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
蕭一山著圖書
《曾國藩傳》深刻透闢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徵、作用;同時,歷史地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歷史作用。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大人物之一。肯定之言,譽其為完人,謂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並不朽”,謂其成就”震古鑠今”,成孔子沒后二千年來《春秋》經世之義之惟一“解人”。否定之言,則謂其為“吾祖民賊”,“民族罪人”,謂其愚誠而不顧“民族大義”。嗚呼,如此大譽大毀之人,求之中國歷史,能有幾人乎?求之世界歷史,又能有幾人乎?觀點鮮明精當,見解深刻獨到,資料豐贍翔實,分析雄辯有力,觀念新穎,視野開闊,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歷史人物傳記創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曾國藩無疑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毛澤東青年時期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則更是終生奉之為楷模。然而,是什麼緣故使得人們對曾國藩毀譽參半?又為什麼曾國藩的家書、日記現在如此廣泛地得以出版,成為學者乃至普通讀者的案頭常備書?這本《曾國藩傳》或許可以回答這些問題。蕭一山是中國最具影響的清史專家之一。《曾國藩傳》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著作。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迹,重點記述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捻軍起義的過程。全文觀點鮮明精當,見解深刻獨到,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歷史人物傳記創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一、《民國學術經典》叢書旨在網羅民國時期的學術精品,為讀者了解和研究民國時期的文化學術成果提供經過校勘整理的讀本。
二、叢書編選範圍原則上起自1911年民國建立,迄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選諸書均為大師名家之作,亦擇其精善之版本。叢書下又分若干系列,如西洋史系列、中國史系列、名人名傳系列、斷代史系列、名人回憶錄系列、名人文集系列等,以期對民國時期的文化學術作一全景式呈現。是編為名人名傳系列。
三、本系列為“名人名傳系列”,披沙揀金,精中選精,凡十人十二種。吾國傳記文學源遠流長,文史並重。司馬遷之《史記》即代表傳記文學古典的黃金時代。民國時期,經梁啟超與胡適的極力提倡與努力實踐,傳記文學名家輩出,佳作紛呈。本系列所收諸書原版均為繁體文本,在其流布過程中,難免出現版本差異、文字錯訛等現象,為方便讀者,故做如下整理工作:
(一)整理者對著者爵里、版本流布、各界評論均有說明,以期為讀者提供閱讀指南。
(二)所選著作,以其原始版本為底本,盡量搜求不同版本,分別校勘,擇善而從。
(三)校勘中,只校是非,不校異同。凡底本脫衍訛倒而他本不誤者,據他本勘正,並出校記。
(四)凡筆畫小訛,不見字書,顯系誤刻者,一律徑改,不出校記;凡日日淆亂,己已巳混同,戊戌戍不分之類,一律徑改,不出校記。
(五)一般不用理校方法徑改原文。確有把握且非改不可者,改后出校記說明。
(六)繁體字改為通行的簡體字,但容易引起誤解的人名、地名用字,仍保持原貌;習見的異體字、通假字,原則上保持原貌。
(七)標點符號的用法,多從作者習慣,除個別明顯排印有誤之外,均未予改動。
(八)本系列所收梁啟超之《王安石傳》、《李鴻章傳》兩書,雖出版於1911年之前,但其為“現代傳記文學”之源始,地位特殊,故亦酌情收入。
著作既著錄生平事迹,亦有褒貶評議。因時過境遷,有些觀點囿於歷史局限,望讀者甄別。文中插圖,其意有三:或與文互補,或交代背景,或補充延伸,旨在輔助讀者之深層閱讀。
古人云:“校書如掃落葉,旋掃旋生。”我們雖勉力為之,而乖漏難免,祈方家教正。
第一章 家庭環境
第二章 經世之禮學
第三章 學術背景
第四章 思想體系
第五章 天才與志氣
第六章 京官時代的政治
第七章 編練湘軍及其特點
第八章 太平天國的平定
第九章 改造舊社會與建設新事業
第十章 湘淮軍代興的關係
附錄一 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
引論
第一章 曾國藩之造就人材
第二章 幕府人物總表
第三章 入幕前之活動
第四章 入幕經過及在幕府之活動
第五章 曾國藩之影響
第六章 曾國藩受幕賓之影響
餘論
參考書目
附錄二 曾國藩年表
後記
《曾國藩傳》全文觀點鮮明精當,見解深刻獨到,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歷史人物傳記創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為方便讀者對全書有更全面的了解,書中另附由李鼎芳編的《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鑒於水平有限,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出現的錯訛還請廣大讀者予以斧正。
蕭一山(1902-1978),名桂森,字一山,號非字。江蘇銅山(今徐州市)人。19歲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政治系。22歲憑一己之力,撰成“中國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清代通史》,被梁啟超評為“技術罕見”。30歲獲特款資助,往歐美各國考察。36歲撰成《清史大綱》和《曾國藩傳》於四川三台。其故友之子作文嘆其晚年之蹉跎:“我覺得蕭一山的大多數成果,基本完成在他40歲左右之前(按:約1945年),而後來基本就沒有什麼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