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逢春

新能源汽車專家

孫逢春,男,1958年6月6日出生於湖南臨澧,新能源汽車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校長顧問,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

1978年考入湖南大學;1982年從湖南大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工業學院車輛工程系,先後獲得碩士學位、博士學位;1987年前往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車輛研究所聯合培養;1989年獲得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博士學位后留校工作,先後擔任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振動研究室講師、副教授和主任;1994年入選國家教委全國“跨世紀人才計劃”;1998年獲得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1999年被聘為國家首批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併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2年8月擔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2009年擔任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2014年擔任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主任;2016年擔任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新能源汽車運行國家監管平台主任;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致力於電動車輛總體理論與現代設計方法、電動車輛整車結構、系統集成與動力系統理論研究、關鍵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工作,提出並構建了中國電動商用車、充/換電站系統、清潔交通等系統技術體系。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孫逢春生活照
孫逢春生活照
1978年2月,孫逢春考入湖南大學基礎課部工程力學專業。
1981年3月,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1月,從湖南大學畢業后,並考入北京工業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系。
1984年8月,從北京工業學院畢業后,獲得車輛工程碩士學位,之後繼續在該校攻讀博士學位。
1987年8月,前往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車輛研究所聯合培養(至1989年5月)。

工作經歷

1989年8月,獲得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博士學位,之後留校工作,先後擔任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振動研究室講師(1989年9月至1990年6月)、副教授和主任(1905年6月至1994年5月)。
孫逢春在演講
孫逢春在演講
1994年6月,擔任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國防科工委—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技術開發中心教授、主任(至1997年4月)。同年,入選國家教委全國“跨世紀人才計劃”。
1997年5月,擔任北京理工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國防科工—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技術開發中心副院長、中心主任、教授(至1998年5月)。
1998年5月,擔任北京理工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國防科工—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技術開發中心院長、中心主任、教授(至1999年3月)。同年,獲得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
1999年4月,擔任北京理工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電動車輛工程技術中心院長、中心主任、教授(至2002年7月)。同年,被聘為國家首批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併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2年8月,擔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至2016年01月)。
2009年2月,擔任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教授。
2014年1月,擔任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教授。2015年6月2日,順利進入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第二輪評選。
2016年2月,擔任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教授(至2016年9月)。10月,擔任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新能源汽車運行國家監管平台主任、教授。
2017年6月16日,順利進入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第二輪評選。11月27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孫逢春長期從事車輛工程領域車輛電動化技術研究工作。開創了中國“電動車輛、充/換電站、遠程實時監控”電動商用車輛系統工程技術體系;創建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新能源汽車運行國家監管平台;在電動車輛系統動力學、節能與再生制動控制、自動機械變速傳動控制、電池系統與能量管理、電池箱自動快速更換以及電動車輛運行安全監控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研究開發,取得了系列成果。發明動力傳動系統關鍵技術,主持研製出中國首輛超低地板電動客車,實現殘疾人輪椅無障礙上下車,使乘客上下車效率提高50%,該客車平台已成為行業設計經典,與21家企業技術合作實現產業化,主持研製的電動客車獲國家首個產品公告,為中國電動客車技術國際先進、能耗水平國際領先、產銷量全球第一做出重大貢獻,產生了巨大社會經濟與環保效益。任總師主持開發混合動力—線控多輪分散式電驅動關鍵技術,研製出履帶裝甲車輛混合動力電傳動原理樣車、演示驗證樣車,完成水陸兩棲性能試驗和3000km可靠性考核,使中國成為少數幾個掌握該項關鍵技術的國家之一,推動了中國軍用車輛動力傳動技術跨代升級發展。發明電池管理、充/換電站、遠程實時監控等技術,創建電動車輛運行標準體系,主持研製出國際首座電動商用車自動快速充/換電站,率先實施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和APEC等零排放國家重點交通示範工程,有力推進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提出新能源汽車運行國家—地方政府—整車企業三級監管技術體系,創建新能源汽車運行唯一國家監管平台,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監管平台運行實施監管,為國家節能減排和財政補貼提供數據依據。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電動客車和充/換電站成套技術與產品通過國際認證並首次出口歐盟。
•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孫逢春出版著作8本,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總引6000餘次,其中11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3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獲國家技術發明授權65項。
• 科研成果獎勵
孫逢春曾任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總體組專家,北京市“科技奧運”電動汽車開發、產業化及示範運行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十餘項國家級科學研究項目。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以及省部級獎勵多項。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2004年一種電動車輛動力系統關鍵技術產品及其應用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8年純電動客車關鍵技術及在公交系統中的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9年履帶裝甲車輛電傳動系統關鍵技術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0年電動車輛充電站關鍵技術及工程化應用省部級二等獎
2013年系列化純電動專用車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省部級一等獎
2016年XX車輛機電複合混合動力系統綜合控制及關鍵技術省部級二等獎
電動大客車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電動汽車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GM “中國汽車成就獎”二等獎
聲強測試分析系統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中國專利優秀獎
教育部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

人才培養

• 教學思想
孫逢春認為:人才的培養,要遵循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科學制定培養、培訓規劃,及時彌補人才能力素質上的短板,著力培養黨和人民需要的各類人才。像屠呦呦、莫言、袁隆平、陳景潤等人才的成長曆程說明,傑出人才成長並不完全靠培養,要有智力、興趣、毅力,還要有合適的機遇和環境。這就要求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樹立人才培養的長遠眼光。要合理建立高校評價考核機制,不能採用人才考評“記工分”“套公式”的方法,不能讓教師、科技人員和研究生受困於指標指揮棒,為論文而寫論文、為專利而申請專利、為成果而總結成果。
• 指導學生
截至2017年,孫逢春已培養研究生97名,培養的研究生均已成長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骨幹或領軍人才,其中“全國勞動模範”1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專項總體組專家1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名,“北京市優博”1名,“青年千人”1名,國家科技獎獲得者10名。
• 教學成果獎勵
2005年孫逢春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還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1995年政府特殊津貼
1996年北京市五四獎章
200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2006年中國汽車工業優秀科技人才獎
200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2008年科技奧運先進個人
2012年北京創造十大科技人物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2001年09月至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2009.5)、會士(2016.10)、常務理事
2008年12月至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機械工程組成員
2010年02月至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副理事長(2015.3)、常務理事
2014年05月至北京市政府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5年10月至《Applied Energy》編委會編委
北京市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電動車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兵工學會理事
《兵工學報》常務編委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編委
全球汽車精英組織成員

人物評價


中國工程院:孫逢春是中國電動車輛工程科技的主要開拓者之一,長期致力於電動車輛總體設計理論、系統集成與控制、一體化電驅動與傳動、充/換電站基礎設施及運行健康管理等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