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紋胸鮡

中華紋胸鮡

中華紋胸鮡(學名:Glyptothorax sinense)別稱石黃姑、石爬子,為鮡科紋胸鮡屬的魚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已知分佈於嘉陵江、長江上游幹流下段。在甘肅、陝西、湖南等省有分佈。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洞庭湖。

形態特徵


中華紋胸鮡
中華紋胸鮡
背鰭條Ⅰ,5~6;臀鰭條Ⅱ,7~8;胸鰭條Ⅰ,6~7;腹鰭條Ⅰ,5~62鰓把外側7;脊椎骨31。體長為體高的4.4~5.1倍,為體寬的5.5~6.3倍,為頭長的3.5~4.1倍,為尾柄長的5.1~5.7倍。頭長為吻長的2.0~2.2倍,為眼間距的3.7~4.3倍。眼間距為眼徑的2.7一3.7倍。尾柄長為見柄高的1.8~2.1倍。體形長,頭部寬而扁平,後部稍側扁。口寬闊,下位,橫裂。上唇具小乳頭狀突,下唇薄而光滑,與下頜不相癒合。上下頜均具呈帶狀排列的圓形小齒。眼小,居頭中部的上方,眼有皮膜覆蓋。前後鼻孔接近,且靠近吻端。須4對,鼻須1對較短,末端不達於眼;上頜須1對最長,基部扁而薄,末端類細,向後可伸達胸鰭基部;下頜須2對,外側須不達胸鰭基部,內側須短,約為外側須的一半。鰓孔較大,鰓膜與峽部相連。頰部和胸部有很多皺褶,具吸附作用。背鰭具光滑硬刺,起點距吻端與距脂鰭約相等。脂鰭長,起點與臀鰭相對。胸鰭具硬刺,硬刺后緣有發達的鋸齒,胸鰭末端不達腹鰭(在幼魚中可達腹鰭)。腹鰭不達臀鰭,無硬刺。尾鰭叉形。肛門接近臀鰭起點。體無鱗。體背呈灰褐色,腹部白色。背鰭和脂鰭下方各有一黑色斑塊。各鰭均有黑白相間的條紋。脂鰭末端為白色。
頭平扁。眼小。上唇具小乳突,下唇薄而光滑。須4對,上頜須有寬闊的皮褶與吻部相連,未端超過胸鰭起點。頦部和胸部均具皺褶。體無鱗。背鰭刺短,光滑。胸鰭刺前緣光滑,后緣具鋸齒。脂鰭與臀鰭相對。尾鰭分叉。底棲小型魚類。常在急流中活動,用胸腹面發達的皺褶吸附於石上,以昆蟲幼蟲為主要食物。5~6月,在急流石灘上產卵,卵粘附於石塊上。

生活習性


底棲小型魚類。常在急流中活動,用胸腹面發達的皺褶吸附於石上,又能在急流中遊動。主要攝食昆蟲幼蟲,如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蜻蜒目、雙翅目等昆蟲的幼蟲。5~6月,在急流石灘上產卵,卵粘附於石塊上。

分佈


模式產地為洞庭湖,分佈於長江中、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