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廣宗寺的結果 展開

廣宗寺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廣宗寺

廣宗寺藏名“丹吉楞”,俗稱南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潤別立境內,賀蘭山西麓的一個山谷之中,距巴彥浩特鎮東南23公里左右,該寺有6個屬廟,是原阿拉善八大寺中規模最大、名望最高的寺廟。

簡介


內蒙古廣宗寺圖集
內蒙古廣宗寺圖集
由二十餘座建築群組成。其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富麗堂皇。主要建築有大雄 寶殿、大經堂、黃樓寺等。其中供奉西藏第六世達賴喇嘛遺體寶塔的大殿稱為“黃樓寺”。
廣宗寺(南寺)風光
廣宗寺(南寺)風光
黃樓寺是一座兩層樓閣的建築,其前部為81間,後部為49間,全部用黃、綠色琉璃瓦砌成,極為富麗。據說,在這座殿內,除西藏達賴六世遺體而外,還保存著飛天人像化石、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金佛、唐文成公主的寶劍等珍貴歷史文物。

歷史


廣宗寺始建於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是由班自爾扎布台吉之子阿旺多爾濟遵照師父—六世達賴喇嘛遺願所建。寺內共有大小廟宇15座,共2 000多間。廟與廟之間則配以吉薩(倉庫)僧房。伙房內安有1噸多重的青銅鑄鍋,可容納4噸多水。廟建成后,從超格圖呼熱廟(昭化寺)請來六世達賴遺體供奉在廟裡,尊為該寺的第一代格根(活佛),名德頂格根。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阿拉善第三代王羅卜桑多爾濟上報清廷理藩院,御賜用蒙、漢、滿、藏四種文字書寫的“廣宗寺”匾額(藏語名噶旦丹吉林),從而取代阿大希邁德里廟的原名。清道光年間進行了擴建,並把阿拉善第六代王爺囊多布蘇隆的靈柩供奉在寺內。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該寺在兵亂中被燒毀,光緒年間修復。
南寺作為全旗最大的寺院,也作為信眾嚮往、信仰的地方,聚集了大量有歷史價值的珍貴佛像、佛經和佛教文物、佛教藝術品,也聚集了精通佛教顯密二宗教規的高僧大德。當然也聚集了無法估算其價值的以金銀珠寶為材料的大批法器、供器等,比如在「文革」中丟失的三寸高的純金無量壽佛像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用五百兩白銀製作的大悲觀音的立體壇城。一九四九年前葛根和廟倉還擁有大量的牲畜、土地、房產和屬民。「文化大革命」開始,從巴彥浩特來的造反派闖入南寺,首先搗毀了六世達賴靈塔,強迫僧侶們自己破壞六世達賴肉身並焚燒,大量的佛像、佛經被毀壞殆盡。他們還把守寺的少數喇嘛當做牛鬼蛇神加以批鬥後趕出寺院,一些無家可歸的僧人被驅趕到附近社隊。
一九八一年南寺部分僧人來到原寺址蓋頂蒙包和帳篷,舉行了夏季祈願法會,並由羅卜桑寧吾、尚巴丹達爾、丹比寧吾等人出資出力,在原葛根倉房的遺址上蓋建了五間平頂佛堂,把桑吉拉布坦精心撿起收藏的六世達賴骨灰重新造塔供奉。還塑制了宗喀巴師徒三尊泥像。為達爾吉諾門汗、溫都爾葛根、桑吉嘉木蘇喇嘛坦各造靈塔一座。
據最新統計現在該寺有註冊僧人百餘名,常住寺僧人有近二十名。除大殿外還有贊康、三族佛殿、廟倉、施主及遊客接待處。有僧舍幾十間。

歷代葛根


南寺在發展和擴大過程中得到過旗扎薩克的強有力的支援和廣大施主信眾的大量資助,他們為南寺捐獻的資財和能工巧匠所付出的勞動是無法估量的,一七六○年南寺的廟宇僧舍只有一百九十七間,而經過百餘年到一八六九年的時候,已達到二千八百五十九間,據說僧侶人數也增加到一千五百名。南寺周圍的瞻卯山、額爾德尼召和距寺較遠的道布吉林三座小廟是由南寺管理的。子廟或屬寺有昭化寺(朝克圖庫熱),承慶寺(門吉林),妙華寺(圖克木),沙爾子廟,查干高勒廟,以及甘肅天祝的石門寺(嘉格隆)等。它們的堪布(法台)或由南寺喇嘛擔任,或由本寺提名後由南寺任命。大喇嘛、掌堂師(各師貴)等主要僧職均由本寺提名後由南寺批准任命。
南寺的兩個葛根分別是從選定建寺地址的六世達賴喇嘛和親自建寺的第巴·桑結嘉措的化身阿旺多爾濟開始,以葛根轉世的形式傳下來的。
第一代葛根是六世達賴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譯言善慧寶梵音海),曾用化名阿旺曲扎嘉措(語自在法稱海)。他的傳記有阿旺多爾濟用藏文寫作的《妙音天界琵琶音》。倉央嘉措曾留下很多優美的詩歌,是藏族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後斯的作品有《大悲觀音訴願詞》、《阿拉善神祈供》和為連城大寺寫的《白蓮妙樹寺志》等。前兩個著作有南寺刻印本。後一作品已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生活的年代是一六八三年三月一日至一七六四年五月八日,但南寺是確定十一月二十五日在他靈塔前舉行會供輪儀式慶祝他的誕辰的。
第二代葛根是羅桑圖布丹嘉木蘇,俗稱溫都爾葛根。第三代葛根是卻達爾嘉木蘇。第四代葛根是伊希楚勒圖木達爾吉嘉木蘇。第五代葛根是貢薩勒永恰布。
南寺葛根是阿拉善最大的葛根,其各代轉世大都受達賴、班禪授予的「伊拉古克桑班迪貢卓諾門汗」和朝延授予的「大格布呼圖克圖」封號,還有一尊號叫「嘉勒色來」葛根。
南寺另一位寺主葛根是疊斯爾德呼圖克圖,一般被稱故「喇嘛坦」。第一代葛根就是六世達賴確認為第巴桑結嘉措的轉世靈童的阿旺多爾。阿旺多爾濟一七一五年生於阿拉善旗廂根達來巴嘎的匝布蘇爾烏素,從小跟隨倉央嘉措出家為僧,曾赴西藏學經數年。王爺聽信阿旺多爾濟在念組咒經的傳言,將他逮捕囚禁,因年事已高,不堪忍受饑寒而在牢獄中打坐示寂,是年為一七八○年第二代喇嘛坦生於一七八四年,未能迎請至南寺坐床,九歲夭折。
第三代喇嘛坦是丹增忠乃達爾吉。他在南寺設立了參尼扎倉,即法相僧院,這樣奠定了南寺學經制度的基礎。他有一些用藏文寫作的零散經文流傳至今。約在一八五六年圓寂。
第四代喇嘛坦是阿旺巴達爾吉嘉木蘇。
第五代喇嘛坦是敖木察爾山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蘇(譯音神奇處他殊勝佛海),二十九歲時入藏學習,精通藏語文和顯密教法,成了阿拉善近代史上的大佛學家。他同藏區名活佛來往密切,尤其同第十三世達賴關係甚密,往來信件有一捆曾存南寺。其中一九○七年達賴給喇嘛坦的複信內容載於《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年譜》上。他還徵得達賴同意後將十三世達賴所作《宗喀巴千供儀規》一書收入自己文集第一帙--噶帙中,書後記載著這樣做的原因經過。他請達賴重新制定過南寺寺規,達賴、班禪都授予他「阿日路克桑班迪達額爾德尼諾門汗」封號的法詔,達賴還給他授予過布達拉宮頂朗傑扎倉的全則德學位,贈給他堪布服飾和其他珍貴禮品。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生於康熙二十二年,十四歲時剃度入布達拉宮為黃教領袖,十年後(一七○六年)為西藏政教鬥爭殃及,被清廷廢黜,解送北上,道經青海今納木措湖時中夜遁去,不知所終。倉央嘉措曾留下很多優美的詩歌,是藏族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實際上,相傳,屏身遁去的倉央嘉措化名為阿旺曲扎嘉措,遊歷印度、西藏、四川等地十年後,於一七一六年來到阿拉善,被當地人信奉為上師。一七四六年,在南寺尚未建成時,圓寂於此。
現任喇嘛坦賈拉森,一九四六年生於甘肅省天祝縣,俗名拉嘎旺,父名巴瑪才讓,母名雲吉。班禪認定後,賜名阿旺丹比堅參。三歲時被迎請至阿拉善,五歲受出家戒並坐床,開始學習藏文和背誦經文,十二歲進入小學學習。從來一直念到研究生畢業,並留學日本。現從事蒙古語研究和教學工作,任內蒙古大學蒙古語文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長。近年來已發示了一些論著。同時在全國、內蒙古、阿拉善盟的佛教協會分別擔任理事、常務理事和副會長。

史料記載


十六羅漢被迎請至漢地時,在此過夏安居而被記載於有關經書中,五世達賴的《十六羅漢禮供》,六世達賴的《阿拉善神祈供》以及章嘉國師若必多傑為廣宗寺(南寺)所寫的寺規《三學昌盛之日光》中都記載當時活動的情景。
南寺第二代葛根(活佛)圖布丹嘉木蘇在他《瞻卯山熏香祭》的前言中更是具體地寫到「早在有法術的和尚將十六羅漢尊者迎請至漢地時,在賀蘭山做過夏安居和在此地由居士達磨做施主的歷史載於五世大寶所作的羅漢禮供圓滿中。班禪一切知曾親口作預言,那時羅漢作夏安居之地是現在的噶丹旦吉林的所在地,並明示達磨居士也是誕生於此寺溝內。據老人們說在特布克山頂有羅漢足跡,果然於今清晰可見。」據《六世班禪傳》中記載,圖布丹嘉木蘇(即溫都爾葛根)於一七六九年謁見過班禪巴丹益布,並授過經文傳錄。上述引用的話,很可能是兩人交談時班禪所講。這是南寺作為聖地而名揚佛教界的一個原因。
清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清廷為該寺賜名「廣宗寺」,授給鐫有藏滿蒙漢四種文字寺名的乾隆御筆金匾。此匾的落款為「大清乾隆幾次閏八月十六日」,從此南寺有了這個正式名稱。南寺一七六○年以前的名字叫「潘代加木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