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瑞

戴景瑞

戴景瑞,玉米遺傳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首次在中國實現玉米雙交種三系配套,育成玉米優良自交系綜3、綜31和雜交種農大60、農大65、農大3138等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與傳統育種相結合,率先用細胞工程技術育成抗小斑病C小種的雄性不育系,用基因工程技術育成中國第一代轉基因抗蟲玉米,為發展中國玉米育種和生產及培養大批農業科技人才作出了貢獻。

簡介


戴景瑞
戴景瑞
遼寧省海城市人。曾任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教授。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工程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貢獻:始終堅持玉米種質創新,育成多個玉米自交系,應用面積達1.6億畝以上,親自育成玉米雜交種十餘個,累計推廣一億畝。提出創造雜種優勢群的新觀點。在世界上首次用細胞工程技術闡明C型不育性與專化感病性的關係,解決了C型不育系對C小種敏感的難題,使不育化雜交種大面積推廣,開創了中國玉米細胞工程育種成功的先例。組織合作研究,在國內率先創建了玉米轉基因技術體系,育成中國第一代轉基因抗蟲玉米新品種。率先在國內用分子技術研究玉米雜種優勢,發現了新的雜種優勢群,提出玉米雜種優勢與基因沉默有關,並克隆了相關cDNA片段。構建了中國第一張玉米分子標記連鎖圖,培養博士生26名,碩士生16名,發表論文60多篇,獲省、部級一等獎4項,主持創建了國家玉米改良中心。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求學簡歷


1934年9月1日 出生於遼寧省海城縣藍旗堡村。
1951-1955年 在遼寧海城第三中學及海城高中學習。
1955-1959年 在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學習。
1960-1963年 在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讀研究生等。

生平介紹


求學過程

戴景瑞,1934年農曆7月23日(公曆9月1日)出生於遼寧省海城縣藍旗堡村,4歲隨父遷居海城鎮。父親大學肄業,終生任中小學教師,有正義感和愛國心;母親農家出身,心地善良,勤勞節儉。在日冠佔領東北的日子裡,民生凋敝,食不果腹,他們一家艱難度日,童年的戴景瑞已體會到衣食來之不易。他5歲開始認字,8歲上小學,特別愛讀書,小學三年級時就讀完《水滸》全傳,並能繪聲繪色地講給別人聽。由於家庭經濟生活極不穩定,他時讀時輟,勉強讀完高小。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父親有了穩定的工作,他才有條件繼續學業。
1949年春,戴景瑞考入營口市聯中,並申請到甲等助學金,住校學習,從此不再有饑寒之憂。入學不久,他就成為營口市的第一批少年兒童隊員,第二年由兒童隊直接推薦為青年團員。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他與所有熱血青年一樣報名參軍,準備抗美援朝,終因年紀小而未能如願。1951年他人海城縣三中學習。初中畢業時,他又響應組織號召報名參加軍校。由於當時他在班上年齡最小,學習成績又最好,組織上還是將他保送上了海城高中。

政治洗禮

在高中學習期間,經過“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政治運動的洗禮,他不斷走向成熟,開始把自己與國家聯繫在一起,初步立下了為國為民的志向。1952年,在他剛滿18周歲時,向組織提出了入黨的申請,后因病休學一年而未果。1955年高中畢業時,他是海城高中400名畢業生會考的第一名,卻一反當時輕視農業的“潮流”,在父親的支持下,以第一志願考取了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告別親人,奔向北京,當火車駛近山海關時,他望著長城竟情不自禁地吟出“秋風瀟瀟辭臨溟(海城的古名),迢迢千里望長城,此番別親長安(指北京)去,定叫沃野展新容”。他發誓要為中國的農業奉獻終身。4年多的大學生活,對戴景瑞影響最大的是多次的農場實習、水利化義務勞動和下放寧夏勞動鍛煉。在那些地方和那種場合他真正地看到了中國的農村,了解了農民和農業的狀況,也才真正意識到學農將意味著什麼。他如饑似渴地學習,40多門功課只有個別得4分,其餘全部為5分。所有功課中最吸引他的就是遺傳學,也許是這門功課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1956年青島遺傳學座談會後,在中國飽受壓抑的摩爾根遺傳學有了轉機。

研究生活

1957年北京農業大學率先開出了摩爾根遺傳學課,主講人是鮑文奎教授,由李競雄、洪用林兩位教授做輔導,三位從美國歸來的遺傳學博士在北京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每次講課時,農大師生和外單位趕來的旁聽者在幾百人的大教室里擠個水泄不通。戴景瑞更是自始至終全神貫注,最後考試得了5分。真是命運使然,大學畢業時儘管他第一志願是“服從祖國的分配”,他卻被安置在研究生的行列。1960年2月他跟隨李競雄,開始了新的研究生生活。

深入鑽研

1963年研究生畢業后,戴景瑞留校任李競雄的科研助理。但是好景不長,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文化大革命”10年更使他無法工作,那時他唯一能做到的是保住育種材料。從1964年到1978年,無論是“開門辦學”、“教育革命小分隊”,還是隨學校轉展陝北、河北涿州,那幾個裝滿玉米種子的鐵皮箱,他從沒有離開過。1973年中美關係鬆動后,他從一篇美國文獻中受到啟發,要提高玉米雜種優勢水平,必須拓寬自交系的來源,克服遺傳基礎狹窄和遺傳脆弱性的潛在危險。他開始收集材料,組建群體,進行輪迴選擇並制定了選育優良自交系的計劃。從1973 年到1978年5年中,他輾轉於河北省涿州、三河、廊坊和寶坻農村,幾乎一年換一個地方,播種他的玉米材料。他自己積糞漚肥,駕駛拖拉機,半夜起來澆水,像普通農民一樣從事各種田間作業,他認真觀察,仔細授粉,嚴格選擇。他和妻子一道,有時帶著還不懂事的兒子,一家三口完全融入了玉米育種天地之中。到1978年,他們已經擁有了經過兩輪選擇的早熟和中晚熟兩個優良群體。他在優良群體中選出200多個單株連續進行自交選擇,並在早代就開始與國內外優良自交系測交,根據抗病性、株型、配合力等綜合性狀,嚴格鑒定篩選。有一段時間,他的妻子受公派赴美國進行合作研究,他一人奉養老母,照顧兒子,還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結果累病了。但他堅持自交系的選育,不顧身體虛弱,照樣下地觀察、授粉,秋收時,他帶著小板凳,坐在地頭一行行地移動,要看完上千行的材料。一分耕耘,一分收穫。1983年,在鄭州召開的“六五”國家玉米育種攻關會上,戴景瑞提交了《高配合力自交系綜3和綜31的選育》報告。這兩個自交系是由9個國內外優良自交系組成的群體,經過兩輪選擇後用系譜法選育成功的,它們株型緊湊,綜合抗病性強,特別是配合力高,而且與國內外各種類型自交系間雜交都表現很高的配合力。這是中國利用人工改良群體選育自交系的最早報告。這項研究成果不但豐富了中國玉米育種材料,而且在設計思路和選育方法上也給同行以重要的啟示。

突出貢獻

在綜3和綜31選育成功之後,戴景瑞承擔了選育高產、優質、多抗雜交種的國家玉米育種攻關任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廣泛收集國內外優良自交系,把它們分成幾組進行雙列雜交,配製了大量雜交組合。他奔波於北京和海南之間,有時一去就是4~5個月,春節也不回京。1985年,終於在800多個雜交組合中篩選出一個十分理想的組合,它由自交系綜31和外引系5003 雜交而成,株高和穗位適中,株型比較緊湊,果穗長而大,籽粒鮮黃飽滿,抗病性和抗旱性良好。經北京、天津和華北大區的區試,均名列第一,比對照種中單2號增產15%以上,定名農大60。這個雜交種,到1990年“七五”攻關結束時,已通過3個省市的審定,年推廣面積達150萬畝以上;“八五”期間又通過了國家和另外3個省的審定,迅速在全國20多個省市推廣,到1995年“八五”結束時已經推廣3000多萬畝。這項成果曾獲國家三委一部頒發的重大攻關成果榮譽證書。1985年,他赴四川參加全國玉米攻關會議期間,發現當地種植多年的中單2號已明顯退化,急需更新換代,他便將株型、抗性和熟期均較適合川西平丘區種植的一個新組合推薦給當地試種,經連續三年預備試驗和區域試驗,年年第一,比中單2號增產20%以上。這就是他用自交系綜3與牛2-1雜交育成的農大65。至“九五”初期該雜交種已在川西平丘地區和河北等地累計推廣近1000萬畝。戴景瑞在長期的育種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育種策略,他不搞“大網撈魚”式的瞎碰。他認為育種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原始材料到新品種育成,每一個環節猶如一個工廠的車間,只要設計的技術路線正確、原材料合格、生產過程嚴格規範,可以做到年年投料,流水作業,年年都有新的產品。在“八五”攻關的學術研討會上,他提出“起點要高、取材要新、選擇要嚴、速度要快”的十六字方針,這是他的育種策略的簡明概括。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他通過艱苦拼搏的實踐,從1986年到1997年的12 年中育成了10多個玉米新品種,正式通過省以上審定的就有9個,幾乎每年貢獻1個。“九五”初期他推出了用自選的兩個自交系P138和綜31雜交育成的農大3138在華北大區區試中兩年28個點全部增產,平均比對照種丹玉13號增產39.7%,並在短短的兩三年內通過了3個省市和全國品種審定,現已列為“九五”期間全國重點推廣品種。

技術成就


戴景瑞教授四十年如一日戰鬥在遺傳學和作物遺傳育種研究和教學的第一線。先後主持和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高技術項目以及農業部、教委和北京等下達的多項科研任務。60年代首先實現中國玉米雙交種三系配套用於玉米種子生產,70年代育成農大54號,此後相繼育成P138、綜31等優良自交系和農大60等高產、優質、多抗玉米雜交種10餘個,在全國20多個省市推廣6000多萬畝,增收玉米30多億公斤,增收人民幣30多億元。其中農大58農大、農大60、農大66、農大3315、農大3138等多個雜交種在北京市的玉米新品種更新換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7年農大60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由於農大60在全國的貢獻又獲得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戴景瑞教授在玉米遺傳育種研究中勇於創新,積極引進高新技術,與他人合作在中國首先建立了玉米基因工程的技術體系,並率先用生物技術育成抗病的C型不育系和育成了第一代抗玉米螟的轉基因(B1)玉米新品種,並開始與北京市種子公司合作進行產業化開發,成為中國玉米生物技術育種的開拓者。這項成果獲199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擔任系主任期間,他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狠抓學科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和科研成果的轉化,並將自己科研成果創造的經濟效益無私地注入農學系的建設和發展,增強了教職員工的凝聚力,形成了學科發展的良性循環,使農學系發展成為擁有2個博士點、一個國家重點學科、一個部重點學科和一個國家級玉米改良中心的作物科學學院。由於他對農業大學的建設所做出的貢獻,1992年獲得了北京農業大學的最高榮譽獎――農大人獎。
戴景瑞教授作為中國玉米育種學科的帶頭人,嚴謹治學,教書育人,先後培養了2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科學通報、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其中為Sci收錄6篇;參與主編和編寫專著與教材4部(遺傳學、植物遺傳育種學、植物育種學、普通育種學)。在轉基因技術、玉米分子標記連鎖的構建、雜種優勢群的劃分以及雜種優勢機理研究方面均走在國內前列,把中國的玉米遺傳育種學科從群體水平個體水平提高到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先後獲農業部和國家教委的優秀教材獎,北京市和全國優秀教師獎。
作為農業部的專家顧問和科技委成員,戴景瑞教授十分關心中國農業生產、農業科學和農村的發展,多次深入農村進行調查研究,結合國外的發展情況,寫出多項調研報告、建議書和發展規劃,對中國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97年獲得農業部頒發的中華農業科教獎。

主要論著


1 李競雄,戴景瑞,許啟鳳,程經有.《玉米雄花不孕性及其恢復性的遺傳研究》.作物學報,1963,2(4):339~362
2 戴景瑞.《玉米的矮生基因及其遺傳效應》.遺傳,1979,1(5):40~43
3 戴景瑞(副主編).《遺傳學》(第二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4 羅美中,戴景瑞,韓雅珊.《玉米同工酶基因定位的一種方法》.植物學通報,1986,4(102):62~65
5 謝友菊,陳鸝,戴景瑞.《玉米體細胞胚狀體誘導及植株再生的研究》.遺傳學報,1986,13(2):113~119

期刊論文


劉岩,王國英,劉俊君,彭學賢,謝友菊,戴景瑞,郭世偉,張福鎖1998大腸桿菌gutD基因轉入玉米及耐鹽轉基因植物的獲得 中國科學(C輯) 28(6):542-547
周逢勇,戴景瑞,王國英,謝友菊,崔洪志,郭三堆 1998玉米自交系P9-10遺傳轉化體系的構建 科學通報 43(23):2517-2520
張宏,戴景瑞 1998 玉米原生質體培養及可育植株的再生 作物學報 24(4):497-502
戴景瑞 1998 中國玉米生產發展的前景及對策 作物雜誌 5:6-11
吳敏生,戴景瑞 1998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AFLP)—一種新的分子標記技術 植物學通報15(4):68-74
戴景瑞 1998 發展玉米育種科學迎接21世紀的挑戰 作物雜誌6:1-4
吳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8玉米優良自交系優勢群劃分的初步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3(5):97-100
曹永國,戴景瑞 1998玉米F2群體中偏分離RFLP標記在染色體上的分佈及原因分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3(增刊):1-5
吳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指紋圖譜技術在品種鑒定和純度分析上的應用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6(1):51-56
王志民,戴景瑞 1998 植物RFLP連鎖圖譜構建 生命科學研究進展 1:141-145
曹永國,王國英,王守才,魏艷玲,盧江,謝友菊,戴景瑞 1999玉米RFLP遺傳圖譜的構建及矮生基因定位 科學通報 44(20):2178-2181
吳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9 RAPD分子標記與玉米雜種產量優勢預測的研究 遺傳學報 26(5):578-584
王守才,王國英,丁群星,張宏,謝友菊,戴景瑞 1999轉基因在玉米中的遺傳分離與整合特性研究遺傳學報 26(3):254-261
吳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9 RAPD玉米品種鑒定和純度分析中的應用 作物學報 25(4):489-493
吳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1999差異顯示技術(DD-PCR)及其應用植物生理學通訊 35(4):307-312
吳敏生,戴景瑞 1999灰色系統理論在玉米育種上的綜合應用華北農學報 14(2):30-35
張建福,戴景瑞 1999基因工程固氮菌肥對玉米生產發育的影響初探上海農業學報 15(1):79-82
向道權,戴景瑞 1999 玉米產量QTL和雜種優勢遺傳基礎研究進展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15(1):79-82
吳敏生,戴景瑞 1999植物雜種優勢研究新進展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59-62
劉大文,戴景瑞,謝友菊,王守才 1999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復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與鑒定 種子1:34-35
高志環,薛勇彪,戴景瑞 2000玉米小斑病菌C小種毒素的致病作用位點科學通報 45(6);622-626
吳敏生,戴景瑞 2000 AFLP標記與玉米雜種產量、產量雜種優勢的預測植物學報 42(6):600-604
劉大文,王守才,謝友菊,戴景瑞 2000轉Zm13-Barnase基因玉米的獲得及其花粉育性研究 植物學報42(6):611-615
吳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2000 AFLP分子標記在玉米優良自交系優勢群劃分中的應用作物學報 26(1):9-13
劉大文,謝友菊,王守才,戴景瑞 2000 擬南芥菜菜花藥絨氈層啟動子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作物學報 26(4):406-410
陳彥惠,王利明,戴景瑞 2000中國溫帶玉米種質與熱帶、亞熱帶種質雜優組合模式研究 作物學報 26(5):557-564
吳敏生,戴景瑞,謝友菊 2000 一個與玉米基因沉默表達有親友的cDNA片段的克隆與序列分析 植物生理學報
戴景瑞 2000玉米抗病相關候選基因DNA片段克隆中國農業科學(增刊) 33(1):141-146
吳敏生,戴景瑞 2000中國17個優良玉米自交系的分子標記雜合性及其與雜交種性狀的關係研究 西北植物學報 20(5)691-700
王守才,王國英,戴景瑞 2000玉米轉基因遺傳問題的討論 生物工程進展 20(4):64-66
陳彥惠,王利明,戴景瑞 2000 熱帶、亞熱帶自交系與中國溫帶玉米種質雜交種的研究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5(1);50-57
GAO ZH,XUE YB,DAI J R 2001 CDNA-AFLPanalysis reveals that maize resistance to Bipolaris maydis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duction of multiple defence nelated gen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17):1454-1458
向道權,曹海河,曹永國,楊俊品,黃烈健,王守才,戴景瑞 2001玉米SSR遺傳圖譜的構建及產量性狀基因定位 遺傳學報 28(8):778-784
吳敏生,高志環,戴景瑞 2001利用cDNA—AFLP技術研究玉米基因的差異表達 作物學報 27(3):339-342
楊會,王國英,戴景瑞 2001玉米優良自交系綜3、綜31的轉化研究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9(4):334-337
向道權,黃烈健,曹永國,戴景瑞 2001玉米產量性狀主基因-多基因遺傳效應的初步研究 華北農學報 16(3):1-5
田增元,戴景瑞 2002 利用cDNA-AFLP技術分析玉米灌漿期功能葉基因差異表達與雜種優勢科學通報 47(18):1412-1416
黃烈健,向道權,楊俊品,戴景瑞 2002 玉米RFLP連鎖圖譜構建及大斑病QTL定位 遺傳學報 29(12):1100-1104
趙君,王國英,胡劍,張曉紅,戴景瑞 2002玉米彎孢菌葉斑病抗性的ADAA遺傳模型的分析作物學報 28(1):127-130
曹永國,向道權,黃烈健,王守才,吳敏生,戴景瑞 2002 SSR分子標記與玉米雜種優勢關係的研究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10(2):120-123
田曾元,戴景瑞 2003玉米雜種與親本穗分化期功能葉基因差異表達與雜種優勢 遺傳學報 30(2):154-162
劉章雄,王守才,戴景瑞,黃烈健,曹海河 2003玉米P_(25)自交系抗鏽病基因的遺傳分析及SSR分子標記定位 遺傳學報 30(8)
戴景瑞,趙克明,蘇勝寶 2003優良玉米雜交種農大3138的選育與推廣 山西農業科學 31(2):19-22
Song,XF,T.M. Song,J.R. Dai,T. Rocheford,J.S. Li 2004 QTL mapping of kernel oil concentration with high-oil maize by SSR markers Maydica 49:41-48
白琪林,陳紹江,董曉玲,孟慶祥,嚴衍祿,戴景瑞 2004 近紅外漫反射光譜法測定玉米秸稈NDF與ADF含量,光譜與光譜分析 24 (11):1345

獎勵情況


高產、優質、多抗玉米雜交種農大60的選育與推廣,2000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優良玉米自交系綜3與綜31的選育與利用,2002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優良玉米自交系綜3與綜31的選育與利用,2002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玉米單交種農大3138的選育與利用,2003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