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青閘遺址

杉青閘遺址

杉青閘遺址位於嘉興城北運河段。杉青閘是嘉興運河歷史上重要的水利設施及管理機構之一,為運河入浙第一閘。現圍繞杉青閘,分佈有分水墩、秀城橋、秋涇橋、落帆亭等。

簡介


杉青閘是古代大運河上的著名水閘,亦稱“杉青第一閘”,位於嘉興城北運河段。原為運河上控制水流的重要設施,建於北宋之前,在管理船隻、節制流速和灌溉農田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運河的開掘於隋唐時設置,由朝廷直接派官員管理,因此建有官署。杉青閘是宋孝宗趙昚的誕生地,《宋史·孝宗紀》:“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於秀州杉青閘之官舍。”“杉閘風帆”為“南湖八景”之一。明代李肇亨有詩句云:“柳枝沙岸夕陽邊,依舊帆檣卷暮煙。”《嘉興市志》記載杉青閘旁有落帆亭,因有杉青閘的存在,船至閘前便要落帆,是為內河與外河的一個分界處。古時迎送官員友人,多在此處洗塵餞別。後來嘉興一段運河淤塞,杉青閘廢。

主要設施


杉青閘是相傳創建於秦漢間,北宋淳化初年(990年)廢。宋時,有專管官吏負責管理杉青閘。宋元后,因水流變化,閘逐漸堙廢。

分水墩


分水墩
分水墩
位於解放街道蘆席匯旁,東北西南走向,面積為2850平方米。據地方志記載,此墩明清以前即有,是開浚城河時留下的土堆或堆土而成,當運河西來之水與秀水東南來之水在此匯合后,其中一部分通過分水墩南的夾河流入河,而大部分則隨運河東流,這樣運河之水大體保持平穩緩和狀態,不至於突然湍急,並保證過往船隻的安全,是嘉興古運河上的一種水利設施。墩上有水天庵,始建於唐,清同治年間重修,2002年重新修葺小天庵,保存較好。

秀城橋

位於南湖區解放街道蘆席匯,跨秀水。始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1944年12月重修。橋長36.5米,寬3.71米,拱矢高約5.5米,南北各有台階27級和35級。今存望柱七座,其中橋頂三座素麵無雕飾,橋南北側四座雕刻蓮花。橋頂石欄板刻花草紋飾,橋額鐫“重建秀城橋”,紀年不詳。橋聯北側為“帝道遐昌,興水利而濟涉;皇□(路)鞏固,樂民便以成梁”。南側上聯已風化,下聯為“憑眺一濠,是號秀城之勝概”。
秀城橋
秀城橋
秀城橋以依傍城廓、跨秀水得名。秀水系運河支流,據舊志稱:“邑舊有秀水,世傳間歲天和景明,則水漾五色,士子見多擢第美遷,常人亦獲慶也。故邑因以名。”據此,秀城橋人文含量極為豐富,不只是一座橋而已。

秋涇橋

位於南湖區解放街道閘前街東端,跨秋涇河,距運河410米。原名迎春橋,數百年來為通向市郊塘匯的要道,是嘉興市域現存最高的一座單孔石拱橋,長 58.9 米,橋底寬 4.75 米,橋頂寬 4.1 米,弓跨 15.6 米,弓高6米。拱券石分節砌築,金剛牆錯縫順砌,橋上有石護欄板。橋頂尚存石獅望柱二座,東西側分別有素麵望柱三根和二根。1981年10月,嘉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秋涇橋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秋涇橋
秋涇橋
秋涇橋始建年代不詳,據康熙《秀水縣誌》記載,明崇禎十四年(1642)重建。清嘉慶十一年(1806),秋涇橋重修。抗戰初,中國軍隊曾據守此橋與日寇激戰,橋上留有侵略者的彈痕。

落帆亭

坐落在緊臨運河西側的南湖區新嘉街道原杉青閘路,取船隻過閘落帆的實景命名。落帆亭原為杉青閘旁一座亭子建築,運河上由蘇州進嘉興的帆船,過閘必落帆,故稱“落帆亭”。后以亭為中心建成一處園林,仍以落帆亭命名,由於經運河往來人員眾多,此地當時是官吏和過閘客商重要的遊憩之所。清光緒《嘉興府志》有載:“杉青閘,宋嘗置吏,有廨宇及落帆亭。”
落帆亭始建年不詳,地方志只記載宋神宗熙寧初年(1068)由呂溫卿重建。“文化大革命”時期,落帆亭遭到嚴重破壞,荷花池被墊平築路,房舍成為居民住宅,僅存部分假山和太白亭等舊跡。1981 年,落帆亭被公布為嘉興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 年,修葺、重築落帆亭,包括亭四座、大小假山兩座,總建築佔地面積 200 平方米。2011 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落帆亭
落帆亭
落帆亭是江南運河嘉興段一處標誌性人文景觀,精緻的景觀建築和巧妙的園林布局構築了一處水鄉風情特色鮮明的江南園林,古時迎送官員友人,多在此處洗塵餞別,文人墨客作詩描繪亭畔特有的風光,留下諸如“濃綠暗宮柳,肥紅綻野梅”,“柳枝沙岸夕陽邊,依歸帆檣卷暮煙”等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