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小筒天牛

菊小筒天牛

菊小筒天牛,拉丁學名Phytoecia rufiventris Gautier,產於中國大部分地區,為害作物有朱頂紅、多種菊花、榆、艾納金等。

概述


中文名稱;菊 天 牛
英文名稱:
中文別名:菊小筒天牛、菊虎
菊小筒天牛
菊小筒天牛
拉丁學名:Phytoecia rufiventris Gautier
分類地位:昆蟲綱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天牛科 Cerambycidae

產 地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重慶、四川、貴州、江西、福建、廣西、廣東、台灣。

體態特徵


體長10mm左右;前胸背板中區有1個很大略帶卵圓形的三角形紅色斑點;前胸背板寬大於長,刻點粗密,紅斑內中央前方有1條縱形或長卵形區無刻點,且突起。鞘翅刻點極密而亂,絨毛均勻,不形成斑點。
形態特徵:成蟲 圓筒形,頭、胸和鞘翅黑色,體長11-12mm。觸角線狀12節,與體近等長。前胸背板中央具1橙紅色卵圓形斑,鞘翅上披有灰色絨毛,腹部、足桔紅色。雄天牛觸角比身體長,雌蟲短。卵 長2-3mm,長橢圓形,淺黃色,表面光滑。末齡幼蟲 體長9-10mm,圓柱形,乳白色至淡黃色,頭小,前胸背板近方形,褐色,中央具1白色縱紋。胸足退化,腹部末端圓形,具密集的長剛毛。離蛹 長9-10mm,淺黃色至黃褐色。腹末具黃褐色刺毛多根。

為害


為害作物:朱頂紅、多種菊花、榆、艾納金等
為害癥狀:成蟲啃食莖尖10cm左右處的表皮,出現長條形斑紋,產卵時把菊花莖鞘咬成小孔,造成莖鞘失水萎蔫或折斷。幼蟲鑽蛀取食,造成受害枝不能開花或整株枯死。
發病特點:年生1代,以幼蟲、蛹或成蟲潛伏在菊科植物根部越冬,幼蟲常佔50%,成蟲和蛹各約佔1/4。翌年4-6月成蟲外出活動,5月上旬-8月下旬進入幼蟲為害期,8月中、下旬- 9月上中旬又開始越冬。該蟲白天活動,9-10時及15-16時最活躍,多在上午交尾,14-15時產卵,卵單產,卵期12天。初孵幼蟲在莖內由上向下蛀食,蛀至莖基部時,從側面蛀1排糞孔,還沒發育好的幼蟲又轉移它株由下向上為害,幼蟲期90天左右,末齡幼蟲在根莖部越冬或發育成蛹或羽化為成蟲越冬。天敵有赤腹繭蜂、姬蜂、腫腿蜂等。

防治方法


(1)每年於4月下旬-5月上旬菊花母株分根繁殖時,挖根部土壤查越冬成蟲。 6-7月進入成蟲活動期,於清晨露水未乾時在田中捕殺成蟲和滅卵。
(2)發現菊花莖鞘萎蔫時,從斷莖以下4-5mm處摘除,集中處理。
(3)找新鮮蟲孔,用注射器注入40%樂果乳油或50%殺螟松乳油或50%敵敵畏乳油200倍液,使藥劑進入孔道,再用泥封住蟲孔。還可用3%辛硫磷顆粒劑0.3g裹上棉球從蟲孔塞入,外用棉花塞住。

主要天敵


常用藥劑:殺螟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