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村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下轄村

石家村毗鄰南部商務區和繞城高速,距離鄞州區區政府僅3.5公里,從喧囂到寧靜僅10分鐘車程。

石家村有大量的古建築和發達的水系,是江南水鄉的縮影。區位優勢、文化優勢、古建築和水鄉優勢讓石家村具有了其他古村落無法比擬的條件。

歷史沿革


方圓1平方公里的村莊里,小橋流水,祠堂、義學、民宅、街市、河埠頭,從清代到現代的建築鱗次櫛比;這裡30%以上的建築保存完整,有26幢建築記錄了家族興衰,有8處建築已錄入文物普查資料庫。它就是距南部商務區一步之遙的鄞州首南街道石家村。
鄞州區首南街道石家村,一個由北宋開國將領石守信後人聚族而居、沉澱了無數歷史記憶的村莊。隨著城市的發展與新農村改造,古老的石家村正面臨著拆遷,村裡已經人去樓空。從鄞州區文物部門獲悉,石家村基本具備申報歷史文化名村的條件,建議通過規劃、修葺讓它煥發新的活力。
石家村文化底蘊深厚。石守信的後人在明初遷入后,一直熱心公益,石家村的家規祖訓,和現在提倡的慈善文化本質上也是一致的。

文化


歷史傳說

石家村
石家村
石家村地處鄞南平原,以石姓為主的村人相傳是石守信的後人。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村落已具有一定規模。
中石祠堂是石家村僅存的祠堂,也叫中石德房民居,關於它還有一個故事。據說有一個以乞討為生的石氏寡婦,收養了一個叫石人孝的孤兒,養母死後,石人孝乞討到了上海,為人忠厚的他後來發了家。晚年,石人孝拿出了很多錢用於公益事業:建義莊、立學校、修道路、賑災民。還在石家村建造了一幢24間的走馬樓,名曰“德房”。他把養母用過的討飯籃掛在正中間的棟樑上,以此銘記養育之恩。解放后,這幢房子曾為鄞縣人民政府駐地,後為國家糧庫。
存義小學(舊址)坐北朝南,最前面是兩間兩層廂房,在廂房的二樓西面牆壁上有一扇僅容一人通行的木門,門下的牆壁上還有兩塊突出的石構件。這是一扇逃生門,一旦發生火災,可以打開這扇門,沿著踩腳石下樓逃生。
石富房民居是一幢清代的房子,它保存完好,靜靜地坐落在村頭轉角的地方,主人已經搬出,任憑天井裡的玉蘭花開了又謝。

文物古迹

在石家村,除了隨處可見的老宅,還有古橋。
武威橋,是一座三孔平板石橋,橫跨在塘河之上,將村外的菜地和村莊連接了起來。橋額上記載,該橋建於清咸豐年間。為什麼叫武威橋?村民石偉祥說,村裡太公的祖上是北宋名將石守信,石守信死後被封為武威郡王,以武威命名這座橋,既是對先祖的追憶,也體現了石氏族人的自豪感。
磊村的谷我橋是另一座橫跨在石家村南河河沿上的單孔石樑橋。石家村由東石、西石、中石三個自然村組成,三石成磊,磊村就是石家村。《詩經·小雅·甫田》里說:“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谷我橋,是一座承載了農耕文化記憶和鄉愁的橋,建於民國二年。
有橋有河,就有河埠頭。稍大一點的河埠頭邊還有一條條石板路。旱季時,石板路是縴夫走的道,河埠頭上那塊有圓孔的石頭則是系船石。

社會


開發保護

因為地勢低,遇到颱風天石家村比較容易進水。2014年初,首南街道發放了城中村改造的民意調查,絕大部分居民願意搬遷。2015年下半年,改造工作正式啟動,到目前,有97%以上的村民簽訂了協議。
在改造前,石家村居住著1375名本地人和3000名外來人員。現在,這裡基本上是人去村空。家燕在村邊的塘河上飛來飛去,一幢幢不同年代的房子靜默地矗立在煙雨中,部分老宅倒塌。石人孝建的德房民居也部分損毀,最前面的廊檐木柱下的兩隻石礎已經不見,據說是被人偷走了,村民用磚石墊上以支撐木柱。
石家村周圍有大片的農田,村落里水系發達古建築密集,如果能夠系統地進行開發和保護,將會成為南部商務區附近一處很好的文化功能區,是人們旅遊休閑的好去處。不僅可以留住鄉愁,還可能創造經濟價值。街道有決心將石家村保護下來,但最終還需要區里與市裡的規劃部門牽頭協調。

代表人物


鄞州區文管辦主任金琪軍,他從天一閣查詢到了石家村的家譜,家譜中的家訓體現了家族內部互助的理念,如“有貧而不能殮葬者宗族助其衣衾棺槨葬埋,有貧而產子者宗族助其饘粥之資”。此外,家譜還記錄了族人中有南宋紹興五年的榜眼,這些都進一步豐富了石家村的人文歷史內涵。石家村還走出過一些近代名人,如著名口琴演奏家石人望、扮演過喜兒的舞蹈家石鐘琴以及中科院院士石鍾慈等。文保部門將進一步考證,看是否能在石家村找到他們的故居或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