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熹年
傅熹年
傅熹年,男,1933年1月2日生於北京,祖籍四川省江安縣,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歷史學家,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高級建築師。
傅熹年195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1958年至1970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工程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理論與歷史研究室(北京)工作;1970年至1975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建設委員會第七工程局第五工程公司(甘肅天水)工作;1975年至1983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建設委員會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情報研究所建築歷史研究室工作,擔任技術員;1983年至2000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建設部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工作,擔任高級建築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傅熹年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重點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和宮殿、壇廟等大建築群的規劃、布局手法及建築物的設計規律。
傅熹年
原籍四川省江安縣,1933年1月2日出生於北京。195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先後就職於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建築系合辦的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建築工程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理論歷史研究室、建設部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四十餘年來一直從事中國建築史研究工作。
傅熹年195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
1956—1957年協助梁思成教授進行《北京近代建築史》研究。
1961—1963年參加浙江民居和福建民居的調查研究
1963—1965年協助劉敦楨教授進行《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編寫工作。
1983至1989年,參加了全國書畫鑒定小組。
1986年被聘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常務委員。
傅熹年手繪唐大明宮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4年開始,承擔建設部科技司專題研究。
2005年任主任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
2003年8月21日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研究重點中國古代城市和宮殿、壇廟等大建築群的規劃、布局手法及建築物的設計規律,揭示出中國古代城市以宮城、里坊為模數,大建築群以主院落為模數,單體建築以所用材和柱高為模數等一系列運用模數控制規劃和建築設計的方法。發現了宮殿壇廟等大型建築群在規劃時用標準方格網控制尺度和相互關係,並把主體建築置於建築群幾何中心的手法。利用已掌握的模數規律,對西周、戰國、唐、宋、金、元一系列建築遺跡做復原研究。發表論文近30篇,編為《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又選編所繪建築畫為《古建騰輝》,完成了五卷本《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史》和《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和建築設計方法研究》的撰寫。
1989年以後,傅熹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項目《中國建築史的研究》,主編五卷本《中國古代建築史》中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史》。由於此期遺存實例極少,傅熹年將實例與大量文獻史料和考古發掘成果三方面互證,並利用外域資料為參證,整理、推證出該時期建築的基本面貌、技術發展水平和發展脈絡等情況。
1994年起,傅熹年承擔建設部科技司下達的《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組布局、單體建築設計手法和構圖規律研究》專題研究,重點對形成中國古代獨特建築體系並能持續發展起重要作用的規劃設計手法進行探索。通過研究大量實例並分析實測圖及數據,揭示出古代除文獻中已有記載的單體建築設計以材分為基本模數外,還存在著運用擴大模數控制規劃設計的方法。如在都城和城市規劃中以宮城和里坊、街區為面積模數,在大建築群組布局中以主院落為面積模數,在單體建築設計中以檐柱高為擴大模數等。又發現除在院落布局中置主體建築於地盤幾何中心的重要特點外,還存在著在宮殿、壇廟、寺院、邸宅等多院落的大型建築群組的規劃布局中,使用方格網為布置基準,用為有一定寬容度的共同面積模數,以控制不同院落間和建築物間的相互關係、保持尺度上的和諧等規劃設計手法。此外,還探索出日本九世紀以前建築設計中運用模數的特點和規律,作為研究南北朝末年至唐代建築設計手法和規律的旁證參考,把對中國古代在規劃設計中較成熟運用模數的認識前推了約三百年,闡揚了中國古代在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方法上的先進性。
傅熹年
傅熹年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書畫史研究。1983至1989年間,參加全國書畫鑒定小組,鑒定了全國公藏的古代書畫,在工作成果《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中,對大量藏品簽署了鑒定意見。對國內外所藏若干重要古代名畫進行重點考辨研究,撰有研究論文十餘篇,編為《傅熹年書畫鑒定集》出版。主編了《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中的《兩宋繪畫·上、下》和《元代繪畫》共三卷。
《建築史論文選》
《傅熹年書畫鑒定集》,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1月。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國古代建築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中國科學技術史·建築卷》,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1月。
優秀的古典建築之一——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建築學報》1957年01期)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中的北宋建築(《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02期)
福建的幾座宋代建築及其與日本鎌倉“大佛樣”建築的關係(《建築學報》1981年04期)
中國古代住宅建築發展概論(與劉致平合撰,《華中建築》1984年03、04期,1985年01—04期)
隋唐長安洛陽城規劃手法的探討(《文物》1995年03期)
淺談做書畫鑒定工作的體會(《文物》1996年11期)
記顧鐵符先生復原的馬王堆三號墓帛書中的小城圖(《文物》1996年06期)
中國古代的建築畫(《文物》1998年03期)
對含元殿遺址及原狀的再探討(《文物》1998年04期)
中國古代院落布置手法初探(《文物》1999年03期)
試論唐至明代官式建築發展的脈絡及其與地方傳統的關係(《文物》1999年10期)
中國古代建築外觀設計手法初探(《文物》2001年01期)
中國歷史建築遺產保護面面觀(《小城鎮建設》2002年08期)
關於唐宋時期建築物平面尺度用“分”還是用尺來表示的問題(《古建園林技術》2004年03期)
弘揚華夏古建築文化的鴻篇巨製——《中國古建築大系》評介(《中國圖書評論》1996年04期)
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與書畫藝術的完美結合——慶祝啟功先生書畫集出版(《中國文物報》2001年12月12日)
推動典藏圖書之風——《中國藏書通史》評介(《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5月16日)
《晉東南古建築考察記》序(《建築學報》2005年06期)
記先祖藏園老人與北京圖書館的淵源(《國家圖書館學刊》1997年03期)
民國教育總長傅增湘留下2萬餘件古玉、藏書等文物。為了這些遺產,傅增湘的後人打起了官司,被稱為“新中國最大析產糾紛”。
傅家家藏的紅山文化玉龍形鉤
從1971年11月29日開始,北京市西城區政府有關部門開始清退“文化大革命”時期抄家而得的傅家財物,到1989年8月3日全部清退完畢,共發還傅家財物17885件24箱13捆1匣,其中不僅有古書、古傢具還有古玉近1000塊,大部分財物有名稱有編號。
家族的巨額遺產,引出了法律糾紛。此案原告是傅增湘三子傅定謨的子女,以傅定謨的女兒傅鈺年為首;被告是傅增湘長子傅忠謨的兒子傅熹年為首。
早在1983年,傅鈺年等就曾起訴了堂兄傅熹年,1985年此案撤訴。
在2004年的“瀚海秋季拍賣會”上,傅家家藏的紅山文化玉龍形鉤拍得253萬元的高價,紅山文化黃玉獸首蟲身墜的成交價則是132萬。家藏古玉的天價拍賣讓傅家後輩關注並疑惑重重,認為傅忠謨一方的子女隱瞞了祖父留下的大量祖產,於是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析產並分割這些祖產。自1983年首次起訴至2010年,析產糾紛歷經27年懸而未決。2009年2月6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法院判定傅增湘的圖章40枚、傅增湘日記、手稿由傅鈺年和傅熹年兩方9人共有,由傅熹年保管。判決后傅鈺年兄妹4人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2010年8月11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 科研綜述
傅熹年從1963年開始,逐步將研究重點放在中國古代城市和宮殿、壇廟等大建築群的規劃、布局手法及建築物的設計規律,揭示出中國古代城市以宮城、里坊為模數,大建築群以主院落為模數,單體建築以所用材和柱高為模數等一系列運用模數控制規劃和建築設計。他發現了宮殿壇廟等大型建築群在規劃時用標準方格網控制尺度和相互關係,把主體建築置於建築群幾何中心的手法。他還利用已掌握的模數規律,對西周、戰國、唐、宋、金、元一系列建築遺跡做復原研究。
1989年以後,傅熹年主編五卷本《中國古代建築史》中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史》。由於此期遺存實例極少,傅熹年將實例與大量文獻史料和考古發掘成果三方面互證,並利用外域資料為參證,整理、推證出該時期建築的基本面貌、技術發展水平和發展脈絡等情況。
1994年起,傅熹年承擔建設部科技司下達的《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組布局、單體建築設計手法和構圖規律研究》專題研究,重點對形成中國古代獨特建築體系並能持續發展起重要作用的規劃設計手法進行探索。通過研究大量實例並分析實測圖及數據,揭示出古代除文獻中已有記載的單體建築設計以材分為基本模數外,還存在著運用擴大模數控制規劃設計的方法。如在都城和城市規劃中以宮城和里坊、街區為面積模數,在大建築群組布局中以主院落為面積模數,在單體建築設計中以檐柱高為擴大模數等。又發現除在院落布局中置主體建築於地盤幾何中心的重要特點外,還存在著在宮殿、壇廟、寺院、邸宅等多院落的大型建築群組的規劃布局中,使用方格網為布置基準,用為有一定寬容度的共同面積模數,以控制不同院落間和建築物間的相互關係、保持尺度上的和諧等規劃設計手法。此外,傅熹年還探索出日本九世紀以前建築設計中運用模數的特點和規律,作為研究南北朝末年至唐代建築設計手法和規律的旁證參考,把對中國古代在規劃設計中較成熟運用模數的認識前推了約三百年,闡揚了中國古代在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方法上的先進性。
傅熹年在業餘時間從事古籍版本目錄學和古代藝術史的研究。他整理祖父傅增湘先生遺稿,編成《藏園群書經眼錄》《藏園群書題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藏園遊記》四書,約500萬字,分別由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整理父親遺稿,編成《古玉精英》《古玉掇英》二部專著,均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他也因此被聘為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員,中國國家圖書館顧問。
傅熹年還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書畫史研究。他參加了全國書畫鑒定小組,鑒定了全國公藏的古代書畫,在工作成果《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中,對大量藏品簽署了鑒定意見。對中國國內、國外所藏若干重要古代名畫進行重點考辨研究,撰有研究論文十餘篇,編為《傅熹年書畫鑒定集》出版。主編了《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中的《兩宋繪畫·上、下》和《元代繪畫》共三卷。
● 科研項目
1989年後,傅熹年承擔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項目《中國建築史的研究》。
1994年,完成專著《中國建築史的研究》,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科技司專題研究。
● 學術著作
截至2013年1月,傅熹年出版著作25本,其中有《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還選編所繪建築畫為《古建騰輝》,完成了五卷本《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史》和《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和建築設計方法研究》 。
1、傅熹年.當代中國建築史家十書傅熹年中國建築史論選集[M].遼寧美術出版社.2013.
2、傅熹年.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3、傅熹年.傅熹年書畫鑒定集[M].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
4、傅熹年.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下[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5、傅熹年.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上[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6、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十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7、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第2卷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8、傅熹年繪.古建騰輝傅熹年建築畫選[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8.
9、傅熹年.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4兩宋繪畫下[M].文物出版社.1988.
10、傅熹年.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5元代繪畫[M].文物出版社.1989.
11、傅熹年.古建擷英傅熹年建築畫選[M].文津出版社.2019.
12、傅熹年.中國書畫鑒定與研究傅熹年卷[M].故宮出版社.2017.
13、傅熹年.中國科學技術史建築卷[M].科學出版社.2017.
14、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概說[M].北京出版社.2016.
15、傅熹年.大家小書中國古代建築概說[M].北京出版社.2016.
16、傅熹年.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上第2版[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5.
17、傅熹年.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5.
18、傅熹年.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下第2版[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5.
19、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工程管理和建築等級制度研究[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2.
20、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傅熹年.社會人文因素對中國古代建築形成和發展的影響[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5.
21、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第2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22、傅熹年.中國科學技術史[M].科學出版社.2008.
23、傅熹年.中國美術全集5繪畫編兩宋繪畫下[M].文物出版社.2006.
24、傅熹年.建築論文集[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5、傅熹年.古玉掇英[M].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5 .
● 學術論文
截至2016年2月,傅熹年發表論文60餘篇。
1、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概說》[J].城市住宅.2016,(2):96.
2、傅熹年.中國古代園林[J].美術大觀.2015,(3):95-100.
3、傅熹年.中國古代禮制建築[J].美術大觀.2015,(6):96-99.
4、傅熹年.真正的同學大師[J].世紀.2012,(5).
5、傅熹年.傅熹年院士書法作品欣賞[J].中國科技獎勵.2012,(12):79-80.
6、傅熹年.情系善本的古籍版本專家——懷念冀淑英先生[J].版本目錄學研究.2012,(0):17-20.
7、傅熹年.真正的國學大師[J].世紀.2012,(5):19.
8、傅熹年.介紹故宮博物院藏抄本《營造法式》[J].中國建築史論彙刊.2011,(0):17-19.
9、傅熹年.重印陶湘仿宋刻本《營造法式》序[J].中國建築史論彙刊.2011,(0):14-16.
10、傅熹年.在“著名學者藏書家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紀念展”開幕式上的致辭[J].版本目錄學研究.2010,(0):13-14,3-12.
11、傅熹年,鍾曉青.中國古代建築工程管理和建築等級制度研究[J].建設科技.2014,(C1):26-28.
12、傅熹年.翁萬戈先生所藏書畫介紹[J].紫禁城.2008,(11):86-88.
13、傅熹年.深切懷念啟功先生[J].中國書畫.2005,(8):129-130.
14、傅熹年.《晉東南古建築考察記》序[J].建築學報.2005,(6):67.
15、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外觀設計手法初探[J].文物.2001,(1):74-89.
16、傅熹年.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圖》及其陵園規制的研究[J].考古學報.1980,(1):97-118,161.
17、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外觀設計手法初探[J].造型藝術.2001,(4).
18、傅熹年.福建的幾座宋代建築及其與日本鎌倉“大佛樣”建築的關係[J].建築學報.1981,(4):68-77.
19、傅熹年.關於唐宋時期建築物平面尺度用“分”還是用尺來表示的問題[J].古建園林技術.2004,(3):34-38+41.
20、傅熹年.日本飛鳥、奈良時期建築中所反映出的中國南北朝、隋唐建築特點[J].文物.1992,(10):28-51.
21、傅熹年.披荊斬棘獨樹一幟文物學家王世襄先生的學術貢獻[J].世紀.2004,(1):34-37.
22、傅熹年.唐長安大明宮玄武門及重玄門復原研究[J].考古學報.1977,(2):131-160.
23、傅熹年.中國古代院落布置手法初探[J].文物.1999,(3):66-83.
24、傅熹年.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J].文物.1973,(7):30-49.
25、傅熹年.論幾幅傳為李思訓畫派金碧山水的繪製年代[J].史學情報.1984,(3):66-67.
26、傅熹年.記先祖藏園老人與北京圖書館的淵源[J].國家圖書館學刊.1997,(3):49-52.
27、傅熹年.淺談做書畫鑒定工作的體會[J].文物.1996,(11):39-51+1.
28、傅熹年.元大都大內宮殿的復原研究[J].考古學報.1993,(1):109-153.
29、傅熹年.弘揚華夏古建築文化的鴻篇巨製:《中國古建築大系》評價[J].中國圖書評論.1996,(4):38.
30、傅熹年.趙佶《瑞鶴圖》和北宋汴梁宮城宣德門[J].榮寶齋.2001,(2):170-177.
31、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外觀設計手法初探[J].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2001,(4):51-51.
32、傅熹年.試論唐至明代官式建築發展的脈絡及其與地方傳統的關係[J].文物.1999,(10):81-93.
33、傅熹年.元人繪《百尺梧桐軒圖》研究[J].文物.1991,(4):71-80.
34、傅熹年.弘揚華夏古建築文化的鴻篇巨製--《中國古建築大系》評介[J].中國圖書評論.1996,(4):38-39.
35、傅熹年.參觀靜嘉堂文庫札記(上)[J].書品.1991,(1):52-58.
36、傅熹年.訪美所見中國古代名畫札記(上)[J].文物.1993,(6):89-95.
37、傅熹年.中國歷史建築遺產保護面面觀[J].小城鎮建設.2002,(8):2-4.
38、傅熹年.永樂宮壁畫[J].文物.1957,(3):29-33.
39、傅熹年.記北京的一個花園[J].文物.1957,(6):13-19.
40、傅熹年.中國古代的建築畫[J].文物.1998,(3):75-94.
41、傅熹年.論幾幅傳為李思訓畫派金碧山水的繪製時代[J].文物.1983,(11):76-86.
42、傅熹年.陝西岐山鳳雛西周建築遺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築遺址研究之一[J].文物.1981,(1):65-74.
43、傅熹年.唐長安明德門原狀的探討[J].考古.1977,(6):409-412.
44、傅熹年.對含元殿遺址及原狀的再探討[J].文物.1998,(4):76-87+1.
45、傅熹年.陝西扶風召陳西周建築遺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築遺址研究之二[J].文物.1981,(3):34-45.
46、傅熹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中的北宋建築[J].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2):50-61,3.
47、傅熹年.中國古代的建築畫[J].造型藝術研究.1998,(2).
48、傅熹年.北宋汾陰後土祠鳥瞰圖[J].考古.1963,(5):289.
49、傅熹年.參觀靜嘉堂文庫札記(下)[J].書品.1991,(2):56-61.
50、傅熹年.隋唐長安洛陽城規劃手法的探討[J].文物.1995,(3):48-63,1.
51、傅熹年.關於“展子虔《游春圖》”年代的探討[J].文物.1978,(11):40-53.
52、傅熹年.訪美所見中國古代名畫札記(下)[J].文物.1993,(7):73-81.
53、傅熹年.記顧鐵符先生復原的馬王堆三號墓帛書中的小城圖[J].文物.1996,(6):49-55.
54、傅熹年.《藏園日記鈔》摘錄[J].文獻.2004,(2):244-262.
55、劉致平,傅熹年.中國古代住宅建築發展概論(續)[J].華中建築.1985,(1):49-56.
56、劉致平,傅熹年.中國古代住宅建築發展概論(續)[J].華中建築.1984,(4):58-68.
57、劉致平,傅熹年.麟德殿復原的初步研究[J].考古.1963,(7):385.
58、劉致平,傅熹年.中國古代住宅建築發展概論(續)[J].華中建築.1985,(3):37-43.
59、劉致平,傅熹年.中國古代住宅建築發展概論[J].華中建築.1984,(3):57-67.
60、楊鴻勛,傅熹年.優秀的古典建築之一——應縣佛宮寺釋迦塔[J].建築學報.1957,(1):49-53.
61、劉致平,傅熹年.中國古代住宅建築發展概論(續)[J].華中建築.1985,(2):46-50 .
● 成果獎勵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項目 |
2010年 | 中國出版政府獎 | 《中國古代建築史》(共5卷) |
2009年 | 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中國科學技術史·建築卷》 |
2003年 | 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 |
1980年 | 中國國家建工總局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 | 《中國古代建築史》(共5卷) |
傅熹年在多年建築史研究中,曾指導過年輕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教授張永和,青年時期曾因父親張開濟介紹而受到傅熹年在建築畫上的引領和點播。收藏家朱紹良則得益於傅熹年手把手教會的一些對古代書畫界畫、文人繪畫、宮廷繪畫還的區別鑒賞方法。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授予傅熹年“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證書。
1994年,傅熹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起止時間 | 擔任職務 |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學術任職 |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 |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 |
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成員 | |
北京市政府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專家顧問組成員 | |
文化部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 | |
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顧問 | |
中國考古學會顧問 | |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組員 | |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 |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名譽總建築師 | |
北京舊城風貌保護與危房改造專家組組員 | |
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顧問 | |
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 | |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常務委員主任委員 | |
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1992年改為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組員 |
傅熹年從業數十載,數萬張建築手稿、上百萬字的學術論著,傅熹年從未停下腳步,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類型的建築研究項目中,用畫筆和文字記載著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變遷。(《中國科學報》評)
傅熹年從事古建築研究六十餘年,經歷了新中國建築史學科發展的全過程,他對於今後研究工作的展望,表現出一位資深學者的深思熟慮,對今後建築史學的發展也具有指導意義。(《中國圖書評論》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