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故居

石達開故居

石達開故居有兩處,一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奇石圩那幫村,已被水淹沒;一處在南京市太平天國翼王府,南臨建鄴路,北至石榴園,東到豐富路,西達王府大街,氣勢恢宏,是太平天國時期建築代表作之一。

簡介


那幫村石達開故居 石達開故居一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奇石圩那幫村中。那裡離貴縣城上大約有七十多里路,正當貴縣、桂平武宣三縣交界之沖。湍急的黔江,正從這裡瀑布般對著潯江飛濺地瀉去;村外青山重重地圍繞著,一片望不斷的蒼松,密布在這層層起伏的青山上;村西南的青山盡頭,更有那平天寨高峰遮若白雲的去路。我們先烈的故居,就在這樣崇高的、偉大的、壯美的環境之中。現在我們先烈故居,早已給亡清獨夫的走狗,把它灰飛煙滅地燒毀了。就是村南青山上石氏極漢也給走狗們把它發掘了。而今這荒山孤村中,當年遺跡,日余荒冢殘碑,斷磚破瓦,滿目蓬蒿.徒令人欷(虛欠)憑弔而已。但我們先烈卻遺留給我們以更偉大的、平天山般崇高的、黔江般激進的革命的精神喲!

那幫村石達開故居

太平天國翼王府

太平天國翼王府

石達開故居
石達開故居
石達開故居的另一處為太平天國翼王府翼王府,位於南京市市區西部建鄴路東側上江考棚以及其附近的刑園一帶。南臨建鄴路,北至石榴園,東到豐富路,西達王府大街,氣勢恢宏,大門彩繪龍虎形象,懸掛對聯:“翼戴著鴻猷,合四海之人民齊歸掌握”;下聯“王威馳駿譽,率萬方之黎庶盡入版圖”。翼王府前建有望樓一座,高四五丈,計五層,樓頂有平台,供人眺望。
石達開於1853年3月進入天京以後,曾3次搬遷住處,初住城北青溪里巷一帶(今長江後街)熊宅;接著移住城東大中橋畔斛角巷劉宅。1854年以後,才定居城西小王府巷內的上江考棚,並其右側原來清安徽道士王宅及上元諸生刑昆之私家園林,建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翼王府。
在1856年9月發生的“天京事變”中,石達開連夜逃走,留在天京的全家老小均被韋昌輝殺害,翼王府亦被焚毀,史書記載,“大火燃三日方止”,隨後就只剩下了少部分建築。

現狀


在小王府巷,現存幾間翼王府建築。小王府巷寬不過2米,巷內的建築緊湊低矮,午後的小巷讓人感覺安逸而舒緩。整條小巷長不過兩三百米,翼王府現存建築正好坐落在小巷兩端。
小王府巷14-16號是一排相鄰的兩個小院落,加在一起也不過100多平方米,狹小的空間里擠著10餘家的住戶。老房屋頂檐角風化嚴重,臨街牆面凹凸不平,透過剝落的水泥,原本平整的青色石磚顯露了出來。14號住戶李老太太現在78歲,她在這裡已住了50多年了。她說,幾十年來老房子一次次被改造,房內的結構一點點被破壞,除了這幾根房梁,幾片瓦,這個大院里就沒什麼是原來的了。
在14號院內,還住著4戶居民。據了解,老房在1983年曾作過一次大改造,原結構只保留了屋頂、主梁和臨街的一面牆,房內原有的精美雕欄石刻都在那次大改造中被毀。自那以後,隨著住戶的不斷變動,不少住戶又動工改造老房。現在,走進大門能看到的全部都是紅磚水泥高矮各異的房間。只有細細察看,還能偶爾在水泥牆中找到幾根木樑、黑黃的木紋,靜靜訴說著它百年前曾有的輝煌。
16號院內情況和隔壁大同小異,去年9月一住戶房內失火,房主幹脆把部分老屋徹底重建。記者走進院內,迎面就看到嶄新的灰色水泥牆面,古典氣勢盡失。記者了解到,老房已經被規劃拆除了,紅色的木門上,寫著大大的“拆”字。相比小王府14-16號的晚景凄涼,小王府5號的現狀也不好。這裡原本是石達開的私人清真寺,現在被改為一工廠的職工宿舍,現在院子的面積還剩下200平米左右。在5號的門口兩邊都蓋著違建,狹窄的通道只剩下了一半。

淹於水庫之下


翼王石達開在參加革命前居住於貴縣(現貴港市港北區)奇石鄉北山裡那邦村,這是人所共知的。自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修築達開水庫蓄水發電后,那幫村及方圓十里的不少村子都被淹沒於水下,據當地人介紹,水庫淹沒了當地人四分之三的水田,地勢低的村子也被淹而搬走。水庫兩邊是高高的土坡,整個水庫水路複雜,彎曲多變。達開水庫是廣西第三大水庫,蓄水量為四億立方米,坐船游完全長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由於年代久遠,翼王故居處於何處水下,難以確認。要確認故居的位置,當地人應該最有說服力。在農村,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名字加以區別,而且這些名字會一直沿用下來,一般不會改變。翼王在參加太平天國運動之前是居住於奇石鄉北山裡那邦村,那麼那個叫“那邦”的地方就算被水淹了,也仍會叫“那邦”,而且地勢高的地方水是淹不到的,所以沒被淹的地方也會用這個名字。本次調查我們一行坐船三十分鐘前往考察由於修築水庫而搬遷的兩塊翼王的石碑文物。一為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二日立的《石翼王之故居》石碑。緊挨著的是《石翼王故居遺石》石碑,上刻“漢族輝光”四字。在這兩塊石碑一米遠處的左前方,是一塊一九八六年貴縣人民政府所立的《翼王石達開故居遺址》石碑,這塊石碑有兩米多高,是整個故居遺址的主體部分。以上石碑修築在一個小土坡上,周圍雜草叢生,有一段台階修上去。之所以只修了一段,原因是在修時正值水漲時期,故水回落後感覺只修了上一段,下一段有十來米遠沒有修。也就在這個台階的最下端的左邊不遠處的雜草中,發現了石達開的妹妹石細妹夫婦的合葬墓墓碑。墓碑已經向後倒,沒有人為毀壞痕迹,估計是墓碑於水漲時被淹,由於土質疏鬆,石碑重心向後,故向後倒。墓碑一米多遠處的有兩個不是很明顯的小土墳,每個土墳前都插有一支未燒完的香燭,估計是燒被風吹滅致。隨行嚮導及開船的船夫都一致指出了翼王故居原來的方位。就是故居遺址石碑所朝方向的右下邊的水裡,也就是翼王妹妹夫婦墓左邊不遠的水域下面,所處位置為三支水路交匯處,按此推論翼王故居處於當時三條道路的交通要道處。本次當地人所指的故居方位,應該就是翼王故居的比較確切的方位。理由一,《石翼王故居遺石》和《石翼王之故居》兩塊石碑均為民國二十二年立,當時還未修水庫。六十年代修水庫時才被搬遷。兩塊石碑都比較重,搬遷之人不可能把那麼重的東西搬到很遠的地方去放,一般採取就近原則,搬到最近的高處;理由二,修水庫時這兩塊石碑被搬遷了,這也就說明這兩塊石碑是在當地的文物部門或有文物常識的人指導下搬遷的,他們也不會把這樣的文物搬走太遠,讓文物失去其原有的確立方向的意義。因而可以肯定翼王故居應該就在這兩件文物石碑的附近水域,那麼當地人所指的方位也在這兩塊文物石碑不遠處,因而本人認為翼王故居就在當地人所指的水域附近。
由於資料不充分,年代久遠,只能根據口碑資料和現有的資料進行推測,是否是原本的真實面目,還有待於考證。而口碑資料又是代代相傳,也有可能後人人為的加入一些失實的材料,口碑資料也不能完全相信,只能依靠各方面的線索和材料進行綜合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還有待於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