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軍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華軍,男,漢族,1962年2月出生,山東廣饒人,198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7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海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黨委常委、副校長。

李華軍,1982年7月大學本科畢業於山東工學院后,一年多在山東東營市廣饒播種機廠當技術員;1986年7月碩士研究生於大連工學院畢業后至2009年,先後在海軍潛艇學院、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開展教科研工作,期間被評為講師、副教授、教授,任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副院長、院長,獲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2017年11月27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12月,任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20年11月,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表彰。

李華軍主要從事海岸與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

人物經歷


1962年2月,李華軍出生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
李華軍
李華軍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山東工學院學習;
1982年7月—1983年8月,山東東營市廣饒播種機廠技術員;
1983年8月—1986年7月,大連工學院造船系碩士研究生;
198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7月—1992年8月,海軍潛艇學院講師;
1992年8月—1995年5月,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機電工程系講師、副教授;
1995年5月—1999年2月,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其間:1997年12月—1998年12月,美國羅得島大學訪問教授;
1997年12月—2001年3月,博士研究生就讀於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海岸與近海工程專業。
1999年2月—2009年12月,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10月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院長、黨委委員(2003年9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6年2月),其間:1997年4月—2001年3月,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海岸與近海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
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06年2月,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9年12月,在中國海洋大學,任黨委常委、副校長。
2017年11月27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0年9月29日,擔任全國高校海洋類學術期刊聯盟理事長。

主要成就

2009年12月—今,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主要貢獻


論文代表作

1. Hua Jun Li, Min Zhang, Sau-Lon James Hu,Refinement of reduced-models for dynamic system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8 (2008), pp. 993-997(SCI)
2. Sau-Lon James Hu and Haujun Li, A systematic linear space approach on solving partially described inverse eigenvalue problems, Inverse Problems 24 (2008) (SCI)
3. Huajun Li, Hui Fang, Sau-lon Hu, Damage Localization and Severity Estimate For Three-dimensional Frame Structure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301 (2007) 481–494 (SCI, EI)
李華軍
李華軍
4. Huajun Li, Hezhen Yang, Sau-lon James Hu, Modal Strain Energy Decomposition Method for Damage Localization on 3-D Frame Structure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 132, No. 9, 941-951,2006 (SCI, EI)
5. Bingchen Liang, Huajun Li, Dongyong Lee, Numerical Study of Three-Dimensional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Waves and Currents, OCEAN ENGINEERING, 34 (2007) 1569–1583 (SCI, EI)
6. Sau-Lon James Hu and Huajun Li, Cross-Model Cross-Mode Method for Model Updating,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1 (2007) 1690–1703 (SCI, EI)
7. Sau-Lon James Hu and Huajun Li, Simultaneous Mass, Damping, and Stiffness Updating for Dynamic Systems, AIAA Journal, 2007, 45(10): 2529-2537 (SCI, EI)
8. Sau-Lon James Hu, Shuqing Wang, Huajun Li, Cross-Modal Strain Energy Method for Estimating Damage Severit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 132, No. 4, 2006 (SCI, EI)
9. Liang, Bing-Chen; Li, Hua-Jun; Lee, Dong-Yong, Numerical study of wave effects on surface wind stress and surface mixing length by three-dimensional circulation modeling, Source: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v 18, n 4, August, 2006, p 397-404( EI)
10. Hua Jun Li, Sau-Lon James Hu, Tuned mass damper design for optimally minimizing fatigue damage,2002,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Vol 128(6),703-707, (SCI)
李華軍
李華軍
11. Hua Jun Li, Sau-Lon James Hu , H2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for offshore platform subjected to wave loading,2003,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Vol 263(4),709-724,(SCI)
12. Hua Jun Li,Shuqing Wang,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offshore platform and its vibration control,2002,CHINA OCEAN ENGINEERING, Vol.16(4),469-482,(SCI) 13. Li H J, Liu F S and Hu S-L J. Employing incomplete complex modes for model updating and damage detection of damped structure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8, 51 (12): 2254-2268.
14. Huajun Li, Junrong Wang and Sau-Lon James Hu. Using incomplete modal data for damage detection in offshore structures. Ocean Engineering 35(2008)1793–1799
15. Sau-Lon James Hu and Huajun Li,Model Conversion Technique for Structural Dynamic Systems,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2008.10, 134(10): 1675-1688.
16. Sau-Lon James Hu and Huajun Li,A systematic linear space approach to solving partially described inverse eigenvalue problems, Inverse Problems 24 (2008) 035014 (13pp).
17. Yang Hezhen, Li Huajun, Cross spectral energy method for damage assessment of the cable-stayed bridge under operational conditions,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2008,14(3):309-315
18.李華軍,王樹青,楊永春,et al.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Offshore Platform and Its Vibration Control[J]. 中國海洋工程(英文版),2002,16(004):469-482.
19.王樹青,張韶光,李華軍。基於有限元模型和模態參數的損傷識別[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4):650-656.
20.楊和振,李華軍,黃維平。基於振動測試的海洋平台結構無損檢測[J].振動工程學報,2003(04):92-96.
21.楊和振,李華軍。輸入未知條件下框架結構的損傷診斷研究[J].振動、測試與診斷,2004(01):17-20+75.
22.王曉燕,黃維平,李華軍。地震動反演及結構參數識別的EKF演演算法[J].工程力學,2005(04):20-23+111.
23.黃維平,劉娟,李華軍。基於遺傳演演算法的感測器優化配置[J].工程力學,2005(01):113-117.
24.刁延松,李華軍,王樹青,石湘。基於不完備模態信息的海洋平台損傷診斷研究[J].海洋工程,2006(02):14-20.
25.刁延松,李華軍。基於神經網路的海洋平台損傷診斷研究[J].振動與衝擊,2006(04):98-103+179.
26.劉俊斐,李華軍.HHT方法在模態密集結構模態參數識別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7(S2):181-188.
27.黃維平,王愛群,李華軍。海底管道懸跨段流致振動實驗研究及渦激力模型修正[J].工程力學,2007(12):153-157.
28.楊和振,Park Han-il,李華軍。溫度變化下複合材料層合板的試驗模態分析[J].複合材料學報,2008(02):149-155.
29.夏運強,李華軍,唐筱寧。海洋工程物理模型試驗中風場模擬方法研究[J].工程力學,2008(01):28-33.
30.黃維平,白興蘭,李華軍。國外深水鋼懸鏈線立管研究發展現狀[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9(02):290-294.
31.黃維平,白興蘭,李華軍。國外深水鋼懸鏈線立管研究發展現狀[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9(02):290-294.
32.張敏,李華軍,王俊榮。一種結構動力特性修改新方法[J].工程力學,2009,26(08):10-14.
33.楊彬,石湘,李華軍。膨脹式自應力灌漿卡箍壓力測定方法[J].海洋工程,2010,28(03):80-85.
34.李煒,李華軍,鄭永明。海上風電基礎結構大直徑鋼管樁水平靜載荷試驗數值模擬[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11,31(04):69-72.
35.李萍,王樹青,李華軍。特徵系統實現演演算法中的雜訊問題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Z2):176-182.
36.楊林,李華軍。不同節點布置下二維渦激振動的無單元法參數化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05):105-110.
37.Liu Y,Li H J . Analysis of oblique wave interaction with a submerged perforated semicircular breakwater[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2013, 83(1):23-36.
李華軍
李華軍
38.李英超,張敏,李華軍。利用不完備實測模態修正桿繫結構約束邊界條件[J].工程力學,2013,30(01):288-294.
39.Hu S L J ,Yang W L ,Liu F S, et al. Fundamental comparison of time-domain 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 methods based on high- and first-order matrix models[J]. Journal of Sound & Vibration, 2014,333(25):6869-6884.
40.Shen J ,Liu F ,Li H,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damages occurring between two adjacent measurements for an aging offshore platform[J]. Ocean Engineering,2015, 109:372-380.
41.Li H , Du J, Wang S,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robabilistic distribution of mooring line tension for fatigue damage assessment[J]. Ocean Engineering,2016, 124:204-214.
42.王冬冬,石湘,李華軍,周雷,張傳傑。載荷重新分擔對膨脹式自應力灌漿卡箍防滑和防撬設計影響[J].海洋工程,2016,34(06):83-92.
43.Wu G ,Li H , Liang B ,et al. Subgrid modeling of salt marsh hydrodynamics with effects of vegetation and vegetation zonation[J].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17.
44.Liu Y, Li H J . Iterative multi-domain BEM solution for water wave reflection by perforated caisson breakwaters[J]. 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2017,77(apr.):70-80.
45.何舒玥,李華軍,廖紹華,劉勇。透空式進海路波浪力計算方法的試驗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8(09):118-124.
46.杜君峰,張敏,徐霄龍,李華軍。腐蝕影響下深海平台系泊錨鏈疲勞損傷評估[J].船舶力學,2018,22(08):985-992.

代表專著

著作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作者
《海洋平台結構模態分析與損傷檢測》2017年科學出版社李華軍
《海岸動力環境與新型結構的水動力模擬分析方法》2017年科學出版社李華軍

發明專利

專利名稱公開時間專利類型
利用交叉模型交叉模態的結構模型修正方法2009年發明專利
大型結構物無損傷的健康檢測方法2009年發明專利
一種基於模型定階和信號消噪的模態參數識別方法2012年發明專利
一種透空型潛堤2013年發明專利
分離式碼頭消浪牆2015年發明專利
組合升降式水槽消浪裝置2016年發明專利

科技成果

成果名稱成果單位名稱成果登記日期
注海水自動化監、檢測系統研究開發中國海洋大學2002.01.01
水下目標跟蹤與定位技術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02.01.01
海洋工程中國海洋大學2005.01.01
海洋平台結構的動力特性參數識別與振動控制理論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06.01.01
海洋平台結構的安全檢測與振動控制理論中國海洋大學2007.01.01
新型消能式海上建築物水動力分析方法與設計理論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13.01.01
近海新型海工結構關鍵技術及其應用中國海洋大學2013.01.01
近淺海邊際油田海洋工程關鍵技術及其應用中國海洋大學2014.01.01
海上風電基礎結構動力響應及疲勞壽命分析中國海洋大學2014.01.01
環境友好型灘淺海構築物設計施工與安全維護關鍵技術中國海洋大學2015.01.01
勝利油田灘海陸岸設施安全設計、評估與防災減災中國海洋大學2015.01.01
灘淺海新型構築物及安全環保關鍵技術中國海洋大學2016.01.01
基於頻率變化的結構損傷定位與損傷程度的評估方法中國海洋大學2016.01.01

科研獎項

獲獎時間獲獎項目獲獎級別
2002年注海水自動化監、檢測系統研究開發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3年大型海洋結構振動控制技術的研究及工程應用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04年淺海導管架式海洋平台浪致過度振動控制技術的研究及工程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7年海洋結構動力檢測與振動控制理論研究中國高校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10年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若干關鍵技術及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6年灘淺海新型構築物及安全環保關鍵技術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6年海洋結構物浪致失穩破壞機理及安全防護研究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9年近淺海新型構築物設計、施工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學術交流

2018年8月,李華軍參加“藍色葯庫開發”高峰論壇暨管華詩院士從教55周年學術研討會,參會人員圍繞中國海洋生物醫藥領域的熱點問題,從海洋生物醫藥的研究、海洋食品質量安全、海洋水產品加工、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及人才配置等角度,彙報交流了各自取得的主要成績和新研究進展。
2019年10月,李華軍參加第十九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討論會,會上就深水及近海工程、海岸動力及海岸工程、河口及航道整治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進行2天學術交流。
李華軍
李華軍

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截至2020年5月,李華軍培養了碩博研究生及博士后100餘人,其中,2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人獲評全國教學名師,3人入選國家優青等。

參選院士


2017年11月27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得榮譽


2002年,注海水自動化監、檢測系統研究開發,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3年,大型海洋結構振動控制技術的研究及工程應用,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4年,淺海導管架式海洋平台浪致過度振動控制技術的研究及工程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6年,第六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理事會。
2008年1月,海洋結構動力檢測與振動控制理論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教育部。
2016年10月21日,獲得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獎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2020年11月24日,李華軍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21年4月16日,獲得“2020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

社會職務


任職單位/組織任職職務
中國海洋工程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第五屆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高等學校海洋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
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常務理事
《China Ocean Engineering》期刊編委
《海岸工程》期刊副主編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期刊主編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決策諮詢專家
全國高校海洋類學術期刊聯盟理事長

個人生活


李華軍在工廠做過工人,到部隊當過兵,去中國海外學習過,又在中國海洋大學任教,他養成了不輕言放棄的習慣,常年的科研工作,遇到難題、無法突破是一種常態,李華軍說,只要和團隊一起努力,就能攻克難關。
李華軍說:“勞動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一切歡樂和美好事情的來源,更是創造人類文明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所以每個人都以勞動為榮。”

人物評價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海洋科技工作者更是用嚴謹的科學理念、先進的辦學思路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建設海洋強國,逐夢蔚藍,李華軍和他的團隊、學生們用辛勤的勞動構築海洋科技的未來。(中國海洋大學評)
作為中國海洋工程領域的一名科技專家,一直以來,李華軍率領他的科研團隊,乘風破浪、砥礪前行,走出了一條特色顯著的以工興海、以工強國之路。(《中國科學報》評)