5米,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兩岸懸崖陡壁,形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座大橋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把這座城市連成一個整體。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從遠處眺望,雄踞海面的大橋,猶如一條巨龍橫卧,蔚為壯觀。海峽大橋東岸是亞洲,西岸是歐洲,伊斯坦布爾最初的老城區就建在西岸金角灣南部的岬角上,如今還保留著歷代修整的城牆。市內蜿蜒曲折的古老街道上,殿閣林立,寺塔如雲,而寬敞筆直的阿塔土耳其大道和獨立大道兩旁卻高樓簇起,樹木成蔭,清晰地顯示出這裡薈集了東西方各種文化。每當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海峽大橋和兩岸燈火通明,水面熠熠泛著銀光,倒映出岸上的古堡、清真寺、屋影和林影,五彩繽紛,充滿神奇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橫跨海峽的兩座大弔橋與亞、歐兩邊的高速公路相連,人們驅車從亞洲出發,穿越大橋,沿著寬闊的高速公路,可以直達歐洲各國,開闊壯麗的大橋,縱橫交錯的公路,上下迴環的立交橋,組成了一幅雄偉的海峽交通圖。
大橋全長1560米,造型獨特,兩座塔橋之間跨越海峽水面部分的橋長1074米,橋寬39米,高出海面64米。橋的兩頭各有一呈“門”字形的橋塔,水中不設橋墩,整個橋身用兩根粗大的鋼索牽引,每根鋼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鋼絲擰成,是歐洲第1大弔橋,也是世界上第4大弔橋。
大橋正中有一道白線,白線以東是亞洲,以西是歐洲。橋面可以並排行駛6輛汽車,如果橋上停滿汽車,西岸橋塔就要向里傾斜86厘米,東岸橋塔則傾斜90厘米。如果碰上海面上刮大風,大橋會左右擺動一二米。不過,這些都不會發生什麼危險,不必為之恐懼。這座橋上規定只行駛汽車,不準行人步行通過。大橋的橋面離海面64米,各種大型船隻都可以在橋下通行無阻。
博斯普魯斯海峽在土耳其境內,它把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從中切開,一分為二。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橫跨海峽,把這座城市連成一個整體。
博斯普魯斯海峽
由於兩洲各國間的商貿等各種交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斷增多,它的地理位置尤具戰略意義。公元前5世紀的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率領軍隊西侵歐洲時,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建造了一座浮橋。東羅馬帝國時期十字軍東征時,曾乘船渡過這裡,直逼耶路撒冷。
1841和1871年,土耳其曾先後制定了通過海峽的商船和軍艦的管理條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英、法等國曾達成一項秘密交易:如果它們在戰爭中取勝,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大片土地,以及這兩個海峽之間的馬爾馬拉海中的島嶼將歸俄國。交換條件之一是英、法的船艦可以自由通過海峽。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列寧宣布廢除這一秘密條約。如今,海峽兩岸的土地主權均屬土耳其。通過這個海峽的船隻,按照1936年在瑞士蒙特羅簽訂的《關於海峽制度公約》的規定行駛。在海峽南端的最窄處,飛架著世界第四大弔橋、歐洲第一大弔橋──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它氣勢雄偉,橫跨在海峽西岸的奧爾塔科伊和東岸的貝伊勒爾之間,連接著歐、亞大陸。
大橋於1970年動工興建,1973年建成。整座橋長1560米,橋面寬33米,可同時并行6輛汽車,橋身高出水面64米,跨越水面1074米,兩端引橋分別為255米和231米。橋的兩端各有一呈“門”字形的高達165米的橋塔,位於東岸的重5萬噸,西岸的重6萬噸,橋塔的牽引力達15400噸。大橋水中沒有橋墩,整個橋身以兩根巨大的鋼索牽引,支撐著整個橋面,每根鋼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鋼絲擰成。
整座大橋宛若一條長虹飛架在海峽兩岸,溝通了歐亞兩洲的交通和運輸,方便了兩洲人民間的交流。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中央有從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的急流,水底下則有從馬爾馬拉海流回黑海的逆流。魚群季節性地隨水流往來於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使得這一帶的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海峽兩岸分屬歐亞兩洲,但景色十分相似。草地、樹叢,片片翠綠;高樓、小屋,點點朱紅。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巍峨王宮,傍水聳立,古堡殘垣,矗立岸邊。在海峽的中段,兩岸各有一個14-15世紀的古堡,像一對威武的雄獅,昂首挺立。海峽的自然風光與歷史古迹相映成輝,博斯普魯斯海峽已成為土耳其的著名旅遊景區之一。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土耳其人喜愛綠色、白色和緋紅色。禁忌紫色和黃色,因為黃色標誌著死亡。在土耳其應慎用綠三角,綠三角是免費用品的標誌。他們在布置房間、客廳時,絕對禁忌用花色,因為民間一向認為花色是凶兆,是禁色。土耳其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喜歡喝葡萄酒以外的酒,喜歡吃牛、羊肉,喜歡駱駝。禁忌吃豬肉,及把豬、貓、熊貓作圖案。按當地的習慣,到鄉下時,有時必須脫鞋才可進入房子。
土耳其人有時也請客人到家裡做客,他們通常是在飯館里招待客人,輕鬆愉快地吃頓晚餐。如果你被邀請到家裡吃飯,可以帶上一束鮮花,一些糖果或點心做為禮物,主人會喝酒的話,也可以帶上一瓶酒。土耳其是個伊斯蘭教國家,切記,進入伊斯蘭教寺院時務必脫鞋。
藍色清真寺位於聖索菲亞教堂對面,由SultanAhmet興建,由於寺的內牆鋪滿了藍色的磚塊,故得名,寺外共有六座拜望塔,由於拜望塔的數量與聖城麥加的清真寺一樣,惹起阿拉伯人的不滿,認為麥加是伊斯蘭教聖城之首,不能與藍色清真寺相提並論,最後決定在聖城麥加的伊斯蘭教寺前多建一座拜望塔,以示其超然的地位。寺內鋪滿了方地毯,部分內牆及窗子已經重新裝修。
雅密斯神殿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位於從伊茲米爾南下至艾菲索的途中。雅密斯是艾菲索斯城的保護女神,羅馬人稱之為“月神”黛安娜。修爾卓考古博物館收藏有雅密斯神像,女神服飾上布滿動物和植物雕刻,最特別的是她胸前有眾多排列整齊的乳房,象徵著母親對子民博愛的胸懷。雅密斯神殿最早建在艾菲索斯城中心,由於海水上漲遷往城外重建。傳說神殿四周共有127根高聳圓柱,面積比雅典的帕特農神殿大四倍。數世紀以來,神殿遭敵人入侵而被摧毀,後來逐漸埋入沙土中。19世紀被人發現時,只尋得幾根斷柱。只剩下一根斷柱和無數殘破石頭。雄偉變成眼前的一片荒蕪,讓人嘆息不已。
在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間,貝爾加馬是一個繁華的希臘系王國,首都貝爾加馬與埃及的亞歷山大齊名,同為學術文藝的中心地。貝爾加馬遺跡規模相當龐大,若想仔細參觀至少需要一個月。這兒有一個在希臘本土都沒有的可容納二萬人的大圓形劇場。歷經兩千數百年的風霜,劇場風化了不少,然而其內部的音響效果,至今仍震撼著前往參觀的人。即使是坐在劇場最上面,舞台人物的面孔已不易識別,但卻仍能清晰地聽見舞台上的對話。今天,古老的劇場已經風化,觀劇的人早已朽爛,可古希臘的藝術之花卻流傳至今,依然嬌艷的綻放。貝爾加馬還有為數甚多的體育館,神殿以及野外競技場等,所有希臘化時代的遺跡,貝爾加馬保存得最為完整。崩落的大理石柱與石塊,雖然歷經兩千多年的時間,其表面卻不曾長出青苔,象土耳其文明的根苗從來不曾腐爛。
2008年4月3日,北京2008年奧運火炬將傳遞至第二站――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中國駐土耳其大使孫國祥和中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事張志良將擎起火炬,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傳遞,讓奧運聖火從亞洲“跑”向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