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張子儀的結果 展開

張子儀

中國工程院院士畜牧學專家

張子儀,男,漢族,1925年3月4日出生,山西省臨猗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畜牧學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43年—1945年,張子儀在日本北海道大學學習;1948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1952年,獲得日本京都大學動物營養學博士學位;1952年—1957年,回到中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擔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畜牧系飼料組長;1980年—2010年,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學委會主任;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工作。 

張子儀長期致力於飼料資源開發、國家飼料營養價值評定及動物營養學研究。

人物經歷


張子儀
張子儀
1925年3月4日,張子儀出生,山西省臨猗縣人。張子儀(5張)
1943年3月—1945年3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學學習。
1945年4月—1948年3月,在日本京都大學農學部學習,畢業后獲得學士學位。
1948年3月—1952年8月,在日本京都大學農學部畜產學科動物營養專業學習,畢業后獲得動物營養學博士學位。
1952年10月—1957年7月,回到中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擔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畜牧系飼料組長。
1980年1月—2010年1月,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學委會主任。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學部)。 
2010年1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工作。

研究方向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1948—1952年,張子儀在日本京都大學農學部研究生院攻讀反芻動物營養學,當時日本滋賀縣武奈岳南麓出現的耕牛“異嗜厭食症”,一度被誤診為“氟中毒”,張子儀通過微量元素鈷對瘤胃微生物放線菌的消長規律分析之後,排除了“氟中毒”說,認定該病可能是由於缺乏鈷而引起的惡性貧血症。反芻動物的鈷缺乏症在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動物營養學界尚屬前沿性課題,在日本發生的情況是繼澳大利亞和美國夏威夷等地之後的新病例,也是頗具“挑戰性”的科研項目,他深入農戶調查,與當地農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當獲悉有耕牛相繼發病,他及時配製鈷劑,奔赴現場診救,使大批耕牛康復。
1954—1955年,張子儀蹲點跑面,奔波於晉、魯、豫之間,主持推廣收穫后玉米秸稈青貯技術,解決了部分農區冬春耕牛青黃不接時的飼草問題,在各種媒體大量宣傳用礱糠(稻殼)餵豬效果好的社會背景下,他接受農業部和糧食部下達的任務,在媒體報道“礱糠餵豬效果最好”的浙江某縣農場現場領導工作組進行嚴格的飼養試驗,並經過京、浙兩地農科所協作進行了為期2兩年的各種消化和飼養試驗,證實:“用稻殼餵豬不僅無飼用價值,而且成本高,喂得越多,長得越慢。”
1958年,張子儀主持了中國國產飼料資源普查及開發利用項目,他受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所領導的委託,在北京組織召開了首屆飼料營養價值評定座談會,首次統一了飼料樣品採集《暫行飼料分析方法》及有關執行方案,翌年在中國出版了第一部《國產飼料營養成分表》。
1962年到1966年,張子儀主要從事飼料營養價值評定方法的研究,對經典評定方法存在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提出了挑戰。
1966年至1976年,張子儀利用算盤、巴羅表等傳統手段,整理、勘校、篩選印發了《國產飼料營養成分表》,供中國同行參考。
1976年,張子儀在烏蘭縣宗務隆公社籌建集體豬場,推廣科學養豬,在該公社建成了豬、肥、糧良性循環的示範豬場,為當地市場供應鮮肉。
1979年,張子儀通過“六五”期間農業部重點攻關項目開展全國大協作,及時地補充、更新並出版了《中國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
1983年,張子儀主持了國務院大型集成線路及電子計算技術振興辦公室下達的“飼料資料庫及優化豬雞飼料配方軟體開發”的任務,經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原情報所和計算中心聯合攻關,啟動了中國飼料資料庫情報網中心的全國性協作網建設。
1986年—1990年,張子儀爭取到了國家攻關項目“飼料原料標準及監測技術”及“中國飼料資料庫”任務,在中國31個協作單位的理解與支持下,從採樣、制樣、描述到測試方法、數據處理全部按計算機技術要求標準化,項目驗收時,既完成了內貿部下達的國家攻關項目任務,又將新的科研參數補充到原飼料資料庫中,使庫存整體信息質量得到了更新換代,實現了飼料營養研究成果信息的現代化管理。
20世紀末,張子儀利用現代化信息管理軟體,根據國際飼料分類法原則,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中國飼料分類法及編碼系統”。針對中國規模養殖業中長期被忽視的“應激”問題,他提出了一系列根治的策略與建議,他認為,規模健康養殖應在查明“應激源”研究方面加強力度,破譯“獸語”、“鳥語”,通過建立應激預警系統,減緩乃至消除“應激源”是根治“應激”之上策。他提出了疫病防治要從“防重於治”到“防養並舉”向“養重於防”打“持久戰”的觀點。在中國國內首次設計建成了系統研究“應激源”的第四代“畜禽代謝人工氣候艙”,對農牧結合問題他也提出了要從“有啥喂啥”到“種啥喂啥”向“喂啥種啥”過渡的循環經濟觀。
學術論著
截至2006年9月,張子儀出版著作20部,發表論文約270篇。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2000年1月《中國飼料學》張子儀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7年《動物營養參數與飼養標準》張子儀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6年《中國農業大百科全書——畜牧卷》張子儀農業出版社
1996年《動物營養學》張子儀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4年《動物營養研究進展》張子儀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科研獲獎
截至2014年11月,張子儀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約20項(主持15項)。
獲獎年份獲獎項目名稱獎項名稱
2001年《中國飼料學》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1999年三新飼料配方系統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6年豬雞飼料營養參數及飼料配方新技術的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5年中小型動物人工氣候試驗室的研製及功能檢驗農業部成果鑒定
1994年飼料衛生標準及檢測方法國家技術監督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5年《中國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貢獻

“六五”以來,主持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參與或主持國家畜牧、飼料科技規劃的制定和論證,是動物營養學會的創立者之一。“六五”至“九五”期間主持或參加完成的研究成果出版專著28部,發表論文260餘篇。他本人先後十多次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飼料工業協會中國農學會等表彰和獎勵。

學術經驗


2008年11月12日晚張子儀先生在中國農大的名家論壇上,與大家一起他的學術經驗。
年輕人要勇擔歷史責任:
“中國必須結合自己的歷史情況、實際情況創新,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張子儀先生語意深長地說。他認為,作為年輕人要勇於承擔歷史的責任,要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即“如果我每天都去學習、每天都有反思、每天都得到新的知識,那麼我每天就都有進步,這個就是現在創新的含義”。他鼓勵同學們要抓住學習的機會,不斷地開發自己的智力,不斷地豐富自己,不斷地創新。
科學研究要直面挑戰:
張子儀
張子儀
張子儀先生結合很多中國的實際例子談起歷史的回顧與反思,他認為問題擺在面前的時候,規避問題和直面挑戰是兩種處理問題的態度。“中國的農業向何處去?”他提出這樣一個令人深省的問題。“民以食為天”,農業是根本,“三農“問題不解決,中國的問題永遠解決不了。但是,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中國面臨著生態赤字的問題。
“如何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如何面對生態赤字問題?”。張子儀先生談到,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他認為中國的畜牧業、農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要直面挑戰,要樹立“生態文明觀”,保證發展合理與生態平衡才是根本出路。
張子儀訪問中國農大。
複雜問題簡單化科技成果實用化:
農業、生態、科技的發展成果的整合和物化是關鍵,用把成果轉換成為實際運用的東西。張子儀先生指出,“很多研究成果是好的,但是農民不會用,這是因為高深的理論和成果沒有還原成為實際的東西。”他認為,用低級運動形式的規律可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律。用還原論派生出來的方法還原其最原始的狀態即可使複雜問題簡單化。
黨的十七大,國家領導人提出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結合,不否定整體論,也不否定還原論。張子儀先生認為做科學研究不要排斥,要互相包容,要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來發展中國的農業。
用中國人自己的思維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
張子儀先生認為,在中國發展的過程當中,團隊凝練與創新是一個整體。他用淺顯的例子說明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他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神七”上天都充分體現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他鼓勵同學們要把自己積極地把自己納入一個新的整體和社會,不斷地創新與思考。

養生之道


張子儀在繁重的研究之餘是如何注意身體?他說:“順其自然,不刻意去琢磨什麼,什麼名呀利呀,不想。我也不怎麼鍛煉,也不上醫院。”張先生還談到自己做過的一項研究工作:先讓動物分別食用草、麩子、豌豆等;然後再將飼料混合在一起,結果動物食用後者效果顯著,長得又快又大。所以,他主張人也要吃“雜”一些,每天不應少於30種食物。張先生的養身之道就在於吃東西時,不求多,但要“雜”。因為,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不一樣,只有品種多,才能保證各種不同營養的吸收。

社會任職


張子儀曾兼任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1988年4年—1998年3年),青海省人大代表(1977年1—1979年12月),現兼任國家動物營養重點實驗室顧問,動物營養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動物營養學報》副主編、主編、名譽主編、顧問,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營養學分會秘書長、副會長、名譽會長、顧問,《中國農業科學》編委、顧問,《畜牧獸醫學報》編委,中國農學會計算及應用分會顧問,中國自動化學會農業專家系統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人物評價


張子儀院士德高望重,在動物營養領域赫赫有名,為中國畜牧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評)
在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領域,每當提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子儀,人們的敬佩之情都會油然而生,作為中國飼料營養科學的領軍者和中國飼料工業及現代化養殖業的主要鋪路人之一,張子儀平易近人、為人厚道、生活儉樸、助人為樂,他廣學博覽,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識結構改造,特彆強調老人要警惕“好為人師”、“倚老賣老”的經驗主義,要經常自我反省,不斷否定自我,“蠟炬成灰,猶可護花”,“廢物利用”是他作為資深專家的座右銘,他始終堅持嚴謹、精準的工作信條,對農業科研事業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為中國動物營養學科的發展及飼料工業的興盛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彰顯出心繫國家和人民的崇高學者風範。(《中國農村科技》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