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於1994年6月設立。
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學技術水平和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或在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國際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國籍專家、學者,可被提名併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據2019年3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857人,包括資深院士403人;另有外籍院士65人。已故院士213人、已故外籍院士17人。
1994年6月3—8日,中國工程院成立暨首屆院士大會在北京舉行,和中國科學院第七次院士大會同時召開。
1995年7月11—14日,中國工程院第二次院士大會在北京舉行。
1996年6月3—7日,中國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會與中國科學院第八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同時舉行,選舉產生了中國工程院首批外籍院士。會議決定,今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均在雙年6月份的第一個星期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同期舉行。
院士大會
2000年6月5—9日,中國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2002年5月28日—6月1日,中國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2004年6月2日,中國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會在北京開幕。
2006年6月5日,中國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會在北京開幕。
2008年6月23——27日,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0年6月7—11日,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2年6月11日,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在北京開幕。
2014年6月9—13日,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6年5月30日—6月2日,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與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一道召開。
2018年5月28日—6月1日,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 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學技術水平和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 作出貢獻或在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國際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國籍專家、學者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可通過兩種途徑提名:1.中國工程院院士直接提名候選人;2.中國工程院委託有關學術團體,按規定程序推薦並經過遴選,提名候選人。對居住在中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的提名,按第一種途徑進行。不受理本人申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對候選人的評審和初選由各學部組織院士進行。初選時,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參加投票的院士人數不少於該學部有投票權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選舉有效;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院士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該學部應選名額通過初選。
各學部初選結果經主席團審議並確定終選候選人名單后,提交全院有投票權院士進行投票終選。終選採取等額選舉,參加選舉的院士須超過全院有投票權院士人數的二分之一,選舉有效,獲得投票院士半數以上贊成的候選人當選。
選舉結果經主席團審議批准,書面向全體院士通報並正式公布。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選與中國國內院士增選同期進行。
外籍院士候選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提名。
外籍院士正式候選人,由院主席團經過討論並實行無記名投票確定。
外籍院士由全體院士會議實行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參加投票的院士人數超過全院有投票權院士人數的二分之一,選舉有效;獲得投票院士半數以上贊成的候選人當選。
在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可被提名併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學技術水平和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或在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國際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國籍專家、學者,可被提名併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外籍院士如取得了中國國籍,可按程序轉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享有同等義務、權利及有關待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三條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其公民具有雙重國籍的規定,中國工程院院士加入外國國籍后,即為自動放棄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
當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個人行為違反科學道德或品行不端,嚴重影響院士群體和工程院聲譽時,應勸其放棄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當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個人行為涉及觸犯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利益時,或涉及喪失科學道德,背離了院士標準時,應撤銷其院士稱號。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如出現嚴重的科學道德或危害中國國家利益等問題,由主席團審議,撤銷其外籍院士稱號。
中國工程院院士本人提出辭去院士稱號的辭呈,經主席團審查認可後生效,並通報全體院士。
1994年3月初,由中國工程院籌備領導小組召開全體會議,以差額無記名預投票和正式投票,遴選出首批擬聘中國工程院院士66名。同時,中國工程院籌備領導小組委託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經過各學部醞釀、協商后,由學部主席團和工程院籌備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先後審議、表決通過,確定30名工程技術背景比較強、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併列入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的擬聘名單。以上兩部份共96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在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成立暨首屆院士大會上予以公布,以中國工程院名義聘任。
據2018年9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868人,其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24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24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09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18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08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5人,農業學部77人,醫藥衛生學部120人,工程管理學部33人;院士中,包括資深院士391人。另外擁有外籍院士65人。已故院士202人、已故外籍院士17人。
年份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外籍 院士 | |||||||||
(年) | 總數 | 機械 與運 載工 程學 部 | 信息 與電 子工 程學 部 | 化工、 冶金與 材料工 程學部 | 能源 與礦 業工 程學 部 | 土木、 水利與 建築工 程學部 | 環境 與輕 紡工 程學 部 | 農業 學部 | 醫藥 衛生 學部 | 工程 管理 學部 | 總數 |
1994 | 96 | 19 | 23 | 16 | 13 | 13 | 12 | -- | -- | -- | |
1995 | 216 | 30 | 36 | 31 | 29 | 28 | 32 | 30 | -- | -- | |
1996 | 20 | 20 | -- | 7 | |||||||
1997 | 116 | 16 | 19 | 15 | 16 | 16 | 17 | 17 | -- | ||
1999 | 113 | 15 | 17 | 15 | 15 | 16 | 18 | 17 | -- | ||
2001 | 81 | 11 | 11 | 8 | 11 | 11 | 12 | 12 | 5 | 7 | |
2003 | 58 | 9 | 7 | 7 | 8 | 9 | 8 | 7 | 3 | 4 | |
2005 | 50 | 7 | 5 | 6 | 8 | 7 | 7 | 7 | 3 | 6 | |
2007 | 33 | 5 | 2 | 3 | 3 | 4 | 3 | 5 | 6 | 2 | 3 |
2009 | 48 | 4 | 3 | 6 | 6 | 6 | 6 | 7 | 7 | 3 | 6 |
2011 | 54 | 8 | 6 | 7 | 6 | 7 | 4 | 6 | 7 | 3 | 6 |
2013 | 51 | 7 | 7 | 4 | 7 | 6 | 5 | 4 | 7 | 4 | 6 |
2015 | 70 | 9 | 8 | 9 | 8 | 8 | 6 | 9 | 7 | 6 | 8 |
2017 | 67 | 9 | 8 | 9 | 7 | 8 | 6 | 8 | 7 | 5 | 18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22人)
陳學東、鄧宗全、丁榮軍、董春鵬、樊會濤、馮培德、馮煜芳、甘曉華、高金吉、關傑、郭東明、何琳、侯曉、黃慶學、黃先祥、蔣庄德、金東寒、李椿萱、李德群、李駿、李魁武、李培根、李釗、林忠欽、劉人懷、劉怡昕、劉永才、盧秉恆、路甬祥、馬偉明、邱志明、孫聰、孫逢春、譚建榮、唐長紅、田紅旗(女)、王華明、王玉明、王振國、吳光輝、吳有生、夏長亮、楊德森、楊鳳田、楊華勇、楊紹卿、尹澤勇、尤政、張軍、張彥仲、鍾志華、周濟、周志成、朱能鴻、朱英富
資深院士:
陳懋章、陳一堅、陳予恕、丁衡高、杜善義、段正澄、朵英賢、範本堯、顧國彪、顧誦芬、關橋、郭重慶、郭孔輝、胡正寰、黃崇祺、黃瑞松、黃文虎、黃旭華、樂嘉陵、李鶴林、李鴻志、李明、梁晉才、林尚揚、林宗虎、柳百成、劉大響、劉友梅、龍樂豪、陸元九、孟執中、閔桂榮、潘健生、潘鏡芙、戚發軔、錢清泉、饒芳權、沈聞孫、沈志雲、蘇哲子、孫敬良、唐任遠、王浚、汪順亭、王興治、王永志、汪槱生、王哲榮、溫俊峰、謝友柏、徐濱士、徐德民、徐芑南、徐志磊、楊士莪、於本水、臧克茂、曾廣商、張福澤、張貴田、張金麟、張立同(女)、趙煦、鍾掘(女)、鍾群鵬、周勤之、朱英浩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24人)
柴天佑、陳純、陳傑、陳鯨、陳良惠、陳志傑、陳左寧(女)、戴浩、戴瓊海、鄧中翰、丁文華、段寶岩、樊邦奎、范滇元、方濱興、方家熊、費愛國、封錫盛、高文、龔惠興、桂衛華、何新貴、何友、姜會林、李伯虎、李德仁、李德毅、李國傑、李天初、李同保、廖湘科、劉玠、劉永堅、劉韻潔、劉澤金、陸軍、盧錫城、呂躍廣、倪光南、寧濱、潘雲鶴、沈昌祥、孫家廣、孫優賢、譚久彬、王恩東、王沙飛、王天然、王小謨、韋鈺(女)、吳澄、鄔賀銓、鄔江興、吳建平、吳曼青、吳偉仁、吾守爾·斯拉木、徐揚生、許祖彥、楊小牛、葉尚福、於全、余少華、張廣軍、張堯學、張鍾華、趙沁平、鄭南寧、庄松林
資深院士:
賁德、蔡鶴皋、蔡吉人、陳敬熊、陳俊亮、高潔、宮先儀、龔知本、郭桂蓉、何德全、胡光鎮、胡啟恆(女)、黃培康、姜景山、姜文漢、金國藩、金怡濂、李樂民、李三立、李幼平、梁駿吾、林永年、凌永順、劉尚合、劉永坦、陸建勛、馬遠良、毛二可、潘君驊、宋健、蘇君紅、孫玉、孫忠良、汪成為、王任享、王越、王子才、魏正耀、魏子卿、許居衍、楊士中、姚駿恩、葉銘漢、葉聲華、張光義、張履謙、張明高、張錫祥、趙伊君、趙梓森、鐘山、周立偉、周壽桓、周仲義、朱高峰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07人)
才鴻年、曹湘洪、陳芬兒、陳建峰、陳立泉、陳祥寶、戴厚良、丁文江、付賢智、干勇、高從堦、何季麟、胡永康、黃伯雲、黃小衛(女)、蹇錫高、姜德生、李冠興、李衛、李言榮、李元元、李仲平、劉炯天、劉中民、毛新平、聶祚仁、歐陽平凱、潘復生、彭金輝、錢鋒、錢旭紅、邱定蕃、邱冠周、桑鳳亭、舒興田、孫傳堯、譚天偉、屠海令、王國棟、王海舟、汪旭光、王迎軍(女)、王玉忠、王震西、翁宇慶、吳鋒、吳以成、謝建新、徐惠彬、徐南平、薛群基、張聯盟、張生勇、張耀明、鄭裕國、周濟、周克崧、周廉、周玉
資深院士:
陳丙珍(女)、陳景、陳清如、陳蘊博、崔崑、戴永年、丁傳賢、傅恆志、顧真安、關興亞、江東亮、金涌、柯偉、李大東、李東英、李恆德、李俊賢、李龍土、李正名、劉業翔、毛炳權、沈寅初、唐明述、王淀佐、王靜康(女)、汪燮卿、王一德、王澤山、武勝、吳慰祖、徐承恩、徐匡迪、楊啟業、殷國茂、殷瑞鈺、余永富、袁晴棠(女)、袁渭康、張國成、張壽榮、張文海、張興棟、趙連城、趙振業、周光耀、朱永濬、鄒競(女)、左鐵鏞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17人)
蔡美峰、陳念念、陳森玉、陳勇、鄧建軍、鄧運華、多吉、樊明武、范維澄、顧大釗、郭劍波、黃其勵、蔣洪德、康紅普、李根生、李建剛、李立浧、李曉紅、李陽、李焯芬、劉吉臻、羅安、羅平亞、馬永生、毛景文、歐陽曉平、彭蘇萍、彭先覺、邱愛慈(女)、沈國榮、蘇萬華、蘇義腦、孫承緯、孫金聲、孫龍德、湯廣福、唐立、萬元熙、王國法、王雙明、聞雪友、武強、夏佳文、謝和平、謝克昌、薛禹勝、於俊崇、袁亮、袁士義、岳光溪、曾恆一、張鐵崗、張玉卓、趙文智、趙憲庚、鄭健超、周守為
資深院士:
安繼剛、陳清泉、岑可法、常印佛、陳毓川、杜祥琬、范維唐、傅依備、古德生、顧金才、顧心懌、韓大匡、韓英鐸、何多慧、何繼善、洪伯潛、胡見義、胡思得、金慶煥、康玉柱、雷清泉、李慶忠、毛用澤、倪維斗、潘垣、潘自強、裴榮富、彭士祿、錢皋韻、錢鳴高、錢紹鈞、秦裕琨、邱中建、沈忠厚、孫玉發、唐西生、湯中立、童曉光、王德民、王思敬、王仲奇、翁史烈、鮮學福、徐大懋、徐銤、許紹燮、楊奇遜、楊裕生、葉奇蓁、衣寶廉、於潤滄、余貽鑫、翟光明、張信威、張勇傳、趙文津、鄭綿平、周邦新、周世寧、周永茂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05人)
陳湘生、陳政清、崔愷、鄧銘江、杜彥良、龔曉南、郭仁忠、何華武、胡春宏、黃衛、江億、孔憲京、李華軍、李建成、梁文灝、劉加平、劉經南、劉先林、馬國馨、馬洪琪、孟建民、繆昌文、聶建國、鈕新強、歐進萍、彭永臻、秦順全、任輝啟、任南琪、譚述森、王超、王復明、王浩、王建國、王瑞珠、吳志強、吳中如、肖緒文、謝禮立、謝先啟、楊秀敏、楊永斌、岳清瑞、張超然、張建民、張建雲、鄭健龍、鄭皆連、鄭守仁、鍾登華、周福霖、周緒紅
資深院士:
陳厚群、陳肇元、程泰寧、崔俊芝、董石麟、馮叔瑜、傅熹年、葛修潤、關肇鄴、韓其為、何鏡堂、黃熙齡、江歡成、李道增、李圭白、李玶、李猷嘉、廖振鵬、林元培、龍馭球、盧耀如、羅紹基、馬克儉、茆智、孟兆禎、寧津生、錢七虎、錢正英(女)、容柏生、沙慶林、沈世釗、施仲衡、王光遠、王家耀、王景全、王小東、魏敦山、文伏波、吳良鏞、項海帆、許其鳳、葉可明、張傑、張錦秋(女)、張祖勛、鄭穎人、鄭哲敏、鍾訓正、周豐峻、周鏡、周君亮、朱伯芳、鄒德慈
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5人)
陳堅、陳克複、丁德文、段寧、方國洪、郝吉明、賀泓、賀克斌、侯保榮、侯立安、蔣興偉、李家彪、劉文清、潘德爐、龐國芳、瞿金平、曲久輝、石碧、宋君強、孫寶國、孫晉良、王琪(女)、吳豐昌、吳清平、謝劍平、許健民、徐祥德、楊志峰、俞建勇、岳國君、張全興、張偲、張懿(女)、張遠航、朱蓓薇(女)、朱利中
資深院士:
農業學部(77人)
包振民、曹福亮、陳煥春、陳劍平、陳溫福、陳學庚、程順和、鄧秀新、方智遠、管華詩、蔣劍春、金寧一、康紹忠、康振生、李德發、李堅、李天來、李玉、劉秀梵、劉旭、羅錫文、麥康森、南志標、沈建忠、宋寶安、宋湛謙、唐華俊、唐啟升、萬建民、王漢中、吳孔明、辛世文、尹偉倫、印遇龍、喻樹迅、于振文、張福鎖、張改平、張洪程、張守攻、張新友、趙春江、趙振東、朱有勇、鄒學校
資深院士:
陳宗懋、戴景瑞、范雲六(女)、傅廷棟、蓋鈞鎰、官春雲、侯鋒、蔣亦元、李佩成、李文華、林浩然、劉守仁、劉興土、馬建章、任繼周、榮廷昭、山侖、沈國舫、石元春、石玉林、束懷瑞、孫九林、汪懋華、王明庥、吳明珠(女)、夏咸柱、向仲懷、徐洵(女)、顏龍安、袁隆平、張子儀、趙法箴
醫藥衛生學部(117人)
曹雪濤、陳賽娟(女)、陳香美(女)、陳肇隆、陳志南、程京、程書鈞、叢斌、丁健、董家鴻、樊代明、范上達、付小兵、高潤霖、顧曉松、韓德民、韓雅玲(女)、郝希山、侯惠民、胡盛壽、黃璐琦、郎景和、李大鵬、李蘭娟(女)、李松、李兆申、林東昕、劉昌孝、劉德培、劉志紅(女)、馬丁、寧光、喬傑(女)、邱貴興、阮長耿、桑國衛、沈倍奮(女)、沈祖堯、孫穎浩、田志剛、王辰、王廣基、王紅陽(女)、王銳、王威琪、王學浩、吳以嶺、夏照帆(女)、謝立信、徐建國、楊寶峰、楊勝利、於金明、袁國勇、曾溢滔、詹啟敏、張伯禮、張心湜、張英澤、張運、張志願、鄭樹森、周宏灝、周良輔
資深院士:
巴德年、陳灝珠、陳洪鐸、陳冀勝、陳君石、陳亞珠(女)、程天民、池志強、戴尅戎、顧健人、顧玉東、郭應祿、洪濤、侯雲德、胡亞美(女)、胡之璧(女)、李春岩、黎介壽、廖萬清、劉耀、劉玉清、陸道培、盧世璧、秦伯益、邱蔚六、沈漁邨(女)、盛志勇、石學敏、孫燕、唐希燦、湯釗猷、王琳芳(女)、王永炎、王正國、王振義、聞玉梅(女)、吳天一、吳咸中、夏家輝、項坤三、肖碧蓮(女)、肖培根、姚新生、於德泉、俞夢孫、俞永新、張金哲、趙鎧、甄永蘇、鍾南山、鍾世鎮、朱曉東、庄輝
工程管理學部(33人)
曹耀峰、柴洪峰、陳曉紅(女)、丁烈雲、范國濱、胡文瑞、黃維和、金智新、凌文、劉德培、劉合、劉玠、劉人懷、盧春房、欒恩傑、邵安林、孫永福、王安、王基銘、王金南、王隴德、王玉普、向巧(女)、楊善林、趙曉哲、鄭靜晨、鄭南寧、周建平
資深院士:
巴德年、陳清泉、程天民、杜祥琬、傅志寰、郭重慶、郭桂蓉、何繼善、蔣士成、李東英、李京文、陸佑楣、羅紹基、錢七虎、饒芳權、沈榮駿、王禮恆、汪應洛、王眾托、徐濱士、徐匡迪、許慶瑞、徐壽波、葉可明、殷瑞鈺、袁晴棠(女)、翟光明、張壽榮、朱高峰、朱曉東
(65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國籍 | 當選年 | 專業 |
1 | 貝聿銘 | 101 | 美國 | 1996 | 建築設計、城市設計 |
2 | 蒂奧萊 | 83 | 法國 | 1998 | 基因的分子生物學、乙型肝炎 |
3 | 薩馬桑達蘭 | 79 | 美國 | 1998 | 礦物加工、膠體與界面 |
4 | 施敏 | 82 | 美國 | 1998 | 微電子、半導體器件物理 |
5 | 巴丘卡耶夫 | 80 | 俄羅斯 | 1998 | 航天動力學 |
6 | 羅依茲曼 | 89 | 美國 | 2000 | 分子生物學與腫瘤學 |
7 | 鄧文中 | 80 | 美國 | 2000 | 土木工程 |
8 | 普賴斯 | 75 | 英國 | 2000 | 船舶工程、船舶力學 |
9 | 何毓琦 | 84 | 美國 | 2000 | 自動控制理論與工程 |
10 | 雅克·剛 | 91 | 法國 | 2001 | 醫學(血液學) |
11 | 弗斯貝格 | 75 | 瑞典 | 2001 | 礦物加工 |
12 | 黃煦濤 | 82 | 美國 | 2001 | 計算機(圖象處理) |
13 | 藤島昭 | 76 | 日本 | 2003 | 光電化學 |
14 | 何大一 | 66 | 美國 | 2003 | 臨床病毒學 |
15 | 布魯斯 | 80 | 英國 | 2005 | 電子學 |
16 | 劉錦川 | 80 | 美國 | 2005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7 | 大村智 | 83 | 日本 | 2005 | 藥學 |
18 | 沃爾夫 | 78 | 美國 | 2005 | 計算機 |
19 | 古里亞耶夫 | 83 | 俄羅斯 | 2005 | 信息與電子 |
20 | 黃鍔 | 80 | 美國 | 2007 | 數據分析,物理海洋學 |
21 | 奧德馬格努斯·福爾廷森 | 74 | 挪威 | 2007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22 | 郭位 | 67 | 美國 | 2007 | 工業工程(系統可靠性) |
23 | 科林·布萊克默 | 74 | 英國 | 2009 | 神經科學 |
24 | 楊祖佑 | 78 | 美國 | 2009 | 航空航天 |
25 | 范良士 | 71 | 美國 | 2009 | 化學工程 |
26 | 羅傑·瑞迪 | 81 | 美國 | 2009 | 計算機科學 |
27 | 夏蘇魯 | 82 | 美國 | 2009 | 土木工程、材料科學、結構工程 |
28 | 巴里·J·馬歇爾 | 67 | 澳大利亞 | 2011 | 臨床微生物學 |
29 | 愛德華·F·克勞利 | 64 | 美國 | 2011 | 航空航天 |
30 | 弗雷德·塞泊 | 66 | 美國、德國 | 2011 | 結構工程、土木工程抗災與防護工程 |
31 | 霍寧博 | 73 | 美國 | 2011 | 公共衛生政策學 |
32 | 小泉英明 | 71 | 日本 | 2011 | 工程、物理、神經科學 |
33 | 傑夫里·華茲華斯 | 68 | 美國 | 2011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34 | 汪正平 | 71 | 美國 | 2013 | 電子封裝材料 |
35 | 王存玉 | 55 | 美國 | 2013 | 口腔醫學、分子信號和轉化醫學 |
36 | 李澤元 | 72 | 美國 | 2013 | 電氣工程 |
37 | 約翰·查爾斯·科瑞譚登 | 68 | 美國 | 2013 | 環境工程 |
38 | 培萊彬·特恩卓普·彼德森 | 77 | 丹麥 | 2013 | 機械與運載 |
39 | 羅賓·巴特哈姆 | 77 | 澳大利亞 | 2013 | 化學工程 |
40 | 埃羅斯瓦米·波爾拉 | 74 | 美國 | 2015 | 無線通信電子工程 |
41 | 牟德 | 81 | 美國 | 2015 | 機械工程 |
42 | 加圖·洛朗森 | 59 | 美國 | 2015 | 化學及材料工程、骨科 |
43 | 裴正康 | 67 | 美國 | 2015 | 生命科學兒童癌症 |
44 | 赫伯特·芒 | 76 | 奧地利 | 2015 | 結構工程與計算力學 |
45 | 伊恩·大衛·克拉吉 | 69 | 英國 | 2015 | 土木工程 |
46 | 楊祖保 | 76 | 美國 | 2015 | 環境工程 |
47 | 李文沅 | 72 | 加拿大 | 2015 | 電氣工程 |
48 | 哈桑·卡雷姆 | 70 | 美國 | 2017 | 土木工程 |
49 | 余艾冰 | 55 | 澳大利亞 | 2017 |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 |
50 | 比爾·蓋茨 | 62 | 美國 | 2017 | 信息與能源工程管理 |
51 | 安道琳 | 66 | 英國 | 2017 | 機械/航空工程 |
52 | 唐納德·格里爾遜 | 72 | 英國 | 2017 | 生物學 |
53 | 李凱 | 64 | 美國 | 2017 | 計算機科學 |
54 | 雷歐·拉斐爾·萊夫 | 68 | 美國 | 2017 | 電氣工程(半導體領域) |
55 | 梅納赫姆·埃利梅萊赫 | 63 | 美國 | 2017 | 環境工程 |
56 | 邁克爾·霍夫曼 | 71 | 美國 | 2017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57 | 顧敏 | 58 | 澳大利亞 | 2017 | 光學工程 |
58 | 尼古拉斯·佩帕斯 | 70 | 美國 | 2017 | 生物材料、化學工程 |
59 | 尼古拉斯·羅伯特·萊蒙 | 60 | 英國 | 2017 | 醫學 |
60 | 胡仕新 | 54 | 美國 | 2017 | 機械與運載工程 |
61 | 松采夫·康斯坦丁·亞歷山德羅維奇 | 68 | 俄羅斯 | 2017 | 材料科學 |
62 | 史提芬·博伊德 | 60 | 美國 | 2017 | 計算機科學 |
63 | 田村幸雄 | 71 | 日本 | 2017 | 土木工程 |
64 | 韋伯斯特·卡維尼 | 67 | 美國 | 2017 | 腫瘤學 |
65 | 米耀榮 | 72 | 澳大利亞 | 2017 | 工程力學 |
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事業,遵守《中國工程院章程》;積極促進工程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努力創新,不斷作出成績;提倡科學精神,維護科學道德,發揚優良學風,起表率作用;積極培養人才,推動工程科學技術隊伍建設;參加工程院及學部的活動,承擔工程院及學部組織的諮詢、評議任務,促進工程科學技術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對國家工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決策有建議權;對院士候選人和外籍院士候選人有提名權;在院士會議上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享受有關待遇。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發展和中國工程院工作有建議權;可應邀出席中國工程院及學部組織的有關會議和學術活動,可獲得中國工程院贈送的出版物。外籍院士不參加選舉活動。
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作為學術帶頭人和青年科學家的引路人,絕大多數院士無論是學術還是學風,都堪稱典範。尤其是隨著近些年院士隊伍年輕化,一些認為院士只是學術“偶像”的說法,並不完全符合實際。即使不再承擔具體科研任務的很多院士,也都發揮著國家智力和思想庫的作用。(人民日報)
“院士是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一員。”“近年來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認識出現了嚴重的誤區,在某種程度上院士成為某些單位的‘學術資源’,或是某些單位領導的‘業績’。”(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庄輝、曾溢滔、秦伯益,2011年5月31日)
• 停止院士資格
周國泰,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10月21日,因腐敗問題落馬,后被停止中國工程院院士資格。
李寧,2008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1月17日,被停止中國工程院院士資格。
孟偉,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7年11月14日,被停止中國工程院院士資格。
• “高官高管”院士現象
2013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中,候選名單出現了不少現任或前任“高官高管”,引起了廣泛關注。實際上,中國工程院早有明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須是科學家”、“這一標準對所有的被提名人一視同仁,不管是對高級幹部、企業老總,還是對沒有行政級別的科研人員”。
院士增選之所以為公眾關注,確實反映了學術界和科研生態圈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涉及院士的學術腐敗、壟斷學術資源的學霸問題,以及近些年來院士增選中出現的個人拉票、單位助選等不良風氣。中國工程院曾發布公開信,對新的院士增選過程出現的拉票、助選現象進行警告。
• 增選名單可能“泄露”
2011年12月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2011年院士增選結果“出爐”,54名傑出工程科技工作者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而在1個月前,已經有網友公布33位新院士的名單,其中32位“命中”,因此工程院新院士名單可能提前“泄密”。
工程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國務院還沒有批複以前,工程院是不會提前公布或者通知院士的,網路上的名單可能是通過院士本人了解到的。網路上的這份33人名單和最終的54人名單相比,顯然是不完全名單,說明“是非正式的途徑獲得,不符合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